|影片簡介|
春福師心中與一位年輕人有一個約定,要替他家神明做一頂很棒的神帽,獻給一尊意義重大的神像,既是家裡的主神,也紀念著年輕人懷念的長輩。但這頂神帽在製作上有個難以突破的困難,春福師傅一直不滿意自己打的版型,幾經做了又拆,沒想到一轉眼已10年。春福師不願草率製作,持續的在工作中思考如何突破與進步,而年輕人則耐心誠懇的等候。
一件藝術品得以成就,不只在匠人的堅持和突破,更在於支持者給予的尊重和信任。而今,師傅覺得時候到了,難處已突破,對製作出來的版型相當滿意,一件等了10年,也累積了10年經驗的作品,終於開始製作,年輕人依舊滿心期待著。本片呈現春福師數10年如一日,在小小的地下室創作著,不曾改變,細膩專注。以穩定安靜的觀看方式,記錄春福師的細膩手法,特別是從無到有,細細雕琢的過程。
巷弄內的宮廟裡,主桌上放滿了供品,這天是太子爺的誕辰,太子爺像被謹慎的供奉在主桌前,祂頭頂的帽子正是前些天春福師剛完成戴上的,精細又雅緻,搶眼卻也不會過分張狂的襯托出太子爺的氣勢,讓人忍不住端詳起來。春福師的作品就是這樣靜靜的戴在各大廟宇的神明頂上,一如春福師沈穩內斂的個性,他的作品總恰如其分的裝飾著神明佛像,卻也兀自有著格外的精緻與高貴,擁有獨特的個性,閃爍著細膩的光芒。
關於神明銀帽
古代的頂上飾品,僅見於王親貴族或皇室嬪妃身上,為了彰顯富貴豪氣,材質也多為金銀、象牙、玉石等。隨著王朝衰敗瓦解,當時的御用銀匠師傅到了民間,才逐漸轉換為幫祭祀神明打造配件。早期渡海來臺的移民們將此工藝帶來了臺灣,扎根延續,加上日治時期也有日本銀匠師傅來臺,臺南遂成了「銀藝」發展的據點,帶動打銀的興盛。
臺南是早期臺灣經濟活動聚集地,廟宇香火鼎盛,許多人為了還願也捨得為神明支出花費,因此造就極為盛行的「神明銀帽」工藝。銀帽的製作技巧繁複,價格昂貴,並且使用具有吉祥意義之圖騰做設計,加上嵌入珠寶金屬裝飾而成,處處皆是師傅的巧思,可謂是水準極高之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