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陳南陽藝師(1947-2019),受大眾及工藝界所尊稱的「南陽師」,其身為「茄苳入石柳」臺南傳統藝術的保存者暨傳承者,一生投入茄苳入石柳工藝,並以畫稿聞名於木作領域。六十年來,從於火木雕刻工處積攢豐富經驗的「習藝之路」,堅毅地走向率領團隊、提攜後輩的「傳藝之路」,一步一步地,南陽師將自己的人生,活成最為匠心獨具的藝術巨作。
南陽師傾盡一生為臺灣工藝界傳人、傳藝更傳心的無私精神,值得我們一再感念,並以此書紀錄其貢獻。
|目錄|
002 序言
002 市長序 工藝城市 登峰造極
003 局長序 以圖寫藝繪祥瑞 入木三分技鑲嵌
004 處長序 傳承與新生 南陽師的傳藝之路
005 作者序 刀筆交融‧以圖寫藝──南陽師的嵌畫天地
011 第一部 雕進歷史的昔今記憶
011 第一章 日夜刻畫──南陽師的臻藝人生
南陽師承藝啓後 三大時期|
溯源─習藝時期
承先─創藝時期
後─傳藝時期
027 第二章 古今刻痕──臺南茄苳入石柳歷史源流
臺南茄苳入石柳 發展歷程|
臺南茄苳入石柳代表─ 石街火木雕刻工處
火木雕刻工處師承─瑞寶師與陳火木藝師
火木雕刻工處發揚地─內關帝港
臺南茄苳入石柳發揚者─火木雕刻工處師兄弟
臺南茄苳入石柳傳承者─南陽師與陳燦亨藝師
臺南茄苳入石柳 風格演化|
供桌風格演化
几桌風格演化
051 第二部 嵌入文化的高深技藝
051 第三章 以圖寫藝──圖稿引路的鑲嵌藝術
南陽師繪稿 風格歷程|
臨摹蘊蓄風格時期
異國文化洗禮時期
南陽師繪稿 四大題材|
人物
吉祥圖案
博古
裝飾圖案
南陽師繪稿 四大要訣|
題材選擇與畫稿設計
整體構圖與空間佈局
物象比例與相互關係
畫面細節與裝飾旨趣
103 第四章 入木三分──百年精琢的工序
茄苳入石柳几桌 十五道工序|
(一)選材
(二)部件成形
(三)圖稿繪製
(四)貼圖
(五)線鋸石柳板
(六)排花
(七)固定石柳板
(八)刻線定位
(九)挖鑿茄苳底板
(十)塗膠
(十一)嵌合
(十二)粗胚雕刻
(十三)細胚雕刻
(十四)部件組裝及填黏香
(十五)上漆
127 第五章 刀筆交融──南陽師的藝術之風
南陽師風格 五大代表性藝品|
公媽龕
几桌
六角供桌
香爐
匾額
158 憶 刻在臺灣技藝裡的南陽師
161 附錄 陳南陽藝師 生命史與習藝過程年表
|書序|
市長序
工藝城市 登峰造極
蘊含豐厚文化底蘊的府城,承載代代相傳的傳統技藝。工藝表現了人們對於生活中美感的追求,透過藝師靈巧的雙手,將生活器物化身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作品,在歲月更迭中淬煉出兼具實用與審美的多元價值。
茄苳入石柳,又稱「臺南體」,是臺南獨特的文化瑰寶。運用木材顏色深淺進行異木鑲嵌,製作出寺廟佛桌、公媽龕、太師椅…等各式精彩絕倫的木雕器物,是極具臺南在地特色的工藝技法。傳統木作匠師能獨自創稿的人並不多見,陳南陽藝師(南陽師)能雕擅繪,是府城茄苳入石柳木雕與繪稿技術的代表性大師,終身奉獻於「茄苳入石柳」木雕技藝之鑽研,2014年被登錄為臺南市「茄苳入石柳」傳統工藝保存者。數十年的工藝生涯中,留下許多精彩的作品。
在南陽師巧手技藝的背後,是他生命歷程所磨練積累的成果,透過日夜刻畫、精雕細琢,展現傳統工藝之絕美,值得大眾珍惜重視。2019年6月南陽師仙逝,他的離去,令人不捨、懷念,但他終生對於傳統工藝的努力不懈,將長存於世人的記憶中。
臺南市擁有精湛的傳統工藝文化,期許我們共同將這些傳統工藝繼續傳承給下一代,讓傳統成為一種時尚,讓工藝融入日常生活,將臺南打造成為輝煌的工藝城市。
臺南市市長 黃偉哲
局長序
以圖寫藝繪祥瑞 入木三分技鑲嵌
工藝是文化的表徵,工藝家是延續在地文化的載體。臺南木雕工藝歷史悠久,透過藝師的細膩巧手不斷積累先民的智慧與經驗,刻畫出文化的歷史深度。
「茄苳入石柳」傳統技術保存者陳南陽藝師,擅長畫稿及雕鑿鑲嵌等多樣技法,為臺南地區鑲嵌小木領域之流派代表。南陽師繪製的茄苳入石柳畫稿,題材多數出自歷史典籍及民俗傳說,經年累月的閱讀拓展了創作題材,在作品中呈現不同文化或宗教的形式語彙,封神演義、忠孝節義、二十四孝等故事情節皆熟記於心而成為創作素材,對故事內容、人物衣著扮相等,都能在作品中生動描繪,在現今量產求利的時代,南陽師作品細膩的繪畫技法更顯彌足珍貴。
一直以來,文化局十分重視傳統工藝的保存,持續辦理傳統工藝的推廣、傳習、出版等計畫,同時進行工藝技術的影像保存,期使技藝之精髓得以永續流傳。2013年起,每年辦理「向大師學習」系列活動,透過工藝課程推廣,讓傳統工藝進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進而提升保存意識,啓發文化資產的創意思考。2019年邀請南陽師教授茄苳入石柳課程,將這項精彩的工藝介紹給大眾,然課程進行中突逢老師身故,令人不勝唏噓,感嘆生命無常。幸而弟子丁志仁藝師承接衣缽,使得茄苳入石柳技藝能夠繼續傳承。
待人親切爽朗,總是樂於提攜後輩的南陽師,雖然離開人世,但他終生為臺南傳統工藝所做的奉獻,我們將永懷感念。期許我們能承襲前人的智慧與技藝,保存活化逐漸失傳的工法,讓這項文化瑰寶得以世代永存。謹以本書獻給我們最敬愛的南陽師。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葉澤山
處長序
傳承與新生 南陽師的傳藝之路
工藝代表的不僅是技術,更是對生活品味的堅持,表現了人類對於需求的情感和呈現時代的脈動。臺灣傳統家具的工藝技術精彩豐富,其中府城的異木鑲嵌「茄苳入石柳」別具特色。「茄苳入石柳」製作技術費工費時,傳承藝師屈指可數。本書主角陳南陽藝師,甫國小畢業便由父母帶至陳火木雕刻工處學習茄苳入石柳的製作,作工細緻,技藝精湛,近一甲子的傳藝歲月,留下了許多的精粹典藏。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於107年委託臺南藝術大學以「茄苳入石柳」臺南市傳統藝術保存者─陳南陽藝師為核心,除記錄「茄苳入石柳」技藝之工序、整理其畫稿外,並前往藝師作品保存處(如:廟宇、私人藏家等)進行調查,輔以口述訪談,彙整南陽師個人習藝、執業與傳藝的各階段歷程,藉由文字和影像的編撰,將南陽師畢生藝術造詣完整記錄收藏。
南陽師常言,「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傳統工藝的傳承,不只傳人、傳藝,更傳心。藝師們專注於工藝的精神態度及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呈現出的是精湛功底及師徒傳承的溫厚情意。專書出版付梓之際,南陽師溘然辭世,令人心中充滿不捨及懷念!一代匠師終身致力於技藝傳承與保存的精神,必將長存於後世心中。
特別感謝南陽師及其工作團隊張石湖、蔡豐南、許永城、陳忠易及丁志仁與調研團隊的密切合作,使撰寫和紀錄能更加全面。同時感謝本書審查委員江韶瑩、陳志昌等人給予的專業建議及指導。期望藉由本書的出版,讓這門登峰造極的傳統工藝能夠永續流傳。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處長 林喬彬
作者序
刀筆交融 以圖寫藝
─南陽師的嵌畫天地
我與南陽師結識於2018年初春,奈何造化弄人,短短一個寒暑,這難得緣份竟在2019年夏倏忽而止。良師益友,緣淺情深,天上人間,再難相見。
由於承接臺南市政府文化資產處委託的〈茄苳入石柳陳南陽傳統工藝研究調查及撰寫計畫〉,2018年3月開始,我帶領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的章筠、王政皓和劉以立3位同學,以一年時間進行陳南陽匠師茄苳入石柳工藝技術及其相關作品、畫稿的調查研究和拍攝紀錄。執行計畫期間,我們有幸多次貼身訪問南陽師,除了看他親身示範茄苳入石柳畫稿、選材、雕刻、入木等各項工序,也透過一次次的調研和訪談過程,發掘他畫稿常用題材中的歷史典故、民間傳說與民俗寓意,觀察畫稿中的「微俯視」構圖及空間布局,解讀畫面主題和背景圖像的高低深淺與邏輯關係,分析其刀筆交融、嵌畫合一的藝術特色,梳理他和前輩藝師之間的技藝傳承,以及分享他在畫藝學習與自我養成過程中所累積的心得點滴。在這短暫但深刻的相處時日,我們深切感受南陽師對於傳承茄苳入石柳工藝的強烈使命,也被他無私提攜後輩、惜念舊情的至情至性所感動。他不僅對計畫工作團隊視如己親,對各個曾受教於他的學生之優秀表現如數家珍,對每一位在他的習藝道路中幫助過他的人一再稱謝,更對愛妻王春梅女士在他那段「週休七日」的艱澀歲月裡無怨付出的情分感念至深。
聽著他娓娓道來過去一甲子間的酸甜苦辣,看著他的面部表情隨著人生情節起伏變化,於我而言,他不僅是一位廣徵博引、以圖寫藝的工藝大師,更是一位如兄如父、才高行厚的諄諄長者。這本專書的出版,除了作為茄苳入石柳工藝保存者南陽師個人的生命紀錄,也具體示現縱使重壤幽隔,他的嵌畫天地和藝術造詣必將傳承永續、流芳不歇。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黃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