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為傳承與發揚竹編大師翁明輝、盧靖枝、莫永崇之竹編藝術,文化資產管理處特別以文字記錄三位竹編藝師童年時期、轉捩時期、傳承時期,並輔以藝師們之代表作品照片。藉由發揚竹編藝術之歷程與甘苦談,除讓民眾能關注關廟竹藝之美,也令人感佩竹編大師們對於竹編藝術的堅毅與持久。
|目錄|
012 楔子
014 基督家庭,從傳習所畢業
018 竹山學藝,踏入竹編世界
024 學建竹屋,青梅竹馬結縭
028 賣筍持家,竹藝學成失業
036 恩師薦舉,入木柵實驗所
042 調派頻繁,長居關廟扎根
050 兼差教職,請辭推廣中心
054 投入外銷,產業起落辛酸
066 重拾教鞭,竹編創作傳藝
076 一家和樂,兒女各有所成
078 休閒時光,喜享釣魚之樂
080 篤信基督,協助教會活動
084 作品再現,展示竹編工藝
098 文化保存,推廣竹編技藝
106 個人簡介
108 年表
|書序|
市長序
十全竹美 編出文化傳承的夢
臺灣竹林資源豐富且品質優良,尤以臺南關廟、龍崎與南投竹山為傳統竹編產業的興盛之地,政府曾在這兩地設立「竹藝編織研習所」,培養出許多竹編人才,促進臺灣竹製品加工技術的提昇與出口產值的穩定成長,可見竹編製品在早期具有高度實用性與經濟價值。
臺南為臺灣之「文化首都」,雖然竹製產業隨著今日產業結構轉變而式微,但仍有許多竹編藝師為技藝之傳承而繼續努力,且將竹藝融入更多藝術創作元素,讓竹編與藝術相互輝映,再現傳統竹藝風華,為臺南工藝文化創意產業開拓更大空間。市府致力於落實竹藝產業在地化,彌補文化與記憶斷層,為產業注入新血並得以代代相傳;以地方做為發展的基礎力量,推廣竹編產業,讓竹編與時代連結,締造更高的附加價值。
本書紀錄本市三位登錄傳統竹編藝術保存者—盧靖枝女士、莫永崇先生及翁明輝先生之竹編技法,以及藝師們為竹編奮鬥的歷程與故事,一同見證臺灣竹編產業的興起與衰落,進而對未來竹藝之傳承發展能有所期盼。
儘管竹編習藝是一場腦力、耐力與體力的考驗,並且在編竹的過程裡,創作者也不斷與自己對話、與作品對話,成果並非是快速實現的;而在竹條交錯層疊中,如同在「築夢」一般,築出自己的夢、築出竹藝的夢,也築出文化傳承的夢。
臺南市市長 賴清德
局長序
發揚竹藝創作 重啓藝師驕傲
關廟的竹編工藝過去曾是鄉民經濟的主要來源,關廟人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編竹籐,關廟竹器編織的手工藝,一時更與苑裡草蓆、三義木雕成為臺灣三大手工藝中心,然而竹編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日漸沒落。今日以竹編產業維生的關廟人,已經所剩無幾,幸運的是仍有盧靖枝、莫永崇、翁明輝等三位藝師繼續發揚竹編技藝。
莫永崇藝師擅長將竹子編織成各種靈巧、典雅的作品,且不失敦厚樸實的鄉土情懷,流露出高度巧思的意境;盧靖枝藝師賦予巧思讓竹藝精緻化,榮獲國家傳統工藝獎肯定,更帶領竹編登上藝術殿堂,揚名國際;翁明輝藝師是宋江陣盾牌製作的第一把交椅,也是目前臺灣唯一兼擅手工製作籐盾、竹盾、牛皮盾三種「宋江牌」的藝師。
為持續推動竹編產業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使之與時代接軌並得以代代相傳,我們進入社區與校園等地開設DIY學習課程,讓竹編環保與實用的特性,能更深入一般家庭生活。另外,透過產業社區化的發展,促進社區總體營造,藉由竹編創作重啟在地鄰里之間的情感,也強化家庭親子互動,讓竹藝更富有人情鄉土味。
藝術深具涵養性情,淨化心靈的教化功效,而傳統更值得我們去維護與傳承;因此,近年來文化局推展在地藝術文化不遺餘力,結合產官學民各方之參與,共同發揚竹藝文化,將竹器的物質文明,內化至我們的思想內涵,也歡迎更多民眾加入竹編的行列,從穩扎穩打的技藝中,發掘創意巧思,擴大藝術文化的價值成效。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處長序
竹藝「編」出來的文化資產
「竹器」常見於食、衣、住、行各層面,如碗筷、桌椅、生產工具,乃至於竹籠厝等等,都是利用竹子挺直、具韌性且耐用的特性加工製作而成,長期以來為傳統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竹製器具雖已被塑膠或金屬製品等所取代,但在竹編藝師們發揮巧思下,逐漸發展出細膩、優美的竹編創意製品,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
近年來本處開辦一系列推廣計畫,讓一般民眾由淺入深地學習竹編技藝、培養興趣,如:「2014向大師學習傳統藝術及推廣計畫-竹編盾牌工藝傳習」、「2015關廟竹編藝師技法傳習課程」等,以學生或社會人士為推廣對象,開啟對在地竹藝文化的認識;輔導民間團體推廣竹編技藝相關計畫則有「編織技藝的功夫眉角首部曲-穿引、傳習、創產」、「編織技藝的功夫眉角貳部曲知足常樂-永垂竹帛傳習篇」及「永康廣興宮境內擔餅節培力編織臺灣竹子攤籃」等計畫,讓竹藝傳承以更紮實的課程,積極培育更多竹編人才。
另外,本處為推廣關廟竹編技藝,落實傳統工藝傳承,針對市定登錄竹編藝師—盧靖枝、莫永崇、翁明輝等三人,進行田野調查、訪問拍攝、撰寫生命史等工作,製作紀錄影片及技法專輯,將三位竹編大師的習藝過程、人生故事、竹編技法完整記錄保存,提供對竹藝有興趣的民眾能有系統脈絡的學習教材,永續傳承。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處長 林喬彬
投入外銷,產業起落辛酸(節錄)
莫永崇從「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離職之後,便開始做全職教師,一口氣帶日間部三個班與夜間部兩個班,並且一直有廠商來找莫永崇訂製竹編產品。直到在台南家政專科學校教了三年之後,訂單的數量越來越大,竹編工作實在太忙已無法負荷,加上又剛蓋好房子,欠親朋好友不少錢,所以毅然決然辭掉教學工作,專心做竹編外銷的事業。當莫永崇要離開台南家政專科學校時,則介紹「竹山郡竹材工藝傳習所」高一屆的學長去教竹編課程。
開始做產品外銷時,莫永崇並沒有成立公司,而是做俗稱的衛生工廠。他先將樣品做好後交給廠商或是藝品店,這些廠商、藝品店才拿著樣品四處去尋找訂單,等到訂單確定到手,莫永崇開始發包給其他人去做,最後再收回來做收尾處理。
不斷創新與產品獨特性,則是他經營事業的核心概念,他總會承接其他工廠所無法生產的產品訂單,不以削價競爭的方式跟其他業者拚業績。因為只有他能夠生產,就不會有其他相同的產品能夠來比價,維持獨特性就能維持產品的高利潤。若是其他工廠也開始生產相同的品項,莫永崇就會放棄此線,再另外開發其他的新產品。例如莫永崇「牛頭」與「大頭」的造型花器及提籃,只有莫永崇在做,而且銷量最大,沒人可以比拚得過,因為他跟別人做的都不一樣,保持市場的特殊性;而大家會做的產品,廠商相對用低價去收購,利潤也就不高。
經營外銷事業的過程,莫永崇也有遇過惡劣廠商,當初談好的價錢是一件二十五元,但在製作過程中卻改口說是二十元,原本的估價單也被廠商「有意」遺失,但又不能毀約不做給對方,莫永崇只好忍氣吞聲交貨,只收一件二十元。
此外,莫永崇還啟用現代工廠使用的生產線製作方式,將製作成品的每一個步驟都拆解開來,分別發包給不同的人專職負責。剖篾、做籃胎、做圈、做底、染色等,都由專人來負責各個生產階段。以這樣的生產方式除可以有效提升產能,更可以提升產品品質,並將利潤最大化。全盛時期曾有過高達四至五成的利潤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