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為傳承與發揚竹編大師翁明輝、盧靖枝、莫永崇之竹編藝術,文化資產管理處特別以文字記錄三位竹編藝師童年時期、轉捩時期、傳承時期,並輔以藝師們之代表作品照片。藉由發揚竹編藝術之歷程與甘苦談,除讓民眾能關注關廟竹藝之美,也令人感佩竹編大師們對於竹編藝術的堅毅與持久。
|目錄|
012 楔子
014 空襲聲中,度過艱困童年
018 批賣篾器,少年逆風成長
026 服役三年,駐外島思家鄉
030 習得竹盾,媒人撮合婚姻
034 為家打拼,做工採筍製籠
040 母子同心,炊粿貼補家用
044 細水長流,保留竹盾技藝
050 工序繁複,竹盾牌當藝品
060 盾牌厚工,手藝名聲遠播
066 陣頭教練,憂心技藝消失
070 不拘一格,精通三種盾牌
076 無人接班,製盾瀕臨失傳
080 維護有功,列傳藝保存者
082 認真傳習,學生由衷感激
084 開班授徒,盼有緣人傳承
096 義無反顧,推廣竹編傳藝
102 勞動養生,守護竹盾技藝
106 個人簡介
108 年表
|書序|
市長序
編竹圍陣 編出文化傳承的夢
臺灣竹林資源豐富且品質優良,尤以臺南關廟、龍崎與南投竹山為傳統竹編產業的興盛之地,政府曾在這兩地設立「竹藝編織研習所」,培養出許多竹編人才,促進臺灣竹製品加工技術的提昇與出口產值的穩定成長,可見竹編製品在早期具有高度實用性與經濟價值。
臺南為臺灣之「文化首都」,雖然竹製產業隨著今日產業結構轉變而式微,但仍有許多竹編藝師為技藝之傳承而繼續努力,且將竹藝融入更多藝術創作元素,讓竹編與藝術相互輝映,再現傳統竹藝風華,為臺南工藝文化創意產業開拓更大空間。市府致力於落實竹藝產業在地化,彌補文化與記憶斷層,為產業注入新血並得以代代相傳;以地方做為發展的基礎力量,推廣竹編產業,讓竹編與時代連結,締造更高的附加價值。
本書紀錄本市三位登錄傳統竹編藝術保存者—盧靖枝女士、莫永崇先生及翁明輝先生之竹編技法,以及藝師們為竹編奮鬥的歷程與故事,一同見證臺灣竹編產業的興起與衰落,進而對未來竹藝之傳承發展能有所期盼。
儘管竹編習藝是一場腦力、耐力與體力的考驗,並且在編竹的過程裡,創作者也不斷與自己對話、與作品對話,成果並非是快速實現的;而在竹條交錯層疊中,如同在「築夢」一般,築出自己的夢、築出竹藝的夢,也築出文化傳承的夢。
臺南市市長 賴清德
局長序
發揚竹藝創作 重啓藝師驕傲
關廟的竹編工藝過去曾是鄉民經濟的主要來源,關廟人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編竹籐,關廟竹器編織的手工藝,一時更與苑裡草蓆、三義木雕成為臺灣三大手工藝中心,然而竹編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日漸沒落。今日以竹編產業維生的關廟人,已經所剩無幾,幸運的是仍有盧靖枝、莫永崇、翁明輝等三位藝師繼續發揚竹編技藝。
莫永崇藝師擅長將竹子編織成各種靈巧、典雅的作品,且不失敦厚樸實的鄉土情懷,流露出高度巧思的意境;盧靖枝藝師賦予巧思讓竹藝精緻化,榮獲國家傳統工藝獎肯定,更帶領竹編登上藝術殿堂,揚名國際;翁明輝藝師是宋江陣盾牌製作的第一把交椅,也是目前臺灣唯一兼擅手工製作籐盾、竹盾、牛皮盾三種「宋江牌」的藝師。
為持續推動竹編產業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使之與時代接軌並得以代代相傳,我們進入社區與校園等地開設DIY學習課程,讓竹編環保與實用的特性,能更深入一般家庭生活。另外,透過產業社區化的發展,促進社區總體營造,藉由竹編創作重啟在地鄰里之間的情感,也強化家庭親子互動,讓竹藝更富有人情鄉土味。
藝術深具涵養性情,淨化心靈的教化功效,而傳統更值得我們去維護與傳承;因此,近年來文化局推展在地藝術文化不遺餘力,結合產官學民各方之參與,共同發揚竹藝文化,將竹器的物質文明,內化至我們的思想內涵,也歡迎更多民眾加入竹編的行列,從穩扎穩打的技藝中,發掘創意巧思,擴大藝術文化的價值成效。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處長序
藝「編」出來的文化資產
「竹器」常見於食、衣、住、行各層面,如碗筷、桌椅、生產工具,乃至於竹籠厝等等,都是利用竹子挺直、具韌性且耐用的特性加工製作而成,長期以來為傳統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竹製器具雖已被塑膠或金屬製品等所取代,但在竹編藝師們發揮巧思下,逐漸發展出細膩、優美的竹編創意製品,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
近年來本處開辦一系列推廣計畫,讓一般民眾由淺入深地學習竹編技藝、培養興趣,如:「2014向大師學習傳統藝術及推廣計畫-竹編盾牌工藝傳習」、「2015關廟竹編藝師技法傳習課程」等,以學生或社會人士為推廣對象,開啟對在地竹藝文化的認識;輔導民間團體推廣竹編技藝相關計畫則有「編織技藝的功夫眉角首部曲-穿引、傳習、創產」、「編織技藝的功夫眉角貳部曲知足常樂-永垂竹帛傳習篇」及「永康廣興宮境內擔餅節培力編織臺灣竹子攤籃」等計畫,讓竹藝傳承以更紮實的課程,積極培育更多竹編人才。
另外,本處為推廣關廟竹編技藝,落實傳統工藝傳承,針對市定登錄竹編藝師—盧靖枝、莫永崇、翁明輝等三人,進行田野調查、訪問拍攝、撰寫生命史等工作,製作紀錄影片及技法專輯,將三位竹編大師的習藝過程、人生故事、竹編技法完整記錄保存,提供對竹藝有興趣的民眾能有系統脈絡的學習教材,永續傳承。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處長 林喬彬
工序繁複,竹盾牌當藝品(節錄)
盾牌的尺寸隨著時間也有改變,過去盾牌尺寸大小都有固定,早期的尺寸為二尺六(約七十八公分)或二尺四(約七十二公分),但此尺寸對現代人來說太重,使用者要具有很強的臂力,現在比較少做。南部大半是做二尺二(約六十六公分)或二尺一(約六十三公分)。不過,有些客人會訂做自己喜歡的尺寸,所以只要客人有需要,他都能量身訂做。
多年浸淫在製作竹盾牌的領域中,翁明輝對自己的作品可說有絕對的信心,認為關廟這裡製作的竹盾,品質比較緊密耐用。翁明輝從竹材中撿出一枝碗口大小粗細的青竹,橫放於地,他兩腳踩在青竹上,前後滾動,然後以劈竹刀於竹子滾動時,逆向反削竹節上的凸出,將竹節都削平後,在竹子橫截面中央處劈出一道口子,竹刀打橫一掰,竹子即順勢裂開一條長縫,此時雙手再往外一拉,竹子便應聲裂成兩半。
看著翁明輝在劈竹子、削竹節、剖篾仔,那種爐火純青、毫不拖泥帶水的動作,不由讚嘆他已累積超過半個世紀的編製竹器功力。而將篾仔剖完後,他開始進行竹盾牌的編製作業。
首先,利用一個圓錐狀的水泥模型,以中心為圓心,畫出欲製作的半徑。
接著是起底,將五根竹篾繞著圓心相互壓挑(五角目編織法),擺放至模子上,使中心的「目」(竹篾交接的縫隙)成正五邊形,而他兩腳則踩在竹篾上,藉著身體往下踩的力量,使得之後一條條增加的竹篾,在編製時能夠更為緊實。
在往內擠壓的過程中,還得用圓背刀的刀背,把每一條竹篾逐一向內敲,以使竹篾之間能夠緊密相接,而這只是製作竹盾牌的外層而已,內層也是依相同方式編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