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安平靈濟殿孤棚祭
  • 作者:
    吳明勳
  • 出版者: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出版日期:
    民國108年12月初版
  • ISBN/ISSN:
    978-986-5415-24-2
  • GPN:
    1010802058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1.1*14.6cm/139頁
  • 定價:
    NT$350元

|作者簡介|

 

吳明勳

 

經歷

臺南市安平人

現任臺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理事

觀佑文化工作室負責人

對臺灣民間信仰有多年的田野調查經驗與觀察研究。

 

期刊論文

1.〈安平十角頭社廟宇農曆七月的普度祭典〉,臺南文獻第4輯,2013。

2.〈上香山──安平迎媽祖〉,臺南文獻第5輯,2014。

3.〈安平囝仔宮社伍德宮金德安號王船辛卯科(2011)王醮紀實〉,臺南文獻第6

  輯,2014。

4.〈安平廟宇歲末送神與年初接神儀式初探〉,臺南文獻第9輯,2016年。

5.〈打造神舟:西港刈香的王船製作〉,臺南文獻第10輯,2016年。

  1. 2018年〈臺南二層行與大甲地區廟宇的過火儀式形態〉,臺南文獻第13輯。

 

專書著作

1.《灣裡萬年殿戊子科五朝王醮醮志》,多人合著,灣裡萬年殿,2008。

2.《臺南王爺信仰與儀式》,與洪瑩發合著,臺南市文化局,2013。

3.《與千歲爺有約──台南蘇厝長興宮七朝瘟王大醮典》,多人合著,蘇厝長興

  宮,2014。

4.《巡狩神舟──臺灣王爺祭典中的王船製作技術》,多人合著,文化部文化資

  產局,2015。

5.《鹿耳門聖母廟土城仔香》與周宗楊合著,臺南市文化局,2016。

6.《安平億載社坑州殿丁酉年啟建金籙慶成祈安三朝建醮大典》,2018。

7.《玉敕良寶宮壬辰年五朝慶成清醮暨五朝禳灾王醮紀實》,多人合著,2018。

 

 

|目錄|

 

004  市長序

006  局長序

008  處長序

010  作者序

012  作者簡介

014  文化資產指定

 

016  第一章  前言

022  第二章  認識港仔尾社靈濟殿

054  第三章  普度的孤棚與搶孤

082  第四章  安平十角頭社廟宇農曆7月普度概況

096  第五章  靈濟殿孤棚祭的孤棚與祭品

119  第六章  靈濟殿孤棚祭的祭典儀式

129  第七章  結論

135  參考書目

139  附錄:安平靈濟殿孤棚祭位置圖

 

 

|書序|

 

市長序

閱讀臺南文資  放眼世界遺產

 

    複雜交錯的山海位置,造就臺灣歷史的歧異性。臺南身為臺灣古都,眾多相異文化在此相會,迸發出燦爛的火花,譜出臺南豐富獨特的文化資產。為記錄臺南最珍貴的文資瑰寶,臺南市府透過出版一系列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以深入淺出的書寫方式,一探臺南文化資產之價值,希冀藉由書寫,呈現在地風貌,讓臺南文化從地方啟程,航行全球。

    臺南擁有獨特的歷史進程,既留存大航海時期、日本時代的殖民經驗,也留下多元文化與信仰,先民們透過有形的廟宇、建築群以及無形的民俗儀式,將歷史記憶烙印進日常生活中,傳承至今。

    近代全球所提倡的「文化遺產」概念,代表對「文化」的日漸重視,不再將歷史進程中建構的「文化」視為理所當然,而是應該予以保存及維護的「遺產」,更是全人類都應該保護的「世界遺產」。

    2014年開始出版的《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秉持著「閱讀文資」的理念,邀請各領域專業的研究者以細膩動人的筆觸,描繪臺南多元的文化資產。從有形的建築、聚落到無形的民俗、傳統表演藝術,透過作家的在地研究,將臺南豐潤的文化資產,轉化成一本又一本深入土地與家鄉文化的紀錄,訴說眾多文化資產背後所蘊含的先人智慧與真摯情感,並得以建構系統性的「臺南學」知識。

    透過「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的持續出版與閱讀推廣,期待臺南獨具魅力的文化資產,成為接軌世界的重要窗口,展現臺灣文化多元性與獨特性,相信「越在地,越國際」,臺南精彩的在地文化資產,會是世界文化遺產裡的重要瑰寶。

 

臺南市 市長  黃偉哲

 

局長序

周詳文資采風,守護在地記憶

 

    「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自2014年出版以來,持續邀請在地的文史工作者,以深入淺出、圖文並茂的方式,將臺南珍貴的文化資產,介紹給國內外讀者,開啟認識臺南的知識之窗,亦是研究臺南文化的墊腳石。

    隨著國內外有關世界遺產、文化資產的資訊普及,以及文化資產保存方式與時俱進,透過科技與傳媒的發達,大眾更加了解與重視文化資產。文化資產不僅反映技術、藝術、歷史上的價值,更是人們長期與自然、社會互動下,代代相傳、無可取代的珍貴記憶,蘊藏人們敬天知命、文化傳承的情感。

    臺南市的歷史風華,便是由在地豐富的有形、無形文化資產交織而成。文化局如同在地記憶的守護者,致力保存珍貴文化資產,並在承繼傳統的同時,以創新多元的方式,發展臺南源源不絕的文化軟實力,展現臺南歷久彌新的風貌。

    轉眼叢書第六輯付之梨棗,本輯涵蓋有形文化資產:《開基天后宮》、《原水交社宿舍群》以及無形文化資產:《永康廣興宮境內擔餅節》、《臺南市定民俗宗族祭典──大社荖葉宅公愿祭典、忠順聖王會食祖佛酒迎陳聖祖及榴陽王郭氏宗親祭祖大典》、《安平靈濟殿孤棚祭》、《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在黃文博校長的主持編輯下,大臺南文化資產之精彩,躍然紙上。誠摯邀請各位認識這些文化資產,感受臺南在地文化記憶的溫度。

 

臺南市文化局 局長  葉澤山

 

處長序

深耕大臺南  發掘在地之美

 

    《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出版計畫,今年已邁入第五年,時光匆匆流逝,不變的是文化資產管理處肩負守護臺南文化資產的使命,並透過出版計畫持續調查、記錄臺南文化瑰寶,見證臺南文化資產多元風貌。

    第六輯內容包含有形文化資產:《開基天后宮》、《原水交社宿舍群》以及無形文化資產:《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永康廣興宮境內擔餅節》、《臺南市定民俗宗族祭典──大社荖葉宅公愿祭典、忠順聖王會食祖佛酒迎陳聖祖及榴陽王郭氏宗親祭祖大典》、《安平靈濟殿孤棚祭》。

    《開基天后宮》創立於鄭氏時期,是臺南媽祖廟濫觴,也是媽祖信仰的重要里程碑。作者曾國棟詳細爬梳《開基天后宮》之悠長歷史,並運用動人筆觸,細膩展現《開基天后宮》建築與文物的精緻華美。

    《原水交社宿舍群》代表臺南眷村聚落及眷村文化的縮影。作者朱戎梅以在地住民的角度,重現建立在「桶盤淺」上的「水交社」舊時風采,帶領讀者穿梭時光之流,領略該地獨特的聚落生活與走過的歷史。

    《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記錄臺南孔廟依循古禮的祭孔儀式、禮樂及相關禮器,作者陳桂蘭對臺南孔廟的祭祀儀禮進行嚴謹的考證與書寫,以文字銘刻重要儀式,見證儒學精神在臺灣歷史上的重要時刻。

    《臺南市定民俗宗族祭典──大社荖葉宅公愿祭典、忠順聖王會食祖佛酒迎陳聖祖及榴陽王郭氏宗親祭祖大典》、《永康廣興宮境內擔餅節》及《安平靈濟殿孤棚祭》則是臺南的常民文化資產,源於日常生活,體現人們對「地方」的認同感、團結性以及醇厚的人情味。

    臺南文化資產管理處感謝每位作者的辛勞與奉獻,《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第六輯的出版,是臺南文化資產傳承的重要媒介,也期待透過持續深耕臺南的出版工作,為臺南文化根基提供茁壯的養分與力量,不斷發掘臺南在地的人文之美。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處長  林喬彬

 

作者序

港仔尾囡仔寫安平靈濟殿孤棚祭

 

    出生於港仔尾的我,雖然在就讀小學時,就搬到了鄰近的海頭現址居住,但還是經常跟著阿公來靈濟殿拜拜,港仔尾農曆7月普度的高大孤棚,更是小時候對普度的最大記憶。

    長大後,因對民俗文化的熱衷,開始到臺灣各地去記錄民俗文化,當跑遍許多地方,忽然驚覺到從小就習常的許多安平信仰習俗,在臺灣的民間信仰裡,是如此的特殊,於是近十餘年來,開始了長期觀察紀錄安平信仰習俗的工作,並於《臺南文獻》中發表了數篇田野調查文章,也促成了臺南市文資處,於2015年時,前來對靈濟殿中元普度進行訪視,而在2016年8月時,該儀式以「安平靈濟殿孤棚祭」之名,成功登錄為臺南市直轄市定民俗及有關文物,並於2017年的孤棚祭現場,舉行授證典禮。

    靈濟殿一直是我長期記錄觀察的田野對象之一,此次非常感謝臺南市文資處與總編輯黃文博校長,邀約撰寫《安平靈濟殿孤棚祭》一書。從昔日文獻上來看,「孤棚」在早期臺灣各地的普度中算是常見,但由於「搶孤」的民俗,經常演變成鬥毆事件,遭來官府的關切與查禁,因而逐漸減少,而靈濟殿孤棚祭從咸豐年間開始至今,歷經百年依舊存在實為不易,足見地方上對此祭典的重視與用心傳承。

    本書能夠付梓,要感謝靈濟殿前主委歐宇展、主委何志章、王德和道長、王浤儒道長、嚴壽泉道長,於我田調期間的幫忙協助,以及邱彥貴老師熱心的提供文獻資料、戴文鋒教授的審查指導、文資處鄭羽伶、高凱俊、郭怡均的協助校稿,還有周宗楊、周舜瑾、許評註、洪瑩發、陳文安、陳世盛、解鈞翔、大社無簡單田調團隊等等,所有熱心協助過的朋友,謹在此向大家致上最誠摯的謝意。

 

吳明勳

 

前言

 

    農曆7月的「中元普度」,一直是臺灣民間信仰中,最為普遍、幾乎到處可見的祭典,從農曆7月1日「鬼門開」開始,到農曆7月最後一日的「鬼門關」止,在這俗稱為「鬼月」的一個月中,人們除了有許多生活上的禁忌外,為求居家平靜與出入平安,也都會準備盛宴來祭祀這些無主孤魂。其規模可以是家家戶戶簡單的拜門口,也可以是各大廟宇盛大的普度祭典;可以是只以清香虔誠敬拜,也可以聘請道士、法師隆重的啟建法會,以道法、佛法超薦孤幽,讓其得以早昇仙界與超生,即使是政府單位,亦有許多不免俗的,也會舉行普度祭典。

    臺南安平區廟宇的慶讚中元普度祭典,保留著傳統的角頭社輪普方式,並非全在農曆7月15日中元節舉行,而是以角頭社為單位,各自在固定日期舉行,唯延平街上的周龍殿與市仔街福德祠,如固定普度日期遇到星期假日時,會因配合假日的觀光人潮,將普度延後或提早舉行。這種以社為單位的輪普方式,可避免集中於一日(農曆7月15日)普度時,造成搶購祭品與聘無儀式執行者(道士、法師)等問題,安平也因農曆7月的中元普度日期前後,產生了「城隍廟無普,無人敢普」與「灰尾、灰尾,見(kian)普普月尾」,這兩句相關的俗諺。而安平港仔尾社舉行中元普度的日期,是在每年農曆7月9日,這日安平港仔尾社社民,無不備豐盛的普度碗,前來港仔尾廟「靈濟殿」參與普度,因普度祭典上搭有高大「孤棚」,故港尾靈濟殿的慶讚中元普度,亦有「孤棚祭」之名。

    臺灣各地農曆7月的中元普度,都有著因不同習俗而產生的特色祭典,如頭城搶孤、基隆中元祭、民雄大士爺祭、恆春豎孤棚、大路關四孤搶粄等;這些著名的普度祭典名聞遐邇,每年都吸引著眾多民眾的參與,尤其頭城的搶孤與恆春的豎孤棚,更是電視新聞台經常現場連線播報的活動。

    與頭城搶孤、恆春豎孤棚一樣,在普度時搭有高大孤棚的安平港仔尾社靈濟殿「孤棚祭」,雖然不像該上述兩項民俗,有競爬孤棚爭搶順風旗的的活動,普度孤棚只做為置放篙串的祭拜高臺,但也因祭典特殊逐漸受到矚目。臺南市文化局文資管理處,於2015年時便前來進行祭典的訪視,2016年8月召開臺南市第三屆民俗及有關文物審議委員會第3次會議時,以「孤棚祭元素豐富,篙串、豬隻、布橋等充滿信仰語言,具工藝之美與信仰文化意涵」,通過登錄為市定民俗,而在臺南市直轄市定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的理由則為:(1)傳統性:以孤棚上立「篙串」形式普施孤魂,與運河連結之迎請水魂習俗,風俗形成與在地生活息息相關。(2)地方性:可能係全國唯一以孤棚為祭之七月普度習俗,深具在地性。(3)歷史性:一段祈求救贖與感恩天地的動人故事,非常具有在地歷史感與戲劇張力。(4)文化性:「孤棚祭」元素豐富,篙串、豬隻、布橋等充滿信仰語言,具工藝之美與信仰文化意涵。(5)典範性:儀式完整連貫,港仔尾社住民共同參與,凝聚角頭向心力,具典範作用。臺南市文化局也於2017年8月30日孤棚祭時,為「安平靈濟殿孤棚祭」舉行授證儀式。

    本書的寫作是先從認識靈濟殿開始,帶領讀者認識這間四廟合一多祀神的廟宇,再從文獻上與現存的普度孤棚與搶孤介紹,還有安平7月的普度概況說明,導入到安平靈濟殿「孤棚祭」的祭典,讓更多人來瞭解這祭典的文化與特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