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永康廣興宮境內擔餅節
  • 作者:
    張耘書
  • 出版者: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出版日期:
    民國108年12月初版
  • ISBN/ISSN:
    978-986-5415-25-9
  • GPN:
    1010802053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1.1*14.6cm/153頁
  • 定價:
    NT$350元

|作者簡介|

 

張耘書

 

經歷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專案企劃師

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

 

參與計畫

2002年文建會臺南市大涼社區總體營造計畫案

2006、2008年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臺灣地區地名普查工作及地名資料庫建置計畫」

2010年「宗教與地方社會──永康宗教調查研究」

2011年「中研院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寺廟資料庫計畫」臺南地區寺廟調查

2011年教育部《體育運動大辭典》編定計畫

          新港奉天宮志編纂計畫(協修)

2012年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臺南市傳統金屬工藝技藝調查研究計畫」

        「臺南市邁向文學之都資源調查計畫」

2013~2015年「102年藝氣風發──藝陣影像、音像數位典藏計畫」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臺灣王爺信仰文化資產調查分析計畫」

          永康開天宮志編纂

2016年臺南市政府「0206大地震全紀錄」

2017年臺南市政府文化局「106年臺南市歷史名人小傳」

2018年臺南市政府文化局「107年臺南市歷史名人小傳」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歷史場域資料數位化編撰計畫」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南關線三大廟王醮祭典調查研究案」(協同主持人)

 

專書著作

1.《臺南媽祖信仰研究》,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03 

 年度獎勵出版文獻書刊暨推廣文獻研究」推廣性書刊佳作獎)

2.《鎏金歲月‧金工之美──臺南傳統金工藝術》,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4。(與

 多人合著)

3.《貫古通今臺19甲》,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4。(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04

 年度獎勵出版文獻書刊暨推廣文獻研究」推廣性書刊佳作獎)

4.《護佑婦孺──臺灣十二婆姐陣》,博揚文化,2015。

5.《藝陣傳神──臺灣傳統民俗藝陣》,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5。(黃文博編、

 與多人合著)

6.《臺南金屬工藝研究》,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6。

7.《臺南府城舊街新路》,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7。

8.《揮別傷痛,迎向重生:0206臺南大地震全紀錄》,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7。

 (與多人合著)

9.《一心一藝:巨匠的技與美(7)》,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7。(與多人合著)

10.《臺南府城餅舖誌》,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8。(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08

 年度獎勵出版文獻書刊暨推廣文獻研究」推廣性書刊佳作獎)

11.《永康區開天宮志》,永康區開天宮管理委員會、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學研究中

 心,2019。(與戴文鋒、陳宏田合著)

12.《關廟山西宮戊戌科慶成祈安五朝王醮暨遊社》,關廟山西宮管委會,2019。

 (與多人合著)

13.《臺南嫁娶禮俗研究》,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蔚藍文化,2019。(與鄭佩雯合

 著)

 

單篇論文

1.〈禳災祈福度關煞──開天宮契子過限〉,《民俗與文化》第7期,2012/7。

2.〈歷史與空間:臺灣媽祖廟數量與分佈探討〉,《民俗與文化》第8期,2013/7。

 (與多人合著)

3.〈臺灣嘉義地區媽祖信仰儀式初探──以新港奉天宮為中心的討論〉(與洪瑩發合著,發表於第二屆海峽兩岸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2014/8中國莆田)

4.〈府城傳統糕餅的文化內涵〉,《臺南文獻》第13輯,2018/6。

5.〈關廟山西宮香境藝陣初探〉,《臺南文獻》第14輯,2018/10。(與戴瑋志合

 著)

 

 

|目錄|

 

 

004  市長序

006  局長序

008  處長序

010  作者序

014  作者簡介

018  文化資產指定

 

024  第一章  前言

030  第二章  漢人傳統生育禮俗

044  第三章  臺南地區的擔餅活動

068  第四章  廣興宮境內擔餅節

120  第五章  樹仔腳福安宮擔餅

136  第六章  結論

148  參考書目

 

 

|書序|

 

市長序

閱讀臺南文資  放眼世界遺產

 

    複雜交錯的山海位置,造就臺灣歷史的歧異性。臺南身為臺灣古都,眾多相異文化在此相會,迸發出燦爛的火花,譜出臺南豐富獨特的文化資產。為記錄臺南最珍貴的文資瑰寶,臺南市府透過出版一系列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以深入淺出的書寫方式,一探臺南文化資產之價值,希冀藉由書寫,呈現在地風貌,讓臺南文化從地方啟程,航行全球。

    臺南擁有獨特的歷史進程,既留存大航海時期、日本時代的殖民經驗,也留下多元文化與信仰,先民們透過有形的廟宇、建築群以及無形的民俗儀式,將歷史記憶烙印進日常生活中,傳承至今。

    近代全球所提倡的「文化遺產」概念,代表對「文化」的日漸重視,不再將歷史進程中建構的「文化」視為理所當然,而是應該予以保存及維護的「遺產」,更是全人類都應該保護的「世界遺產」。

    2014年開始出版的《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秉持著「閱讀文資」的理念,邀請各領域專業的研究者以細膩動人的筆觸,描繪臺南多元的文化資產。從有形的建築、聚落到無形的民俗、傳統表演藝術,透過作家的在地研究,將臺南豐潤的文化資產,轉化成一本又一本深入土地與家鄉文化的紀錄,訴說眾多文化資產背後所蘊含的先人智慧與真摯情感,並得以建構系統性的「臺南學」知識。

    透過「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的持續出版與閱讀推廣,期待臺南獨具魅力的文化資產,成為接軌世界的重要窗口,展現臺灣文化多元性與獨特性,相信「越在地,越國際」,臺南精彩的在地文化資產,會是世界文化遺產裡的重要瑰寶。

 

臺南市 市長  黃偉哲

 

局長序

周詳文資采風,守護在地記憶

 

    「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自2014年出版以來,持續邀請在地的文史工作者,以深入淺出、圖文並茂的方式,將臺南珍貴的文化資產,介紹給國內外讀者,開啟認識臺南的知識之窗,亦是研究臺南文化的墊腳石。

    隨著國內外有關世界遺產、文化資產的資訊普及,以及文化資產保存方式與時俱進,透過科技與傳媒的發達,大眾更加了解與重視文化資產。文化資產不僅反映技術、藝術、歷史上的價值,更是人們長期與自然、社會互動下,代代相傳、無可取代的珍貴記憶,蘊藏人們敬天知命、文化傳承的情感。

    臺南市的歷史風華,便是由在地豐富的有形、無形文化資產交織而成。文化局如同在地記憶的守護者,致力保存珍貴文化資產,並在承繼傳統的同時,以創新多元的方式,發展臺南源源不絕的文化軟實力,展現臺南歷久彌新的風貌。

    轉眼叢書第六輯付之梨棗,本輯涵蓋有形文化資產:《開基天后宮》、《原水交社宿舍群》以及無形文化資產:《永康廣興宮境內擔餅節》、《臺南市定民俗宗族祭典──大社荖葉宅公愿祭典、忠順聖王會食祖佛酒迎陳聖祖及榴陽王郭氏宗親祭祖大典》、《安平靈濟殿孤棚祭》、《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在黃文博校長的主持編輯下,大臺南文化資產之精彩,躍然紙上。誠摯邀請各位認識這些文化資產,感受臺南在地文化記憶的溫度。

 

臺南市文化局 局長  葉澤山

 

處長序

深耕大臺南  發掘在地之美

 

    《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出版計畫,今年已邁入第五年,時光匆匆流逝,不變的是文化資產管理處肩負守護臺南文化資產的使命,並透過出版計畫持續調查、記錄臺南文化瑰寶,見證臺南文化資產多元風貌。

    第六輯內容包含有形文化資產:《開基天后宮》、《原水交社宿舍群》以及無形文化資產:《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永康廣興宮境內擔餅節》、《臺南市定民俗宗族祭典──大社荖葉宅公愿祭典、忠順聖王會食祖佛酒迎陳聖祖及榴陽王郭氏宗親祭祖大典》、《安平靈濟殿孤棚祭》。

    《開基天后宮》創立於鄭氏時期,是臺南媽祖廟濫觴,也是媽祖信仰的重要里程碑。作者曾國棟詳細爬梳《開基天后宮》之悠長歷史,並運用動人筆觸,細膩展現《開基天后宮》建築與文物的精緻華美。

    《原水交社宿舍群》代表臺南眷村聚落及眷村文化的縮影。作者朱戎梅以在地住民的角度,重現建立在「桶盤淺」上的「水交社」舊時風采,帶領讀者穿梭時光之流,領略該地獨特的聚落生活與走過的歷史。

    《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記錄臺南孔廟依循古禮的祭孔儀式、禮樂及相關禮器,作者陳桂蘭對臺南孔廟的祭祀儀禮進行嚴謹的考證與書寫,以文字銘刻重要儀式,見證儒學精神在臺灣歷史上的重要時刻。

    《臺南市定民俗宗族祭典──大社荖葉宅公愿祭典、忠順聖王會食祖佛酒迎陳聖祖及榴陽王郭氏宗親祭祖大典》、《永康廣興宮境內擔餅節》及《安平靈濟殿孤棚祭》則是臺南的常民文化資產,源於日常生活,體現人們對「地方」的認同感、團結性以及醇厚的人情味。

    臺南文化資產管理處感謝每位作者的辛勞與奉獻,《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第六輯的出版,是臺南文化資產傳承的重要媒介,也期待透過持續深耕臺南的出版工作,為臺南文化根基提供茁壯的養分與力量,不斷發掘臺南在地的人文之美。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處長  林喬彬

 

作者序

 

    傳統農業社會,男性是家庭勞動與防禦的主力,同時也承繼傳宗接代的重責大任,因此「添丁」被視為家庭、甚至家族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除了稟告祖先外,亦有拜神酬謝之俗。臺南部分地區更有以聚落或廟宇祭祀圈為範圍舉辦的添丁民俗活動,在神明誕辰日,由添丁戶製作水餅或紅龜到廟宇酬神還願,再於祭祀後分送給鄰里或參與福份的人家,分享添丁的喜悅。因早昔這些水餅、紅龜等皆放置於擔籃,以扁擔肩挑分送,故稱「擔餅」或「擔紅龜」。

    十年前,筆者因進行「宗教與地方社會─永康宗教調查研究」案,有機會在永康、新化一帶調查當地的擔餅(擔龜)習俗,看著喜獲麟兒的家庭,親自向庄民貺餅報喜,也接受眾人的道賀,既有分享喜悅的心情,也有著人與人之間「陪綴」(pue-tue)的禮尚往來熱情。而分送水餅時,平日裡各自忙碌的庄民藉此機會彼此寒暄,過程中更流露溫馨暖意,堪稱是臺灣人情味的最佳展現。

    目前臺南的永康、新化、歸仁、仁德一帶,尚有許多聚落仍保留擔餅、擔龜之俗,儀式內容與分餅(龜)方式不盡相同,因地而異,其中,以永康廣興宮境內的擔餅習俗歷史悠久,跨越區域廣且涵蓋聚落多,是目前規模最盛大者。

    每到擔餅日,添丁戶攜兒帶餅前往廟裡共同祭祀後,再將水餅分送給庄中參與「福份」者,除具有團體性意義外,藉由祭儀的進行與儀式轉化,更有感謝神恩與還願之意,也象徵新生兒展開與社會的連結,建構從家庭正式進入社會團體的身分。而廣興宮的福份制度不僅是早年廟內重要經費來源,維持祭祀活動與擔餅習俗歷久不衰,其嚴謹的繼承制度以及獨有的「老大餅」更蘊含了尊崇倫理、敬老尊賢的人文精神,成為其重要的特色。

    擔餅活動結合民間信仰與生命禮俗,是故,本書從新生兒周歲以前重要的生育禮俗談起,再介紹永康廣興宮境內擔餅活動的歷史沿革、福份制度、儀式與分餅過程。而鄰近的樹仔腳原為廣興宮的角頭,隸屬廣興宮轄境,舊時乃共同參與廣興宮祭祀與擔餅,直到庄廟福安宮建成後才自行舉辦,由於儀俗乃源自廣興宮,因此也列入撰寫。此外,筆者也另闢一章節,整理簡述近十年來於鹽水溪以南、二仁溪以北一帶所採集到的擔餅(擔龜)活動,裨益讀者能得擔餅習俗之梗概; 並將調查彙整成果, 透過地理資訊系統(GIS)的整合,以主題故事地圖呈現於網路(QR Code),期能藉由歷史地圖一窺擔餅(擔龜)習俗的地理空間分佈及其關聯性。

    本書得以付梓,感謝黃文博校長審稿並惠賜卓見,讓內容免於疏漏;以及筆者服務單位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在臺南地區歷史圖資及GIS技術的協助,令這本書有更完整的呈現。也感謝永康廣興宮前董事長蔡百齡、董事長蔡武田、秘書吳玉珊、執事人員林志男、福安宮總幹事梁進財等人協助田調訪談;以及永康王吉生水果餅、王西勢食品行、頂好烘焙坊、新化泰香餅舖、元鄉麵包、仁德的土庫餅店等多家餅店提供線索,讓我循著餅香去追喜訊;此外感謝董峰政老師與許多在地耆老的分享,他們說的是故事,也是自身經歷,這是常民的生活,平凡但卻美好;更感謝聚落裡可愛的居民於擔餅(擔龜)時帶著我「分餅」,跟著他們穿梭在大街小巷中報喜,幾年下來,景況或有不同,甚至如今與時俱進、因時制宜的也擔起女兒餅,然而不變的是喜氣歡愉氣氛始終洋溢,在少子化的今日,更顯彌足珍貴。

    「喜添兒、貺龜餅」這樣傳統聚落裡的盛事,不僅是民俗,同時也是紀錄並反映地方社會的歷史,有機會一定要親自走訪,認識參與!

 

張耘書

第一章  前言

 

    「永康廣興宮擔餅節」是永康廣興宮所舉辦的「添丁」民俗活動,包括集體祭儀與祭祀後的分餅活動。

    傳統漢人社會,男性是承繼宗族的主幹,負有傳宗接代的任務,因此「添丁」也就成為傳統家庭、甚至家族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對於新生命的到來無不充滿喜悅與期待,為幫助新生兒安然渡過生命中種種不可確知的危機,能夠順利建立社會身分或過渡到下一個生命階段,故而產生許多儀式性活動。臺灣民間習俗,嬰兒自出生後會舉行一串的生命禮俗,如出生後第3天的「做三朝」、之後「做滿月」、到4個月時「做四月日」、以及周歲的「做度晬」(too-tse)等,其中,男嬰「度晬」時,除了敬神祭祖外,通常還會分送親友紅龜或油飯等,共享新生命降臨的喜悅,同時宣告家族出「丁」的訊息。

    廣興宮境內的西勢、新庄仔、番薯厝、崙仔頂以及樹仔腳等聚落,自清末以來便有添丁擔餅的習俗。每年農曆正月20日廣興宮福德正神誕辰這日,若前一年有「添丁」(生兒子)的人家,必須準備牲醴、水餅等祭品與嬰兒衣帽鞋襪一套,至廣興宮答謝神明,並於祭祀後將水餅分送給庄中有參與「福份」的人,分享添丁的喜悅。由於早年這些祭品、水餅多放置於竹編擔籃,由添丁戶以肩擔挑,故稱為「擔餅」。

    廣興宮擔餅習俗,據廟方記載,始自清道光8年(1828),庄民為了祈求能夠人丁興旺、地方繁榮,遂向主神謝府元帥請願,若庄民喜獲麟兒,將來一定豐盛祭祀,演戲酬神,並擔餅給庄民食用,分享弄璋之喜,後來果真如願,擔餅還願之俗自此代代相沿,期間曾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而一度中斷,直到戰後才又復辦。廣興宮擔餅所用的餅,從初時沒有內餡、口感單純的麵粉大餅,到後來當地製作包裹麥芽糖、地瓜、橘皮等內餡的水餅(或稱水果餅)而獨樹一格。早年,水餅的製作僅見於永康西勢與鄰近的新化地區,每到農曆春節「開市」後,餅舖便開始忙碌,準備製作水餅,到擔餅日再由添丁戶或庄民幫忙以擔籃挑運至廟裡拜拜,而後再分送。

    分送水餅又稱為「貺餅」(hing-piann),貺餅的對象只限具有「福份」資格者,亦即有加入者才可領取水餅。「福份」是廣興宮的一種組織制度,廣興宮境內的男子只要成家後便可加入成為一個「福份」,雖為自願性登記,但從早年至今只要已婚的男性幾乎全數加入。加入福份後便有相對的義務與權利,福份者每年必須繳交一定的福份金,用以支付廣興宮的祭祀費用,如此方可享有領取水餅的權利。而透過福份制度也成了早年廣興宮重要的經費來源,維持了祭祀活動,更使得擔餅習俗歷久不衰。

    廣興宮擔餅節結合了信仰與生命禮俗,有別於民間一般度晬之俗,每到擔餅日,境內各庄扶老攜幼前往廣興宮共同祭祀謝神,且隨著分餅活動再度聯繫庄民間的情感,延續舊時相愛互助的精神,其所展現濃厚的人情味,在現代化社會更顯彌足珍貴。民國98年(2009),「永康廣興宮境內擔餅節」經原臺南縣政府登錄公告為「縣定民俗」,賦予文資身分,2010年縣市合併後,易稱「直轄市定民俗」。

    「永康廣興宮境內擔餅節」廣義是指今日廣興宮境內的西勢、新庄仔、番薯厝與新化區崙仔頂等4庄聯合舉行的擔餅活動,以及原本隸屬於廣興宮轄境,建廟後自行辦理的樹仔腳福安宮擔餅,由於乃衍自廣興宮,故也一併論之,本書即以此為主題,探討廣興宮境內擔餅活動的發展過程與現況。近年來,因應少子化趨勢,地方人士重新詮釋「擔餅」的文化意涵,摒棄重男輕女的觀念,使得廣興宮擔餅習俗出現變革;而在地方推動與公部門經費挹注下,擔餅節擴大舉辦,動員更多的社區資源與人力,更形成一股凝聚的力量,從過去的傳統聚落邁向更廣大的社群,廣興宮境內擔餅節尚在發展,未來仍具延展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