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丘三角頭」9庄一直信守著祖先留傳下來的信仰習俗,以「踅三冬閬三冬」6年為一循環的信仰週期,下山迎請「佛祖媽」和「六甲媽」入山遶境,展開一套春祈秋報的敬天儀程,整個遶境形態幾近原始樣貌,香陣涉水渡溪、翻山越嶺,蔚為山村一奇。
|作者簡介|
黃文博
1956年生
臺南.鹽分地帶北門人
國小校長退休(2009/0801)
‧曾獲《聯合報》報導文學獎(1991)、南瀛文學獎(1994)、教育部「本土語言傑出貢獻個人獎」(2009)、
第3屆鄭福田生態文學獎臺語詩組首獎(2011)等等;著有臺灣民俗、信仰、藝陣及臺語詩等著作70餘冊。
‧文化部第4、5屆民俗及有關文物審議委員會委員。(2012-2016)
‧臺南市政府文獻委員會、傳統藝術審議委員會、民俗及有關文物審議委員會、古蹟歷史建築聚落及文化景觀審議委員會委員。(2011-2016)
‧高雄市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審議會委員。(2013-2017)
‧屏東縣第2類(傳藝、民俗、古物)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委員。(2014-2018)
‧雲林縣「文化資產審議會」審議委員。(2016-2017)
|目錄|
004 市長序 在歷史舊紋理裡走出新足跡
006 局長序 營造文化氛圍‧深耕文資亮點
008 處長序 文化積累的基礎工程
010 作者序 為著「猶閣爽袂退」
014 直轄市定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理由
016 第一章 前言
020 第二章 大丘三角頭
048 第三章 請佛踅庄
050 第一節 緣起與形式
096 第二節 流程與儀式
164 第四章 結論
170 參考書目及網站
172 作者簡介
|書序|
市長序
在歷史舊紋理裡走出新足跡
臺南是臺灣第一個出現在世界歷史文獻裡頭的城市,山海並存、城鄉共榮,悠久歷史沉澱出深厚的文化資產,造就臺南成為一個人文薈萃的城市,我們可以驕傲的說,「沒有到過臺南,就等於沒有真正到過臺灣」。歷經數百年歲月洗禮、時代變遷,臺南積累多元東西文化,舉凡藝師司阜的湛藝薪傳、民俗傳統的傳承發揚、史蹟風貌的修復活化、古物珍寶的研究保存等,臺南市都有傲視全國的成果,在在顯現臺南深厚的文化底蘊。
2014起陸續發表的「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透過系統性、計畫性的出版,邀請各領域的學者專家,整理臺南指定登錄的文化資產,娓娓道出文化資產的迷人故事,圖文並茂、言簡意賅,成為建構「臺南學」的重要一環。今年「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邁入第四輯,分別以《北極殿》、《原臺灣府城門及城垣殘蹟》、《歸仁仁壽宮王醮祭典暨遶境》與《六甲大丘三角頭請佛踅庄》為題,邀請該領域學者專家撰寫,以歷史的筆、細膩的心,道出屬於臺南在地的故事。
臺南在時代潮流中既能邁步向前走,又能不忘堅持與傳統,建構出獨特的城市性格,而這種創新與戀舊的恰如其分,不僅散發出獨特氣息,更是實現「文化首都」城市願景的基本元素。透過文化資產叢書的出版,在臺南追尋昔日美好與探索來日永續中,認識這塊豐美土地,感受其脈動,扎根文化軟實力,在歷史舊紋理裡走出新足跡,形塑一個文化共同體的集體記憶,厚植本土文化知識的內涵。
臺南市長 賴清德
局長序
營造文化氛圍‧深耕文資亮點
臺南市做為臺灣發展的第一個城市,因為開發歷程、族群融合及長期政治經濟的交錯關係,數百年間,在這塊土地上積累了數量豐碩的文化內涵。時值文化觀光發達的今日,文化資產已被視為財富的一種,而非美麗的負擔,站在巴黎、羅馬、京都等都市街頭,穿越一幢幢優美建築、觀賞當地世代相傳的民俗活動,皆可感受到他們豐富多樣的文化,這些文化資產對城市的觀光發展與文化行銷,都有正向的功能。
凝聚文化生態、承先啓後的文化傳承乃文化局的使命,除了從硬體建設形塑文化意象外、整合各類文化資產軟體資源,持續出版文化資產主題專書與刊物,以營造文化氛圍、深耕文化亮點,向各界推廣文化資產保存觀念,亦是我們的目標,因此一直以來,本局有系統的規劃,持續性的書寫、出版「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期能藉此實現厚實文化底蘊,打造文化首都魅力。
如本輯中《六甲大丘三角頭請佛踅庄》一書,藉由書寫輔以圖文方式呈現主題,除蒐羅民俗影像紀錄外,還附有作者親手繪製地圖,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風格,讓讀者身歷其境的感受民俗的特別之處,在內容上,兼具深度與廣度,除歷史發展源流的介紹外,民俗的流程與儀式亦是作者深入當地訪查而來的第一手資料。
本系列叢書以適合大眾化閱讀的親民路線,鼓勵在地文史工作者從事田野調查與推廣活動,帶領熱愛文化的朋友進入大臺南的文化現場,重新認識古蹟文物及在地風俗信仰,感受「文化首都」的魅力印象,也惟有讓大家認同文化資產的價值,才能讓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與重視落實在生活當中。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葉澤山
處長序
文化積累的基礎工程
「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的書寫編印,是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與活化的基礎工程,因此本處特別委請文史專家黃文博先生規劃主題,分別邀請各領域學者專家撰述各文化資產的價值與特色,為大家開啟深入認識大臺南文化資產的一扇門窗。
本叢書第四輯所規劃之書名及作者如下:
《北極殿》 吳建昇
《原臺灣府城門及城垣殘蹟》 蔡侑樺
《歸仁仁壽宮王醮祭典暨遶境》 黃文皇
《六甲大丘三角頭請佛踅庄》 黃文博
國定古蹟「北極殿」位於府城內著名的「鷲嶺」,具有地理標誌的意義,在傳統上也被認為是極佳的風水寶地;《原臺灣府城門及城垣殘蹟》則介紹清代臺灣地區規模最大的城池,包含國定古蹟「兌悅門」、直轄市定古蹟「臺灣府城大南門」、「臺灣府城大東門」、「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臺灣府城巽方砲臺(巽方靖鎮)」、「原臺灣府城東門段城垣殘蹟」等。
無形文化資產方面「歸仁仁壽宮王醮祭典暨遶境」王醮祭典間隔12年以上,屬不定期的醮典型態;「六甲大丘三角頭請佛踅庄」以「踅三冬閬三冬」6年為一循環的信仰週期,香陣涉水渡溪、翻山越嶺,蔚為山村一奇。
感謝市長、局長的支持,也感謝各位作者的努力與奉獻,「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的書寫與出版,是文化傳承重要的一環,也是本處責無旁貸的使命。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處長 林喬彬
作者序
為著「猶閣爽袂退」
2014年我咧寫《174線山海戀-從蘆竹溝到楠西》的時,再一次踏入六甲山內做調查(進前寫地名、五營、石敢當、辟邪物等等專題的時攏曾經入來),佇幾若个庄頭攏仝款聽著「大丘三角頭請佛踅庄」的代誌,彼是我主持〈臺南縣民俗及有關文物調查計畫〉的時,猶調查無著的,引起我誠大的好奇佮興趣,但是一人講一說(suat),無人有法度講清楚、講完整,最後我佇南勢坑中紫湄宮留一張足少用的名片予廟公,拜託若有廟會才共我通知一下,我會入來鬥鬧熱。過了半冬,有一日雄雄接著失聯規十冬的老朋友李天賜兄(1952-2016)的電話,伊親呼呼(tshin-hoo-hoo)共我講伊看著名片誠歡喜,伊就是負責「請佛踅庄」的文宣主任,伊雖然搬去水上誠久矣,但是三角頭若「請佛踅庄」,伊攏會轉來老家南勢坑頭,明年是「踅(seh)3冬閬(lang)3冬」的最後一冬,叫我一定愛去予亻因請。
於是,我聯絡文資處承辦民俗業務的蔡佳希小姐,請伊佮李天賜老師聯絡一下,這才促成2015年的正式訪視,前後入去山內看兩日,看山內人請佛、扛轎、踅庄、食點心,看三角頭過火、賞兵、做戲、辦桌請人客…,逐家攏誠感動,尤其是扛轎行山路猶閣保持誠傳統的方式,百外冬來無啥改變,連食點心都攏猶閣是各家各戶憑誠意家己款出來的;開審查會的時,出席的委員無人反對,就按呢通過了「直轄市定民俗」。過了幾工,李天賜兄敲電話予我,講規个山內比著「樂透」閣較歡喜,幾若日矣,到這陣猶閣爽袂退。
「猶閣爽袂退」,為著這句話,我決心欲來寫這本冊,山內人的歡喜仝款予人會感動,彼是山內人共同的光榮感,嘛拄好是印證「政府」存在的意義。
這擺,我閣再一次踏入六甲山內,唯一目的就是將「大丘三角頭請佛踅庄」的來龍去脈、儀式過程,問予明白,寫予清楚;這本冊無在穩會予山內人「閣爽袂退」,但上無會予我彌補「臺南民俗」研究無夠齊全的一寡虧欠。感謝予我攪擾、訪問的三角頭諸位老大,尤其是何成章主委、題丁人林文欽先生等人,提供我誠濟資料佮方便。向望下一个「踅三冬」,會有閣較濟人知影「大丘三角頭」,會有閣較濟人參與「請佛踅庄」。
只是,下一个「踅三冬」,就無法度予李天賜老師請矣,嘛從此聽袂著倯(song)閣有力的「猶閣爽袂退」這句話矣。
黃文博
第一章 前言
沿著174線市道進入六甲大丘山區,盡是蜿蜒的山路、起伏的山嶺、青翠的山林、清涼的山風;隱身於山林之間、山嶺之巔的大小山村,依然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山居生活,聽到的,都只是鳥叫聲、雞鳴聲、風雨聲,只有到了開春的「請佛踅庄」,才會聽得到鑼鼓聲、鞭炮聲、辦桌聲。「大丘三角頭」9庄一直信守著祖先留傳下來的信仰習俗,以「踅三冬閬三冬」6年為一循環的信仰週期,下山迎請「佛祖媽」和「六甲媽」入山遶境,展開一套春祈秋報的敬天儀程,整個遶境形態幾近原始樣貌,香陣涉水渡溪、翻山越嶺,蔚為山村一奇。
所謂「大丘三角頭」,指的是以「大丘園」為中心所分設的頂角(大丘園角)、中角(南勢坑角)、下角(北勢坑角)等三大角頭,大大小小計有14個獨立庄頭,再依人數多寡與彼此移墾關係組合為9庄(9個單位),其庄頭數不盡相同,大抵頂角3庄(3個獨立庄頭)、中角2庄(4個獨立庄頭)、下角4庄(7個獨立庄頭)。
而「請佛踅庄」則指相互關係的兩件事:「請佛」和「踅庄」。「請佛」(tshiann-put)係迎請六甲赤山龍湖巖的觀音佛祖(老二媽)與六甲恒安宮(媽祖廟)的天上聖母之謂;「踅庄」(seh-tsng),則指遶巡庄頭的意思,「踅」就是「旋遶」之意。
「大丘三角頭」聯合迎請「老二媽」與「六甲媽」輪巡之俗,起因於19世紀中葉先民入山拓墾祈神防範天災地變而來,已進行百餘年,約定「踅三冬閬三冬」,即一連舉行3年(農曆元月17日至19日),之後一連停辦3年,其期程為:2012年至2015年舉行,2016年至2018年停辦,2019年至2021年舉行…,以此類推。舉辦3年的「請佛踅庄」,爐主依「下角—頂角—中角」的順序輪流,一天遶境一角頭,爐主所屬角頭都是最後一天;若是停辦的3年,則僅「請佛做戲」,此稱「正月戲」,做戲的角頭負責煮點心宴請其他兩角頭。除此之外,三角頭另於每年農曆10月擇日(跋桮)於爐主宅舉行「十月戲」,目的在於「謝冬」拜天公,各庄信眾自行備辦牲醴參拜,以感謝上蒼保祐。
大丘三角頭諸庄深居六甲山區,皆處於烏山頭水庫集水區地帶,務農維生,因「老二媽」與「六甲媽」的信仰而形成命運共同體,百餘年的「請佛踅庄」,一直信守並傳承著先民自古流傳下來的一套迎神遶境習俗,在此生活,在此安身立命,自成一系,係「赤山媽」最重要的信仰領域,不同於174線北邊的「火山媽」信仰(東山迎佛祖)形態,深具文化底蘊,已孕育出地方民俗生命,因而2015年7月經臺南市政府登錄公告為直轄市定民俗及有關文物,並於2016年2月由臺南市長賴清德親自頒授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