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仁壽宮的王醮歷史至今已超過百年,雖然舉行的次數不多且時距頗長,但已有固定的模式與傳統,且醮典規模盛大,極具信仰文化的價值,在臺灣的迎王醮祭、代天巡狩信仰中佔有重要地位,是南關線著名的五大王醮之一。
仁壽宮主祀保生大帝,是清領時期「歸仁北里」的境主里廟,下轄5個角頭,範圍涵蓋8個村里,其中包含清中葉商業鼎盛、遠近馳名的「舊社街」,是歸仁地區最重要的大廟之一。
|作者簡介|
黃文皇
1982年生,臺南市仁德區人
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畢業
現任職於臺南市歸仁區紅瓦厝國民小學
著作:
‧期刊:〈關廟鄉新埔村武侯爺酒活動記錄〉,《南瀛文獻》4,2005。
‧碩士論文:《台南新豐地區南關線王醮祭典之探究》,2012。
‧專書:《臺南老神明會研究》,與許耿肇等人合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
|目錄|
004 市長序 在歷史舊紋理裡走出新足跡
006 局長序 營造文化氛圍‧深耕文資亮點
008 處長序 文化積累的基礎工程
010 作者序 見證南關線的王醮歷史與文化
014 直轄市定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理由
016 第一章 前言
020 第二章 歸仁北與仁壽宮
044 第三章 仁壽宮王醮的歷史與發展
050 第四章 仁壽宮五朝王醮大典
051 第一節 醮前籌備
078 第二節 請王入醮
092 第三節 王府行儀
113 第四節 王醮科儀
135 第五節 遶境與陣頭
161 第六節 送王遊河
178 第五章 結論
184 參考書目及網站
188 作者簡介
|書序|
市長序
在歷史舊紋理裡走出新足跡
臺南是臺灣第一個出現在世界歷史文獻裡頭的城市,山海並存、城鄉共榮,悠久歷史沉澱出深厚的文化資產,造就臺南成為一個人文薈萃的城市,我們可以驕傲的說,「沒有到過臺南,就等於沒有真正到過臺灣」。歷經數百年歲月洗禮、時代變遷,臺南積累多元東西文化,舉凡藝師司阜的湛藝薪傳、民俗傳統的傳承發揚、史蹟風貌的修復活化、古物珍寶的研究保存等,臺南市都有傲視全國的成果,在在顯現臺南深厚的文化底蘊。
2014起陸續發表的「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透過系統性、計畫性的出版,邀請各領域的學者專家,整理臺南指定登錄的文化資產,娓娓道出文化資產的迷人故事,圖文並茂、言簡意賅,成為建構「臺南學」的重要一環。今年「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邁入第四輯,分別以《北極殿》、《原臺灣府城門及城垣殘蹟》、《歸仁仁壽宮王醮祭典暨遶境》與《六甲大丘三角頭請佛踅庄》為題,邀請該領域學者專家撰寫,以歷史的筆、細膩的心,道出屬於臺南在地的故事。
臺南在時代潮流中既能邁步向前走,又能不忘堅持與傳統,建構出獨特的城市性格,而這種創新與戀舊的恰如其分,不僅散發出獨特氣息,更是實現「文化首都」城市願景的基本元素。透過文化資產叢書的出版,在臺南追尋昔日美好與探索來日永續中,認識這塊豐美土地,感受其脈動,扎根文化軟實力,在歷史舊紋理裡走出新足跡,形塑一個文化共同體的集體記憶,厚植本土文化知識的內涵。
臺南市長 賴清德
局長序
營造文化氛圍‧深耕文資亮點
臺南市做為臺灣發展的第一個城市,因為開發歷程、族群融合及長期政治經濟的交錯關係,數百年間,在這塊土地上積累了數量豐碩的文化內涵。時值文化觀光發達的今日,文化資產已被視為財富的一種,而非美麗的負擔,站在巴黎、羅馬、京都等都市街頭,穿越一幢幢優美建築、觀賞當地世代相傳的民俗活動,皆可感受到他們豐富多樣的文化,這些文化資產對城市的觀光發展與文化行銷,都有正向的功能。
凝聚文化生態、承先啓後的文化傳承乃文化局的使命,除了從硬體建設形塑文化意象外、整合各類文化資產軟體資源,持續出版文化資產主題專書與刊物,以營造文化氛圍、深耕文化亮點,向各界推廣文化資產保存觀念,亦是我們的目標,因此一直以來,本局有系統的規劃,持續性的書寫、出版「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期能藉此實現厚實文化底蘊,打造文化首都魅力。
如本輯中《六甲大丘三角頭請佛踅庄》一書,藉由書寫輔以圖文方式呈現主題,除蒐羅民俗影像紀錄外,還附有作者親手繪製地圖,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風格,讓讀者身歷其境的感受民俗的特別之處,在內容上,兼具深度與廣度,除歷史發展源流的介紹外,民俗的流程與儀式亦是作者深入當地訪查而來的第一手資料。
本系列叢書以適合大眾化閱讀的親民路線,鼓勵在地文史工作者從事田野調查與推廣活動,帶領熱愛文化的朋友進入大臺南的文化現場,重新認識古蹟文物及在地風俗信仰,感受「文化首都」的魅力印象,也惟有讓大家認同文化資產的價值,才能讓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與重視落實在生活當中。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葉澤山
處長序
文化積累的基礎工程
「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的書寫編印,是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與活化的基礎工程,因此本處特別委請文史專家黃文博先生規劃主題,分別邀請各領域學者專家撰述各文化資產的價值與特色,為大家開啟深入認識大臺南文化資產的一扇門窗。
本叢書第四輯所規劃之書名及作者如下:
《北極殿》 吳建昇
《原臺灣府城門及城垣殘蹟》 蔡侑樺
《歸仁仁壽宮王醮祭典暨遶境》 黃文皇
《六甲大丘三角頭請佛踅庄》 黃文博
國定古蹟「北極殿」位於府城內著名的「鷲嶺」,具有地理標誌的意義,在傳統上也被認為是極佳的風水寶地;《原臺灣府城門及城垣殘蹟》則介紹清代臺灣地區規模最大的城池,包含國定古蹟「兌悅門」、直轄市定古蹟「臺灣府城大南門」、「臺灣府城大東門」、「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臺灣府城巽方砲臺(巽方靖鎮)」、「原臺灣府城東門段城垣殘蹟」等。
無形文化資產方面「歸仁仁壽宮王醮祭典暨遶境」王醮祭典間隔12年以上,屬不定期的醮典型態;「六甲大丘三角頭請佛踅庄」以「踅三冬閬三冬」6年為一循環的信仰週期,香陣涉水渡溪、翻山越嶺,蔚為山村一奇。
感謝市長、局長的支持,也感謝各位作者的努力與奉獻,「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的書寫與出版,是文化傳承重要的一環,也是本處責無旁貸的使命。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處長 林喬彬
作者序
見證南關線的王醮歷史與文化
身為南關線的子民,對於在地的信仰文化自然是有濃厚的情感,特別是盛大的王醮祭典,更是本地人共同的記憶。猶記得小學時,第一次接觸到本地的王醮祭典,便深深地被那熱鬧的遶境接禮及燒王船所震撼。臺灣各地的迎王醮祭與王船活動經過長期的深耕發展,早已呈現多元的風貌,而位於府城大東門外的南關地區,從日治時期興起王醮祭典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其中仁壽宮正是開啟代天巡狩王爺信仰的關鍵角色,為本地醮典文化奠定許多風俗傳統與地方特色,是南關線的典型代表。
過去,學界的研究大多著重於曾文溪流域(西港、佳里、蘇厝)、屏東東港及澎湖等地,除了《南瀛王船誌》一書外,有關本地王醮的探討可說寥寥無幾。而廟方所出版的《仁壽宮誌》,對於醮典的記載亦相當有限;加上本地12年以上才舉行一次,可觀察機會不多。所以在就讀南大臺文所時,便以此作為研究對象並於2012年發表碩論《臺南新豐地區南關線王醮祭典之探究》,為本地王醮做初步的記錄與整理。
此次在仁壽宮相隔20年後舉行乙未科(2015)王醮的契機,受黃文博校長之邀,再度為本地王醮做更深入的調查研究。然而仁壽宮的王醮規模甚大,要完整有系統的介紹並不容易,本書除了探討仁壽宮的王醮歷史外,並依時間序與主題性將醮典內容分成「醮前籌備」、「請王入醮」、「王府行儀」、「王醮科儀」、「遶境與陣頭」、「送王遊河」等六個章節來說明,並引曾文溪下游沿岸的香科王醮作為對比,以呈現仁壽宮王醮祭典的內涵與特色。
本書能夠付梓,要歸功於眾人的提攜幫忙,其中特別感謝乙未科總董張鈴宏暨建醮董事會、五角頭地方先進在醮典期間的協助與受訪;案公王李有志、副案王李中泰、內傳喧許鎮義等在王府行儀的說明指正;以及耆老陳錦輝、副主委劉火榮、乙亥科總董助理李吉勇等提供寶貴的口述與資料,讓調查研究得以順利完成。而提供本書相關照片的機關單位、前輩朋友們,礙於篇幅無法逐一具名,在此謹致上最高的謝意,因為你們的不吝分享,讓本書圖文並茂而更有看頭。另外研究所恩師戴文鋒教授的審查指導、學長許耿肇、好友楊錢威、周宗楊的提點建議、導演劉芳吉幫忙影像翻攝、文資處鄭羽伶小姐協助校稿等,也一併致謝。
由於個人才疏學淺,接負任務後誠感惶恐,深怕有所疏漏謬誤,致使在撰寫期間倍感壓力煎熬,幸有周遭親友及同事周人杰一路相伴鼓勵,終於完稿。不過能為地方信仰文化盡微薄之力仍是深感榮幸,期望本書的出版能拋磚引玉,讓更多人來關注仁壽宮獨特的王醮風俗,也為南關線代天巡狩王醮文化留下歷史的見證。
黃文皇
第一章 前言
仁壽宮主祀保生大帝,是清領時期「歸仁北里」的境主里廟,下轄 5 個角頭,範圍涵蓋8個村里,其中包含清中葉商業鼎盛、遠近馳名的「舊社街」,是歸仁地區最重要的大廟之一。在日治初期,因境內發生嚴重的瘟疫災情,為了驅瘟禳災,地方藉由廟宇重修「慶成」的時機,遂於日明治42年(1909)舉行「己酉科五朝王醮」,以求瘟消疫散、合境安寧。這不僅是仁壽宮的首科王醮,同時也是南關線地區最早舉行瘟王醮典的紀錄,使仁壽宮在南關線王醮祭典扮演關鍵的角色。由於此科王醮立下了許多制度典範,因而形成日後本區王醮祭典的風俗傳統與地方特色。
直到戰後,仁壽宮又因為重建或整修,分別在民國50年「辛丑科」、民國66年「丁巳科」、民國84年「乙亥科」、民國104年「乙未科」,共舉行了4次王醮祭典,均屬搭配廟宇「慶成」所舉辦的王醮祭典,形成本地特有的「慶成式」王醮。觀其建醮歷史,仁壽宮的王醮祭典均間隔12年以上才舉行,屬不定期的醮典型態。值得觀察的是104年乙未科乃因仁壽宮出現多次的「立筊」神蹟而促成,讓原本是「瘟疫」肇始、「慶成」契機的王醮模式,又多了「神示」的建醮元素。
仁壽宮歷來均以「五朝王醮」的規制舉行,由於本地無王府專才的培訓與傳承,促使仁壽宮需借用他地祭祀人才,尤其近兩科均聘請西港案公來協助王府醮事,因此受西港一地的影響甚多,其王醮模式與曾文溪下游沿岸相去不遠。然而,即便仁壽宮援用西港王府的儀禮,但在許多醮祭操作仍堅守地方上的傳統,諸如醮典組織與主會團名稱、王船「取水」儀式、中軍「轅門官」制、迎請「五尊」代天巡狩王爺、在地的王船認知操作、盛大的普度儀式、由「狀元公」送船等,形成特有的風俗。尤其遶境活動,其規模之大、傳統陣頭之多,向來是本地王醮的重點,本地遶境特重「接禮」儀式,另外陣頭「行大禮」以及遶境「吃中午」等風俗,都是南關線王醮的傳統特色。
仁壽宮的王醮歷史至今已超過百年,雖然舉行的次數不多且時距頗長,但已有固定的模式與傳統,且醮典規模盛大,極具信仰文化的價值,在臺灣的迎王醮祭、代天巡狩信仰中佔有重要地位,是南關線著名的五大王醮之一。本書除了探究仁壽宮的王醮歷史,並從醮祭流程中介紹各項儀式活動,藉由各種現象的比較來觀察仁壽宮與南關地區的醮典特色,讓更多人可以認識本地的王醮風俗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