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陳志昌 Jyh-Chung Tan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所博士候選人
經歷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系畢業後,曾在最有歷史的醫院手術室擔任護理師。後來一頭栽進有趣的文史研究,於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所拿到碩士,曾在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工作,也在國立空中大學、高苑科技大學等校兼任過,目前是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著作
1.《台灣民間食禁文化之研究》,2015,博揚文化出版。
2.撰寫過《東山鄉志》拓墾、社會篇及多篇有關民俗研究的論文。
|目錄|
006 市長序
008 局長序
010 處長序
012 序說
022 第一章 緒論
038 第二章 歷史沿革與傳說故事
054 第三章 陣頭之器樂與人員編制
078 第四章 陣式演出及相關儀式
098 第五章 組織交陪與傳習現況
112 第六章 歌陣先達生命史
120 第七章 文化資產特色介紹
|書序|
市長序
閱讀城市文化軟實力
在山海交織的地理環境中,臺南孕育出豐富而多樣的文化資產。長期以來,市府竭盡全力進行文化資產保存及傳習紀錄等工作,舉凡傳統藝師的湛藝薪傳、民俗藝陣的傳承發揚,以及諸多古蹟和歷史建築的修復活化,臺南都有傲視全國的成果,不負文化古都之名。
臺南市自2014年起推出「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精選具有代表性之古蹟歷史建築、傳統藝術及民俗進行書寫及出版,成為建構新時代「臺南學」的重要一環。叢書的每位執筆者,以其歷史之眼、細膩的心,娓娓道出臺南市每個有無形文化資產背後所蘊藏的迷人故事。通過書中文字,我們期盼讓讀者更加深入認識大臺南豐美的文化,傳承在地珍貴的歷史風情。
再多的硬體建設都只能讓城市變得龐大、巨大;唯有文化,才能讓一座城市變得偉大。在扎根城市軟實力的工作上,做為歷史回顧的文史書寫不僅是一大基礎,也堪是形塑集體記憶、打造文化共同體的最重要工作。市府持續規劃主題多元的文化叢書、予以系統性整理出版,除了厚植臺南文化知識的內涵,也期待這套叢書可以成為臺灣與世界交往的知識櫥窗,讓豐沛的臺南學展現出獨特的城市價值。
臺南市政府 代理市長 李孟諺
局長序
看見文資采風,親炙在地丰采
「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自2014年出版首輯以來,即持續邀集在地文史工作者蒐羅研究本市文獻史料,透過深入淺出的文字撰述,介紹大臺南文化資產的價值與特色,不僅為市民及國人讀者開啟一扇通往知識的門窗,更成為在地文化綿延不輟的寶藏。
文化資產的價值,無論昔時或當代,都與常民生活緊密相連。有形文化資產除物質層面外,也蘊藏著其在不同時代中與人們的互動,或緣於不同利用方式而衍生出的故事、風俗、信仰傳統等無形價值,相當值得品味探究。而無形文化資產,則保有純樸無華、具藝術價值或在地特殊性等特色,如傳統工藝及傳統表演藝術,時而和韻雅致、時而生機澎湃;又如民俗活動,嚴肅虔敬有之、萬頭攢動有之,集大成者更有之。
臺南是臺灣第一個城市,臺灣近代歷史的濫觴,形同臺南城市的開拓史。職是之故,在臺南,文化資產保存工作一直都備受市民及國人關注。做為文化行政單位,我們雖然經常面臨挑戰,仍積極扮演用心溝通的橋樑,同時持續拓展多元現代的城市藝術文化樣貌,傳承中力求創新。
時光荏苒,叢書第五輯如今付梓。本輯所介紹的三大天子門生陣及兩大國定古蹟,在黃文博校長的主持編輯下,大臺南文化資產之美,翩然讀者眼前。誠摯邀請所有熱愛文化的國人朋友走進本叢書的世界,與我們一同認識大臺南文資寶藏、看見在地故事,感受「文化首都」的丰采萬千。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葉澤山
處長序
耕耘文化基礎工作
本輯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內容有《大天后宮》、《臺南地方法院》、《天子門生陣(公親里清水寺、永吉吉安宮、港墘港興宮)》,內容兼涉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傳統漢人宗教信仰與日治時期官署建築。
臺南大天后宮為原明寧靖王府(1664年建),臺灣納入清朝版圖後,由施琅奏請改建後奉祀媽祖,迄今已三百餘年。作者高凱俊從媽祖信仰起源與發展談起,介紹臺南大天后宮創建沿革、建築格局與文物裝飾等,並闡述在經濟、社會文化變遷下,傳統祭祀、繞境活動順應現代生活的調整與發展。
臺南地方法院落成於1914年,由日本建築師森山松之助設計,表現濃厚的西洋建築式樣風格,造型典雅而莊嚴。作者吳建昇透過豐富的文史資料蒐集與書寫,進行建築與空間場域的探討,深度發掘法院的歷史,並述及人物與事件的歷史性及社會性意涵。
臺南西港慶安宮3年1科之「西港刈香」為國家指定重要民俗,每逢香科期間,各式陣頭皆傾全村莊之力投入動員練習,其中傳唱百年、弦歌不輟的天子門生陣特別能展現村民對於信仰的堅持,並看見在地的凝聚力與生命力。本輯所介紹的天子門生陣,由作者陳志昌透過長期觀察及訪談公親里清水寺、永吉吉安宮、港墘港興宮等三個團體,記錄在相似的歌曲樂器配合形式及音樂結構下,如何發展出各自的風格;作者也同時點出「音樂性文陣的養成緩慢,人才流失速度快」的問題,故向下扎根,保存重要文化資產,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文資處感謝每位作者的努力與奉獻,「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的書寫與出版,是文化傳承重要的一環,也是本處耕耘文化的基礎工作,為臺南文化根基提供茁壯的養分與力量。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處長 林喬彬
序說
本系列3本書針對已登錄文化資產傳統藝術類的3陣天子門生陣來撰寫,擬依歷史性、音樂性、在地性等三大原則分列敘文,介紹陣頭的歷史沿革與傳說故事、陣頭之器樂人員編制、陣式演出及相關儀式、組織與傳習現況、陣頭先達生命史等內容。
歷史沿革有時與傳說故事相關,是自然環境、歷史發展、社會人群等所共同交織而成的內容,總是保留相當多在地性的知識,甚至這些故事往往支配地域人群的諸多行為與決定。透過傳說故事可以瞭解一地人群的宇宙空間觀、價值體系、行為模式等,是故筆者節錄採集接地氣的故事,用以幫助讀者瞭解在地的時空特色。
音樂表現及特色為本書的重點之一,但在以西方音樂教育為主的現代,人們對於傳統樂音的認識已產生隔閡,是故本書僅以淺顯易懂的簡介形式為主,搭配特定名詞介紹,用以輔助讀者理解相關詞彙意涵。音樂的欣賞總需要臨場或數位影音輔助,此一部分期待其他音樂專長的專業人士後續可以多多協助,以各種傳播型態來推廣。
地方發展及傳習現況是本著「在地」為主的一貫初衷,讓本書在有了歷史性、音樂性的骨幹架構後,可以添加附著更多的有血有淚的人情肌理。其中特別列出先達生命史,一種常民人物傳記的概念。過往史書撰寫多只有針對帝王、重臣、權貴世家或地方仕紳,無法窺探常民生活的樣貌,特闢一章節來講談文陣內重要前人的點滴生平,以歸真於人群生活原貌,讓讀者可以理解,這些先達們擁有的真誠含蓄懷情,一種總是只能以恬靜一輩子去述說的生命堅持。
本書得以撰稿付梓,背後是一群來自土地上認真生活的好朋友們協助,他們住在佳里區港墘庄、七股區公地仔庄、安南區公親寮庄及其他庄里。實在是人數太多,除感謝老天讓我們相遇外,就不在此贅述,因為這些可愛的人們就即將在內文裡面一一跟讀者見面。
第二章 歷史沿革與傳說故事
一、歷史沿革
「七股區永吉吉安宮天子門生陣」(為求文字簡潔,以下稱本陣)為七股吉安宮陣頭,行政區劃屬臺南市七股區永吉里,地方上慣稱本庄為「公地仔」、「公地尾」,在清代光緒年間行政區劃為「臺南府嘉義縣西港仔保」。改朝換代後,日明治34年(1901)公地尾與七十二份(竹橋)、頂義合、下義合、北槺榔等劃屬「西港仔堡七十二份庄」,大正9年(1920)改隸「北門郡七股庄七十二份大字」。由行政區劃的歷史脈絡來看,本庄與西港的淵源甚深。
本陣是為參加西港刈香而籌組,據耆老說法及從西港慶安宮保留的醮事簿內的刈香路關資料來看,在俗稱「慶安宮往鹿耳門請水時期」,約莫於明治34年(1901)辛丑年香科已參加西港刈香。一般文陣在出陣前,訓練歌唱及後場音樂時間所需較久,所以可知本陣籌組時間,應該可以再往上溯。
由於本庄聚庄由來為學甲莊姓、李姓、王姓等移入開墾,所以當庄內招募成員組練天子門生陣,托引地緣關係,自學甲庄聘請「李全」前來擔任師傅傳授音樂。此時庄內尚未創建吉安宮,吳府千歲(以下簡稱吳王)供奉於信徒宅第內,供村民一同祭拜,且庄內人口較少,所以由本庄及「北槺榔」、「三股」、「九股」加入部分人手出一文陣,聯合「北槺榔」、「頂義合」、「下義合」出一神轎同齊參加刈香。
原是聯合4庄組陣出香的情形,直到日本大正2年(1913)由本庄獨力負責籌組天子門生陣。民國50年(1961)臺南市安南區土城地區廟宇脫離西港香,自組成「土城香」,本陣因為素與土城地區廟宇交陪,所以參加西港香,同時也參加土城香繞境。神轎共組出香部分,民國50年代各庄頭也開始產生變化,頂、下義合先脫離,2庄共組一轎;至民國53年(1964)後,本庄與北槺榔也各自分開,自行出轎 。(圖2-1)
太平歌演唱及樂器技巧由李全傳授給本庄李賞,再傳本庄莊紅蟳、曾誋(庄內人慣稱呼:曾其材、奇才)等。民國59年(1970)由曾誋擔任先生(sian-sinn,教師),約莫經9個香科期,民國84年(1995)曾誋因病辭世,以致口耳相傳形式的太平歌樂,傳承困難。又適逢吉安宮新廟體新建完畢,無多餘經費支應出陣的龐大費用,經西港慶安宮千歲爺應允後,暫時歇陣。所以自民國86年(1997)丁丑科起,至民國95年(2006)丙戌科,共4屆香科12年,西港香及土城香皆未出陣。
停歇12年後,民國97年(2008)農曆2月15日吉安宮吳府千歲、池府千歲(以下簡稱池王)與西港慶安宮余千歲前後降駕指示前主委李仲義需信守承諾復組天子門生陣,所以廟方委員們極力奔走拜託散落四處的老團員們一起箍陣。同年國曆4月,由老團員依照記憶重唱,並以樂器抓音,王榮茂師傅潤稿譜曲,成功找回歌陣的精髓。在復組過程,除了老團員的努力教唱、學樂器之外,也得力於本庄及其他庄頭加入的新進團員們日夜練習,將太平歌樂一點一滴慢慢累積,終得以組陣。整個過程可說是經過諸多地方士紳及熱心人士奔走,「亦著神,亦著人」,神人共同努力之下,吉安宮天子門生陣於民國98年(2009)己丑香科成功出陣迄今。復陣參加西港香的同年,也開始恢復參加土城香。
本陣因保留過往在地的唱腔特色、組織凝聚力強且傳承保留意識強烈等因素,民國104年(2015)經文化資產審議程序通過,由臺南市政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將「天子門生陣」登錄為傳統藝術,「永吉吉安宮天子門生」為文化資產保存團體。(圖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