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曾國棟
臺南市人
經歷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班畢業
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理事長(2012-2016,2018-)
私立崑山科技大學兼任講師(2014-)
高雄市古物審議委員會委員(2015-)
苗栗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委員(2014-)
專書著作
《臺灣的碑碣》、《安定鄉志宗教篇》、《東山鄉誌建設篇、觀光篇》、《臺南府城古井誌》等專書,以及《南方有佳餚──府城文學踏查地圖5》、《穿越五條港──府城文學踏查地圖4》、《大臺南市文化資產特展圖錄》、《臺境之南:府城地名的故事》、《鳳凰蹁躚:府城建城290年特展圖錄》、《公正廉明:清代臺灣告示碑特展圖錄》等合著專書。
|目錄|
004 市長序
006 局長序
008 處長序
010 作者序
014 作者簡介
016 文化資產指定
020 摘要
022 第一章 前言
027 第二章 歷史沿革
054 第三章 信仰源流
074 第四章 建築工藝
110 第五章 歷史文物
160 第六章 結語
164 參考書目
|書序|
市長序
閱讀臺南文資 放眼世界遺產
複雜交錯的山海位置,造就臺灣歷史的歧異性。臺南身為臺灣古都,眾多相異文化在此相會,迸發出燦爛的火花,譜出臺南豐富獨特的文化資產。為記錄臺南最珍貴的文資瑰寶,臺南市府透過出版一系列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以深入淺出的書寫方式,一探臺南文化資產之價值,希冀藉由書寫,呈現在地風貌,讓臺南文化從地方啟程,航行全球。
臺南擁有獨特的歷史進程,既留存大航海時期、日本時代的殖民經驗,也留下多元文化與信仰,先民們透過有形的廟宇、建築群以及無形的民俗儀式,將歷史記憶烙印進日常生活中,傳承至今。
近代全球所提倡的「文化遺產」概念,代表對「文化」的日漸重視,不再將歷史進程中建構的「文化」視為理所當然,而是應該予以保存及維護的「遺產」,更是全人類都應該保護的「世界遺產」。
2014年開始出版的《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秉持著「閱讀文資」的理念,邀請各領域專業的研究者以細膩動人的筆觸,描繪臺南多元的文化資產。從有形的建築、聚落到無形的民俗、傳統表演藝術,透過作家的在地研究,將臺南豐潤的文化資產,轉化成一本又一本深入土地與家鄉文化的紀錄,訴說眾多文化資產背後所蘊含的先人智慧與真摯情感,並得以建構系統性的「臺南學」知識。
透過「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的持續出版與閱讀推廣,期待臺南獨具魅力的文化資產,成為接軌世界的重要窗口,展現臺灣文化多元性與獨特性,相信「越在地,越國際」,臺南精彩的在地文化資產,會是世界文化遺產裡的重要瑰寶。
臺南市市長 黃偉哲
局長序
周詳文資采風,守護在地記憶
「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自2014年出版以來,持續邀請在地的文史工作者,以深入淺出、圖文並茂的方式,將臺南珍貴的文化資產,介紹給國內外讀者,開啟認識臺南的知識之窗,亦是研究臺南文化的墊腳石。
隨著國內外有關世界遺產、文化資產的資訊普及,以及文化資產保存方式與時俱進,透過科技與傳媒的發達,大眾更加了解與重視文化資產。文化資產不僅反映技術、藝術、歷史上的價值,更是人們長期與自然、社會互動下,代代相傳、無可取代的珍貴記憶,蘊藏人們敬天知命、文化傳承的情感。
臺南市的歷史風華,便是由在地豐富的有形、無形文化資產交織而成。文化局如同在地記憶的守護者,致力保存珍貴文化資產,並在承繼傳統的同時,以創新多元的方式,發展臺南源源不絕的文化軟實力,展現臺南歷久彌新的風貌。
轉眼叢書第六輯付之梨棗,本輯涵蓋有形文化資產:《開基天后宮》、《原水交社宿舍群》以及無形文化資產:《永康廣興宮境內擔餅節》、《臺南市定民俗宗族祭典──大社荖葉宅公愿祭典、忠順聖王會食祖佛酒迎陳聖祖及榴陽王郭氏宗親祭祖大典》、《安平靈濟殿孤棚祭》、《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在黃文博校長的主持編輯下,大臺南文化資產之精彩,躍然紙上。誠摯邀請各位認識這些文化資產,感受臺南在地文化記憶的溫度。
臺南市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處長序
深耕大臺南 發掘在地之美
《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出版計畫,今年已邁入第五年,時光匆匆流逝,不變的是文化資產管理處肩負守護臺南文化資產的使命,並透過出版計畫持續調查、記錄臺南文化瑰寶,見證臺南文化資產多元風貌。
第六輯內容包含有形文化資產:《開基天后宮》、《原水交社宿舍群》以及無形文化資產:《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永康廣興宮境內擔餅節》、《臺南市定民俗宗族祭典──大社荖葉宅公愿祭典、忠順聖王會食祖佛酒迎陳聖祖及榴陽王郭氏宗親祭祖大典》、《安平靈濟殿孤棚祭》。
《開基天后宮》創立於鄭氏時期,是臺南媽祖廟濫觴,也是媽祖信仰的重要里程碑。作者曾國棟詳細爬梳《開基天后宮》之悠長歷史,並運用動人筆觸,細膩展現《開基天后宮》建築與文物的精緻華美。
《原水交社宿舍群》代表臺南眷村聚落及眷村文化的縮影。作者朱戎梅以在地住民的角度,重現建立在「桶盤淺」上的「水交社」舊時風采,帶領讀者穿梭時光之流,領略該地獨特的聚落生活與走過的歷史。
《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記錄臺南孔廟依循古禮的祭孔儀式、禮樂及相關禮器,作者陳桂蘭對臺南孔廟的祭祀儀禮進行嚴謹的考證與書寫,以文字銘刻重要儀式,見證儒學精神在臺灣歷史上的重要時刻。
《臺南市定民俗宗族祭典──大社荖葉宅公愿祭典、忠順聖王會食祖佛酒迎陳聖祖及榴陽王郭氏宗親祭祖大典》、《永康廣興宮境內擔餅節》及《安平靈濟殿孤棚祭》則是臺南的常民文化資產,源於日常生活,體現人們對「地方」的認同感、團結性以及醇厚的人情味。
臺南文化資產管理處感謝每位作者的辛勞與奉獻,《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第六輯的出版,是臺南文化資產傳承的重要媒介,也期待透過持續深耕臺南的出版工作,為臺南文化根基提供茁壯的養分與力量,不斷發掘臺南在地的人文之美。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處長 林喬彬
作者序
德慶溪尾肇香火
民國79年7月起恩師何培夫主持執行「採拓整理臺灣地區現存碑碣計畫」,就臺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地區的現存碑碣進行採拓與整理,並將所有工作成果編輯成《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16冊及《金門馬祖地區現存碑碣圖誌》等書籍,該項計畫所整理的碑碣數量、投入的人力及執行期程皆是空前未有,堪稱集臺灣碑碣史料之大成,保全文獻成為學術研究的第一手史料。計畫執行期間,筆者有幸參與碑碣的採拓工作,從一個歷史系的學生到研究生,足跡遍及各村落進行田野調查,走入歷史古蹟的現場,奠定個人日後的研究基礎。
記得民國79年的暑假,帶著採拓工具與夥伴一起來到開基天后宮,拓印「開基天后宮碑記」、「開基天后宮祖廟重修石碑」、「祀典開基天后祖廟重修碑記」、「開基天后宮戊午年祈安建醮碑記」等石碑,在採拓的過程,腦海中也留下開基天后宮在水仔尾、臺南最早建立的媽祖廟、有清初的石雕龍柱等訊息,這是筆者第一次與開基天后宮的接觸。
民國84年前後,臺南市政府委託徐明福與徐福全兩位教授執行「臺南市二級古蹟開基天后宮調查研究及修護計畫」、「臺南市媽祖廟之變遷」等二項研究計畫案,筆者以研究助理的身分再度來到開基天后宮,蒐集相關文獻史料並記錄該廟的歷史文物,同時也訪談廟方執事人員與耆老。對於開基天后宮的認知,從過去片段的記憶,在這次深入的調查研究後,該廟之所以冠上「開基」的建廟歷史以及信仰源流,有了較具體的認識。
民國97年以來參與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各項特展及導覽活動,前後數次來到水仔尾、大銃街與開基天后宮,在一次又一次的觀察記錄過程,也建立對開基天后宮及周圍環境變遷更完整的認識。
在接觸認識開基天后宮的過程,其文化資產的定位從「臺閩地區第二級古蹟」改列「省定古蹟」至今為「國定古蹟」,具體彰顯該廟的歷史、文化意義與建築、藝術價值;建築物也在民國90年前後進行整修,之後又有數次局部整修,昔日的水仔尾街(小媽祖街)與大銃街整併成今日自強街。在這二十餘年的變遷中,先後與開基天后宮建立福緣,願以有限的知識,彙整該廟的歷史、信仰、建築與文物等內涵,宣揚開基天后宮的文化資產意義與價值。
撰寫本書期間,開基天后宮相關執事人員提供寶貴資料並協助現場記錄,徐明福教授在百忙中撥冗審稿,學長晏錦文、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監事林璟璘提供珍貴照片,王丹妮小姐協助彙整資料,侄子曾羿賓幫忙繪圖,謹在此誌謝。
曾國棟
第一章 前言
開基天后宮創建於鄭氏時期(1661-1683),主祀天上聖母,或稱「天后」,俗稱「媽祖」。廟址昔日濱臨臺江內海,正當德慶溪末端,稱「水仔尾」,又居小北門內、南北通衢的水仔尾街與大銃街(今自強街),往來商旅眾多,商舖羅列。三百多年來香火鼎盛,俗稱「水仔尾小媽祖廟」,以別於俗稱「大媽祖廟」的大天后宮,近年稱為「開基天后祖廟」。二者或有創建年代的先後,卻無信仰及香火的紛爭,誠如本廟三川門楹聯所云:「天則在先,大媽祖寧為小媽祖潛越;后來居上,新璇宮豈遜舊璇宮莊嚴。」
開基天后宮歷史悠久,文物豐碩,雖歷經滄桑,卻是臺南府城媽祖信仰及地理變遷的具體見證,民國74年(1985)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二級古蹟,肯定其歷史價值;民國86年(1997)4月《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二次修法時,改依主管機關區分為國定、省(市)定、縣(市)定三類古蹟,開基天后宮改列省定古蹟;民國99年(2000)1月《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三次修法時,配合精省政策而將省(市)定古蹟簡化為直轄市定古蹟,並在隨後修訂的施行細則中將原有省定古蹟「升格」為國定古蹟,開基天后宮改列國定古蹟。
近年臺南市政府為推展文化觀光,將北門路以西,西門路三段以東,成功路以北,公園北路以南的範圍規劃為鎮北坊文化園區,園區內的廟、亭、宮、寺、坊、堂各具特色,開基天后宮即位於鎮北坊文化園區,作為信仰與文化觀光的景點,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