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日治時期,官舍遍佈各地,為日本文化根植臺灣的具體象徵。透過對「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官舍群」細微小處的觀察與解讀,窺探並理解在地之歷史、社會、人文、建築等脈絡的內涵價值與演化過程。
|作者簡介|
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
在二十世紀的最後一年,一群來自全臺各地,關心這塊土地的歷史建築、並對市街聚落之未來發展懷抱著美麗憧憬的人士,聚集於擁有最多建築和空間文化資產的臺南市,創設了「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我們期望能整合各界的力量和資源,藉由各類活動之辦理、相關論述之引介宣導,以及保存再利用理論和技術之研發等,來呈現歷史環境與建築所潛藏之珍貴意義和價值,積極喚醒民眾對生活周遭環境之文化資產的重視,群策群力,共同追尋福爾摩沙的本色,再造二十一世紀的美麗之島。
2008年發起「老屋欣力」,蒐集私有老房子再利用精彩案例,並推薦給一般民眾的活動。透過這些案例的介紹與宣傳,除了鼓勵民眾支持老房子的經營,並且讓人重新發現老房子的價值與創意,進而認同生活在歷史環境中的美好願景。如何讓這些老房子再利用的效益持續擴大,並且提醒民眾更關注當中的文化、歷史、生活、環境、美學與公益的議題,避免「老屋欣力」成為一時的流行,甚或加速老房子的破壞,也是推動「老屋欣力」接下來的目標。
本書主要由古都基金會執行長顏世樺先生規劃監製,內容為研究專員張育甄綜合古都基金會過去十多年對321巷官舍之研究與調查資料編輯而成,歷史顧問為成大建築系蔡侑樺先生,植栽生態顧問為臺南社大講師晁瑞光先生,建築調查與價值論述為古都基金會董事長張玉璜先生協助,以及過程中數不盡古都志工與實習生等人協助,在此致上最誠摯的感謝。
|目錄|
【市長序】 厚植歷史記憶 書寫在地風情 4
【局長序】 再現府城繁華夢 6
【處長序】 深耕文化內涵 8
【作者序】 前進文資保存觀念的「轉譯器」 10
直轄市定古蹟指定理由 14
前言 16
第一章 軍事重鎮到藝文聚落 18
第二章 日治時代的建築實驗場 32
第三章 重要文物 84
第四章 人文風景 108
第五章 四季三二一 134
第六章 結論 146
大事紀要 148
參考書目 152
作者簡介 156
|書序|
厚植歷史記憶 書寫在地風情
臺南是臺灣的第一個城市,坐擁多元歷史文化魅力,指定及登錄的文化資產,總數超過300筆。各個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古蹟、歷史建築、聚落、古物等有形文化資產,以及傳統藝術、民俗等無形文化資產,不僅數量豐碩,更早已成為國人共同的寶藏。如何在時代的演進遞嬗中,努力保存流佚在即的文化資產並將其發揚光大,雖然任務艱鉅,卻也是吾人最甜蜜的負荷。
臺南為文化首都,合併升格以來,不僅首設文化資產管理處,綜理文化資產保存業務,更竭盡全力進行文資修復、指定登錄及傳習紀錄等工作。舉凡藝師司阜的湛藝薪傳、民俗藝術的傳承發揚、史蹟風貌的修復再現、古物珍寶的研究指定等,臺南市都有傲視全國的成果,每年也都獲得國家最高額的預算支持。近年來,包括4項國定民俗、首批私部門收藏國寶的登錄,5位國家級傳統藝術保存者及文資保存技術保存者的指定,以及諸如林百貨、知事官邸、全市各地日式宿舍群等有形文化資產的順次修復活化,臺南市都不負使命,為國人留下臺灣歷史上眾多美麗的時刻。
2014年起陸續發表的「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精選本市重要古蹟歷建、傳統藝術及民俗活動,進行書寫及出版,成為建構新時代「臺南學」的重要一環。叢書裡每一位執筆的專家學者,都以其歷史之眼、細膩的心,筆下娓娓道出文化資產的迷人故事。文史專家的解說,不啻為讓國人及市民朋友更深入瞭解大臺南豐美文化的終南捷徑,也傳承了在地最可貴美麗的歷史風情。
文史書寫是扎根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環節,也是形塑一個文化共同體集體記憶的主要方式。市府持續出版多元類別的文化叢書,期將臺灣及臺南的文化,予以系統性地整理、描述與詮釋,厚植本土文化知識的內涵,相信有朝一日,這套叢書也將成為臺灣與世界深交的知識櫥窗。
臺南市長 賴清德
再現府城繁華夢
一個城市最迷人的地方,就是擁有豐沛的文化資產、有說不完的傳奇故事、有經過時光淘洗的古蹟民俗,在臺南這個迷人的城市裡,處處都是歷史鑿痕,處處都是人文風景,讓人百看不厭,越往細節看,越能體會古都生活的美好。
臺南市以「文化立都」,本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議文化多樣性的精神,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的精神,積極保存、維護與活用本市文化資產。為讓本市超過300筆的文化資產,有系統性的輪廓、完整性的論述,方便大家認識各式各樣文化財,本局特別邀請各領域的學者專家,撰寫「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系列書籍,希望讓文化資產保存,成為一種全民認同,公私一起傳承的文化使命。
臺南開發歷史悠久、有多元族群與長期政經交錯的關係,不論是古蹟、歷史建築、聚落或無形文化資產的民俗、技藝,臺南市的質與量都遠非其他縣市可比擬,這是臺南人的驕傲,也是先祖留給臺南子孫最豐富的文化財。
本叢書雖以學術、田調為基礎,但透過圖文並茂方式,著重「看得到,摸得著」的具體風格,定位為大眾化閱讀的親民路線,帶領熱愛文化的朋友進入大臺南的文化現場,親近臺南的風土民情。
承襲文化資產叢書前兩輯的風格與作法,未來將逐年出版文化資產專書,藉此活化文化資產,讓老建築、老民俗,成為臺南人的共同記憶,成為文創產業最厚實的根基,唯有在市民共同關心大臺南的文化議題下,才能讓文化資產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定位出「文化首都」的歷史座標與高度價值。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深耕文化內涵
文化資產是城市的內在價值,亦是國家軟實力重要的一環。臺南市升格為直轄市後成立「文化資產管理處」,目的即在保存、維護與活化臺南豐富的文化資產,希冀老祖先留下的文化財,能受到妥善照顧,並透過書寫出版工作,讓民眾貼近文資現場,進而認同文化資產的價值。
臺南市的文化資產,不論有形或無形,指定登錄的質量與數量皆是全國數一數二,截至2015年10月為止,共計有355筆。包羅萬象的文化資產,想要有系統、有條理的陳述,得費一番功夫,本處特委請文史專家黃文博先生規劃系列主題,逐年編印「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邀請各領域學者專家進行研究、田野調查,以圖文方式逐一撰寫,呈現文化資產內涵。本叢書第三輯所規劃的有形、無形文化資產,書名及作者分別為:
《林百貨 臺南銀座摩登五棧樓》陳秀琍主撰、姚嵐齡協撰
《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官舍群》 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
《鹿耳門天后宮送迎神儀典》 黃文博
《鹿耳門聖母廟土城仔香》 周宗楊、吳明勳
有形文化資產優先介紹國定古蹟,但有特殊性者為彈性處理,如《林百貨》為日治初期商業中心,鄰近原臺南州廳、原日本勸業銀行臺南支店,見證府城政治、經濟與商業的繁榮發展;而《原日軍臺灣步兵第二聯隊官舍群》是日治時期步兵官舍,戰後做為成大教師住所,是臺南較具規模的日式建築群;而無形文化資產《鹿耳門天后宮送迎神儀典》與《鹿耳門聖母廟土城仔香》,是鹿耳門地區的兩大民俗盛事,前者深具當今新文化季底蘊,足見地方民俗生命;後者結合地方信仰與陣頭,形成龐大壯觀的香科,有凝聚地方功能,具示範作用。
感謝市長、局長的支持,也感謝作者的努力與奉獻,期待透過書寫與出版,跨出文資教育的一大步。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處長 林喬彬
前進文資保存觀念的「轉譯器」
回顧1999年「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成立之時,為的就是希望能把國際上與學術上進步的保存、再利用與歷史環境經營的技術與觀念,深植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經過十多年來各界人士的支持與參與者無私奉獻,已漸漸展現影響力,但這仍需要持續付出與進步!
早在2000年,時任本會執行長張玉璜建築師發現臺南公園旁(時稱「中山公園」)公園路321巷內「兵工廠」舊址,還保留一片完整的日式木造官舍群(包括疑似日式公共浴場建築),區內草木鬱鬱、生態豐富,生活氛圍寧靜宜人。本會遂透過現地調查、課程、導覽與出版(筆記書)等方式,一方面遊說政府予以登列文資身份,一方面讓大眾注意到這裡的保存價值。經過多年努力,在當時普遍不重視日式木造官舍建築保存的風氣下,終於在2003年5月公告為市定古蹟,成為全臺第一個日式木造官舍群的法定古蹟,這更促成了臺灣其他地方相同類型的保留個案。
本會進一步在2014年接受並完成臺南市政府文資處委託之「市定古蹟『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官舍群』調查研究與修復再利用計畫」,而本書的成書亦即在這個基礎上,經過摘選精簡,讓一般讀者更容易閱讀。就內容而言,本會想要傳遞與啟發的觀念不只是建築物本身的歷史與有形價值,而是更具國際文資保存潮流與環境永續關懷的視野。因此,寫作上花了更多的篇幅在於介紹「321巷」的生態面與生活面!
未來,站在發掘與持續關注「321巷」的角色上,古都基金會期許這裡能夠扮演臺灣「先進」的文資保存典範,開拓不一樣的保存思維與作為,並為後代子孫保留一處可以尋根、可以歇息、可以想像、可以驕傲的城市密境!
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 第九屆董事會董事長 曾永信
前言
日治時期,官舍遍佈各地,為日本文化根植臺灣的具體象徵。對普羅大眾而言,俗稱「日本宿舍」的木造老建築,是許多人生命歷程中印象鮮明的集體空間記憶。
原屬溫帶建築的日本宿舍,移植到亞熱帶的殖民地臺灣後,屢遭水土不服、朽壞崩倒的失敗命運。經過諸多日本技師、工匠不斷地嘗試改造,到大正年間逐漸發展出適合在地風土的形式與工法,臺灣日本官舍也正式邁向成熟期,成為舒適、優美、耐用的民居建築。
位於臺南公園西側的「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官舍群」,其所坐落的地點原屬清朝「總鎮署」範圍,數百年間長期扮演臺灣的軍事統治中心角色。日治時期,改由日軍進駐使用。而周邊地區,日人陸續完成了縱貫鐵路臺南驛、臺南公園、臺南中學校(今臺南二中)、花園尋常小學校(今公園國小)等現代化公共建設。至1930年代時,本基地已從軍防重鎮轉型成為兼備城市綠地與交通機能的高級住宅區。
「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官舍群」現存十棟古蹟建築,除38號係戰後由國立成功大學前身「臺灣省立工學院」於1950年興建,其餘九棟十七戶都建於日治昭和年間(1931?1945),正是臺灣日本官舍建築發展最為成熟的時期。多樣性的建築構成,係以日本傳統建築觀念為基礎,吸納了當時流行的材料工法以及先進的科學技術,從而形塑出極具時代性格卻又能兼容日本傳統居家美學的民宅佳構。內裝以自然材料、模矩空間、豐富層次營造了濃厚的日本傳統風貌;外觀則透過瓦作、壁體、門窗等構造語彙表達出持續進化的官舍營建歷史。透過對其細微小處的觀察與解讀,將得以窺探並理解在地之歷史、社會、人文、建築等脈絡的內涵價值與演化過程。
理解上述本區日本官舍的多元內涵與深刻意義,再對照八十餘年來總體社會環境之變遷,更能彰顯該古蹟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