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臺灣府城原是清代臺灣地區規模最大的城池,長時間為臺灣首府所在。基於臺灣府城在臺灣歷史上的重要性,戰後自民國74年起,陸續指定7個城門或城垣成為法定文化資產。
臺灣府城所蘊含之豐富文化資產價值,戰後自1970年代左右起,相關殘存的城門、城垣元素之特色,以及清領時期臺灣府城城垣修建的有關歷史,早已是歷史學界乃至於文化資產界重視及討論的議題。
|作者簡介|
蔡侑樺
1980年生,雲林縣北港人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歷史保存組博士班畢業
主要從事臺灣建築文化遺產相關研究
目前為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助理研究員
近期著作有2013年《1930年到1945年間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的校園建築》、2016年《成功大學光復與力行校區前身─原日軍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營舍及臺南衛戍病院》、2017年《廟堂之巔─許漢珍的大木作世界》等書,並參與文化資產修復調查研究工作。
|目錄|
004 市長序 在歷史舊紋理裡走出新足跡
006 局長序 營造文化氛圍‧深耕文資亮點
008 處長序 文化積累的基礎工程
010 作者序 走訪臺南古城的吉光片羽
014 第一章 前言
024 第二章 清領時期的興建與整修
025 第一節 倡議建城
034 第二節 改建三合土城
038 第三節 擴建外城及後續修繕
044 第四節 小結
054 第三章 日治時期的拆除與保存
054 第一節 日軍入臺
058 第二節 城門城垣拆除歷程
068 第三節 城門的保存與調查
081 第四節 小結
088 第四章 戰後的發展
090 第一節 兌悅門
093 第二節 臺灣府城大南門
098 第三節 臺灣府城大東門
102 第四節 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
105 第五節 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暨小西門
117 第六節 臺灣府城巽方砲臺(巽方靖鎮)
119 第七節 原臺灣府城東門段城垣殘蹟
122 第八節 小結
128 第五章 建築特色
128 第一節 規模與形制
134 第二節 城門
155 第三節 城垣
158 第四節 砲臺
163 第五節 小結
168 第六章 結語
|書序|
市長序
在歷史舊紋理裡走出新足跡
臺南是臺灣第一個出現在世界歷史文獻裡頭的城市,山海並存、城鄉共榮,悠久歷史沉澱出深厚的文化資產,造就臺南成為一個人文薈萃的城市,我們可以驕傲的說,「沒有到過臺南,就等於沒有真正到過臺灣」。歷經數百年歲月洗禮、時代變遷,臺南積累多元東西文化,舉凡藝師司阜的湛藝薪傳、民俗傳統的傳承發揚、史蹟風貌的修復活化、古物珍寶的研究保存等,臺南市都有傲視全國的成果,在在顯現臺南深厚的文化底蘊。
2014起陸續發表的「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透過系統性、計畫性的出版,邀請各領域的學者專家,整理臺南指定登錄的文化資產,娓娓道出文化資產的迷人故事,圖文並茂、言簡意賅,成為建構「臺南學」的重要一環。今年「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邁入第四輯,分別以《北極殿》、《原臺灣府城門及城垣殘蹟》、《歸仁仁壽宮王醮祭典暨遶境》與《六甲大丘三角頭請佛踅庄》為題,邀請該領域學者專家撰寫,以歷史的筆、細膩的心,道出屬於臺南在地的故事。
臺南在時代潮流中既能邁步向前走,又能不忘堅持與傳統,建構出獨特的城市性格,而這種創新與戀舊的恰如其分,不僅散發出獨特氣息,更是實現「文化首都」城市願景的基本元素。透過文化資產叢書的出版,在臺南追尋昔日美好與探索來日永續中,認識這塊豐美土地,感受其脈動,扎根文化軟實力,在歷史舊紋理裡走出新足跡,形塑一個文化共同體的集體記憶,厚植本土文化知識的內涵。
臺南市長 賴清德
局長序
營造文化氛圍‧深耕文資亮點
臺南市做為臺灣發展的第一個城市,因為開發歷程、族群融合及長期政治經濟的交錯關係,數百年間,在這塊土地上積累了數量豐碩的文化內涵。時值文化觀光發達的今日,文化資產已被視為財富的一種,而非美麗的負擔,站在巴黎、羅馬、京都等都市街頭,穿越一幢幢優美建築、觀賞當地世代相傳的民俗活動,皆可感受到他們豐富多樣的文化,這些文化資產對城市的觀光發展與文化行銷,都有正向的功能。
凝聚文化生態、承先啓後的文化傳承乃文化局的使命,除了從硬體建設形塑文化意象外、整合各類文化資產軟體資源,持續出版文化資產主題專書與刊物,以營造文化氛圍、深耕文化亮點,向各界推廣文化資產保存觀念,亦是我們的目標,因此一直以來,本局有系統的規劃,持續性的書寫、出版「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期能藉此實現厚實文化底蘊,打造文化首都魅力。
如本輯中《六甲大丘三角頭請佛踅庄》一書,藉由書寫輔以圖文方式呈現主題,除蒐羅民俗影像紀錄外,還附有作者親手繪製地圖,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風格,讓讀者身歷其境的感受民俗的特別之處,在內容上,兼具深度與廣度,除歷史發展源流的介紹外,民俗的流程與儀式亦是作者深入當地訪查而來的第一手資料。
本系列叢書以適合大眾化閱讀的親民路線,鼓勵在地文史工作者從事田野調查與推廣活動,帶領熱愛文化的朋友進入大臺南的文化現場,重新認識古蹟文物及在地風俗信仰,感受「文化首都」的魅力印象,也惟有讓大家認同文化資產的價值,才能讓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與重視落實在生活當中。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葉澤山
處長序
文化積累的基礎工程
「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的書寫編印,是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與活化的基礎工程,因此本處特別委請文史專家黃文博先生規劃主題,分別邀請各領域學者專家撰述各文化資產的價值與特色,為大家開啟深入認識大臺南文化資產的一扇門窗。
本叢書第四輯所規劃之書名及作者如下:
《北極殿》 吳建昇
《原臺灣府城門及城垣殘蹟》 蔡侑樺
《歸仁仁壽宮王醮祭典暨遶境》 黃文皇
《六甲大丘三角頭請佛踅庄》 黃文博
國定古蹟「北極殿」位於府城內著名的「鷲嶺」,具有地理標誌的意義,在傳統上也被認為是極佳的風水寶地;《原臺灣府城門及城垣殘蹟》則介紹清代臺灣地區規模最大的城池,包含國定古蹟「兌悅門」、直轄市定古蹟「臺灣府城大南門」、「臺灣府城大東門」、「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臺灣府城巽方砲臺(巽方靖鎮)」、「原臺灣府城東門段城垣殘蹟」等。
無形文化資產方面「歸仁仁壽宮王醮祭典暨遶境」王醮祭典間隔12年以上,屬不定期的醮典型態;「六甲大丘三角頭請佛踅庄」以「踅三冬閬三冬」6年為一循環的信仰週期,香陣涉水渡溪、翻山越嶺,蔚為山村一奇。
感謝市長、局長的支持,也感謝各位作者的努力與奉獻,「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的書寫與出版,是文化傳承重要的一環,也是本處責無旁貸的使命。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處長 林喬彬
作者序
走訪臺南古城的吉光片羽
不知不覺,來臺南已經進入第19個年頭。猶記得2005年在原臺南刑務所基地改建的百貨公司內參加臺灣府城建城280週年展覽活動。一轉眼,290週年也過去了。年復一年,必然有事情逝去、也不斷結交新的朋友。而臺灣府城,就如同謝銘祐的〈老城門〉歌詞,伴隨一代代的臺南人迎新去舊,幾百年,門關門又開,再會又團圓。
19年是個一直把臺南當作他鄉的我不想面對的數字。但「日久他鄉變故鄉」的話語,似乎是想逃也逃不了的事實。還好臺南原本就是自己喜歡的城市,記得剛來臺南的時候,開心地騎著表哥給的腳踏車,雙腳透過踏板與踏桿,齒輪盤轉動的難易與否,深刻的感受臺南城市的地形起伏。翻閱地圖,開始記憶圓環與圓環之間的聯繫關係,從大馬路轉進小巷弄,又是一處處親切的廟埕。
一個城市,絕對是多元而有趣的。大學時代被同學問路,我是這樣報路的,走哪條路經過哪座廟,到哪個路口看到哪座古蹟轉彎。報完路,同學完全愣在那邊,我也愣在那邊。我才發現我的城市座標跟我的同學完全不同。總得再經過一段時間,才體會老城市應該是好看、好買、好聽、好聞、好吃的綜合體,不同興趣的人可以在城市裡各取所需,是以在城市裡有生生不息的商業活力與創意靈感。
不過在2014年之前,自己對於原臺灣(臺南)府城城門與城垣的認識,僅不過是本書所論述的一小部份而已。感謝臺南市文資處、自己的指導教授徐明福老師、以及同門學長吳秉聲老師的信任,因為2014年由吳秉聲老師擔任主持人所執行的臺灣府城相關城門、城垣遺蹟調查研究工作,使我得以更深刻的認識這座城市,進而將調查成果重新編寫成書予以出版。整個研究、寫作過程,也必須感謝研究室的學長姐、學弟妹,包括鄭安佑、裴駿、王雅萱提供曾參與的先期研究資料,以及劉俐伶、胡竣喆等多人的幫忙,其他尚有古都基金會顏世樺執行長、邱睦容、張育甄等人的協助。而傅朝卿、曾國恩、李乾朗、黃士娟、陳世明、李德河老師也在研究計畫執行或本書寫作過程中提供諸多寶貴意見,老師們不吝提供既有研究資料,充實本書內容,在此致上誠摯的謝意。
最後感謝文資處承辦人員鄭羽伶小姐在本書編輯階段關於圖文授權的各項行政程序以及校稿等方面的協助,還有所有提供本書圖面授權的單位;包括偶然在臉書上相遇,同樣畢業於協同中學國中部,但屆數有一段差距,且從未正式謀面過的羅珮芳學姊,仍引介其所參與的「臺灣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成員許祐愷先生提供珍貴的影像資料,在此特別予以感謝。
蔡侑樺
第一章 前言(節錄)
臺灣府城(臺南府城)原是清代臺灣地區規模最大的城池,長時間為臺灣首府所在。基於臺灣府城在臺灣歷史上的重要性,戰後自民國74年(1985)起,陸續指定兌悅門(1985)、臺灣府城大南門(1985)、臺灣府城大東門(1985)、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1985)、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1985)、臺灣府城巽方砲臺(巽方靖鎮)(1985)、原臺灣府城東門段城垣殘蹟(2003)成為法定文化資產。
自雍正3年(1725)木柵城創建時起算,臺灣府城即將邁向建城300週年。但相對於臺灣其他地方留存的清領時期城蹟多已被指定為國定古蹟,截至民國104年(2015)為止,臺灣府城7個被指定的古蹟元素中僅兌悅門具備國定古蹟身分,其他元素仍為直轄市市定古蹟。一方面,鑒於過去的古蹟指定方式,主要以單體建築物或構造物為標的,無法完整呈現整個城垣在臺南市中心區之文化資產價值。臺南市政府因此在建城290週年前夕,於民國103年(2014)委託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臺灣府城相關城門、城垣遺蹟調查研究工作,從而可整理現存與臺灣府城有關的歷史資源,整合提報臺灣府城城門及城垣殘蹟成為國定古蹟。本書基本上以該調查計畫為基礎,經刪除、增補部分內容後重新編寫而成。
然而基於臺灣府城所蘊含之豐富文化資產價值,戰後自1970年代左右起,相關殘存的城門、城垣元素之特色,以及清領時期臺灣府城城垣修建的有關歷史,早已是歷史學界乃至於文化資產界重視及討論的議題。屏除民國74年(1985)以後相關古蹟修復調查研究報告書不說,如范勝雄、石萬壽等前輩在1970年代後期的相關研究,對於臺灣府城的歷史元素、建置過程均有相當程度的考究。
因此,如何在既有的研究基礎上有新的突破,對於民國103年(2014)的調查研究,以及本書寫作而言均是一項挑戰。拜10多年來史料陸續數位化之賜、以及地理資訊系統(GIS)的普及應用,本書在以下兩個層面上有新的斬獲:
1.對於城門、城垣所在位置及地理空間作更精細的討論:
臺南市留存一份日治時期大正8年(1919)作成的地籍圖資,該份圖資雖然持續使用至戰後1950年代以後,且圖面上之部分地籍分割線因歷年的地籍合併已遭到抹去而消失,但絕大部分的原始地籍分割線仍保存在圖面上,即使地籍經過分割,也可輕易的利用將分地號回歸本號的方法,將地籍分割線恢復至大正8年(1919)作成之狀態。該圖面在民國99年(2010)經數位化之後,吳秉聲民國102年(2013)論文曾以之為基礎,將臺灣府城的城市空間包括城垣在內復原如圖 1-1 所示,基本上可確定府城內城大部分城垣所在地塊。然而,仍有許多城垣段落因所屬地塊可能在大正8年(1919)已與其周邊地塊合併,如南段城垣的地塊,顯然仍明顯大於城垣實際坐落的地塊,同時也缺乏小南門、小西門、大西門等城門的詳細定位,而不盡令人滿意。
裴駿接續地籍圖數位研究成果,進一步蒐集日治時期與臺灣(臺南)府城相關之文獻史料,配合3D模型建製,從而以3D模型呈現臺灣(臺南)府城城池在日治時期被拆除的過程。論文中也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將城垣線與明治44年(1911)〈臺南市區改正計畫圖〉地形圖作初步套疊,以解讀城內空間與地形之關係。不過該地形圖因缺乏城池外圍及鐵道路線以東之等高線資訊,無法依此討論城門、城垣與城垣外側之地形關係。
本書無法完全解決上述地圖史料不盡人意之問題,不過藉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檔案典藏的相關圖資,已部分彌補地籍圖資之缺憾。從中可找到大西門、小西門、小南門、大東門、小東門、大北門共6座城門及其周邊城垣圖面(圖 1-2~圖1-4),套疊修正臺灣府城城垣位置如圖1-5所示。關於明治44年(1911)地形圖等高線資訊不盡理想之處,則以當代地形圖套疊彌補之。乃假設今日之地形起伏,仍一定程度呈現清領時期之地形。雖然府城西側之原臺江內海因清領時期以來不斷淤積,今日的地形、地貌已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但除了自然的泥沙淤積之外,超過2公尺(1個成人身高以上)以上的高程變化應不容易在短時間內於一般城市地區出現,尤其臺灣府城地形起伏明顯,今日內城東西兩側高差達20公尺,且如今日在原小北門址、大北門址、小南門址周遭,仍可明顯感受到地形變化。綜合當代地形圖與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之圖面史料,本書對於城門、城垣所在位置及其所在地理空間得以有更細緻的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