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國定古蹟」臺南北極殿,主祀玄天上帝,創建於鄭氏時期,應為史料所載臺灣最早的玄天上帝廟之一。鄭氏來臺之後,除在治下各地普遍出現玄天上帝的祠廟之外,其擇址於臺南地勢最高的鷲嶺,興建奉祀玄天上帝的北極殿,似乎也與國姓爺鄭成功奉明朝為正朔,對玄天上帝信仰的尊崇有關。
北極殿所在的「鷲嶺」,就地理學上探究,其實應該是從崙仔頂向西延伸而來的小丘,不過因為東側受德慶溪及支流溝仔底所切割,西南處又被福安坑溪所下切,遂形成一個孤立的沙丘地形,這是舊城區內地勢最高的地點,又在府城七丘的中央樞紐位置,具有重要的地理標誌意義。
|作者簡介|
吳建昇 Jian-Sheng Wu
後山臺東出生
祖籍臺南市將軍區北埔(四埔吳)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
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主要從事臺南地區文史調查相關研究,博士論文為《道光三年以前台江內海及周圍地區歷史變遷之研究》,著有《臺南二鯤鯓砲臺》、《大臺南的前世今生》等專書,並著有〈日治以前南鯤鯓代天府的地理變遷及其發展之初探〉、〈清道光三年以前台江內海浮覆的動態發展〉等二十餘篇論文,曾參與《台江地區文史資源調查及應用規劃研究(三)》(台江國家公園委託)、《臺南市生育禮俗計劃》(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等研究計畫,並投入撰寫《七股鄉志》、《鹿耳門志》、《新營太子宮志》等鄉鎮聚落志書之撰寫。
|目錄|
004 市長序 在歷史舊紋理裡走出新足跡
006 局長序 營造文化氛圍‧深耕文資亮點
008 處長序 文化積累的基礎工程
010 作者序 珍惜北極殿的文資地位與價值
016 北極殿國定古蹟指定理由
018 第一章 前言
020 第二章 北極殿的所在地-鷲嶺
020 一、鷲嶺的地理環境
026 二、鷲嶺的早期歷史發展
032 第三章 北極殿的創建緣由
033 一、玄天上帝的信仰發展
041 二、北極殿的創建與其時代背景
048 第四章 清代以後北極殿的發展
049 一、清代前期的發展
057 二、清代後期的發展
067 三、日本時代及光復後的發展
074 第五章 北極殿的文化資產:空間概況、建築結構及重要文物
077 一、前殿及中庭
093 二、正殿
118 三、後殿及左右廂房
136 第六章 結語
140 表一:北極殿大事記
144 表二:北極殿聯對及壁畫文字表
146 表三:北極殿重點文物一覽表
151 參考書目及網站
156 作者簡介
|書序|
市長序
在歷史舊紋理裡走出新足跡
臺南是臺灣第一個出現在世界歷史文獻裡頭的城市,山海並存、城鄉共榮,悠久歷史沉澱出深厚的文化資產,造就臺南成為一個人文薈萃的城市,我們可以驕傲的說,「沒有到過臺南,就等於沒有真正到過臺灣」。歷經數百年歲月洗禮、時代變遷,臺南積累多元東西文化,舉凡藝師司阜的湛藝薪傳、民俗傳統的傳承發揚、史蹟風貌的修復活化、古物珍寶的研究保存等,臺南市都有傲視全國的成果,在在顯現臺南深厚的文化底蘊。
2014起陸續發表的「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透過系統性、計畫性的出版,邀請各領域的學者專家,整理臺南指定登錄的文化資產,娓娓道出文化資產的迷人故事,圖文並茂、言簡意賅,成為建構「臺南學」的重要一環。今年「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邁入第四輯,分別以《北極殿》、《原臺灣府城門及城垣殘蹟》、《歸仁仁壽宮王醮祭典暨遶境》與《六甲大丘三角頭請佛踅庄》為題,邀請該領域學者專家撰寫,以歷史的筆、細膩的心,道出屬於臺南在地的故事。
臺南在時代潮流中既能邁步向前走,又能不忘堅持與傳統,建構出獨特的城市性格,而這種創新與戀舊的恰如其分,不僅散發出獨特氣息,更是實現「文化首都」城市願景的基本元素。透過文化資產叢書的出版,在臺南追尋昔日美好與探索來日永續中,認識這塊豐美土地,感受其脈動,扎根文化軟實力,在歷史舊紋理裡走出新足跡,形塑一個文化共同體的集體記憶,厚植本土文化知識的內涵。
臺南市長 賴清德
局長序
營造文化氛圍‧深耕文資亮點
臺南市做為臺灣發展的第一個城市,因為開發歷程、族群融合及長期政治經濟的交錯關係,數百年間,在這塊土地上積累了數量豐碩的文化內涵。時值文化觀光發達的今日,文化資產已被視為財富的一種,而非美麗的負擔,站在巴黎、羅馬、京都等都市街頭,穿越一幢幢優美建築、觀賞當地世代相傳的民俗活動,皆可感受到他們豐富多樣的文化,這些文化資產對城市的觀光發展與文化行銷,都有正向的功能。
凝聚文化生態、承先啟後的文化傳承乃文化局的使命,除了從硬體建設形塑文化意象外、整合各類文化資產軟體資源,持續出版文化資產主題專書與刊物,以營造文化氛圍、深耕文化亮點,向各界推廣文化資產保存觀念,亦是我們的目標,因此一直以來,本局有系統的規劃,持續性的書寫、出版「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期能藉此實現厚實文化底蘊,打造文化首都魅力。
如本輯中《六甲大丘三角頭請佛踅庄》一書,藉由書寫輔以圖文方式呈現主題,除蒐羅民俗影像紀錄外,還附有作者親手繪製地圖,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風格,讓讀者身歷其境的感受民俗的特別之處,在內容上,兼具深度與廣度,除歷史發展源流的介紹外,民俗的流程與儀式亦是作者深入當地訪查而來的第一手資料。
本系列叢書以適合大眾化閱讀的親民路線,鼓勵在地文史工作者從事田野調查與推廣活動,帶領熱愛文化的朋友進入大臺南的文化現場,重新認識古蹟文物及在地風俗信仰,感受「文化首都」的魅力印象,也惟有讓大家認同文化資產的價值,才能讓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與重視落實在生活當中。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處長序
文化積累的基礎工程
「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的書寫編印,是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與活化的基礎工程,因此本處特別委請文史專家黃文博先生規劃主題,分別邀請各領域學者專家撰述各文化資產的價值與特色,為大家開啟深入認識大臺南文化資產的一扇門窗。
本叢書第四輯所規劃之書名及作者如下:
《北極殿》 吳建昇
《原臺灣府城門及城垣殘蹟》 蔡侑樺
《歸仁仁壽宮王醮祭典暨遶境》 黃文皇
《六甲大丘三角頭請佛踅庄》 黃文博
國定古蹟「北極殿」位於府城內著名的「鷲嶺」,具有地理標誌的意義,在傳統上也被認為是極佳的風水寶地;《原臺灣府城門及城垣殘蹟》則介紹清代臺灣地區規模最大的城池,包含國定古蹟「兌悅門」、直轄市定古蹟「臺灣府城大南門」、「臺灣府城大東門」、「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臺灣府城巽方砲臺(巽方靖鎮)」、「原臺灣府城東門段城垣殘蹟」等。
無形文化資產方面「歸仁仁壽宮王醮祭典暨遶境」王醮祭典間隔12年以上,屬不定期的醮典型態;「六甲大丘三角頭請佛踅庄」以「踅三冬閬三冬」6年為一循環的信仰週期,香陣涉水渡溪、翻山越嶺,蔚為山村一奇。
感謝市長、局長的支持,也感謝各位作者的努力與奉獻,「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的書寫與出版,是文化傳承重要的一環,也是本處責無旁貸的使命。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處長 林喬彬
作者序
珍惜北極殿的文資地位與價值
國定古蹟-臺南北極殿,主祀北極玄天上帝,坐落在府城地勢最高的鷲嶺之上,創建於鄭氏時期,這是在臺鄭氏奉祀明朝「輔國守護神」的重要遺留與證據,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與政治意涵。在清領之後,玄天上帝信仰雖漸失政治力量的支持,卻也讓信仰走入民間,成為一般百姓普遍信仰,尤其本廟在清末又為城內聯境組織「二十一境」之首廟,因此仍受到官府的重視,歷次重修皆有高官或班兵的投入。而歷經三百多年的歲月洗禮,北極殿做為全臺最古老的玄天上帝廟宇,其特殊的歷史地位與豐富的歷史文物,也當屬本島玄天上帝信仰之最。又本廟依循陰陽五行之說,以玄天上帝為北方玄武之神,北方屬水,顏色尚黑,故在裝飾上多採黑色基調,無論門神彩繪、楹柱、旗幟等皆用黑色,加上廟身高聳巍峨,形塑出一股剛毅肅穆的空間氣氛,也使本廟可謂臺灣最具代表性的玄天上帝廟。猶記得筆者首次進廟參拜,大概是在1998年參與鳳凰城文史協會所舉辦「戊寅府城重陽節鷲嶺賞菊」活動之際,當時就已十分驚嘆於本廟所擁有的各項豐富文物,在日後遂經常帶領朋友或學生來廟參觀、進香。
然而,這隱身在鬧街裡的典型街屋式古廟,雖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與豐富的文化資產,卻在日治及戰後兩度因實施都市計畫而遭嚴重破壞,在日明治41年(1908)及民國53年(1964)的道路拓寬工程之後,北極殿被迫拆毀了照牆、旗桿座、廟埕及部分屋宇,前殿亦不斷向內遷移,經數次重建成為今日緊臨街道、建有騎樓的面貌,卻使得原有廟宇規模縮小,整體格局亦不同於過往。今日本廟主殿懸於平面道路之上,遂必須躡足拾級而上,方能一窺廟宇全貌。而當北極殿成為現代都市開發下的犧牲品,除了是本市古蹟保存的遺憾,成為往後都市開發的借鑑外,也折損了本廟在文化資產方面的價值,一般也認為使本廟在1980年代錯失成為「臺閩地區第一級古蹟」的機會,又相對於鄰近的孔廟、武廟、大天后宮等約略同一時期興建的古老廟宇,本廟長久以來的確較未受到學術界或文化界的重視。
所幸,隨著近年來政府在文化資產政策上的調整,以及我國國民生活及知識水準提升,使我們益加地重視古蹟的保存與調查,當然也有越來越多夥伴投入在文化資產的研究與推廣工作,而像是北極殿這樣的民間廟宇,他們不僅培養廟宇志工協助廟內文資的導覽與分享,更願意將廟內空間部分規劃為典藏史料文物的「歷史文物展示室」,這對於想進一步了解這些文化資產的朋友,真的是讓人非常感動和欣喜的事情。筆者投入本書的撰寫,主要以史料文獻的蒐集與整理為主,並結合採訪與田野調查成果,除了相當倚重卓克華教授所著〈臺南市北極殿〉一文(載自卓著《從寺廟發現歷史》)之外,北極殿的工作人員及「歷史文物展示室」也提供本人許多重要的資訊與歷史認知。期望在前輩學者的研究基礎,以及廟方所提供豐富的背景知識上,透過詳實清楚的介紹,讓大家對北極殿有較清晰的認識,且進一步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吸引更多好朋友,一同來關心古蹟及文化資產的保存工作。
本書之完成,非常感謝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葉澤山局長、文資處林喬彬處長以及黃文博校長的邀約撰寫,何培夫教授的審閱,美麗的編輯鄭羽伶小姐一路奔走辛勞,認真的翁汝儀同學幫忙處理附錄表格,北極殿主任委員許昭安先生、總幹事許育騰先生的協助,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吳昆財主任、詹士模教授、黃阿有教授、池永歆教授等師長同仁及所有同學的支持,一路打拼的好夥伴-許献平老師、王素滿老師、李國殿組長、柯如蓉老師、金智學長、王御風學長、杜正宇、陳志昌、吳明勳、楊芸庭及余文章等好友們的驅策勉勵,還有我的父母、岳父母及內人陳美秀小姐的無限包容,特別是我最可愛的兩個寶貝–宇勛、宇蕎,當然還有許多默默在文化工作耕耘的夥伴們,謹在此向大家致上最誠摯的謝意與敬意。
吳建昇
第一章 前言
「國定古蹟」臺南北極殿,主祀玄天上帝,又稱北極大帝、北極佑聖真君、開天大帝、元武神,俗稱上帝公、上帝爺或帝爺公。玄天上帝的信仰,起源於民間對星宿的自然崇拜,之後又被賦予四靈獸、方位神、水神、兒童保護神等多重神性,乃至於成為地位崇高的北方帝格之神。在明朝以後,因玄天上帝有開國與靖難陰助之功,使玄天上帝成為明朝政權的輔國守護之神,鄭氏奉明為正朔,因此特別尊祀玄天上帝。
在鄭氏來臺後,迎祀玄天上帝於府治鷲嶺臺地,這是當時舊城區地勢最高的地方,在傳統上被認為是極佳的風水寶穴,因此具有特殊的象徵與政治意涵,這是在臺鄭氏奉祀明朝「輔國守護神」的重要遺留與證據,證明本廟為史料所載臺灣最早的玄天上帝廟之一。
後至清領時期,雖清廷極力推崇媽祖信仰,使玄天上帝信仰在臺呈現衰弱態勢,不過臺南北極殿卻仍能得到廣大信眾的支持,且亦受地方官府的重視,歷次重修皆有高官或官方組織投入,又因本廟向為福建福寧桐山營班兵據點,在嘉慶9年(1804)更有里民與桐山營兵共同捐款,於廟後建桐山營公寓,即今日廟宇後殿及兩側廂房。之後在清末咸豐4年(1854)、同治2年(1863)又有兩次重修,使得臺南北極殿的廟宇形制更形完整,整體廟宇空間,包含有:廟埕(含照牆及旗桿)、前殿(三川殿)、中庭、拜亭、正殿、四垂亭、後殿(天心堂)及廟後桐山營公館(含東西兩廂房及龍虎井)等。
然而,在日明治41年(1908)及民國53年(1964)的兩次道路拓寬工程後,本廟被迫拆毀了廟埕及部分屋宇,前殿也向內遷移,使得廟宇規模有所縮小,大抵成為目前呈現的狀況。
自鄭氏時期建立以來,臺南北極殿在三百多年間經歷了十餘次重修,廟宇空間形制規模也有數次變革,交織出新舊雜沓的廟宇風貌,擁有豐厚的文化資產及藝術價值。
本書主要探討臺南北極殿之所在環境、建廟緣由及其歷史發展,並以專章探討本廟之文化資產。而除前言與結語外,主要分為四個章節:首先,探討本廟所在鷲嶺一帶的地理位置與早期歷史發展,以藉此了解本廟的環境狀態及其變遷;其次,介紹本廟主神-玄天上帝,有關其神祇信仰的發展與鄭氏在臺設置北極殿的歷程,以藉此對北極殿的興建緣起有所了解;接著論述本廟在清代、日治及戰後以來的歷史沿革,包含官方對本廟態度的轉變、歷次廟宇修建紀錄、重要事件的發生,以及本廟周圍街市的繁榮發展等,以藉此進一步認識本廟的歷史變革;最後在介紹北極殿的文化資產嘗試以現地踏查的方式,實際帶領讀者欣賞本廟廟宇建築現況及豐富的文化資產,自前而後,分為前殿及中庭(含前簷騎樓)、正殿(含拜亭及正殿後簷)、後殿及左右廂房(含四垂亭及龍虎井)等三部分空間,簡介各殿房內之空間概況、建築結構及重要文物等。惟整體而言,本書仍感資料不足,然在時間和能力有限之下,文中遺漏誤謬之處,必然頗多,當有待將來進行更深入完整的研究及田野調查工作,並惠請諸位讀者及學者專家、社會賢達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