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高凱俊
學歷
淡江大學電子計算機科學系畢
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碩士畢
經歷
臺南市社區大學講師
永康社區大學講師
南關社區大學講師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大臺南文化研究員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解說員訓練講師
社區文史資源調查及導覽解說培訓課程訓練講師
承天府文史工作室 負責人
著作
1.〈久違的符號—從「政治標語」圖像看兩蔣政治〉,《臺灣史料研究》,27號,2006.08,頁2-56(與李筱 峰等合著)。
2.〈臺灣養殖漁業的區域型態—2005年漁業普查資料的分析〉,《主計月刊》,625期,2008.01,頁31-39 (與陳憲明合著)。
3.〈路竹地區聚落發展與社會變遷—1945年以前〉,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06。
4.〈嘉義縣沿海地區魚塭養殖的發展〉《嘉義縣文獻》第34期,2009.03,頁56-79。
5.〈經濟篇〉《重修路竹鄉志》,路竹鄉公所,2010.12。
6〈臺南市東區虎尾寮文化地景變遷〉,《臺南文化‧南瀛文獻【合輯】》,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1.11,頁 144-159。
7.〈臺江大員街市之人文地景變遷〉,《臺南文獻【第四輯】》,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12,頁10-35。
8.《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臺灣城殘蹟》,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4.2。
9.《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臺南孔子廟》,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5.08。
10.《鹽水溪在永康》,財團法人朝陽文化藝術基金會,2015.09。
|目錄|
008 局長序
010 處長序
012 作者序
018 文化資產指定
028 第一章 媽祖信仰起源與發展
054 第二章 臺南大天后宮創建沿革
154 第三章 臺南大天后宮的建築與文物
214 第四章 媽祖祭典與臺南迎(迓)媽祖
248 參考書目及網站
|書序|
市長序
閱讀城市文化軟實力
在山海交織的地理環境中,臺南孕育出豐富而多樣的文化資產。長期以來,市府竭盡全力進行文化資產保存及傳習紀錄等工作,舉凡傳統藝師的湛藝薪傳、民俗藝陣的傳承發揚,以及諸多古蹟和歷史建築的修復活化,臺南都有傲視全國的成果,不負文化古都之名。
臺南市自2014年起推出「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精選具有代表性之古蹟歷史建築、傳統藝術及民俗進行書寫及出版,成為建構新時代「臺南學」的重要一環。叢書的每位執筆者,以其歷史之眼、細膩的心,娓娓道出臺南市每個有無形文化資產背後所蘊藏的迷人故事。通過書中文字,我們期盼讓讀者更加深入認識大臺南豐美的文化,傳承在地珍貴的歷史風情。
再多的硬體建設都只能讓城市變得龐大、巨大;唯有文化,才能讓一座城市變得偉大。在扎根城市軟實力的工作上,做為歷史回顧的文史書寫不僅是一大基礎,也堪是形塑集體記憶、打造文化共同體的最重要工作。市府持續規劃主題多元的文化叢書、予以系統性整理出版,除了厚植臺南文化知識的內涵,也期待這套叢書可以成為臺灣與世界交往的知識櫥窗,讓豐沛的臺南學展現出獨特的城市價值。
代理市長 李孟諺
局長序
看見文資采風,親炙在地丰采
「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自2014年出版首輯以來,即持續邀集在地文史工作者蒐羅研究本市文獻史料,透過深入淺出的文字撰述,介紹大臺南文化資產的價值與特色,不僅為市民及國人讀者開啟一扇通往知識的門窗,更成為在地文化綿延不輟的寶藏。
文化資產的價值,無論昔時或當代,都與常民生活緊密相連。有形文化資產除物質層面外,也蘊藏著其在不同時代中與人們的互動,或緣於不同利用方式而衍生出的故事、風俗、信仰傳統等無形價值,相當值得品味探究。而無形文化資產,則保有純樸無華、具藝術價值或在地特殊性等特色,如傳統工藝及傳統表演藝術,時而和韻雅致、時而生機澎湃;又如民俗活動,嚴肅虔敬有之、萬頭攢動有之,集大成者更有之。
臺南是臺灣第一個城市,臺灣近代歷史的濫觴,形同臺南城市的開拓史。職是之故,在臺南,文化資產保存工作一直都備受市民及國人關注。做為文化行政單位,我們雖然經常面臨挑戰,仍積極扮演用心溝通的橋樑,同時持續拓展多元現代的城市藝術文化樣貌,傳承中力求創新。
時光荏苒,叢書第五輯如今付梓。本輯所介紹的三大天子門生陣及兩大國定古蹟,在黃文博校長的主持編輯下,大臺南文化資產之美,翩然讀者眼前。誠摯邀請所有熱愛文化的國人朋友走進本叢書的世界,與我們一同認識大臺南文資寶藏、看見在地故事,感受「文化首都」的丰采萬千。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處長序
耕耘文化基礎工作
本輯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內容有《大天后宮》、《臺南地方法院》、《天子門生陣(公親里清水寺、永吉吉安宮、港墘港興宮)》,內容兼涉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傳統漢人宗教信仰與日治時期官署建築。
臺南大天后宮為原明寧靖王府(1664年建),臺灣納入清朝版圖後,由施琅奏請改建後奉祀媽祖,迄今已三百餘年。作者高凱俊從媽祖信仰起源與發展談起,介紹臺南大天后宮創建沿革、建築格局與文物裝飾等,並闡述在經濟、社會文化變遷下,傳統祭祀、繞境活動順應現代生活的調整與發展。
臺南地方法院落成於1914年,由日本建築師森山松之助設計,表現濃厚的西洋建築式樣風格,造型典雅而莊嚴。作者吳建昇透過豐富的文史資料蒐集與書寫,進行建築與空間場域的探討,深度發掘法院的歷史,並述及人物與事件的歷史性及社會性意涵。
臺南西港慶安宮3年1科之「西港刈香」為國家指定重要民俗,每逢香科期間,各式陣頭皆傾全村莊之力投入動員練習,其中傳唱百年、弦歌不輟的天子門生陣特別能展現村民對於信仰的堅持,並看見在地的凝聚力與生命力。本輯所介紹的天子門生陣,由作者陳志昌透過長期觀察及訪談公親里清水寺、永吉吉安宮、港墘港興宮等三個團體,記錄在相似的歌曲樂器配合形式及音樂結構下,如何發展出各自的風格;作者也同時點出「音樂性文陣的養成緩慢,人才流失速度快」的問題,故向下扎根,保存重要文化資產,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文資處感謝每位作者的努力與奉獻,「大臺南文化資產叢書」的書寫與出版,是文化傳承重要的一環,也是本處耕耘文化的基礎工作,為臺南文化根基提供茁壯的養分與力量。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處長 林喬彬
作者序
媽祖,為宋代興起於福建莆田湄洲嶼的民間信仰,歷經宋元明清的發展傳播,逐漸形成於中國沿海各地,尤其是長江口以南各省,最普遍的航海守護神,更是臺澎居民主要信奉的神祇之一。
媽祖姓林名默,因媽祖自誕生到滿月,未曾出現哭啼之聲,父母因此才將她命名為「默」。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3月23日,於北宋太宗雍熙四年(987)昇化後,因為屢顯神功,極為靈驗,神蹟顯著,威靈赫赫,宋、元、明、以降,各朝帝王莫不尊崇有加,除遣使致祭、建立官廟奉祀外,還賜與媽祖封號。媽祖的封號,隨著時代的推進,由「夫人」、「妃」、「天妃」、「聖妃」、「天后」而「聖母」,其榮耀代有所增,因為朝廷在上推行,上行下效的結果,使媽祖的信仰範圍更為擴大,各朝代的封號,就等於是帝王帶頭提倡媽祖信仰的熱烈情形。
早期的臺澎居民,來自於中國大陸閩粵的漢民,尤其大多是漳泉二府之民。昔日交通,均靠帆船渡海來臺,風雲不測,常常會有船難,為了祈禱航海的安全,臨行前,除了攜帶家鄉奉祀的主神,也多到祖居的媽祖廟上香,將乞請的媽祖香火袋攜帶身上,或奉請一尊媽祖分身神像,安置船上來庇佑平安,這就是所謂的「船頭媽」或「船仔媽」。由於移民的祖籍地各有不同,分靈分香的媽祖廟也就不同,從湄洲嶼媽祖廟請來的分身媽祖和香火,便稱為「湄洲媽」,從同安縣請來的稱「銀同媽」,從泉州府分香來的稱「溫陵媽」,皆依各祖居地媽祖廟而分別稱呼。隨著漢人開拓的推展,由澎湖而臺灣,再由當時政經中心的府城向南北擴張,終至分佈到全臺各地,成為臺灣普遍信奉的神祇之一,而且對媽祖信奉的虔敬、普遍,遠超過漳泉二府可與湄洲祖祠相比擬。而媽祖廟也隨著漢人的墾殖,陸續在各地區建立,於是各地媽祖廟的創建年代、祭祀圈,遂成為研究臺灣開拓歷程,重要的指標之一。
臺南大天后宮的前身為明寧靖王府邸,寧靖王府邸創建於明永曆十八年)清康熙三年(1664)),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施琅率大師敗明鄭軍於澎湖,鄭克塽君臣議降,八月寧靖王自縊殉國。而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八月以後,由施琅率同諸位將領捐俸,責由吳英負責將寧靖王府邸改建為「天妃宮」(即今臺南大天后宮),因此臺南大天后宮就成為臺灣第一座官建的媽祖廟。
臺南大天后宮歷經三百多年來,有多次重大改變與修建,尤其在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3月16日發生大火,此次所遭受的火災是大天后宮自創建以來的大災難,大火之後,府城官紳信士急謀集資修復,長達十二年的重建,奠定今日的建築格局與形式。
就有形文化資產保存而言,「大天后宮(寧靖王府邸)」已於民國七十四年經指定為「國定古蹟」;而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而言,「府城迎媽祖民俗」也於民國九十八年公告為「市定民俗」。這二項文化資產保存,也奠定大天后宮(寧靖王府邸)在臺灣歷史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文化資產保存的意義,乃是要參訪者能經由這些建築、文物及其祭典活動,來認識古蹟的歷史進而到臺灣的歷史文化發展軌跡。因此,本書的撰寫方式,就會以歷史時間的先後次序為軸線,逐步的展開其在三百多年來的相關變遷,再加上現存文物的參照,可按圖索驥以還原史實以增加其真實感。至於府城迎媽祖的介紹,從清代時期北港媽祖到臺南大天后宮進香乞火的源由與盛況談起,歷經日治時期至今的改變,儘量以較為簡要的說明為主,來呈現臺南府城迎媽祖的發展與變遷。
基於上述的想法,作者儘可能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來編撰本書。但為求內文史實的正確性與合理性,文中會採用腳註來指出史料或參考書籍的來源,便於讀者查證與分辨,亦可讓讀者能依此來延伸閱讀,擴大及深入瞭解媽祖信仰文化在臺灣的源頭──「臺南大天后宮」。
本文雖參考許多史料與專書才得以完成,但事實上,仍會有許多資料未能全部涉獵,導致會有遺珠之憾。在匆促付梓時文中必定會有遺漏未盡之處,只能留待日後補正。文中誤謬之處,在所難免,尚請專家學者、社會賢達及讀者不吝指正,以求改進為要。
高凱俊
第一章 媽祖信仰起源與發展
一、媽祖信仰起源(節錄)
媽祖,為宋代興起於福建莆田湄洲嶼的民間信仰,歷經宋元明清的發展傳播,逐漸形成於中國沿海各地,尤其是長江口以南各省,最普遍的航海守護神,更是臺澎居民主要信奉的神祇之一。
她的生平事蹟未見於正史,只見於她成神後世人所寫的筆記、碑銘。有關媽祖事蹟的文獻資料,最早的文獻是宋高宗紹興二十年(1150)南宋進士廖鵬飛所撰〈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姓林氏,湄洲嶼人,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既沒(歿),眾為立廟於本嶼。」其次亦撰於同年(1150),莆田籍狀元黃公度的〈題順濟廟詩〉,是現存最早的歌頌媽祖的詩作。此詩云:「枯木肇靈滄海東,參差宮殿晴空。平生不厭混巫媼,已死猶能效國功。萬戶牲醪無水旱,四時歌舞走兒童。傳聞利澤至今在,千里危檣一信風。」以後的方志、廟記亦迭有記述。不過綜合所有宋代的文獻來看,僅知媽祖為莆田縣湄州嶼林氏女,其父依海維生,善於御舟:媽祖生前正直聰明,智慧過人,可以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對海上氣象變化,風浪之起伏,觀察特別深入,常預告海上氣象,十分準確,減少人民的災害;加上她能察言觀色,懂相術,會占卦,為人預卜吉凶,皆有靈驗,因而受人尊敬;死後人民為她立廟祭祀。
歷經元代至明代以後,載述媽祖事蹟的資料漸多,而以僧照乘刻傳的《天妃顯聖錄》集其大成,此書所載資料最豐,神秘色彩最濃厚,後人信仰中的媽祖神貌,大抵從此定型,此書內容要目包含:「天妃降誕」、「窺井得符」、「機上救親」、「化草救商」,「菜甲天成」、「掛席泛搓」、「鐵馬跨江」、「禱雨濟民」、「降伏二神(千里眼、順風耳)」、「龍王來朝」、「收服海怪晏公」、「靈符回生「、「伏高里鬼」、「奉旨鎖龍」、「斷橋觀風」、「收伏嘉應嘉祐」、「湄峰飛昇」。包含了媽祖整個生平的傳說。後人編寫媽祖的神話故事,大抵皆依據《天妃顯聖錄》一書,而民間口碑流傳的媽祖生平,也是幾乎以此書為本。
依該書〈天妃誕降本傳〉所述媽祖的生平:天妃,莆林氏女也。…。孚子惟愨諱愿,為都巡官,即妃父也。娶王氏,生男一,名洪毅,女六,妃其第六乳也。二人陰行善,樂施濟,敬祀觀音大士。父年四旬餘,每念一子單弱,朝夕焚香祝天,願得哲胤為宗支慶。歲己未(周世宗顯德六年)夏六月望日,齋戒慶讚大士,當空禱拜曰:『某夫婦兢兢自持,修德好施,非敢有妄求,惟冀上天鑒茲至誠,早錫佳兒,以光宗祧』!是夜王氏夢大士告之曰:『爾家世敦善行,上帝式佑』。乃出丸藥示之云:『服此當得慈濟之貺』。既寤,歆歆然如有所感,遂娠。二人私喜曰:『天必錫我賢嗣矣』!
為越次年,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方夕,見一道紅光從西北射室中,晶輝奪目,異香氤氳不散。俄而王氏腹震,即誕妃於寢室。…自始生至彌月,不聞啼聲,因命名曰「默」。幼而聰穎,不類諸女。甫八歲,從塾師訓讀,悉解文義。十歲餘,喜淨几焚香,誦經禮佛,旦暮未嘗少懈。婉孌季女,儼然窈窕儀型。十三歲時,有老道士玄通者往來其家,妃樂捨之。道士曰:『若具佛性,應得渡人正果』。乃授妃玄微秘法,妃受之,悉悟諸要典。十六歲,窺井得符,遂靈通變化,驅邪救世,屢顯神異。常駕雲飛渡大海,眾號曰「通賢靈女」。越十三載,道成,白日飛昇;時宋雍熙四年丁亥秋九月重九日也。
由上引得知,媽祖姓林名默,因媽祖自誕生到滿月,未曾出現哭啼之聲,父母因此才她命名為「默」。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 年)3 月 23 日,父親惟愨,諱愿,為都巡官,母親王氏,生男一,名洪毅,女六,林默為其第六女兒。父母二人陰行善,樂施濟,敬祀觀音大士。八歲時,入私塾讀書,能過目不忘,精通奧義,且性情慈悲。十歲,傾心於佛法,經常焚香禮佛,朝夕誦經。十三歲時,遇到通玄道人,傳授「玄微密法」給她。十六歲時,傳說有一位仙人向她顯現,給她銅符,默娘得此靈符,潛心研究,學得一身法術,驅邪救厄,施法救護鄉人,常駕雲飛渡大海,大家稱她為「通賢靈女」。經過十三年後,即十九歲時,修道完成,於宋太宗雍熙元年(987年)9月9日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