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臺南過火儀式研究
  • 作者:
    吳明勳
  • 出版者: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蔚藍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民國108年9月初版
  • ISBN/ISSN:
    978-986-97731-6-4
  • GPN:
    1010801158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1*14.9cm/215頁
  • 定價:
    NT$350元
  • 備註:
    庫存不足無法銷售

|內容簡介|

 

    懂得用火是人類文明進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火也成為是生活上所不可缺的,在民間信仰觀念中,火代表著光明、聖潔,有著驅逐邪穢之力量,有消災解厄的功能,所以許多宗教或民俗在其儀式中,都會使用到火來做為潔淨的功能,過火便是其中之一。

    「過火」是民間信仰裡,一種通過火燄來讓人、器物、空間達到聖化、潔淨的儀式,由於儀式執行者的不同,與地方俗例的差別,形成各式各樣多元化的過火方式。不管是何種形態的過火儀式,其目的大都是相同,就是要借過火之視覺感展現神威,並借火燄之威驅逐不潔穢氣,使地方潔淨安寧,人亦可透過過火儀式來消災解厄,這種過火目的不管在臺灣何處,都有相同的認知。

 

 

|作者簡介|

 

吳明勳

台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理事、大臺南文化研究員。

對臺灣民間信仰有多年的田野調查經驗,尤其在安平民間信仰與迎王祭典上,有著深入的觀察與研究。

 

【專書著作】

‧2008年《灣裡萬年殿戊子科五朝王醮醮誌》,多人合著。

‧2013年《臺南王爺信仰與儀式》,與洪瑩發合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年《與千歲爺有約─台南蘇厝長興宮七朝瘟王大醮典》,多人合著。

‧2015年《巡狩神舟-臺灣王爺祭典中的王船製作技術》,多人合著,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6年《鹿耳門聖母廟土城仔香》,與周宗楊合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7年《新營太子宮羅天大醮志》,多人合著,新營太子宮。

 

【期刊論文】

‧2013年〈安平十角頭社廟宇農曆七月的普度祭典〉,臺南文獻第4輯。

‧2014年〈上香山-安平迎媽祖〉,臺南文獻第5輯。

‧2014年〈安平囝仔宮社伍德宮金德安號王船辛卯科(2011)王醮紀實〉,臺南文獻第6輯。

‧2016年〈安平廟宇歲末送神與年初接神儀式初探〉,臺南文獻第9輯。

‧2016年〈打造神舟:西港刈香的王船製作〉,臺南文獻第10輯。

‧2017年〈2016年安平開臺天后宮往福建謁祖參香紀實〉,臺南文獻第12輯。

‧2018年〈臺南二層行與大甲地區廟宇的過火儀式形態〉,臺南文獻第13輯。

 

 

|目錄|

 

003  局長序 留下生命禮俗的運作軌跡

005  作者序 觀火

 

011  第一章 前言

017  第二章  火的信仰與儀式

018    第一節  請火儀式

022    第二節  刈火儀式

025    第三節  送火王儀式

035  第三章  過火形態與過火科儀

035    第一節  過火形態

048    第二節  過火儀式執行者

052    第三節  過火科儀

069    第四節  過火原理與燙傷處理

073  第四章  從文獻與田調看臺灣各地的過火儀式

073    第一節  文獻上的過火儀式記載

085    第二節  臺灣各地的過火儀式

098    第三節  近代新聞中的過火特色現象

105  第五章  臺南過火儀式田野調查(1)─過柴火

105    第一節  四鯤鯓龍山寺的過火儀式

110    第二節  安南區學甲寮慈興宮的過火儀式

112    第三節  安南區清慈宮的過火儀式

116    第四節  麻豆小埤頭普庵寺的過火儀式

119    第五節  學甲慈濟宮過火儀式

125    第六節  將軍玉天宮過火儀式

128    第七節  二層行與大甲地區的過火儀式

139    第八節  龍崎山區的過火儀式

153  第六章  臺南過火儀式田野調查(2)─過七星平安橋

153    第一節  七星平安橋

157    第二節  喜樹萬皇宮與灣裡萬年殿的七星平安橋

160    第三節  頂大道興濟宮的七星平安橋

164    第四節  安平文朱殿與正統鹿耳聖母廟的七星平安橋

169    第五節  什二佃南天宮與新營延平郡王府的七星平安橋

172    第六節  麻豆海埔池王府與麻豆代天府的七星平安橋

175    第七節  六甲保安宮與佳里金唐殿的七星平安橋

181  第七章  臺南過火儀式田野調查(3)─過烘爐火、油鼎火、金紙火

181    第一節  灣裡南岩超峰寺過烘爐火儀式

184    第二節  白河三官寶殿過三官七星爐火

186    第三節  關廟龜洞福安堂請水火過七星爐火

187    第四節  安平地區送神過油鼎火儀式

191    第五節  學甲中洲慈福宮的過油鼎火儀式

196    第六節  學甲頂山寮張濟宮過烘爐火與油鼎火儀式

198    第七節  永康保安宮過錢水路與過金紙火

205  第八章  結論

 

211  參考書目與網站

214  作者簡介

 

 

|書序|

 

局長序

留下生命禮俗的運作軌跡

 

    「生命禮俗」係一個民族對待生命的態度,從出生、成年、結婚到終老,都有一套運作模式,久之成俗,並成為生活一部分,裡頭蘊藏著豐厚的人生哲理與生命史觀,這是人生極為重要的生命議題,也是一個城市發展極具特色的文化課題。為此,本專輯(第7輯)特以「大臺南生命禮俗專輯」為題,規劃出版《臺南生育禮俗研究》(吳建昇、陳志昌)、《臺南嫁娶禮俗研究》(張耘書、鄭佩雯)、《臺南喪葬禮俗研究》(楊士賢)、《臺南牽亡歌陣研究》(吳碧惠)等4書,廣泛調查研究大臺南生命禮俗的種種樣態,藉此開拓更為寬廣的文化視野,為這個時代留下生命禮俗的運作軌跡及其多元現象。

    除此之外,為豐富「大臺南文化叢書」的內容與內涵,本專輯也特別規劃《臺南請水儀式研究》(周宗楊)、《臺南過火儀式研究》(吳明勳)等兩書,全面探討大臺南請水與過火民俗的諸多樣貌及其儀式意義,呈顯大臺南更為多樣的信仰文化,展現城市治理與文化發展的人文特色。

    本專輯所邀請執筆的寫手,都是該議題的學者專家,長期浸染其研究領域,已多有掌握相關資料,再經一年的調查研究,更能精準的梳理出每一主題的來龍去脈、豐富內容及其文化詮釋,皆值得一讀。

    「大臺南文化叢書」以接地氣的心情,長期規劃出版在地文史專書,每一年幾乎都是規劃中、研究中和出版中等三位一體的同步進行,從不間斷,因此,2010年縣市合併後迄今短短9年間,這套叢書已出版54冊,委實為「臺南學」奠下基礎;未來,文化局一本初衷,繼續出版優良史書。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作者序

觀火

 

    在民俗儀式或熱鬧的廟會中,常可見到「過火」的動作,包括過烘爐火、香爐火、金紙火、油鼎火、柴火⋯⋯等等,這些大大小小的過火動作與儀式,其目的都脫離不了是為了潔淨與逐穢,人們借著這光明、聖潔、炙熱之火,來潔淨身心、器物與空間,也把所有的穢氣、災厄驅逐,使身體健康、運勢順遂、一切平安。

    由於「過火」儀式往往都是一個大慶典裡的其中一個儀式,雖然平常在廟會田野調查中,也都會記錄得到,但一直都沒把它做較深入的分類與比較研究,直到此次受邀撰寫《臺南過火儀式研究》一書,才把過火儀式從田野調查中,分類成「過柴火」、「過烘爐火」、「過金紙火」、「過火城」、「過油鼎火」、「過香爐火」、「過燈燭火」等7種過火形態,並做了深入的比較與儀式探討,也把臺灣時常見到與火相關的信仰儀式,做整理撰述,期盼能讓更多人瞭解,火的信仰與儀式,在民間信仰與習俗中的重要性和多元性。

    本書的出版,要感謝臺南市文化局與黃文博校長的邀約撰寫,謝國興老師的審查指導,以及地表最強的里幹事戴瑋志與好友黃志純辛苦的陪伴,一同騎車奔馳在山野林中,做過火儀式的田調;在寫作過程中,也承蒙邱彥貴老師、楊笙瑀、周宗楊、洪瑩發、林俊舜、李凱祥、周舜瑾、許評註、陳文安、陳進成、劉明同、黃信賢、黃智揚、文化局許琴梅小姐等等的關心、協助,在此謹致上最誠摯的謝意。

 

吳明勳

第八章  結論(節錄)

 

二、過火儀式

 

    臺南舉行過火儀式的時間,大都是在神明聖誕或舉行廟會繞境時,而在過火儀式中,擔任儀式執行者的通常是法師、道士、神明,神明是指神明所降駕,而產生靈動的乩童、手轎、輦轎、八抬大轎等,其中以法師配合神明最為常見,這也是從古至今,臺灣有關過火儀式文獻與書籍記載中最為常見的。

    過火儀式,雖各法派傳承不同,但大致上還是可分為「焚香啟奏」、「清壇請神」、「召請五營兵將安鎮五方」、「開火門」、「過火」、「關火門」、「謝壇」等。當然各地的也有不同的過火特色,除了過火「形態」的差別外,還有過火時有沒有撒鹽所產生的「過生(青)火」與「過熟火」之分。而在過火方向其實各地也有不同,在法師的儀式傳承上,都有著過火儀式「火門」須開在當年年向大利方位的說法,也就是從朝向該年的大利方向先來過火,如有再過第2 次或第3 次之時,才可從其它方向來過,這種會依「年向」來過火的方式,依筆者的田野調查,以山裡地區較多,平地則除了有些法師仍堅持依「年向」來過外,其它許多地方或因神明的指示,或配合場地空間與入廟安座動線,並沒有依該年的大利方向先來過火。

 

三、過火的目的

 

    不管是何種形態的過火儀式,其目的大都是相同,就是要藉過火之視覺感展現神威,並藉火燄之威驅逐不潔穢氣,使地方潔淨安寧,人亦可透過過火儀式來消災解厄,這種過火目的不管在臺灣何處,都有相同的認知,即使在從前亦是如此,故1899年10月27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神像過火》的報導,文中認為「再將神像過火,以清潔佛身」;1908年1月1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驅神》一文,認為過火可「義盖欲拔除不詳也」;1908年4月28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踏火何多》,一文,認為過火「壹為閤境康寧,貳則消除身體污穢,無病息災云」;1908年5月29日的《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舁神踏火》一文,也是認為「一可晏境內,一得以免身體災侵」。

 

四、過火的禁忌

 

    過火的禁忌並非每個地方都相同,也會因時、因地的不同,甚至於因神意而有所改變。在危險性較高的踏火形態過火中,其禁忌要求特別嚴格,單參與踏火的人員,就有准許民眾參與和不准民眾參與,禁不禁女性參與的分別;再者就是忌諱不潔,例如守喪、女性生理期等,這是一種對宗教儀式的尊重,也是民間信仰裡自我保護的觀念。

    隨著時代的改變,傳統民俗觀念中對女性所產生的禁忌變化最大,各地也有不同的認知,在許多的過火儀式中,常見的就是禁止正處在生理期期間的女性過火,當然對女性的禁忌與何種的過火形態也有著關係,例如過七星橋的跨過爐火,在不論是否生理期之下,大部份是不會禁止女性跨過去的,但過油鼎火的過火形態,有的會只准男性跨躍而過,而禁止女性跨越,女性只能從油鼎火旁走過,這樣的禁忌顯然是與過火的安全性有關,是怕女性在跨躍油鼎火時,因為緊張害怕而踢翻了油鼎火,事實上在田野調查中,也是可見男性跨躍時,不小心踢翻油鼎火的,故現今的過油鼎火儀式,除了少部份地區還保留著跨躍式的過油鼎火外,大部份是不分男女都是從油鼎火旁走過。

    過火雖是常見的民間信仰儀式,但或許是常見,顯得不奇特,亦或許是往往是大祭典中的一個小儀式,並沒有太大的宣傳與資訊,過火相關研究與書籍也不多見,本書在有限時間內,針對臺南地區的各種過火形態做調查研究,雖難免有遺漏與不足之處,唯期望本書出版,能讓讀者對臺南的過火儀式有初步的瞭解,在未來也能夠有更多人,投入到過火相關研究與記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