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臺南喪葬禮俗研究
  • 作者:
    楊士賢
  • 出版者: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蔚藍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民國108年9月初版
  • ISBN/ISSN:
    978-986-97731-4-0
  • GPN:
    1010801155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1*14.9cm/348頁
  • 定價:
    NT$480元
  • 備註:
    庫存不足無法銷售

|內容簡介|

 

    臺灣的喪葬禮俗,其本質源自儒家的「大傳統」禮學精神,並以閩、粵原鄉固有的儀節制度為基礎,再配合臺地的時空條件,最後才逐步發展出隸屬於臺灣的「小傳統」喪葬禮俗。臺南的喪葬禮俗更是從這個小傳統之臺灣文化脈絡下,衍生而來的在地化「小小傳統」,且受到過去行政區劃、自然地貌分隔、神職人員不同等因素影響遂形成多個特殊的文化區,彼此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互有相似,也互有區別,饒富特色。

    喪葬禮俗是遺族們的「孝心」展現,由於孝眷與亡者之間有「親情」關係的維繫,使得他們願意盡一切努力,目的只希望亡者的後事能順利圓滿,了無遺憾,而喪葬禮俗正是立足在這樣的基礎上,方能得以活躍於民間,成為伴隨臺灣人走完人生最後旅程的重要關鍵。

 

 

|作者簡介|

 

楊士賢

 

臺中人,國立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助理教授。

 

 

|目錄|

 

003  局長序  留下生命禮俗的運作軌跡

005  作者序  感謝有您,才能順利

 

017  第一章  緒論

017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023   第二節  相關研究文獻評述

02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033   第四節  文本架構

 

035  第二章  臨終到斷氣、治喪

035   第一節  臨終到斷氣

035     拼廳

037     遮神

039     搬舖

043     易枕、蓋水被

044     冷喪不入庄

046     燒魂轎

048     腳尾香、腳尾燈、腳尾飯、腳尾錢

050     舉哀、哭路頭

052     變服

053   第二節  治喪

053     製魂帛、神主

058     製魂旛

061     乞米

064     豎靈

074     捧飯

077     報白、報外家

078     接外家

080     門口示喪

082     孝聯

084     為鄰舍掛紅

085     喪服

094     草鞋、孝杖

096     擇日、擇地

099     發訃告

100     買板

103     放板、接板

105     買水

106     沐浴

107     張穿

109     辭生

110     放手尾錢、收病痛

110     入殮

114     封釘

116     打桶

121     孝燈

124     墓地破土

126     楮敬、答紙

128     做七、做旬

132     拜湯圓

 

137  第三章  做功德

137   第一節  淺談做功德

137     釋名

140     主持者

142     舉行時機和目的

143   第二節  靈寶派

143     臺南的靈寶派道壇

149     臺南道教地做功德之規模

160     道教地午夜的壇場、儀節安排

165     發表

166     啟白、詣靈

169     開通冥路

171     度人經、慈悲懺

172     獻供

175     放赦

179     打城

184     祭藥

186     沐浴

188     解結

189     填庫

191     過橋、謝壇

194   第三節  釋教

194     釋教概說

201     臺南的釋教壇

204     臺南釋教地做功德之規模

205     釋教地午夜的壇場、儀節安排

207     發關

209     請佛

211     引魂、沐浴

213     開路關

215     解結

217     十王懺

219     金剛對卷

221     藥懺

222     普度

224     轉西方

225     放赦

228     挑經

230     還庫

231     過橋、謝壇

233     弄鐃

 

239  第四章  奠禮、出殯、葬禮至除喪

239   第一節  奠禮

239     奠禮會場

244     牲禮

247     移柩

248     壓棺位

249     家奠

253     公奠

254     銘旌

258     旋棺、摃棺

260     制三喪

261     絞棺、棺罩、發引

263   第二節  出殯

263     出殯行列

267     放路紙、孝燈、弄路鐃

270     開路鼓亭、八音

272     電子琴花車

273     孝女、孝男

275     西樂隊、國樂團

277     牽亡歌陣

279     白獅陣

281     白龍陣

282     高蹺陣

283     孫臏弔喪

287     八仙度靈

291     靈車

293     辭客、送葬禁忌

295   第三節  葬禮至除喪

295     放風

296     進壙、掩土

298     立墓碑

301     祀后土、祭墓

304     點主

308     呼龍

309     撒五穀、旋墓

311     返主

315     安靈

317     鬧廳、行圓

319     洗淨、散筵

321     巡山、完墳

323     做百日、百日娶

324     做對年、做三年

326     培墓、掛紙

327     撿骨

 

333  第五章  結論

 

343  參考書目

348  作者簡介

 

 

|書序|

 

局長序

留下生命禮俗的運作軌跡

 

    「生命禮俗」係一個民族對待生命的態度,從出生、成年、結婚到終老,都有一套運作模式,久之成俗,並成為生活一部分,裡頭蘊藏著豐厚的人生哲理與生命史觀,這是人生極為重要的生命議題,也是一個城市發展極具特色的文化課題。為此,本專輯(第7輯)特以「大臺南生命禮俗專輯」為題,規劃出版《臺南生育禮俗研究》(吳建昇、陳志昌)、《臺南嫁娶禮俗研究》(張耘書、鄭佩雯)、《臺南喪葬禮俗研究》(楊士賢)、《臺南牽亡歌陣研究》(吳碧惠)等4書,廣泛調查研究大臺南生命禮俗的種種樣態,藉此開拓更為寬廣的文化視野,為這個時代留下生命禮俗的運作軌跡及其多元現象。

    除此之外,為豐富「大臺南文化叢書」的內容與內涵,本專輯也特別規劃《臺南請水儀式研究》(周宗楊)、《臺南過火儀式研究》(吳明勳)等兩書,全面探討大臺南請水與過火民俗的諸多樣貌及其儀式意義,呈顯大臺南更為多樣的信仰文化,展現城市治理與文化發展的人文特色。

    本專輯所邀請執筆的寫手,都是該議題的學者專家,長期浸染其研究領域,已多有掌握相關資料,再經一年的調查研究,更能精準的梳理出每一主題的來龍去脈、豐富內容及其文化詮釋,皆值得一讀。

    「大臺南文化叢書」以接地氣的心情,長期規劃出版在地文史專書,每一年幾乎都是規劃中、研究中和出版中等三位一體的同步進行,從不間斷,因此,2010年縣市合併後迄今短短9年間,這套叢書已出版54冊,委實為「臺南學」奠下基礎;未來,文化局一本初衷,繼續出版優良史書。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作者序

感謝有您,才能順利

 

    還記得民國106年5月17日上午,突然接到忘年老友黃文博校長的電話,提及《大臺南文化叢書》第七輯的子題之一為「臺南喪葬禮俗研究」,他代表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徵詢我是否願意承接這個研究案?由於黃校長來電之際,我正在參加學校的會議,實在沒有時間和他細談,又礙於自己不是臺南人,生活圈與工作地點也與臺南頗有距離,故當下並無立即答應,而是請黃校長容許我審慎思考後再回覆。臺灣人常云:「聽某嘴,大富貴」,迨會議一結束,我就先打電話與內人討論,同時徵詢其高見。原本以為她可能會考量到我教職繁忙而勸我回絕,但出乎意料的是,她在聽聞此事後,反而建議我應該勇敢接下,畢竟這樣我才有機會「名正言順」到從來不曾深入拜訪過的臺南,好好仔細研究當地的喪葬禮俗。所以就在內人的鼓勵下,我這個客居嘉義的臺中人,遂「不自量力」接下此項必須跑遍臺南市轄域內三十七個行政區,且執行時間只有短短一年的「浩大工程」。坦白說,接下研究案之後才是煩惱的開始,因為過去我到臺南都只是當個觀光客,到處走馬看花,到處吃喝玩樂,對於這片土地的喪葬禮俗所知極為有限。正在不知如何跨出第一步時,所幸有好友合元道士壇(合元禮儀公司)康蒼賢先生、施月琪小姐賢伉儷伸出援手,他們的道士壇和禮儀公司雖然設在嘉義縣義竹鄉,可是因地緣關係,使得他們夫妻與臺南溪北地區的神職人員、禮儀業者都相當熟識。因此透過他們努力牽線,我方能開始進行訪問工作,並在他們的熱心幫忙下,才得以讓本研究之相關田野調查從點延伸成線,然後再逐步擴展到面。這本《臺南喪葬禮俗研究》能夠順利完成,他們賢伉儷可說是最大功臣,我在此獻上萬分謝意,並且要說聲:「蒼賢、月琪辛苦了,有你們真好!」

    另外,我要利用自序的篇幅,感謝曾接受我訪問之臺南市各區禮儀業者、神職人員或熟稔當地喪葬禮俗的耆老、仕紳、文史工作者,因為有各位的鼎力相助與熱情配合,我才能在短短一年的執行時間內,完成地毯式的深度訪談工作。以下謹按居住地排序芳名:

(名單略)

    謝謝各位能人賢達,在我從事田野調查時無私地提供所學並盛情款待,此等隆恩厚誼讓我不知該如何回報,故只能藉由在自序臚列各位芳名的方式,向你們表達我內心的無限謝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