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臺灣婚俗源自中國,臺南曾是臺灣首邑,極早有大量漢人移居開墾,承襲先民流傳的嫁娶儀俗,「厚禮數、重門面」,且經歷不同政權統治下外來文化的影響,交融整合,形成獨具特色的臺南婚俗。
隨著時代演進,男女婚約已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轉為自由戀愛,原本遵循的三書六禮也化繁為簡,從「六禮」、「四禮」、「三禮」,到近代「結婚」一詞逐漸取代嫁娶二字,如今新人多以訂婚、結婚「二禮」完成終身大事,傳統婚俗逐漸消逝。所幸臺南發展歷史悠久,部份民情仍保有古風,至今嫁娶文化仍備受重視,相對保留較多的傳統禮俗,可以從中窺見婚禮儀俗變遷軌跡。
本書透過古籍舊志與田調訪談紀錄臺南嫁娶禮俗,並探討婚禮儀俗與時俱進下所反映出的生活模式與價值觀。而無論婚禮儀俗如何改變,簡單或隆重、傳統或創新,不變的依舊是其背後將紅葉之盟化作白首相伴的深深祝福。
|作者簡介|
張耘書
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專案企劃師
【參與計畫】
2002年 文建會臺南市大涼社區總體營造計畫案
2006、2008年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臺灣地區地名普查工作及地名資料庫建置計畫」
2010年 「宗教與地方社會──永康宗教調查研究」
2011年 「中研院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寺廟資料庫計畫」臺南地區寺廟調查
2011年 教育部《體育運動大辭典》編定計畫
新港奉天宮志編纂計畫(協修)
2012年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臺南市傳統金屬工藝技藝調查研究計畫」、「臺南市邁向文學之都資源調查計畫」
2013~2015年 「102年藝氣風發—藝陣影像、音像數位典藏計畫」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臺灣王爺信仰文化資產調查分析計畫」
永康開天宮志編纂
2016年 臺南市政府「0206大地震全紀錄」
2017年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106年臺南市歷史名人小傳」
2018年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107年臺南市歷史名人小傳」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歷史場域資料數位化編撰計劃」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南關線三大廟王醮祭典調查研究案」(協同主持人)
【著作】
專書
‧《臺南媽祖信仰研究》,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03年度獎勵出版文獻書刊暨推廣 文獻研究」推廣性書刊佳作獎)
‧《鎏金歲月‧金工之美──臺南傳統金工藝術》,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4。(與多人合著)
‧《貫古通今臺19甲》,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4。(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04年度獎勵出版文獻書刊暨推廣文 獻研究」推廣性書刊佳作獎)
‧《護佑婦孺──臺灣十二婆姐陣》,博揚文化,2015。
‧《藝陣傳神──臺灣傳統民俗藝陣》,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5。(黃文博編、與多人合著)
‧《臺南金屬工藝研究》,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6。
‧《臺南府城舊街新路》,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7。
‧《揮別傷痛,迎向重生:0206 臺南大地震全紀錄》,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7。(與多人合著)
‧《一心一藝:巨匠的技與美(7)》,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7。(與多人合著)
‧《臺南府城餅舖誌》,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8。(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08年度獎勵出版文獻書刊」推廣性 書刊佳作獎)
‧《永康區開天宮志》,永康區開天宮管理委員會、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學研究中心,2019。(與戴文鋒、陳宏田合 著)
‧《關廟山西宮戊戌科慶成祈安五朝王醮暨遊社》,關廟山西宮管委會,2019。(與多人合著)
單篇論文
‧〈禳災祈福度關煞──開天宮契子過限〉,《民俗與文化》第7期,2012/7。
‧〈歷史與空間:臺灣媽祖廟數量與分佈探討〉,《民俗與文化》第8期,2013/7。(與多人合著)
‧〈臺灣嘉義地區媽祖信仰儀式初探─以新港奉天宮為中心的討論〉(與洪瑩發合著,發表於第二屆海峽兩岸媽祖文 化學術研討會,2014/8中國莆田)
‧〈府城傳統糕餅的文化內涵〉,《臺南文獻》第13輯,2018/6。
‧〈關廟山西宮香境藝陣初探〉,《臺南文獻》第14輯,2018/10。(與戴瑋志合著)
鄭佩雯
1974年出生於艋舺,現居府城,「在此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畢業。曾獲鳳凰樹文學獎古典曲組首獎、國立臺灣文學館建築百年圖文徵件比賽佳作。現為臺南市文化局大臺南文化研究員。著有《臺南府城漢藥店誌》(合著;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08 年度獎勵出版文獻書刊」推廣性書刊佳作獎)、《揮別傷痛,迎向重生:0206臺南大地震全紀錄》(合著)、《南方有志:踏出二二八平反第一步 黃昭凱訪談錄》等。
|目錄|
003 局長序 留下生命禮俗的運作軌跡
005 作者序 紀錄執手之約、抱柱之盟
009 第一章 前言
013 第二章 漢人傳統嫁娶文化概述
014 第一節 嫁娶起源暨傳統婚禮的意義與功能
027 第二節 臺灣漢人傳統婚姻觀與婚嫁脈絡概述
045 第三節 臺灣漢人傳統婚嫁類型─正婚與正婚之外
059 第四節 臺灣漢人傳統婚俗差異性
065 第三章 古禮:臺南傳統嫁娶儀式與禮俗
067 第一節 婚前禮俗
096 第二節 正婚禮俗
122 第三節 婚後禮俗
131 第四章 新舊交融:日治時期嫁娶禮俗
132 第一節 改變的先聲
137 第二節 宗教結婚式
152 第三節 新式結婚與自由戀愛
163 第四節 日治及戰後的臺南嫁娶禮俗
175 第五章 今俗:臺南近代嫁娶禮俗與變遷
177 第一節 從自由戀愛到訂婚
205 第二節 婚禮進行式
237 第三節 婚後歸寧
243 第四節 當代婚禮形式
257 第六章 結論:兼述臺南婚俗產業發展
279 附錄:臺南嫁娶個案
287 參考書目
295 致謝
296 作者簡介
|書序|
局長序
留下生命禮俗的運作軌跡
「生命禮俗」係一個民族對待生命的態度,從出生、成年、結婚到終老,都有一套運作模式,久之成俗,並成為生活一部分,裡頭蘊藏著豐厚的人生哲理與生命史觀,這是人生極為重要的生命議題,也是一個城市發展極具特色的文化課題。為此,本專輯(第7輯)特以「大臺南生命禮俗專輯」為題,規劃出版《臺南生育禮俗研究》(吳建昇、陳志昌)、《臺南嫁娶禮俗研究》(張耘書、鄭佩雯)、《臺南喪葬禮俗研究》(楊士賢)、《臺南牽亡歌陣研究》(吳碧惠)等4書,廣泛調查研究大臺南生命禮俗的種種樣態,藉此開拓更為寬廣的文化視野,為這個時代留下生命禮俗的運作軌跡及其多元現象。
除此之外,為豐富「大臺南文化叢書」的內容與內涵,本專輯也特別規劃《臺南請水儀式研究》(周宗楊)、《臺南過火儀式研究》(吳明勳)等兩書,全面探討大臺南請水與過火民俗的諸多樣貌及其儀式意義,呈顯大臺南更為多樣的信仰文化,展現城市治理與文化發展的人文特色。
本專輯所邀請執筆的寫手,都是該議題的學者專家,長期浸染其研究領域,已多有掌握相關資料,再經一年的調查研究,更能精準的梳理出每一主題的來龍去脈、豐富內容及其文化詮釋,皆值得一讀。
「大臺南文化叢書」以接地氣的心情,長期規劃出版在地文史專書,每一年幾乎都是規劃中、研究中和出版中等三位一體的同步進行,從不間斷,因此,2010年縣市合併後迄今短短9年間,這套叢書已出版54冊,委實為「臺南學」奠下基礎;未來,文化局一本初衷,繼續出版優良史書。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作者序
紀錄執手之約、抱柱之盟
婚禮締結兩個不同家族的交好,不僅是兩家大事,更擔負承先啟後之重責,因此自古以來皆視婚禮為禮之根本,制定隆重的儀節公開宣告,具有其社會性意義。透過儀式的進行,象徵新人過渡到人生另一個階段,而在社會性意義建構過程中,也協助男女雙方調適身心,以面對即將轉換的新身分與背後所應承擔的責任。由於婚禮是人生重要的生命禮俗,俗謂「終身大事」,傳統上禮俗十分繁瑣複雜,一切循規合矩,必謹必慎,然而隨著時代演進與社會變遷,許多儀俗逐漸簡化,加以婚禮業者的興起與涉入,更引導或改變部分禮俗。
舉凡經歷過嫁娶儀式者,應該都對禮俗的繁文縟節印象深刻,但大部份人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訂婚時男家的聘禮有哪些、有何意涵?女方回禮中的生鐵、釘子用意為何?迎娶時,禮車上為何要綁青竹、甘蔗與豬肉?入門前過火爐、踩瓦片象徵何意?婚禮中的靈魂人物──「婆仔」又該講哪些好話?食新娘茶時,親戚接受敬茶的先後次序?以及婚後舅仔為何要探房?臺南女兒出嫁,早年還有回娘家歇熱(放暑假)的習俗,演變至今,回門禮俗又有哪些?……綜觀嫁娶過程,箇中禁忌與鋩角(mê--kak)難以計數!儘管兩位筆者皆已婚,卻都是在撰寫本書的過程才對婚俗更加了解;而分別來自臺南和臺北,田調訪談後也發現臺灣各地的嫁娶禮俗已漸趨形式化。不過,臺南古都歷史悠久,許多民情仍保有古風,加上厚禮數、重門面,對婚姻大事的慎重與長期積累的嫁娶文化,相對留下較多的傳統禮俗,從這些細節中也得以窺見大同之下的小異與地方特色。
禮俗反映不同時代的生活模式及價值觀,時移俗易在所難免,然而,其背後趨吉避凶、祈福納祥的本質與白首偕老的寓意始終不變。筆者盡力紀錄臺南嫁娶禮俗的傳承與變遷,今昔之況,也特別感謝戴文鋒教授的審稿,編輯與諸多受訪者的協助,讓本書能夠順利出版。謹以本書所記,期能將執子之手、白首偕老的美好祝福代代相傳。
張耘書 鄭佩雯
第三章 古禮:臺南傳統嫁娶儀式與禮俗
第二節 正婚禮俗(節錄)
成婚禮俗即親迎,也就是迎娶,在迎娶之前男女雙方還有許多事前準備工作,包括裁衣、開面、剃頭、安床等,而到迎娶當日的禮俗更是繁瑣,此節將分為迎娶前準備與親迎成禮, 分述如後。
一、 迎娶前準備
(一)裁衣
嫁娶是人生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因此大婚之日所穿戴的衣服必須為全新裁製,在擇日師擇定的吉時,男女雙方在廳堂向神明上香後,由福壽雙全,同時又是女紅能手的婦人負責裁剪縫紉,同時須留意迴避寡婦或肖虎等一般被視為較不祥之婦人。舊時女子結婚於婚衣內皆著白衣衫褲(裙),有象徵新娘的貞節之意,所裁的衣裳主要是大婚之日男女雙方所穿的白衣衫褲,以及女方當日穿的肚裙(肚兜)。
(二)開面
又稱「挽面」,是將面部細毛去除的「修容禮」。過去女子在未婚前不得挽面,要等婚事確定才可挽面,因為是第一次, 故又稱「開面」。由於挽面被視為是一種禮俗,所以必須擇吉時,由父母先焚香祭告神明,新娘再上香,然後請親族中福壽雙全的女性長輩進行,以白色棉紗線將臉部細毛絞除,以保持面容細緻,通常在完成後還要包「挽面禮」的紅包給來開面的長輩,並由男方負擔。此外,出嫁當日也有以檳榔、早稻、長命草與雞蛋等煮過後的水沐浴淨身,有潔淨去穢、祓除不祥之意。
(三)剃頭
男方依吉時,請理髮師在自家廳堂為其理髮,理髮前同樣須上香稟告神明祖先。
(四)安床
男方於結婚前擇吉日,在新房安置床舖,由於是生育子孫傳宗接代之處,故又稱「子孫床」。安置床舖時位置要視男女雙方的八字、窗向、神位而定,且不可與門、柱、樑、櫥櫃、鏡子等相對。再請好命人負責鋪好被褥床巾,同時準備米、鐵釘、紅棗、桂圓、蓮子、紅豆等寓意子孫綿延、人丁興旺的物品放置床上一段時間後撤走,再依吉時將床位移正。之後由肖龍的男童(龍在民間被視為是祥瑞的動物,有祝賀新人龍鳳呈祥與生龍子之意)在床上翻滾,稱「翻舖」,邊唸祝福話語如:「翻落舖,生查甫:翻過來,生秀才;翻過去,生進士。」預祝新人早日弄璋。
有些家庭為求慎重,於安好床後當日還會祭拜床母,祈求新人和樂富貴,早生貴子。此外,安床後置大婚前,也忌諱準新郎單獨睡新房,必須由未成年之男童作伴,以免觸犯「睏空舖,不死翁,也死婦」之禁忌。而新房在婚後1 個月內不可空懸無人,若新人外出,也必須於床上各擺一套新人的的衣物, 以破空床煞。此外,也禁忌肖虎(或其他與新人沖犯的生肖)、寡婦或曾接近喪事者進入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