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臺南生育禮俗研究
  • 作者:
    吳建昇、陳志昌
  • 出版者: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蔚藍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民國108年9月初版
  • ISBN/ISSN:
    978-986-97731-3-3
  • GPN:
    1010801153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1*14.9cm/374頁
  • 定價:
    NT$480元
  • 備註:
    庫存不足無法銷售

|內容簡介|

 

    生育禮俗是以家庭為單位來進行,由長輩主持各項活動,透過禮俗儀式的神聖性表現展演,家庭成員進而凝聚親密情感,情感受庇護而心靈安定。從社會群體角度來看,許許多多的民俗活動,都要靠像家庭這樣的小團體去參與,並透過家庭來展現其民俗意涵。

    透過家庭生育禮俗的歷時性觀察,可以看見不變的時間概念及可變的動態社會文化,而這些不變與可變之間,都藉著各式各樣的禮俗來處理銜接。禮俗讓個人或人群在面對生命的轉折及生活的改變時,有規可循,有跡可蹈,有代代傳承習俗可以禮奉遵行,這規矩習俗就是禮俗賴以建構的天人發展常模。

    家庭維持運作並不像國家機器這麼結構或制度化,而是以一種相較鬆散及可再塑的存在模式來維持,只要能夠和諧運作,就是最好的方法,所以因應社會的多元變化,家庭禮俗自然會表現出存與變的動態平衡。

 

 

|作者簡介|

 

吳建昇

 

後山臺東出生

祖籍臺南市將軍區北埔(四埔吳)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碩士、博士

曾任臺南縣文化局文化資產課課員、

南瀛國際人文研究中心執行秘書

現任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南瀛國際人文研究中心學術委員

 

主要從事臺南地區文史調查相關研究,博士論文為《道光三年以前台江內海及周圍地區歷史變遷之研究》,著有《臺南北極殿》、《二鯤鯓砲台》等專書,並著有〈日治以前關廟地區的歷史發展〉、〈清代喜樹地區周圍歷史發展之初探〉等四十餘篇論文,曾主持《後壁崁頂射火馬民俗活動調查計畫》(2018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臺江地區文史資源調查及應用規劃研究(三)(2014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等研究計畫,並參與《新港奉天宮志》、《新營太子宮羅天大醮志》、《七股鄉志》等廟宇鄉鎮聚落志書之撰寫。

 

陳志昌

 

大學念的是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醫院臨床工作浮沉,後轉往臺南大學臺南文化研究所就讀,研究臺灣人民生活及民俗醫療文化。畢業後,在研究領域及公職往來。

 

曾撰寫《東山鄉志》中社會、拓墾篇章,論文作品收錄於《山味、海味、臺灣味:臺灣飲食文化歷史》一書,並有多篇論文發表,曾任教於高苑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國立空中大學。現為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繼續研究生活文化。

 

 

|目錄|

 

003  局長序  留下生命禮俗的運作軌跡

005  作者序  細數養兒育女的文化內涵   吳建昇

007  作者序  孩子們教會我的事   陳志昌

 

011  第一章  前言

015  一、家禮與風俗概說

021  二、人際往來編織的社會脈絡

025  三、人神共力護庇孩幼

 

029  第二章  生育禮俗的歷史與地域特色

031  一、歷史文獻中的臺灣生育禮俗

048  二、臺南各地域的生育禮俗特色

104  三、現代生育禮俗的存與變

 

115  第三章  生產前後的禮俗

115  一、婚期祈願的禮俗

163  二、出產期的懷胎俗

203  三、出產期的安產俗

 

223  第四章  週歲前的禮俗

224  一、誕生後禮俗─報酒報喜、三朝洗兒、催(斷)臍

232  二、誕生後禮俗─謝神、拜公媽、號名、貺禮壓米

239  三、誕生後禮俗─做月內、滿月、剃頭、四月日、度晬

270  四、誕生後禮俗─排八字、飼囝習俗禁忌、飼囝歌諺、翕相

 

289  第五章  十六歲成年前保育風俗

290  一、孩童期保育風俗內容

341  二、成年禮風俗

 

353  第六章  結論

354  一、生命與生命之間的傳承

358  二、人情交陪與傳統儀禮

365  三、天人祈願合一之悠悠

 

372  作者簡介

 

 

|書序|

 

局長序

留下生命禮俗的運作軌跡

 

    「生命禮俗」係一個民族對待生命的態度,從出生、成年、結婚到終老,都有一套運作模式,久之成俗,並成為生活一部分,裡頭蘊藏著豐厚的人生哲理與生命史觀,這是人生極為重要的生命議題,也是一個城市發展極具特色的文化課題。為此,本專輯(第7輯)特以「大臺南生命禮俗專輯」為題,規劃出版《臺南生育禮俗研究》(吳建昇、陳志昌)、《臺南嫁娶禮俗研究》(張耘書、鄭佩雯)、《臺南喪葬禮俗研究》(楊士賢)、《臺南牽亡歌陣研究》(吳碧惠)等4書,廣泛調查研究大臺南生命禮俗的種種樣態,藉此開拓更為寬廣的文化視野,為這個時代留下生命禮俗的運作軌跡及其多元現象。

    除此之外,為豐富「大臺南文化叢書」的內容與內涵,本專輯也特別規劃《臺南請水儀式研究》(周宗楊)、《臺南過火儀式研究》(吳明勳)等兩書,全面探討大臺南請水與過火民俗的諸多樣貌及其儀式意義,呈顯大臺南更為多樣的信仰文化,展現城市治理與文化發展的人文特色。

    本專輯所邀請執筆的寫手,都是該議題的學者專家,長期浸染其研究領域,已多有掌握相關資料,再經一年的調查研究,更能精準的梳理出每一主題的來龍去脈、豐富內容及其文化詮釋,皆值得一讀。

    「大臺南文化叢書」以接地氣的心情,長期規劃出版在地文史專書,每一年幾乎都是規劃中、研究中和出版中等三位一體的同步進行,從不間斷,因此,2010年縣市合併後迄今短短9年間,這套叢書已出版54冊,委實為「臺南學」奠下基礎;未來,文化局一本初衷,繼續出版優良史書。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作者序

細數養兒育女的文化內涵

 

    在臺灣的傳統社會中,對於生命的誕生,從混沌未知開始,就包含著許多人的期待和希望,人們在進行求子傳嗣、敬重胎神、拜契護身等各種儀式活動中,也讓生命一直受到諸神的眷顧與保佑。而自古以來為慶賀寶寶的來臨,無論是「滿月」、「命名」、「度晬」、「貫綰」等,在每項儀式及禮儀之中,其實都蘊含著對新生命無限期許與祝福,期望孩子可以平安健康、順利長大,乃至未來成家立業、飛黃騰達。這種由民間約定俗成的傳統生育禮俗,一直是人們遵循的規範與方向,進而形成迎接新生命誕生的生育禮俗,成為富有意義非凡的禮俗文化。至於臺南地區,這是漢人在臺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在日治初期以前向為臺灣首善之區,人文薈萃、歷史悠久,擁有豐富的常民文化,在生活、信仰與社會組織都呈現出多元豐富的面貌,保留著歷史相傳下來的各種傳統習俗,這些傳統不僅具有在地特色,可以呈現區域性文化特徵,且其歷史發展與文化現象,也頗能作為臺灣傳統文化的代表。

    2014年,當我在執行「臺南市生育禮俗計劃」(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的那一年多,剛好就是兒子從懷孕妊娠,再到生產、滿月、四月、周歲的時候,當時我們就遵循著古禮進行著各種儀式,也謹慎不去觸犯各項禁忌,雖然儀式、禁忌眾多而繁複,卻也有許多富在地性而有趣的地方,且發現到臺南各地方也有一些差異。所以在當時就想過將此一研究成果出版,因為這將不僅會是一本介紹民俗文化的書籍,其實也可以是一本有趣的工具書。

    這本書的付梓出版,可以說是這一項心願的達成,雖然一部分內容為前述我在2014年所主持「臺南市生育禮俗計劃」的研究成果,不過更多地方是好友陳志昌學棣的田野資料與研究分析,並由其進行全書的編輯整理工作。這本書針對臺南地區的「生育禮俗」,進行詳實且深入的調查研究,藉由盤點臺南地區相關生育禮俗儀式,爬梳整理出其歷史緣由與發展變遷,且能完整呈現出各項儀式與文化現象。這是一本深入淺出的書籍,可以讓我們在細數養兒育女的各項儀式中,一點一點地解析其背後的存在意義與文化內涵。

 

吳建昇

 

作者序

孩子們教會我的事

 

    說個不怕大家笑的故事:當我第一個孩子出生時,孩子與母親都關在家裡房間「做月內」。孩子氣質比較親人,所以需要抱著她才願意入睡,還記得我抱著她,輕輕搖晃的唱歌,看著稚嫩的臉龐,想到她以後長大成人婚嫁離家,突然心裡一陣酸,於是就紅了眼眶。然後…我就被孩子的媽媽訕笑,一直笑到現在,孩子都做完「十六歲」,常還被拿出來說嘴。

    這段的幾年間,經歷自己及親友孩子的生育禮俗:謝神、拜公媽、號名、貺禮、做月內、滿月、剃頭、四月日、度晬、排八字、飼囝習俗禁忌、飼囝歌諺、翕相、拜契、貫絭、換絭、收驚、拜天公、出姐母亭、脫絭、作十六歲…等。想來自己是駑鈍的學術門外漢,能研究的多半是身邊週遭可見題材,能書寫的往往必須自己親身體驗經歷。不過想想也是不賴,如果不是自己生活中的新生命誕生,觸動了研究的心思,也許對於生育禮俗的感受,端如清風一抹,涼爽吹拂過而不知。因為生活裡禮俗的實踐,觸動追尋的念想,所以才有這十多年來的資料蒐集、觀察思辨後的書寫。某種程度來說,研究者的研究題材與生命歷程,看來可能會有著關聯,書寫成果更是種陳述生命。

    感謝大臺南文化研究叢書主編黃文博校長的邀約,更感謝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的提供機會,讓自己可以從歷史、民俗研究的觀點來書寫生命,寫下這段參雜交融個人及這塊土地的生活史,更是寫下孩子們教會我的點滴事。

 

陳志昌

二、誕生後禮俗─謝神、拜公媽、號名、貺禮壓米

 

(二)號名(節錄)

 

    姓名對個人而言,是一種稱謂,也是種用來鑑別他我的符號象徵。「姓」是血緣家族對外的標識,是社會群體與群體之間區分的符號,是人賴以行世不可動的;「名」是對血緣家族內,區分長幼尊卑的稱呼,是親族個人對個人之間劃分的標識,可因不同身分而有新增,是可動的。所以「姓」與「名」可用來稱呼提點人際溝通,而這可動與不可動之間,更蘊藏著人際互動及社會階層關係。正因為一個人的姓名是自誕生後即給予稱呼,民俗上多認為有其需遵守之生育禮俗,因此也存在著一些禁忌與避諱,而這些禁忌與避諱自然演變成對取名時的隱誨及避忌。

    傳統漢人社會認為人的誕生,蘊涵著與生俱來的自然力量,依照其出生時間的序位,可以列出生辰四柱,排出八字干支,而這些八字中,各自具有陰陽及五行屬性,這是傳統漢人社會認知的人體小宇宙對比自然大宇宙的思想延伸,而這些思想在後世命理學家建構的理論中,是可以對應到個人的命、運、風水、陰德、讀書、名、相等關係之中。自此一個沒有名字的自然人,將會變成一個有姓有名的社會人,所以「命名」也是生育禮俗中,相當重要的一個階段。臺灣人如何命名,尤其是針對新生兒命名分類,臺灣慣習研究會出版的《臺灣慣習記事》有簡略提及,新樹〈有關懷孕及分娩之雜話(續)〉一文提到:

    命名:為嬰兒命名,多在出生後第三日,或在當日者,並無特別規定之日期,而為其嬰兒命取之名,俗稱乳名(乳名之外,亦有另取命名字者,此係及至幼童初入學,由讀書先生依典故為之撰取者),一般命取乳名似不甚用意,多隨意命取,即所謂:「儘採號」(即隨便取之意)。

    新樹觀察到一般民眾在新生兒出生後取乳名的過程,乳名之外,另有入私塾讀書後所取的讀冊名,此一文所敘述的命名方式可見家人對於孩童在家中所使用的乳名命取的隨性態度。對於臺灣人命名新生兒的分類方式,片岡巖列舉7 項,是為依景色、地名、應夢、神托、厭勝、假物、典故等命名方法。鈴木清一郎則將臺灣人命名的方式擴充分成五行命名、倫序命名、觸景命名、指定命名、應夢命名、託庇命名、厭勝命名、型態命名、賦性命名、假物命名、美詞命名或典故命名、照父母希望和其他用意的命名、查媒嫺(女婢)命名等13 細項。相當仔細地將臺灣人的命名進行分類,也可以看到命名上的多元邏輯,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對於臺灣人來說一個名字背後所代表的深厚意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