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楊雅琪
臺南新化人,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現任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案助理教授。
研究領域為臺灣地方戲劇、民俗學、古典小說、日本漢文小說。
碩士論文《玉泉閣布袋戲團研究》。
曾獲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第五屆碩博士班學生研撰傳統藝術學位論文獎助。
|目錄|
局長序 搭寬廣舞臺,舞臺南文化——2
作者序 戲魂不滅——4
第一章
緒論——10
第二章
荷鄭清領時期臺南地區的布袋戲——18
第一節 荷鄭清領時期臺南布袋戲之演出時機——19
第二節 荷鄭清領時期臺南布袋戲之演出概況——27
第三節 小結——31
第三章
日治時期的臺南布袋戲——32
第一節 日治前期(1895-1937)的臺南布袋戲——33
第二節 日治後期(1937-1945)的臺南布袋戲——37
第三節 小結——42
第四章
戰後(1945-1980)臺南地區的布袋戲——44
第一節 再度活絡的外臺戲——45
第二節 蓬勃發展的內臺戲——49
第三節 小結——68
第五章
當前(1981-2017)臺南地區的布袋戲——70
第一節 演出環境之變遷——71
第二節 原臺南市區之布袋戲團——77
第三節 新營區——82
第四節 曾文區——116
第五節 北門區——128
第六節 新化區——144
第七節 新豐區——153
第八節 小結——188
第六章
臺南地區布袋戲人物誌——190
第七章
結論——246
參考書目——248
作者簡介——251
|書序|
局長序
搭寬廣舞臺,舞臺南文化
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的「大臺南文化叢書」,是原臺南縣市合併後,公部門為充實並及時記錄在地豐富文化主題所編輯的專書。這一套套叢書內容精緻而寬廣、角度完整而細膩、題材多元而豐富,可說是「臺南學」的重要入門手邊書。
有別於過去地景、信仰、公路、工藝以及城鄉風貌等主題,這回的第六輯叢書,特別以今昔常民生活都依然可見的「大臺南戲曲文化」為專題。為了讓讀者從嶄新的角度重訪這些親切可及的俗民表演藝術,本次撰寫計畫包括「歌仔戲研究」和「傀儡與竹馬、車鼓戲研究」(林永昌)、「布袋戲研究」(楊雅琪)、「京劇研究」(曾子玲)等專書,特別由「學院觀點」出發,深入淺出地與讀者分享他們的研究心得。除此之外,也延續先前的府城文史系列,推出「漢藥店誌」及「餅舖誌」兩冊專書,呈現大臺南的豐美文化。
本次特邀的林永昌、楊雅琪、曾子玲等三位老師都學有專精、觀點獨到,他們長期以來各自沉浸於相關戲曲子題研究,透過其學術角度探索在地戲曲文化,不僅精準、博通,為文更是通俗、易讀。兩產業誌的作者鄭佩雯、張耘書兩位小姐,也都有相當紮實的田調經驗與極佳的文字功力;他們以廣泛周遍的採集、細緻優美的書寫,記錄臺南府城漢藥店與餅舖的前世今生。這些專題誌書的逐步累積,正如前人的努力,都不斷堆疊起大臺南文化的廣度、深度及厚度,彰顯出臺灣文化的精深博大,以及文化首都的歷史風華。
文化列車持續向前,文史深耕腳步也永不停歇。感謝叢書召集人黃文博校長統籌規劃,以及審稿教授、所有作者先進的努力與玉成。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將繼續搭建更為寬廣的文化舞臺,期待更多有志於大臺南文史研究深耕的好朋友一起粉墨登場、眾聲喧嘩,舞演出更熱鬧精采的當代臺南文化。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作者序
戲魂不滅
1974年,政府以「妨礙農工作息」為由,下令電視臺禁播布袋戲,揭示著布袋戲對全臺民眾的風靡影響。我未能趕上這個巔峰,親身感受布袋戲如何地妨礙了農工作息,但童年記憶裡的深刻,抹不去地是跟著爺爺奶奶到廟口,一串糖葫蘆或一根棉花糖配一場布袋戲,以及中午放學回家時,趕緊打開電視,追一段重出江湖的「雲州大儒俠」,也算是趕上了時代的潮流──雖然它沒辦法為我帶來隔天與同學熱切交流的話題,畢竟當下還留存著推行國語的時代氛圍──但我是如此安然地享受這種曲高和寡的滿足,在內心小劇場裡演繹著「別人的失敗,就是我的快樂」。
隨著年紀漸長,按時打開電視追劇的機會不再,布袋戲錄影帶的錄製,是時代的推移演進,也為我延續了布袋戲的熱情。課業壓力之餘,與父兄一同坐在電視機前,一同觀賞討論著至今不衰的「霹靂系列」,是我光明正大的休憩娛樂。此刻,不會有被催趕著去念書的嚴厲詞語,取而代之的是「來看布袋戲」的召喚,以及時不時融入劇情的討論批評。「霹靂布袋戲」,成了我家最重要的親子時刻,永不匱乏的共同話題。
一直以為,我將在這條路上踽踽獨行,「女孩子竟然喜歡看布袋戲」,是我從小最常聽到的,包含著驚訝、評議、嘲諷……等等意味情緒的話語,彷彿這是一個理應溫柔婉約的女性意象中不該蘊有的元素,這樣的興趣會把你往低俗的地界推近。然而「霹靂布袋戲」的風雲再起,國寶級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戲夢人生」,「新興閣」鍾任壁、「小西園」許王……等眾家布袋戲大師,將布袋戲推向了更多元的藝術殿堂,紛起林立的布袋戲課程、社團,讓我在大學時期終於不再孤獨,「資深」的布袋戲齡,儼然成為身邊布袋戲同好的交流諮詢服務臺──雖然我還是不習慣那些不會臺語的同學,用國語念著「素還真」、「葉小釵」這些角色名的憋蹙違和感──深深覺得聊布袋戲,還是用臺語來得原汁原味、氣勢逼人。
直到攻讀研究所時,我才驚覺原來布袋戲是如何深植於我的生命,在撰寫甄試研究計畫時,我竟毫不遲疑的就以布袋戲為題,熱血沸騰地想像著要經營出一份擲地有聲,雅俗共賞的研究成果,為我所愛的布袋戲推介發聲。幸得國立成功大學眾師長的垂愛,支持指導我往這條路上前進,石光生老師不介意我以外系生的身份,接納我旁聽戲劇田野調查課程、參與他的《臺南市藝文資源調查──戲劇類》計劃,讓我更有勇氣往這條路上邁進。也因這項計劃的參與,讓我與家鄉臺南的布袋戲文化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聯結與理解,進而思考著以深耕臺南在地布袋戲為主軸,選擇了曾經叱吒全臺的臺南名班「玉泉閣」為研究對象,期待著能再度擦亮這段輝煌,讓人看見臺南布袋戲的昔日風華。經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對這份研究成果的獎助肯定,使我更自覺著該對故鄉臺南的布袋戲,傾注更多的關注與熱情。
雖然博士班時期,指導教授王三慶老師仍鼓勵支持我繼續深耕臺南布袋戲研究,但諸多因素,讓我即使持續關注著臺南布袋戲的發展變遷,卻暫無餘力進行布袋戲的相關研究,辜負了恩師及諸多布袋戲演師的期許,時時惶愧不安。幸得博士班學長林永昌提攜,邀請我參與此次「大臺南文化叢書第六輯─臺南布袋戲研究」的編撰,讓我能再度重拾我所喜愛的布袋戲,盡一份未竟之力。然而這份使命既艱鉅又神聖,愚鈍如我,雖盡力爬梳史料典籍,走訪臺南地區布袋戲藝師,想透過書面史料與口傳記述,盡力重現臺南布袋戲昔日風華,卻仍不免掛一漏萬、顧此失彼,而今倉促成書,思拊仍有許多疏漏不足之處,亟待專家學者斧正補遺。
若非石光生老師的引領入門,王三慶老師持續不斷的支持鼓勵我旁騖於布袋戲相關研究,以及林永昌學長的引介,我何其有幸能成此書!更要感謝的,是諸多辛勤維繫著臺南布袋戲藝術文化的藝師們,請恕我能力不足,未能訪遍大臺南地區所有的布袋戲團,記錄下你們為臺南布袋戲所付出的一切,更恕我未能在此一一地向所有願意接受我一再訪查的布袋戲藝師們,表達我難以言喻的感謝。你們在衝州撞府的生存競爭裡,還願意為我這個小女子抽出僅有的休息時間,接受我不厭其煩的打擾探問,或是在烈日的戲棚下拉張板凳,豪爽無忌地為我講述著你們過去的演藝生涯、今後的發展期許、親自演繹解說難以表述的掌上技藝;或是大方地邀請我至家中,任我予取予求地索要文物、劇本,縱容我肆無忌憚地翻找拍攝你們不輕易示人的寶物。
是你們,成就了《臺南布袋戲研究》。
願此書所成之榮耀,歸功於各位默默耕耘臺南布袋戲的藝師們,若有錯漏失誤之處,請歸咎於我的憊懶不慧。
楊雅琪 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