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為臺南市的上帝廟作一整體性的調查與記錄,並大略將上帝爺信仰的源流和歷史背景稍作闡釋。每座上帝廟就像是一個歷史印記,也像是一座心靈堡壘,讓在地的人們可以認識自己的家鄉,也讓在地的人們可以建立情感交流的管道,作者們在長達半年以上的田野調查中,踏遍臺南所有的上帝廟,無論是都市鬧區或偏僻山區,將每間上帝爺廟的故事與傳說仔細記錄、整理,讓與這片土地深深相互刻印的故事能夠更廣為人知。
|作者簡介|
張溪南
文學作品曾獲:
黃明漢
|目錄|
002 〈市長序〉為「臺南學」奠基增色
004 〈局長序〉建構信仰文化的綿密網絡
006 〈作者序〉上帝廟,臺南之美,臺灣的根
008 〈作者序〉每座上帝廟是歷史印記也是心靈堡壘
012 第一章 緒論
014 第一節 上帝爺研究的幾個課題
017 第二節 文獻探討
021 第三節 章節寫法與概述
030 第二章 上帝爺信仰探源
032 第一節 上帝爺(玄武)名詞釋義
037 第二節 上帝爺信仰的起源與轉化
049 第三節 《北遊記》及上帝爺的相關傳說
054 第四節 上帝爺歷代封號
058 第三章 臺灣上帝爺信仰的歷史發展
060 第一節 宋代以前上帝爺信仰之概況
067 第二節 宋至明代上帝爺信仰之概況
075 第三節 明鄭時期臺灣上帝爺信仰之發展
086 第四節 清領及日治時期臺灣上帝爺信仰之發展
100 第四章 府城地區的13間上帝廟調查
102 第一節 本區域上帝廟概況
105 第二節 中西區及北區的上帝廟
117 第三節 南區的上帝廟
127 第四節 東區的上帝廟
132 第五章 大新營地區的15間上帝廟調查
134 第一節 本區域上帝廟概況
137 第二節 新營區及鹽水區上帝廟
146 第三節 受地震洗禮的白河區及東山區上帝廟
155 第四節 後壁區及柳營區上帝廟
162 第六章 麻豆、下營、官田、六甲、大內、佳里、西港和將軍區的20間上帝廟調查
164 第一節 本區域上帝廟概況
167 第二節 麻豆區的上帝廟 ·
177 第三節 下營區、官田區和六甲區的上帝廟
189 第四節 大內區的上帝廟
196 第五節 佳里區、將軍區和西港區的上帝廟
206 第七章 新化、善化、安定、新市、玉井、楠西和左鎮區的16間上帝廟調查
208 第一節 本區域上帝廟概況
211 第二節 新化、善化和安定區的上帝廟
217 第三節 新市區的上帝廟
228 第四節 玉井、左鎮和楠西區的上帝廟 ·
240 第八章 永康、仁德、歸仁、關廟和龍崎區的19間上帝廟調查
242 第一節 本區域上帝廟概況
248 第二節 永康區的上帝廟
254 第三節 仁德區的上帝廟
261 第四節 歸仁區的上帝廟
271 第五節 關廟、龍崎區的上帝廟
276 第九章 結論
283 參考書目
286 作者簡介
|書序|
市長序
為「臺南學」奠基增色
臺南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都市,也是臺灣本土文化的發祥地,歷史與文化構築了臺南城市發展最重要的基底,因此,舉凡文資維護、古蹟活化、藝文展演、社區營造、文史深耕、閱讀推廣、叢書出版等各項扎根工程,都是市府致力打造「文化首都」的重點工作。特別是文化專書的出版,即冀望將臺南的地理變遷、歷史沿革、城鄉風貌、民俗信仰、工藝美術、特產美食等多元風貌及內涵,透過圖文記錄、保留下來,以彰顯臺南在臺灣文史上的價值,並傳承先人的智慧給子子孫孫。
《大臺南文化叢書》的出版,即負有這樣的使命。第二輯以「信仰文化」做為專輯主題,全輯共有10冊,每冊各有不同的主題,包括府城聯境組織、道壇、神明會、法派儀式、陣頭,以及王爺、媽祖、大道公、上帝爺、乃至西拉雅族人的阿立祖信仰等,每部論著皆以最豐富的田調資料及研究經驗,結合文獻論述,將常民的信仰文化,做計畫性及系統性的整理和闡述,不僅開啟研究者在宗教民俗領域的一扇窗,更為「臺南學」奠基、增色。
本專輯作者都是對在地文史具有強烈使命感、濃厚研究興趣,並長期關注臺南這塊土地的年輕朋友,由於他們對於大臺南文化寶藏的鑽探與付出,讓我們得以一窺大臺南宗教信仰世界的奧妙與浩瀚。清德深切企盼,由此帶動起本土文化的研究風潮,引發更多在地及國際專家學者研究大臺南的興趣,建構具有臺灣主體價值及問題意識的文化知識,讓臺南持續在國際學術舞臺為臺灣發聲。
臺南市長 賴清德
局長序
建構信仰文化的綿密網絡
臺南是臺灣信仰文化發展的起源,多元並存的宗教信仰為本市風貌增添了獨特而悠遠的文化色彩。因此,當我們提到臺南古蹟部份,人們除了想到觀光熱潮的赤崁樓、安平古堡特色景點外,自然聯想到充滿歷史悠久、富有傳說的祀典宮廟、民間信仰廟宇等建築。
原民、先民開拓定居後,奉祀諸神作為其精神認同的中心,現代居民則透過信仰文化的儀式演練,象徵性地再現先民的記憶與情感,凝聚著民族認同與歸屬感,表達對傳統文化的緬懷。而這些傳統信仰所衍伸相關的民俗祭典、節慶活動、民俗技藝,更豐富地營造出當地多元的文化色彩。
本叢書首輯「地景文化專輯」榮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02年度獎勵出版文獻書刊暨推廣文獻研究」推廣性書刊優等及佳作等5項獎項,顯現國史館對本套叢書出版價值的肯定。文化局持續規劃製作「信仰文化專輯」,規劃10個大臺南重要的信仰議題,邀請各領域文史研究者執筆,書目與作者分別為:
《臺南傳統道壇研究》─洪瑩發、林長正
《臺南老神明會研究》─許耿肇、簡辰全、施威宇、黃文皇、黃彥齊、林佳蕙
《臺南傳統法派及其儀式》─戴瑋志、周宗楊、邱致嘉、洪瑩發
《臺南職業陣頭研究》─李麗菁
《臺南府城聯境組織研究》─謝奇峰
《臺南王爺信仰與儀式》─吳明勳、洪瑩發
《臺南媽祖信仰研究》─張耘書
《臺南大道公信仰研究》─周茂欽
《臺南上帝爺信仰研究》─張溪南、黃明漢
《阿立祖信仰研究》─段洪坤
透過本專輯,讀者可深入了解臺南多元複雜、綜攝性(syncretism)的宗教文化特質,並從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的觀點,找出象徵符號的宗教儀式背後所隱含的文化意義,探究臺南區域鄉鎮文史發展的經過與區域文化交流的網絡。即便是無相同宗教背景的讀者,也能透過本叢書,感受到臺南世代信仰的虔誠、各地區族群的凝聚、整合、互助的現象以及儀式展現的視覺藝術。
感謝賴市長的支持、黃文博校長的統籌規劃、各位審稿老師、作者的付出,共同合力完成信仰文化專輯,將在地信仰文化的美感與深度,推廣給更多讀者了解。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葉澤山
作者序
上帝廟,臺南之美,臺灣的根
2010年臺南縣、市合併升格直轄市,臺南府城成了我的新故鄉,卻苦無時間和空間去親近、了解,參加「大臺南文化叢書」的編寫工作,竟然成了我快速而深刻探索大臺南市的方式和媒介,感謝文化局的擘畫和美意,踏踏實實跑遍全市的上帝廟,從廟宇的視角去審視臺南市的歷史文化,別有一番體悟和感受。
答應撰寫之初,對於「上帝爺」,我從零開始,完全沒有這方面的研究經驗,唯恐影響進度,又期待能增添內容的深廣度,故邀請了在臺灣文學(文化)領域有些根柢的明漢(他也是白河人)一起編撰,在長達半年以上的田野調查中,我們分進合擊,查遍本市所有的上帝廟,鬧市中的大上帝廟、偏僻鄉間的大內大匏崙北極殿、崎嶇山區的龍崎武當山廟......迢迢跋涉,每間上帝爺廟都有著深遠的歷史和傳說,每一個橋段都與這片土地的過去與現在緊緊繫連,拓荒、神蹟、廟史、民俗、文物、建築......我們不斷討論、溝通,異中求同。原本最擔心的文獻查考方面,因為有臺師大東亞系張崑將系主任的幫忙,提供許多典籍與資料,省卻不少搜尋、翻找的繁瑣。
本書旨在為本市上帝廟作一整體性的調查與記錄,並大略將上帝爺信仰的源流和歷史背景稍作闡釋,至於有關神明的神通或形而上的神學、哲學思考等範疇,非我們能力所及,無法兼論。在田調過程中,許多事老人依稀還記得,年輕人可就不太在意了,我們得跟時間賽跑,現在不寫、不記,遲一天都可能閃失許多珍貴的資料。廟已經不只是廟,是臺灣各角落、各社區凝聚的重要元素和力量,是臺灣的根。我們在人的世界和神明的世界中游走,更體認到臺南的古意和美麗,無與倫比。
感謝各廟宇受訪與提供資料的耆老們,在我們勞苦與無助時,他們的和善與熱情給了我們信心和動力。感謝明漢兄及時拔筆相助,願意投入孜孜矻矻的文史工作,好友蔡瑞頒醫師慨借昂貴的照相器材,並時時關心進度、加油打氣,竹埔王冬裕多次引領及陪伴田調,崑期老弟的資助,皆銘感在心。感謝新營國小同仁的鼓勵和家長會的相挺;感謝老婆靜怡的體諒與支持,讓我們能無後顧之憂四處踏查、埋首疾書。
審查委員邱麗娟教授不嫌疏陋,鉅細靡遺的審查,給了我們許多寶貴的修正意見,讓本書能更加充實、完善,謹申謝悃和敬意。
張溪南
作者序
每座上帝廟是歷史印記也是心靈堡壘
我是一位臺南白河鄉下的孩子,由於地緣的關係,對於嘉義市的熟悉更甚於臺南府城,年少在北部求學而後任教,家鄉疏遠了。每每同學或同事問起府城的事物,只能尷尬應答所知下多,這樣的缺憾始終擱在心裡。上天眷顧,多年後能回鄉服務,能重新認識自己的故鄉,只是對於整個府城古都的走訪仍十分有限,幸運的是,回鄉任職學校的張溪南校長是位難得的文人校長,不因筆者才學疏陋,仍多次力薦本人參加文化局的文史研究工作,引領我進入這個迷人的領域。
這次參與《臺南上帝爺信仰研究》的專書寫作,是全新的體驗,心中雖興奮但有更多的惶恐,擔心要適應新學校而延誤寫作進度,更擔心學識不足拖累專書品質。原本對於玄天上帝一無所知的我,能按部就班進行所有的研究工作,不論是專書的研讀和討論,抑或是田調的訪查,多虧張校長給予許多寶貴的意見,讓我能充滿信心完成任務。
透過這次訪查的機會,我們遍訪臺南每一間上帝廟,每間上帝廟都有段故事,每段故事都與這片土地的過去與現在緊緊相繫,走訪所得的不只是廟的故事,還有當地的歷史、文化、經濟......等各種發展樣貌,更有人們緬懷先民與崇敬神明的善良風俗。每座上帝廟就像是一個歷史印記,也像是一座心靈堡壘,讓在地的人們可以認識自己的家鄉,也讓在地的人們可以建立情感交流的管道。而我則藉此機會走訪家鄉、親近土地,彌補年少的遺憾。
本書能夠付梓,除了要感佩臺南市文化局以高瞻遠矚的視野擘畫了「大臺南文化叢書」,還要感謝工作小組詳細規劃,讓我們的寫作無後顧之憂。訪查時許多的家鄉耆老不吝指正、提供資料,讓我們感受到家鄉人情的美好,親友及同事的鼓勵,讓我們擁有持續奮鬥的動力。此外,寫作本書同時,許多心思還在適應新環境、新同事,研究工作只得善用假日或夜深人靜之時,家務事多偏勞內人維芬;而寫作勞累後,兩位可愛女兒苡熏、宣儒貼心的慰勞常讓我精神振作、靈感泉湧,在此一併致謝。
黃明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