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大臺南的鹽業
  • 作者:
    蔡炅樵
  • 出版者: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出版日期:
    民國102年3月
  • ISBN/ISSN:
    978-986-03-5206-1
  • GPN:
    1010200386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1*14.5cm/343頁
  • 定價:
    NT$410元

|內容簡介|

 

    蔡炅樵先生以綜觀性的視野,統整大臺南地區鹽業的發展與盛衰,並且從各方面探討並分析,令讀者能清楚了解臺南鹽業歷史特色。

 

 

|作者簡介|

 

蔡炅樵

 

把自己的歷程,放在臺灣鹽業從衰落到重生的過程中,走過年少輕狂與放肆,來到中年面對生活與生命「更鹽苛」的考驗;我似乎漸漸懂得妥協、包容與放下,那並不一定是放棄或犧牲,而是一種迂迴前進或另一種更溫柔的堅持。

我始終相信,還有更「五鹽六色」的想像與挑戰,等在前方。

Keep Walking, Keep Running, Keep Flying, and Keep Dreaming……

 

 

|目錄|

 

002  市長序  建構臺南學,關懷鄉土地景

004  局長序  一起開創文化大業

006  作者序  鹽續:未來永遠無法完成進行式的旅程

 

014  第一章 荷鄭時期:全球貿易與在地闢墾

015   第一節 島夷志與東番記

019   第二節 荷蘭人的貿易日誌

027   第三節 明鄭闢墾鹽埕

032  第二章 清代:不斷在海岸移築的鹽場

033   第一節 七大鹽場陸續闢建

045   第二節 颱風暴雨淤沙,鹽場不斷遷移

052   第三節 臺南四舊鹽場,身世解謎

062  第三章 日治與戰後:現代化的挑戰

063   第一節 殖民下,滄海闢建新鹽田(1899~1935)

074   第二節 戰事起,工業鹽田展鴻圖(1935~1945)

086   第三節 戰後,從國營獨佔到民營化

098  第四章 臺灣歷代鹽政制度

099   第一節 鹽政與專賣概說

104   第二節 荷鄭與清初:自由貿易&就場徵稅

108   第三節 清領:開始專賣

121   第四節 日治:誰是專賣大贏家

128   第五節 戰後:專賣變形與國營獨佔

137   第六節 鹽業的勞資關係

142  第五章 鹽田DNA與產晒技術

143   第一節 鹽的來源與用途

147   第二節 鹽田DNA大解碼

166   第三節 銘刻在身體的勞動技術

181   第四節 小火車來載鹽

186   第五節 鹽賊與鹽兵仔

194  第六章 大臺南的鹽田

195   第一節 北門鹽場:瓦盤多樣最齊全

208   第二節 七股鹽場:國家意志全土盤

223   第三節 臺南鹽場:安南轉型撫傷痛

231   第四節 臺南鹽場:都會邊緣先廢晒

246  第七章 後生產情境,五鹽六色的再生

247   第一節 後生產情境,典範轉移

251   第二節 再生產情境,五處復晒鹽田大PK

255   第三節 南寮:鹽田生態文化村

259   第四節 七股:臺灣鹽樂活村

264   第五節 北門:井仔腳及舊埕鹽田

268   第六節 布袋:洲南場鹽田

274   第七節 從產業鹽到文化鹽,意義關聯新邏輯

288  第八章 鹽業文化資產新挑戰

289   第一節 鹽業閒置空間,再利用

298   第二節 鹽業文化景觀,人為與自然的互動

313   第三節 適當技術,無形文化資產的詮釋

322   第四節 整建與產晒,技術傳承的新挑戰

 

330  附錄:臺灣鹽業大事記

337  參考書目

341  謝誌

342  作者簡介

 

 

|書序|

 

市長序

建構臺南學,關懷鄉土地景

 

    臺南是臺灣最早開發的地區,歷史悠久,擁有豐富的常民文化、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縣市合併升格後,不但打開城鄉藩籬,擴大文化視野,更有利於縣市文化資源的整合,讓在地的文史研究面向更為開拓、便利。

    臺南市以「文化首都」之名升格,臺南要成為發揚臺灣文化的典範,擔負著傳承文化與歷史的重要任務,應有一套精緻而寬廣、完整而細膩的文化論述叢書。本府出版的「大臺南文化研究叢書」接續原臺南縣政府的「南瀛文化研究系列叢書」所累積的資料與經驗,針對珍貴的城鄉文史資料進行長期有計畫性及系統性的研究、整理,建構「臺南學」系統性基礎文化庫,並希望本套叢書提供在地學者專家的研究平臺,以彰顯在地人文精神,發掘並推廣臺南多層次的文化底蘊,讓世人認識、瞭解。

    本套叢書每年規劃一項主題,出版10本專書,分別進行田野調查與文化研究,首輯以「地景文化」為題,邀請各領域學者專家執筆,探討大臺南的地理變遷及其過程中所衍生的文化現象,包括歷史發展、時代演變的地形、港口歷史、河川文化、濕地生態、鹽業地景風貌、明鄭時期史地探索、西城文化、臺江內海庄社、倒風內海庄社等史地考察研究,內容扎實、引人入勝。

    清德認為,唯有在地文化的力量,才能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展現城市的獨特性。臺南市新舊傳承、多元文化交織的城市風貌,所蘊含的珍貴文化歷史資產正等待我們細心的發掘和保存。值此叢書首輯發行之際,清德由衷感謝為這套叢書努力的在地文史工作者,感謝為文化傳承而辛勤而默默耕耘的所有人,因為你們,臺南留下美好的印記,也期盼藉由本套好書,喚起大家共同關懷臺南這塊土地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請大家一起細細品嚐!

 

臺南市市長  賴清德

 

局長序

一起開創文化大業

 

    臺南市於2010年12月25日升格為直轄市後,改變了轄域,改變了城鄉藩籬,也改變了視野,更改變了思維,版圖擴大了,文化面向更為多元了,我們的責任也就更為加重了;原臺南縣時代長達17年編輯「南瀛文化研究」累積100本系列叢書的經驗,讓我們有認真思索編輯「大臺南文化研究」的需要與迫切性,畢竟,大臺南以「文化首都」立市,自應有一套精緻而寬廣、完整而細膩、多元而豐富的文化論述叢書,藉以彰顯「文化首都」的歷史深度與厚度。於是,文化局大膽跨出第一步,著手規劃編輯方向與設計主題,結合原臺南縣市的眾多文史人才,一起開創大臺南的文化大業。

    浩瀚的大臺南文化,不論山川景物、地景歷史、自然人文、聚落市衢,抑或民俗工藝、信仰儀禮、產業產物、點心美食……,都有傲視全臺的資源,值得逐一開發與建構文化體系,因之,在規劃伊始,即以「主題式」的專輯定調,首輯以「地景文化」為專輯名稱,計有10本書,分別邀請各領域學者專家執筆,書名與作者為:

    大臺南的前世今生──吳建昇等

    大臺南的地形──楊宏裕等

    大臺南的港口──許清保

    大臺南的河川──簡辰全等

    大臺南的濕地──王奕棠

    大臺南的鹽業──蔡炅樵

    明鄭王朝在臺南──張溪南

    臺南的西城故事──鄭道聰

    臺江內海及其庄社──吳茂成

    倒風內海及其庄社──黃文博

 

    這是臺南市升格滿2年的首套文史專書,也算是給大臺南的慶生禮物;感謝市長的支持,感謝召集人黃文博校長的統籌規劃,也感謝審稿教授與所有作者的辛勤努力;文化是千古事業,我們都在歷史長河裡分頭奮進,為這個時代、這個世代留下美麗身影。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葉澤山

 

作者序

鹽續:未來永遠無法完成進行式的旅程

 

三百多年來,先民

在這海洋與土地交會的潟湖沙岸

墾築鹽田,產晒粒粒晶鹽

成就一段閃亮的白金歲月

 

八掌溪、將軍溪、曾文溪、鹽水溪

北起倒風內海,南至台江內海

颱風暴雨,淤積的泥沙不斷推移鹽田

洲仔尾媽祖,從鹽行一路保佑鹽民到北門

 

北門、井仔腳、馬沙溝、青鯤鯓到七股

安順、鹽埕、喜樹迄灣裡

當年圍滄海闢鹽田

如今鹽田退還滄海,或者

成了住宅與工業區

 

海洋,潮汐依舊起落如昔

土地,人們還是勞動汗滴

海水與汗水交織的故事

始終留在這鹹鹹的,記憶裡......

 

    2005年我接受文建會委託完成《白金歲月臺灣鹽》一書,2009年主編了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委託的《臺灣.鹽》;從沒想過到了2011年,會再次接受臺南市政府的委託,書寫這第三本《大臺南的鹽業》。

    臺灣專致於鹽業文史(文化)研究的人並不多,戰後實地踏察臺灣各地鹽田、翻譯並整理日治文獻的前輩盧嘉興,彷如一位矗立眼前的巨人,讓我們後輩站在他的肩膀上,看到更美的鹽業風景;此外,1955年張繡文的《臺灣鹽業史》,及1925年由總督府專賣局出版的《臺灣鹽專賣志》、1987年經濟部出版的《中國鹽政實錄》等兩本官方典籍,都是本書極重要的基礎文獻來源。

    臺灣的鹽業文獻檔案,目前分散保存於國史館(鹽務總局之國民政府大陸時期及54~57年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及戰後初期檔案)、國家檔案局(臺鹽公司檔案)、中研院近史所(鹽務專檔及接收資源委員會的經濟檔案),及臺灣鹽博物館(戰後各地鹽場檔案)等地;而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及檔案管理局,更推出檔案數位典藏整合查詢系統。

    有人說,書寫是一種與自我生命的對話,確實如此。當我從紛擾的生活工作中靜下心來,在文獻史料裡穿越四百年的時空,每每在鍵盤上敲打一段文字,就覺得惶恐不安,有許多細節總是不確定,有許多疑問總找不到答案;尤其近幾年許多日治文獻檔案陸續數位化,查閱檔案極為方便,截稿壓力卻讓我無法仔細查證,一度因強烈感受到自己的不足而焦慮。

    文史研究,若無清楚的問題意識來聚焦主題,很容易迷惘在浩瀚的史料中難以脫身。脫稿之際我最大的遺憾是,本書仍未脫離官方史料的「大歷史」整理書寫,而當初我希望能多著墨於勞動者的「小歷史」,最終仍是功虧一簣;只能在第六章刻意從傳統鹽業文獻之外,引用許多地方研究的碩土論文觀點,在第七、八等章,整理一些個人近年來對鹽業文化資產及文化地景的研究心得,勉強算有一點小小的「進步」。

    我在2007年投入嘉義布袋洲南鹽場的重建與再發展,從過去純屬個人業餘興趣的「文史研究」,轉型到必須面對眾人與土地的「文化轉譯」。累積幾年的勞動實作之後,我更能體會:文化資產如果會讓人感到幸福、值得珍惜,不只是因為她們「本質上」很美麗、很有歷史價值、很有知識、很有文化意義,而是因為她提供了一個相當具有開創性、開放性的機會,可以讓許多人去努力、去追尋,並且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生命、發現自己活著的意義與價值!這是一趟,未來永遠無法完成進行式的旅程!

    最後,在此感謝許多夜裡激發我書寫靈感的識與不識的朋友(與文獻)們,感謝容忍我熬夜寫稿不歸眠的愛妻沈錳美與家人;更感謝洲南鹽場土地公,以及豐富我鹽田生命的「海水、土地、季風、陽光」!

 

《大臺南的鹽業》作者  蔡炅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