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為剪黏、交趾陶藝師─李世逸先生之剪黏泥塑專輯,台南縣政府文化局鑑於民俗技藝傳承與保存的工作刻不容緩,特委由林文嶽先生於李世逸先生病危之時採訪口述,整理作品資料,撰記為文,並請孫清水先生負責攝影存真以鑑來者。經年餘集結成書,付梓保存!
|藝術家簡介|
李世逸先生生平年表
1940年 民國29年 出生於麻豆鎮
1959年 民國48年 (19歲) 初中畢業,拜陳專友為師,學做剪粘
1961年 民國50年 (21歲) 服兵役
1964年 民國53年 (24歲) 娶蔡碧娥為妻;隨師叔江清露四處工作。作品遍及全省各地與澎湖離島。
1966年 民國55年 (26歲) 開始獨立作業廟宇剪粘
1988年 民國77年 (48歲) 半退休下從事民俗陶藝創作
1990年 民國79年 (50歲) 喪妻
1991年 民國80年 (51歲) 加入五線譜畫會與青年工作者交遊
1994年 民國83年 (54歲) 台南縣文化中心個展;台北美術館個展
1995年 民國84年 (55歲) 逸師個人創作歷程入選編台南縣鄉土教材
1998年 民國87年 (58歲) 被推薦於「民俗技藝特別貢獻獎」
1999年 民國88年 (59歲) 台南縣立文化中心推薦參加傳統手工藝獎;3月6 日個人創作展於歸仁鄉南區綜合活 動中心
2001年 民國90年 (61歲) 檢查發現肺癌,開始抗癌生活;9月29日舉辦李世逸先生陶藝創作展於麻豆文物資訊館
2002年 民國91年 (62歲) 4月7日逝世
|目錄|
【序】
005 可以努力的文化課題/縣長序
007 民俗藝術,薪火相傳/局長序
009 逸師的知音者/黃文博序
011 為藝術傳承做反省/自序
013 【開場白】
014 【獨樹一格,夫子自道──逸師及其人生態度】
026 【雅俗之辨──從齊白石到逸師】
030 【寺廟之美】
032 先民拓墾─史詩之美
034 顯名揚親─誇耀之美
035 以虛為實─空間之美
037 人神對話─信仰之美
038 廟會活力─社區之美
038 涵養教化─人文之美
039 美輪美煥─彩藝之美
040 依然固我─民俗之美
042 【交趾陶與剪黏工藝】
044 歷史源流
047 交趾陶的材質與技術過程
052 剪黏藝術工作流程
053 剪黏與交趾陶的題材特色
060 【逸師作品賞析】
062 摹仿期/亦步亦趨─不避煩瑣
065 琢磨期/平穩厚重─不蔓不枝
070 實驗期/包裹苦悶─發現自我
076 凝聚期/充實勃鬱─氣勢逼人
080 爆發期/未竟其志─來者可追
124 【逸師示範】
126 剪黏備料
128 武生剪黏示範
132 文生剪黏示範
140 達摩頭像泥塑示範
145 手掌泥塑示範
148 【傳薪續火】
150 向民俗藝匠致敬
151 傳承與創新
156 【結語】
157 【後記】
【附錄】
158 李世逸先生生平年表
159 參考書目
|書序|
【縣長序】
可以努力的文化課題
文化是留給後代子孫最好的資產。本縣古蹟維修與民俗技藝的保存傳承,需要眾多人才與對話管道,如何避免消失的危機,則有賴人的傳承與延續。
南瀛大地處處佈滿先民足跡,從史前遺跡到名寺古剎,再到老街古厝,都曾留下美麗容顏。鄉土文化與寺廟藝術是台南縣的常民靈魂,與人民最為貼近,是最真實的生活展現,充滿智慧與哲理。然而,文化資產的保存傳承,面對新世紀的浪潮衝擊,已到必須正視的時候了,得透過多方對話,才能有所突破與創新;公部門、專家、學者、建商、匠師、社區民眾等等,都要集思廣益,堅持正確開明的永續發展原則,廟宇文化才能成為文化創意與產業發展最佳的培養土壤。本縣開發甚早,文化久遠,人才斐燦,只要我們一代一代耕耘下去,自然結實纍纍。一個族群的偉大與否,取決於族群中每個人不吝嗇的付出與分享,就算是涓滴之細,亦能匯為汪洋大海。
值此民俗藝師李世逸先生專輯問世之際,讓個人感受文化傳承需眾志成城的急迫與必要,我們沒有等待的權利,也沒有等待的時間,文化重要,文化人更為寶貴,這是我們的文化課題,也是我們可以努力的空間。
台南縣 縣長 蘇煥智
【文化局長序】
民俗藝術,薪火相傳
民俗藝術是常民精神生活的展演,南瀛故土受歷代各類文化體系沖積洗刷,留下可觀的文化反思空間。
在中西文明與台灣發展史中,寺廟藝術尚能傳承民俗信仰而保存下來,繼續展演其曼妙舞姿。匠師則是這部舞劇巨蹟的化粧師,少了匠師,寺廟建築就只剩框架而無表情戲份了,他們以獨特的才情奉獻畢生精力,幻化為龍的飛騰,兵將的廝殺,忠、孝、仁、義的故事情節,順理成章演變為人倫價值,潛移默化,厥功至偉。
出生本縣麻豆鎮的民俗藝師─李世逸先生,以畢生時間及精力,投身寺廟剪粘、泥塑、交趾陶等工作,留傳大量感人作品,深得人們的敬佩。其弟子現今尚能堅守崗位從事本行工作,是一股不可忽視的民俗藝術傳承力量。惜其天不假年於2002年逝世,隨逸師而消逝的藝術才情又不知凡幾,令眾多弟子悵然若失,諸多親朋痛失摯友,寺廟藝術又失一棟樑之材。
本局鑑於民俗技藝傳承與保存的工作刻不容緩,特委由林文嶽先生於逸師病危之時採訪口述,整理作品資料,撰記為文;並請孫清水先生負責攝影存真以鑑來者。經年餘集結成書,付梓保存,完成技藝傳承的打底基礎工作。
本縣為台灣開發較早區域,保存諸多藝術瑰寶,五大古蹟寺廟,年代久遠,風格獨特,技藝的傳承與古蹟的保存修護,是本局一貫致力的方針之一;而能否結合現今社會脈動,活化與再生利用,亟需各界有心人士的熱情參與及創意構思。
本專輯付梓之際,感謝蘇縣長對本局文化業務的關注與指導,及兩位藝文工作者的全心投入,使得本專輯得以順利完成,併致由衷謝忱。
文化局 局長 程良田
【自序】
為藝術傳承做反省
寫書不是我在行的事,為什麼要寫這本書,老實說有一部份是為了私人的交情。「逸師」是尊稱也是暱稱,李世逸師是第一位教我玩傳統捏塑的人,沒有講理論,只說:「用講的我不會啦,提土來,用做的較緊」,就拿一團土在手上舞動指談,不消片刻,一位怒目達摩活裡活現的就出現在我眼前。當天從麻豆回來白河,自己也有樣學樣,不多久,真的也懂了。
至今我仍很慶幸,伊沒講一堆理論佔據我對泥土的感覺,使我直接了然於胸的是一份真實的藝術對話,雖是沉默無言卻勝過千言萬語。伊是我尊敬的老師。
逸師還是第一位教我說「好!一切無問題」的人。每次我到麻豆找逸師,生性怯懦的我,回答許多事情總是支唔不清,逸師劈頭就說:「阿嶽也,汝毋通想傷濟,先講好,無問題,就解決了。按爾才有工作機會,欲想轉去才想。」當時覺得好笑,現在深覺這是「江湖行」的求生法寶啊!伊直率中藏著細膩體貼他人的心意,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尤其是對於弱者的主動同情,不求回報。逸師是我能傾述際遇、排解疑問的忘年之友。
寫這本書的意義,當然不只於「交情」而已。一項藝術傳統形式的沒落,如果要以「保存」二字做研究,也意味著社會群體價值觀的改變、物質技術的改良、常民生活的方式,也已然大異其趣了。當然也可能是對於歷史情懷的有力反省,這本書將藉由「逸師」的廟宇工作經歷與作品,來反觀這一文化傳統的過去存在與面對未來的可能。明顯的,我們必須正視藝師凋零與民俗藝術傳承的問題。看重民俗藝師的藝術地位與歷史價值,再從寺廟建築看常民文化的轉變,探討民俗藝術活化再生的可能。
當我得知逸師生病了,即向時任文化局長葉佳雄先生提出保存計劃案,很快地就獲得文化局的准許。這是我生平第一次有求於公部門,也不先考慮自己能不能勝任,就先告訴自己:「不做會後悔」。文化局則本著一貫文化建設宗旨與服務藝文人士的雅量,給予最大的包容與幫助,我衷心感謝!本計劃案正好處於新舊任文化局長交接,新任局長程良田先生續而支持與鼓勵,展現文化人的氣度,政策一貫,中道大雅。
傳統是不會死的,只會凋零,然而再以一個新的型態展演其生命力,在我們為廟宇藝師的殞落而落寞哭泣之時,誰又等待一個優質的常民文化,繼續推動社會往前邁進呢!在古蹟保存維護出現重重人才困境的同時,誰去思考傳統是重演好,還是再生可貴呢?希望本書能尊重歷史傳統,做有意義的緬懷,存著向藝師們學習的精神,為藝術傳承做有價值的反省,也為一項可能逐漸走入歷史的廟宇藝術,試探其再生的可能性。
值此完稿之際,感謝諸多並肩努力的好朋友們,謝謝大家。
謹此為序,當然可敬、可愛的「逸師」,我們是不會忘記的。
後記
民俗藝術的活化再生,以人本為核心,古蹟保存維修、人才培養研習、教育宣導要費盡苦心,創意文化產業更需多方鼎力相助。匠師傳承技藝一門迫在眉睫,而口述採訪、田野調查、資料系統化的紀錄保存基礎工作,也是文化工作者的份內之事。
本書之完成,得力於文化局首肯,資產課課長謝素月小姐、黃惠美小姐一路提醒督促,使筆者閒散性情收斂不少,汲汲為文,不敢怠慢。逸師的入室弟子陳瑞連先生幾盡所能,有求必應地從旁協助,攝影師孫清水先生遠赴各地拍攝田野資料,做影像整理,幫我騰稿打字的姪兒王泓斌先生時常工作至深夜,眾志成城使本書得以順利付梓,一併致上誠摯的謝意。
筆者性情疏漏,提筆為文更非專長,專輯整理成書,必有不足之處,就教方家,期有專精之士深耕發掘以補疏漏,萬幸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