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2019臺南傑出藝術家巡迴展 交陪大舞台:陳伯義X吳其錚雙個展
  • 作者:
    龔卓軍主編
  • 出版者: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出版日期:
    民國108年12月
  • ISBN/ISSN:
    978-986-5415-61-7
  • GPN:
    1010802496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精裝/23.7*29.7cm/144頁
  • 定價:
    NT$500元

│目錄│


004  │市長序│文化交陪‧藝展府城──黃偉哲

006  │局長序│翻轉傳統‧引領風潮──葉澤山

008  │藝術家自序│──陳伯義

010  │藝術家自序│──吳其錚

014  │策展人專文│多孔廟埕‧交陪大舞台:2019臺南傑出藝術家巡迴展中的影像場域──龔卓軍

 

023  大廟埕──陳伯義作品

049  土偶‧柴燒劇場──吳其錚

 

藝術對談

073  │臺南場│世界劇場傀儡身:廟埕空間的拓樸想像

       與談──龔卓軍、陳伯義、吳其錚、許遠達、周伶芝

085  │高雄場│流體社會廟青Rap:通往未來的孔洞

       與談──龔卓軍、陳伯義、吳其錚、蘇育賢、鄭勝華

097  │宜蘭場│給這個場景一個空的戲台,讓四方之神可以進來

       與談──龔卓軍、陳伯義、吳其錚、黃聲遠、陳宣誠

109  │臺北場│聖像破壞與神聖時鐘:精神容器的開光學

       與談──龔卓軍、陳伯義、吳其錚、黃志偉、吳介祥

125  │臺中場│民俗的靈魂:邁向無私的感通場域

       與談──陳伯義、吳其錚、黄巧惠、呂勝南

137  │新營場│後台的活戲:土地生態的史詩對決

       與談──龔卓軍、陳伯義、吳其錚、沈昭良、張新丕

 

 

│書序│


市長序

文化交陪‧藝展府城

 

黃偉哲──臺南市市長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獨特印記,更是城市的靈魂。臺南這座城市,擁有豐富、精彩的藝文內涵,在地文化百花爭鳴,發展出內在有主張,外在有風格的藝文特色。它的可愛、迷人之處,在於人們留下的歲月痕跡,與豐厚的府城文化底蘊。

我們從歷史縱深與人文廣度為底,希望在藝文推展路上,將充滿獨特人文風采的臺南藝文介紹給全國,而「臺南傑出藝術家巡迴展」便是以持續推崇臺南在地藝術家成就為目標,讓更多外縣市民眾認識臺南傑出藝術家,更期許藉由這樣全國性質的巡迴展出,進而達到文化交陪、城市行銷等加乘效益。

「臺南傑出藝術家巡迴展」自2016年開辦以來,今年已邁入第四屆,本屆由攝影家陳伯義老師、陶藝家吳其錚老師獲選藝術家代表,在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所長龔卓軍教授策展下,除於臺南文化中心展出,也陸續至高雄文化中心、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臺北中正紀念堂、臺中大墩文化中心、新營文化中心等地巡迴展出。非常感謝這些藝文單位提供這麼好的展覽場地,讓更多民眾能一覽兩位老師的代表作品,同時認識臺南的藝文發展與特色,也期盼能與各地藝文界作更多的交流互動。

今年的展出內容,聚焦在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的「交陪」過程。陳伯義老師透過地景影像採集的攝影方法,將臺灣民俗祭典與廟宇文化賦予嶄新的詮釋與生命;吳其錚老師打破傳統陶藝範疇,跨界結合「偶劇場」的造型設計,透過變異的「燒窯」造型與融入「安平風獅爺計畫」系列風土元素,捏塑出造型獨特、充滿故事性的多孔土偶。兩位老師的作品中,精彩展現出他們才華洋溢又兼具人文關懷的一面,相信必能讓觀展大眾感到驚艷!

臺南是臺灣藝文的重要發源地,因此我們在建構「文化首都」的願景中,除了立基於自身文化、藝術與歷史的深厚價值,建構地方主體性外,更要與當代國際思潮接軌,以突顯臺南藝文的地方性、國際性與當代性。在此,感謝市府團隊的通力合作,也期許未來能持續深耕,以多樣的人文風貌澆灌,開拓出一畝又一畝藝術良田,讓更多藝文種子發芽茁壯,使臺南文化藝術遍地開花!

 

 

局長序

翻轉傳統‧引領風潮

 

葉澤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臺南市藝文活動蓬勃發展,名家輩出。基於集中資源、宣揚臺南在地藝術家之成就與美術推廣,文化局自2016年起將過往舉辦的「資深藝術家回顧展」、「臺南藝術家接力展」,整合為「臺南傑出藝術家巡迴展」,每年交迭遴選出資深組、中壯組藝術家至全國各地巡迴展出,除傳承藝術文化,同時也讓全國民眾看見臺南繽紛多元、燦然綻放的藝術樣貌。

巡迴展自辦理以來,已經遴選出「葉志德・陳三火」、「許自貴・曾英棟」、「賴美華・黃宗義」等優秀藝術家組合,所展出的「古都新藝」、「赤焱府城」、「書畫對話」等主題大展,也受大眾好評,並從中感受到臺南藝術家在傳統與當代交會中所綻放的創新能量,型塑出具備臺南紋理之藝術特色。今年的臺南傑出藝術家巡迴展輪到中壯組藝術家登場,承繼這個脈絡,文化局選出在藝術創作上獨具風格、卓然有成的攝影家陳伯義老師、陶藝家吳其錚老師,進行攝影與陶藝「對場作」,透過巡迴展出,讓外縣市民眾能一睹在臺南這塊藝術沃土上所孕育盛放的奇花異卉。

本屆很榮幸邀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所長龔卓軍教授擔任策展人,龔教授以「交陪大舞台」這個充滿動能及綺麗意象為策展主軸,完美地將陳伯義勾勒傳統民間信仰文化之攝影手法,以及吳其錚老師綺麗夢幻、光影變化的多孔土偶創作,揉合於建築藝術家陳宣誠所設計的基座場域中,顯現出當代藝術、民間傳統、文化資產、在地脈絡的巧妙連結,打造一個當代的多孔廟埕交陪大舞台。

期盼已邁入第四屆的「臺南傑出藝術家巡迴展」,在持續辦理的過程中能夠將更多具代表性的臺南藝術家引介給外縣市的朋友,亦希望藉此展覽,突顯臺南傑出藝術家在藝術表現上的「精細」與「粗獷」兼具、「寫實」與「幻想」並存、「歷史感」與「當下感」交錯、「傳統」與「當代」相加相乘的獨特創作氣質!

 

 

藝術家自序

 

陳伯義

 

大廟埕是臺灣聚落的寶庫!

2019臺南傑出藝術家巡迴展,我向策展人提出創作新作品的要求,因為既然是交陪大舞臺,就應該對「交陪」與「大舞臺」這兩個概念來回應,於是我把過去一直停在想像的「大廟埕」給實現了。

〈佳里興震興宮〉是大廟埕系列作品的首作,是關於2018年永康保安宮在震興宮會香的過程,在戲臺上把這百年來廟與廟之間交陪的禮儀拍攝下,在當下思考如果把這些影像依照時間序列疊合起來,就可以呈現廟埕空間上所有的演出,於是廟埕就變成大舞臺,參與其中的人成為演員,在疊合的影像中液化為流動的劇場,有清晰、有虛幻、有場景、有人物彼此交錯在大廟埕裡。

將近半年的時間,我常往臺南各地的廟埕觀察各種廟會,〈學甲集合宮之蜈蚣陣〉更是大廟埕系列的代表作,在1小時裡,集合宮的廟埕分別有高蹺陣演出、宋江陣參拜、蜈蚣陣請神與捆廟、議長參拜、宋江陣出廟、神轎啟程、蜈蚣陣出廟、人潮散去以及蜈蚣陣迴繞等超過10個廟會事件,透過拼合把集合宮廣場的1千多張的照片組合一起,讓學甲後社甲社區參與上白礁謁祖的廟會事件在照片上完整呈現。

廟是我的根,爺爺陳梅官曾經是嘉義埤仔頭五顯帝廟的主委,從小就在廟口長大的小孩,在我攝影最初的創作就是關於乩童的故事〈神變〉,爾後才有關於廟的地景〈萬神殿〉、無人的廟會〈神隱〉、廟會文化拼貼〈NG廟會〉以及廟會肖像計畫〈食炮人〉的系列創作,我透過創作來思考臺灣宮廟祭祀圈的各種現象。

臺南是臺灣最早漢人居住的地方,透過交陪大舞臺我將臺南特有的交陪境的概念加入巡展中,在每個巡展的縣市,去拍攝屬於當地最重要的廟會活動,有〈高雄內門紫竹寺〉、〈宜蘭城隍廟〉、〈新莊地藏庵大眾廟〉以及〈臺中樂成宮〉,並將藝術交陪的成果展示給觀眾。

 

 

藝術家自序

 

吳其錚

 

每回要解釋自己的作品,就覺得無比困難。但是這次的展覽關於廟宇,還滿願意這樣來解釋。原因之一是。我覺得創作常常是生活中的各種經驗,轉化組合成的形狀。有時看著自己完成的造型,時常會想這是從何而來,也常會覺得他就像是生活中的一則寓言,揭示總結這段經驗。 對照於廟,就像生活中遇到問題後去廟裡問事求得的一支籤詩,看著詩思索生活和字句的聯結。

之二幻想。感覺進入廟中的經驗像是進入到一座龐大的幻想體系,來自眾信徒的捐獻,工匠們獻藝,人們一同舉香幻想而成的形狀。可古可今,可群體也能深入個人內心。這難道不是創作者所希望的嗎,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創造一個完整的體系(至少我是希望這樣的)。

之三開放性。原本以為廟區是一個保守之地,但在安平十多年後感覺到不是原先所想,相反的廟區是一處開放之境。就神而言,他除了可容傳統諸神、外來神、自創神、甚至鄰居親友只要修為好有道緣,也有機會入廟為神。就故事,也在廟口聽到各種神怪荒誕的有趣故事。就政治,也可供政客斬雞立誓,神明托夢,也可唱戲,喊價賣貨,或者時裝走秀,通通都可以。想到這裡我就開心,因為創作上不管做甚麼好像皆可放入廟中,自由、不受議題限制,對我來說是創作最重要的。

之四入神。我聽朋友說過,做神像,最容易入神的材質,第三是銅,第二是木,第一是土製的神像。也在廟埕見過金爐內燒紙錢的大火,長輩跟我說那是神明取錢。在創作上我也希望我的窯火中有神,陶作內皆有神。

 

 

多孔廟埕.交陪大舞台:

2019臺南傑出藝術家巡迴展中的影像場域

 

龔卓軍──策展人

 

    500年前的世界景像,要如何傳遞到當代?這個問題,就像我們追問大衛.包維(David Bowei)在他2015年的同名音樂恐怖短片〈黑星〉(Blackstar, 2015)、麥克.傑克森(Michael Jackson)1991年的〈危險〉(Dangerous, 1991)的唱片封套、吉勒摩.戴爾托羅(Guillermo Del Toro)在2004年出品的電影〈地獄怪客〉(Hellboy, 2004)中的種種地獄影像,有何共通之處?那就是這些西方的當代文化藝術創作者,都從15世紀的荷蘭畫家希羅尼姆斯.波希(Hieronymus Bosch, 1452-1516)的繪畫創造性地取材甚多,讓加拿大哲學家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所謂的500年前神鬼人相通的「多孔世界」(porous world),在當代文化中透過藝術家的精神傳遞,改變傳播介面,進入流行文化,繼續活現人類與地獄鬼魅世界的互通情景。

    上面提到的三件作品,屬於影像、平面設計的作品,它們充滿了當代文化的力量,卻都有一個500年前的歐洲多孔世界的文化傳承痕跡,波希的繪畫。然而,波希的文化背景又是如何?他傳承與創造的恐怖景象,又來自於何方呢?硫磺燃燒著的黑暗湖面、鼠頭國王、魔鬼的拷問、巨大斷頭台的行刑,從〈最後的審判〉的恐怖場景,到驚世駭俗的〈塵世樂園〉,他與同代的著名畫家達文西、波提切利有所不同,他的地獄場景不限於藝術史教室或美術館,顯然這些場景萌生於流行文化和西方文化中更為廣泛的地獄概念:拷問、怪物、無盡痛苦的所在。15世紀對於西歐、特別是荷蘭來說,是地理大發現、第一波全球化的起始點,與此同時,基督宗教開始早期的宗教改革,漸次轉化為個人直通信仰、因信稱義、不依賴教會教堂的時代。

    除了原本的民間宗教與民間傳說之外,波希的地獄畫已決定跳出以聖經為本的地獄場景,因此呈現了更多的想像的地下場景,而非懲罰與毀滅,更像是一個神鬼人的戰場,而非一神統治、集中審判的地獄。於是,舞劍的獅頭怪物、吐著骰子的雙性鳥人、女性被狗奴役、一群男人被妖精強暴。波希認為,對塵世的無盡依戀,正是造成地獄的根本起源,也讓人類與上帝的天堂天人永隔。這樣的思考,實際上是非常接近500年前盛行於歐洲的民間信仰的。不到100年,被同儕稱為「波希再世」的老布魯哲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1525-1569),即畫出了〈反叛天使的墜落〉(The Fall of the Rebel Angels)與〈死神的勝利〉(The Triumph of Death),裡面充滿了掠首、去肢之戰爭場面,和以血和屎塗抹現身的妖異之怪。人與動物之間的互相流變,欲望之間的爭戰不休,成了民間信仰中不可取代的場景。

    著有《影像人類學:圖畫、媒介、身體》(An Anthropology of Images: Picture, Medium, Body)一書的藝術史家漢斯.貝爾丁(Hans Belting)認為,依據德國傳統的人類學概念,自哲學家康德以來,「影像」(Bild)就具有多重的意涵,不僅涉及到具體的圖畫、聲音、觸感等感覺知覺層疊,還涉及到產出影像的身體、空間場所與媒體介面。特別是從死者追憶所產生的肖像畫,神祇崇拜所產生的雕像與繪畫等等,都不單指涉今天通俗所稱「影像」視覺物,而更多指向人類身體所生之記憶、夢幻、出神經驗之中的原始影像生產。

    就此而言,波希與老布魯哲爾的圖畫背後,更原初的影像生產場所,恐怕就是民間信仰的俗民身體與儀式聚集地的種種民間文化表現吧!基於這樣的理解,我們返身直面臺灣的民間文化,它的影像生產力來自於哪裡呢?答案很明顯,沒有民間身體想像力為基底,沒有藝術家的創造開展,沒有場域媒介的轉換,不論是記憶、夢幻,還是出神經驗,都不會有表現力的出口。

    特屬於民間宗教精神地理的「交陪境」,民間宮廟的動態自我組織境界,曾經在2017年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的「近未來的交陪」中,大放異彩,突顯了臺南傳統文化中的地方性、國際性與當代性。其中有不少值得進一步探索的當代藝術表現空間。在「交陪境」的劇場和夢幻性格部分,特別是需要更正面的面對。透過2018年至2019年在台中文資局辦公大廳的展覽「想要帶你遊花園:民間音樂交陪藝術祭」,原本的交陪策展團隊,探索了以南管館閣意象為出發點的各種民間音樂場域,包含:布袋戲台、唸歌角落、牽亡歌陣,同時也邀請日本道路舞踏者福士正一進行台中第三市場、善化慶安宮廟埕,在生活場景中,與一般市民進行藝術經驗的交流。其中,善化慶安宮一晚的演出,自我組織現地劇場,蘇俊穎布袋戲班的音樂與舞踏身體的深度對話,夢幻而異質,特別令人回味不已。

    因此,2019臺南傑出藝術家巡迴展,我們打算再一次集合在宮廟的廟埕,重新出發,探索交陪境的劇場舞台特性。這一次,我們將集中焦點在臺南的廟埕空間,視之為所有遶境交陪時換香對應儀式展演的交陪劇場,視之為開放的景框、靈視的運動、祝禱的幻想、俗民的身體、疊合的影像、承載的土地、無名的諸眾交織成的交陪大舞台,同時,邀請攝影家陳伯義、陶藝家吳其錚進行對話性的當代影像藝術與陶藝陶土的創作,在建築藝術家陳宣誠設計的流變廟宇基座場域中,構築出充滿樸拙想像世界的多樣舞台。

    陳伯義的「廟埕(bio-tiânn)」地景影像採集計畫,透過攝影的方法,採集廟埕上周而復始的信仰活動、戲劇表演、日常生活,與市集買賣,然後,將每個活動的元素組合堆疊在廟埕廣場上,讓不同的事件相互交織,完整呈現廟口大舞台的多元空間使用與開放、豐富的生活紋理。在這個開放式的文化大舞台周緣,是吳其錚多變色彩的陶土綺麗夢幻世界。吳其錚透過「燒窯」的變異造型與「安平風獅爺計畫」的系列風土元素,捏塑出造形獨特、瑰奇幻異、迭富光影變化的多孔土偶。

    攝影家陳伯義規劃踏查了臺南的五座廟宇的廟埕,作為這個劇場與大舞台的實際參照地點,它們是臺南開基玉皇宮、臺南東嶽殿、佳里興震興宮、學甲集合宮以及海尾朝皇宮的廟埕。首先,臺南開基玉皇宮,就是民間俗稱舊天公廟,位於府城鎮北坊,它的廟埕環繞著金紙店、民宅與小販。陳伯義探訪了戊戌年西羅殿恭送天師回鑾儀式,以及己亥年正月初九的拜天公祭祀。接下來是臺南東嶽殿,俗稱獄帝廟或是岳帝廟,是府城聯境中的八協境,也是府城著名的七寺八廟之一。東嶽殿的廟埕空間,在日治時期的市街改正運動後,變成穿越的道路,代表了殖民者的忌憚之所。而廟宇所在的臺南民權路,佈滿了臺南傳統的神像雕刻、紙紮店以及民眾聚的東門市場。陳伯義跟隨著德聖壇永祀王船,參與往東嶽殿領令的儀式。第三處為佳里興震興宮,舊名為清水宮,祭祀由福建流傳而來的清水祖師,屬於佳里興聚落的信仰中心,廟宇的裝飾,有葉王的交趾陶以及何金龍的剪黏,在文化資產的領域中,是傳統民間藝術的經典,早在1940年代的《民俗臺灣》和1970年代畫家席德進的《臺灣民間藝術》一書中,即多所著墨。其廟埕事件的影像內容,取自戊戌年永康保安宮徒步前往南鯤鯓謁祖進香,途經佳里興震興宮進行參拜換香的過程。第四座廟埕,學甲集合宮,頗具社區意涵,它是後社角的十姓氏的公廟,每年農曆三月十一日的上白礁,都有由集合宮出陣的蜈蚣陣。若以特色區分來看,學甲後社集和宮蜈蚣陣有龍頭鳳尾,其蜈蚣陣是以18塊木板連裝而成,由152人分2班輪流扛抬行走,上面分別坐著36位小朋友,扮演不同朝代的歷史人物,是少數仍由人力肩扛行進的蜈蚣陣。最後一個廟埕海尾朝皇宮,位於臺南安南區的海尾寮,此處早年為台江內海,後因淤積成沙洲形成聚落。朝皇宮最大的當代特色,就是大廟興學,目前是臺南社區大學台江分校的所在,形成一種當代嶄新社群群眾公共空間的樣態。廟埕空間上午為菜市場,晚上則為社區大學上課場地,陳伯義拍攝的內容為己亥年朝皇宮信徒,徒步前往良皇宮進香的過程。

    彷彿是陳伯義市民與環境影像的抽象對應,吳其錚的土偶不僅充滿地氣靈力的喜感,又有帶有詩意晦澀的憂鬱;這些人物與環境印象似乎都近身可親,卻又像是出土自遠古;它們都具有某種木訥無言的氣質,但貼近細看又覺其故事性滿溢。而吳其錚近年跨界與動畫師、劇團合作,使他的土偶有戲劇活動關節的設計,產生樸拙的動作、清脆的撞擊,在劇場性的陰影中,召喚著我們回到遠古的童稚多孔世界,像兒童繞著廟埕開放的世界大舞台奔跑,兩位藝術家的作品與計畫,在這個大舞台上,為我們搬演著無邊無際的信仰宇宙流變大戲。

    有趣的是,受邀進行展場設計的建築藝術家陳宣誠,設計了一個可以移動的廟埕框架場域,輔以抽象化的布樣色彩和結構線條,為「交陪大舞台」的具體形貌,給出了一個易於穿越、近身、展示、演出與重新組裝的可變移動架構,將民間的智慧化現為多彩的影像做為內容,而這樣來自民間的多彩活現影像,正是源出於民間身體,運用當代的媒體介面,最後產出的多樣圖像與創作。然而,不同於波希、老布魯哲爾的繪畫表現,亦不同於貝爾丁過度將影像人類學中的影像「場域」縮限在人類身體、媒體介面和視覺圖像上,這個展覽特別重視「交陪境」的流動聯結場域,所以,「交陪大舞台」的展覽將串連全台六個不同的場域,在每個場域發生不同的藝術事件,同時,也運用可變的藝術建築架構,適應不同的場域邏輯,建構「開放、多孔、滲透式的廟埕劇場」氛圍,讓當代藝術、民間藝術、文化資產、在地脈絡無縫接軌,創造一個當代的多孔廟埕交陪大舞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