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004 藝耀臺南/臺南市市長 黃偉哲
006 南瀛新藝音/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010 銘刻生命,聆聽日常
日常的切分音 策展理念/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股長 呂松穎
013 金石鏗鏘╳書篆 莫昍霖
018 金石
如鐫非鐫鑿非鑿
堪笑一場顛倒夢
望盡天涯路
當下即是
豪情款款
067 聲聲慢╳水墨 楊慧華
072 懸念
不懈的心繫懸念
驟雨
逆境中的綻放
草間上的懸念
失啼的原聲
寄居槺榔
風中的掛念
為誰辛苦為誰忙
失溫的幸福
083 草間
祈求平安
遺落的初衷
生之慾
086 過客
過客印痕
乍現的生機
過客
090 家園
家園01~12
097 都會交響曲╳攝影 黃元煜
102 違合家園 系列
違合家園(一)(二)(三)
105 名畫 系列
戴寶特瓶蓋的肖像
海漂女
Garbage女神的誕生
濛那垃圾的危笑
拾荒
110 印象拼貼 系列
天空之城(一)~(六)
美麗家園(一)~(七)
│書序│
市長序
藝耀臺南
臺南,這座素有臺灣文化古都美譽之城市,乘載豐厚的文化歷史,積蓄豐沛的藝術能量,今年(2019)是臺灣美術史重要里程碑,在市民朋友及藝術家們多年引頸期盼下,象徵大臺南最高藝術殿堂的臺南市美術館正式開館,替臺灣藝術發展進程中寫下重要一頁。一座屬於臺南市民的國際級美術館,不僅提供藝術家專業精緻的展現舞臺,亦扮演著引介國內、外重要藝術風潮、藝術家的重要角色,成為臺灣藝術教育推廣的重鎮!
我們在建構「文化首都」的願景中,致力於推廣文化教育、培育藝術人才,提供藝文工作者更多元完善的平台。南瀛獎為地方政府辦理全國美術競賽之先鋒,以鼓勵美術創作、拔擢藝術人才為使命,自開辦以來,歷經32年來的開創與厚植,南瀛獎成為臺灣藝壇重要「藝術品牌」,培育無數藝術新秀,在推廣藝術創作及藝術欣賞方面也累積了豐碩的成果。同時,為提供得獎者展出舞台與提升藝術能見度,自2014年起即規劃於隔年為當年度得獎者量身打造「南瀛獎得主特展」,希望藉此激勵得獎者持續累積創作能量,將優秀的藝術介紹給民眾認識。今年的「南瀛獎得主特展」由策展人呂松穎先生以「日常的切分音」為主題策畫辦理,邀請去年三位南瀛獎得主,分別是書法篆刻類的莫昍霖、東方媒材類的楊慧華及攝影類的黃元煜共同驚艷展出。從莫昍霖一刀一鑿刻劃的印石、楊慧華一筆一畫細膩的稻草人與鳥巢,到黃元煜一張一張時間堆疊的影像,綜觀三人精彩絕倫作品,雖類型迥異,卻均是需要長時間累積、紮實工夫的實力展現。
我們期待透過南瀛獎,可以為國內外藝術家提供更完整的交流展示平台,吸引更多藝術家投入南瀛獎,創作更多精采藝術之作,蓄累臺南市文化藝術能量,也期勉本次展出的三位南瀛獎得主在未來的藝術道路上能持續發光發熱,以優異的藝術創作才能,在各自的藝術領域展翅翱翔!
臺南市 市長 黃偉哲
局長序
南瀛巔頂 驚喜藝音
臺南是臺灣文化首府,長期在培育藝術人才、發掘雋永作品上不遺餘力。32年前,原縣府率全國之先,首辦全國三大美展之一的「南瀛美展」,引領各地方政府相繼投入舉辦全國性美展之風潮。源自該展的「南瀛獎」,憑藉著嚴謹的評選制度,與時俱進、求新求變;開辦24屆以來,已成為國內最具權威的美展賽事之一,歷屆皆吸引眾多好手爭取最高榮耀,「南瀛獎」歷年也相繼發掘出130位藝壇菁英,成果斐然,寫下臺灣當代藝術史不容忽視的一頁。
「2018南瀛獎」共有3位得主,分別是書法篆刻類的莫昍霖、東方媒材類的楊慧華以及攝影類的黃元煜。為讓各界有機會一睹各屆得主傑作風采,文化局自2014年起即於頒獎隔年規劃舉辦特展,重溫經典。今年我們特邀理論實務經驗兼備的師大美術系博士呂松穎先生擔任策展人,以「日常的切分音」為主題,巧妙透過視覺藝術中不可見的「音律」,使書篆的金石鏗鏘、聲聲慢的水墨行筆、以及多張相片交融所譜出的都會交響曲,在特展中串聯合奏出「銘刻生命,聆聽日常」的創作內涵,看見藝術家在日常中展現的不凡。
本次特展除重溫三位得獎者傑作,更展出他們的最新力作。莫昍霖去年以《如鐫非鐫鑿非鑿》獲獎,今年在布局、色彩、造型上持續推陳出新,綻放出傳統與當代交會的創新能量;楊慧華延續得獎傑作《不懈的心繫懸念》的擬人化手法,展出新作《逆境中的綻放》,以臺灣海景為底,描繪在貧瘠石縫中奮力綻放的臺灣野百合,表達對生命人文的關懷;黃元煜去年以《違合家園(一)》挑戰現代建築美學獲得肯定,此次特展新作《名畫系列》,更進一步詮釋當代社會文化、乃至自我認同等議題,深具反思精神。
藝術創作猶如日常的切分音,總能帶給吾人突如其來的驚喜;經典傑作回味再三,本次特展不僅帶來非凡的視覺饗宴,也標誌著3位藝術家獲得「南瀛獎」肯定後,仍精進不懈、推陳出新。我們不僅期待也更加相信,「南瀛獎」得主的潛力永無止境,他們必將在未來的藝術道路上,再創巔峰、更創佳績。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葉澤山
銘刻生命‧聆聽日常
日常的切分音 策展理念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股長
呂松穎
好的藝術品,彷彿也能具備音樂的穿透力與感染力,觸動人心。
宋代黃庭堅在《次韻子瞻子由題憩寂圖二首》中,稱讚李公麟的繪畫宛若無聲的詩文:「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寫出無聲詩。」明末清初姜紹書以此典故,將其介紹明代畫家的美術史書命名為《無聲詩史》。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Orhan Pamuk, 1952-)在他探討生命與藝術意義的長篇小說《我的名字叫紅(My Name Is Red)》中,也有令人驚鴻一瞥的相似名言:「繪畫是思想的靜默,視覺的樂曲。(Painting is the silence of thought and the music of sight.)」。
視覺藝術作品,有時可以超越語言的藩籬,藉由形式與媒材的組合與詮釋,表達出作者內在的思想與情感,讓不同背景的人們產生共鳴。
這場展覽,以「日常的切分音」為名,寓意莫昍霖、楊慧華、黃元煜三位創作者,彷彿是在尋常的生活題材、文字、圖像中,構築出自己的美學與特色。切分音,源自音樂術語「syncopation」,是透過創造非預期的重音節拍,使弱拍變成強拍、或是強拍變成弱拍,來改變樂曲的規律,為樂曲帶來豐富的變化,帶給聽者不同的聽覺感受。
這種在平常處下功夫、於法度中求新意的精神,讓三位創作者隱含著相似的旋律:以細膩扎實的技巧,重新詮釋熟悉的題材,醞釀積累出個人獨特的品味,展現出令人驚豔的視覺張力。
金石鏗鏘╳書篆 莫昍霖
書法篆刻類得主莫昍霖,歷來以書法聞名藝壇,近年來鑽研書篆,著力甚深,成績斐然。金石篆刻藝術有著古老的傳統,莫昍霖嘗試在布局、色彩、造型上推陳出新,為當代觀眾帶來不同的審美經驗。
他參加南瀛獎的《如鐫非鐫鑿非鑿》、《堪笑一場顛倒夢》、《望盡天涯路》三組作品,六十方大印氣勢磅礡。他幽默地以自己的姓氏諧音,從「近莫者灰」、「近莫者黑」、「近莫者白」三個色階,象徵篆刻藝術隨著時代的變遷,游移在傳統與現代中的灰色地帶;再以紅色印拓、黑色邊款、白色印屏三種強烈的色彩交錯出強烈的視覺效果;最後再透過典雅的白色調,讓作品回歸文人書卷的風采。
由於莫昍霖同時具有美術系的訓練背景,在各種藝術媒材形式與技巧的運用上,他顯得更為大膽創新。例如他在《如鐫非鐫鑿非鑿》將邊款組合成甲骨文的龜甲造型、《堪笑一場顛倒夢》中運用版畫技巧拓印、《望盡天涯路》一方印石直接以摩天輪的景象作為邊款等,探索各種「邊款」與「印面」兩者之間的關係,呈現邊款藝術的多樣性。
聲聲慢╳水墨 楊慧華
東方媒材類得主楊慧華,以一系列探討生命更迭榮枯的花鳥與風景創作,用擬人化的手法,慢條斯理地傳達對不同生命的關懷。
從2015年的《生之慾》、2016年的《失啼的原聲》等作品開始,她即已展現細膩的工筆畫技巧以及構圖布局的巧思,畫面動靜之間擅長營造出戲劇效果。2018年獲得南瀛獎的《不懈的心繫懸念》,她以倒臥在蕭瑟枯草的稻草人,象徵守護幼雛的力量,稻草人縱使有一天會化泥消失,但是初萌的生機卻可以透過它來繼續繁衍。畫面中各種交織的景物、草花,就像人世間各種命運相連的緣分,彼此牽引,休戚與共。
2018年的《逆境中的綻放》,融入了臺灣海邊林投樹和海蝕岩的景觀,描繪在貧乏岩石縫隙間綻放的臺灣百合花。畫面中對岩石造型與肌理的講究,在楊慧華的《化生》、《落地生根》等立體作品中,也有異曲同工的韻味。
都會交響曲╳攝影 黃元煜
攝影類得主黃元煜,則以詼諧的手法,探討臺灣在地建築美學、社會文化、乃至自我認同等嚴肅議題。
在「違合家園」的系列作品中,黃元煜試圖挑戰現代主義建築美學,將具有臺灣在地特色元素的街景與建築,予以重新解構,再建構成一個看似合理,卻充滿奇異氛圍的虛構建築。
黃元煜對於臺灣城市景觀的關注,早在2014年的《美麗家園》系列作品就可看見雛型,後來2016年發展的《天空之城》系列作品,可以看到已經以拼貼和誇張的視覺效果,重組建構狀似和諧、卻又衝突的「類違章」形式,來反諷臺灣建築現象。他以一種近乎手工業的慢工細活態度,為影像去背、篩選、重組、拼貼,恰恰與臺灣鐵皮屋的速成文化,形成強烈對比。
這種衝突美學,在他2018年新創作的《維納斯》、《大宮女》、《拾穗》等「名畫系列」中,有更突出的詮釋。他用挪用及自嘲的方式,試圖重新定義「美」,帶領觀者思索,極端不同的兩者,也可能存在某種相似的關聯。
此次很榮幸能夠擔任三位南瀛獎得主的策展人,這場展覽試圖透過三位得主的創作,來探討書法篆刻藝術、水墨藝術、攝影藝術的各種可能性,帶領觀眾欣賞不同媒材之美。
綜觀三人的創作,雖然類型迥異,但是卻都是長時間累積、扎實工夫的實力展現。尤其獲獎作品,宛如十年磨一劍,能自眾多作品脫穎而出,實屬不易。他們有著專注、潛心的職人精神,願意堅持追求藝術的旅途,傾注時間,鐫刻生命的足跡,為了藝術創作所付出的心血,令人感佩。
在現代生活的匆忙步調中,有時很容易讓人忘卻靜心、慢活的醍醐味。感謝藝術,讓我們可以放慢腳步,聆聽生命的回音。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看見不平凡的生命感受。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股長
呂松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