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策辦「禪語佛畫:張惠華收藏畫展」作品。
|目錄|
002 市長序
003 局長序
004 收藏家序
006 專文
011 「佛、菩薩、與護法天神像」作品
049 「羅漢、祖師像與書法」作品
121 「神話、傳說」作品
149 附錄─畫題介紹及作者簡介
|書序|
禪機墨語 仙佛幻畫
古都臺南,向為臺灣文化首府,是藝文薈萃之所,常民欣賞藝術的風氣與品味,更是鼎盛。我們本於文化首都的使命感,積極進行國際藝術交流任務,期能將大臺南的藝術風華呈現世界,也要把世界一流藝釆帶進來,共饗國人。
我們文化首都的「國際名家藏畫展」計畫,從草創經營起,即一貫秉持誠懇與執著,如今卓然有成;於是國人可以不用再舟車風塵,越洋各國大美術館,就能在臺南市欣賞到全世界頂級的藝術饗宴。
「禪語佛畫」特展,正是見證「國際名家藏畫展」成效的好範例。張惠華教授是國際知名的收藏家,其獨到的眼光與魄力,將現代美術佳作盡入其中;此次張教授的慷慨無私促成大展,國人得以躬逢其盛,實欣喜感謝。
本展以「佛、菩薩與護法天神像」、「羅漢、祖師像與書法」、「神話、傳說」為主題,都是一代大家的經典之作;畫境中顯露禪機,正是觀音化度眾生語:「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闇」;放眼全球,本展的內容與規模,是東方「佛畫」與「禪畫」藝術表現的極致。
藝術之美是人間的夢想樂土,況且還繪了仙人佛境。本輯「禪語佛畫」 藝術大作,除了名家筆墨藝術化境,亦呈顯出臺灣常民信仰的恭敬寄託;一幅幅傳世佳作,值得我們細細品賞,正是國人難得可貴的心靈饗宴。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禪語佛畫─張惠華收藏畫展序言
兩年前在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中,我在高雄佛光山別院認識了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的葉澤山局長。也許是「佛緣」,也許只是人生的一個機緣,我與葉局長一見如故,談了不少「文化與藝術」的點點滴滴。我是個藝術愛好者,也是個書畫的收藏家,葉局長對臺灣(特別是在臺南)文化推動和關懷不遺餘力,深深的感動了我,葉局長和我分享了同樣的理念:藝術與書畫是文化的根,也是我們先人留與世世代代的財產。我一直認為 「收藏」不如「分享」,收藏家該以個人的智慧、眼力及財力「收集」藝術畫作,再找「機會」與民眾分享。基於此理由與共識,我願意再次獻出我的「收藏」,而葉局長亦再次的給予「機會」展出,希望值此展出, 南臺灣的民眾也可以享受到北臺灣民眾一向在藝術觀賞方面得天獨厚的機會。賴清德市長不單全力支持我和葉澤山局長在文藝方面推動的努力,更正在為臺南民眾規劃臺南市美術館,以祈南臺灣的民眾有更好的文化質量,賴市長之遠見確實是臺南之幸,南臺灣的民眾有福了。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多元化的文化面貌和色彩,包括文字、藝術、宗教、飲食、衣飾和生活習慣等,而宗教與文藝可說是文化發展中源遠流長的兩個最大推手。其實宗教與藝術又是往往分不開的兩個文化因子,在相輔相成下孕化著我國文化的歷史,以及影響著我們子子孫孫、世世代代以後的思想和生活。
基於我和葉澤山局長之「佛緣」,我向葉局長提議做一個與佛教哲理及精神有關的藝術展覽,幸獲葉局長之支持,此畫展得以在臺南順利展出。
「禪畫」有非常長遠的歷史及嚴謹的定義,多為水墨寫意畫作,畫的主題也不一定是與「佛」有關的題材,禪畫是「以禪入畫」寫出禪意,如八大山人的一只水鳥或一片殘荷已是「禪意」濃密了。南宋.梁楷的《潑墨仙人圖》及《六祖截竹圖》、15世紀日本周文的《十牛圖》,以及宋.牧谿的《老松八哥圖》等皆是非常好的禪畫例子,「禪畫」重點不在於畫面的技巧或美醜,而在於作者悟道心境的流露。此次之特展訂為「禪語佛畫」,雖不能說是個典型的「禪畫」展,但仍是以「禪修」為主題,希望觀者能從不同畫家的畫作或書法中,「以畫悟禪」洞見佛心禪意。這次畫展範圍很廣, 包含70件書畫作品、33位知名畫家(包括齊白石、張大千、溥心畬、吳冠中、范曾、任伯年等大師作品),及5個國家區域的藝術(中國、西藏、台灣、日本、印度),可說是一個有寬度和深度的展覽。「禪」包括了佛、道和藏教的思想,在佛、道和藏教信仰中,最明顯之「主題」往往是與菩薩、羅漢、鍾馗、達摩及佛陀有關,因此這些「主題」也成了本次展覽的焦點:菩薩(包括觀世音、普賢及文殊菩薩)14幅、鍾馗9幅、達摩8幅、羅漢4幅及佛陀8幅,佛、道、藏教中的許多傳說故事(麻姑獻壽、十八羅漢、八仙過海、四大天王、大鬧天宮等)亦在本展覽中有一席之位, 希望各教信徒、與佛有緣者,及對書畫有興趣的民眾對這次的展覽有熱烈的回應。
如前述,本次展覽之動機並不完全是為了辦「書畫展」,而是希望經由書畫激發及瞭解佛心禪意。(比如:不同的畫家用不同的藝術手法詮釋觀音菩薩或達摩,其中涵意和玄機為何?)希望觀者觀展時不要抱著:「畫家是誰?是真跡?值多少錢?」的心態,而是心中能啟發:「畫中所繪的是誰? 畫中之背景及禪意為何?心中能否有所領悟和感動?」我是位「收藏家」,也只能用無私及謙虛之心展出我的藏畫,希望能藉此與大家「分享」收藏的喜悅,更能從畫作中感覺到「佛心與禪意」,希望觀者能萌生「從畫悟佛,從佛導人」的心。書畫和宗教本是無價的,就以書畫而言,書畫大師吳冠中先生曾對我說:「喜歡就有價值,不喜歡也只是紙上一片彩墨而已」。以宗教而言,信則有;不信則虛,其實,這次展出畫作之真正「價值」是關乎畫作是否能勾起觀者之共鳴與佛心,如「能」,則有意義和價值;如「不能」,則只是一幅畫作而已,觀者必須以心觀之,而非只是以目視之,才能有所感受。
此次畫展之作品展出數量很多,有些畫作畫面很大(如清.丁觀鵬之《十八羅漢長卷》卷長就逾1,100cm),運輸、裝框及展示都不易,加上經費有限,更是有不少的困難需要克服,幸得有賴清德市長及葉澤山局長之大力支持,新營文化中心同仁們的合作與努力,成功大學蕭瓊瑞教授及文化大學陳清香教授的指導,臺灣龍騰閣國際藝文有限公司及王宥甯小姐孜孜不倦的協調與協助策展,以及臺南季禾裱框店的幫忙,許多困難才能一一解決,就因有這許多人的幫忙與貢獻,才得以使這次特展順利舉行,對許多為本次畫展幫忙的人,我也於此表示最真誠的謝意,然仍有很多不能盡善盡美之處,尤希望各觀者能諒解,如民眾對這次的畫展有所喜悅和感動,對我本人來說已經是最大的福報了。
收藏家 張惠華教授 筆於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