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哦 我也是患世紀病致命的病人──
來這裡靜聽久違的
海的私語── 郭水潭<海濱情緒>節錄
本書介紹臺南鹽分地帶重要文學作家──郭水潭的生平、寫作歷程,並析論其作品及文學精神特色。
|作者簡介|
陳瑜霞
台南縣人。東吳大學日本語學系畢業,日本熊本大學國語國文學系碩士,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南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應用日語系助理教授。
譯作:台南市作家作品集陳奇雲─《熱流》,台南市立圖書館,2008年12月。
|目錄|
002 縣長序 讓筆耕的視野放得更大
004 處長序 以鹽分地帶文學為榮
006 自序
011 第一章 生平歷程
012 第一節 「佳里興」及其家人
019 第二節 教育環境
023 第三節 「部落振興運動」的執行
029 第四節 「模範部落」的世界─〈故鄉之歌〉
043 第五節 懷舊的〈新興村莊〉
047 第二章 寫作歷程
047 第一節 《南溟藝園》時期
047 一、「南溟藝園」詩社成立前後的文學環境
054 二、「南溟藝園」與郭水潭的民眾文學概念
067 三、《南溟藝園》中實際的詩作
074 四、《南溟藝園》對臺灣文壇的貢獻
079 第二節 《あらたま》時期
079 一、「あらたま 」歌社成立前後的臺灣歌壇
084 二、「あらたま」創歌理念及作品
100 三、郭水潭與《あらたま》歌誌
107 四、郭水潭與「あらたま」同人─陳奇雲
112 第三節 「鹽分地帶」時期
112 一、「鹽分地帶」崛起前後的時代背景(1934年─1937年)
118 二、「鹽分地帶」與「臺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的成立
130 三、「臺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的文學在文壇
136 四、郭水潭落實「民眾」文學的努力
144 第四節 戰爭前後時期
144 一、時代變奏中臺灣文壇
154 二、黎明前的郭水潭
162 三、戰後郭水潭短歌創作的再出發
171 第三章 作品析論
171 第一節 人生經驗領悟的新詩
171 一、主要議題
180 二、創作技巧
196 三、詩的意象的表現
217 第二節 生活寫生的短歌
217 一、郭水潭與短歌
226 二、以「我」為主體的本質
230 三、藝術寫生的短歌
250 第三節 慘白基調的私人小說
250 一、〈某個男人的手記〉中的知識份子
257 二、慘白基調的殖民底色
267 三、私人說「手記」的表現形式
277 第四章 文學精神特色
227 第一節 文學精神的底流
227 一、和平共處生活的基調
281 二、融合流變的歷史觀
289 第二節 精神底流下的創作觀
291 一、以和文為對話工具的創作
293 二、定根鄉土的創作原則
295 三、融合底流下的創作特色
299 第三節 融合歷史觀的實踐
307 第五章 結論
315 參考書目
341 附錄1:目前有關郭水潭資料
349 附錄2:日文原作
393 附錄3:主要詩篇解析
414 附錄4:郭水潭日治時期生平著作年譜
|書序|
〈縣長序〉
讓筆耕的視野放得更大
文學是生活最美麗的情調,是民族最動人的靈魂;文學家以其優質作品,為人們開啟寬闊的美好視窗,淨化社會,提昇文化水平。一篇小說,一篇散文,甚或只是一首詩,都有可能因為寫出時代的真實脈動而傳唱千古,影響幾代人;文學家堪稱是時代的良知,是國家社會進步的重要指標。
讓文學家擁有一個海闊天空的創作空間,並有機會發表其大作,廣為流傳,是一個有為有能的政府之責。長期以來,臺南縣政府一直在建構這個平臺,不但每年定期舉辦「南瀛文學獎」的比賽,發掘文壇新秀,也徵選文學作品,為縣籍文學家出書;2010年底縣市合併前,臺南縣政府已出版作家作品集達125冊,重要作家研究文集6冊, 包括這次的9冊,足見臺南縣文壇之盛。
本年度的文學叢書,以尚未在「南瀛作家作品集」出版過,且優秀的作品為優先出版;除徵選作品之外,也透過編輯委員推薦邀稿,讓作家作品集更為多元與豐富。這9本書中,徵選的作品有:胡民祥《水鄉花草工程路》、楊寶山《長尾山娘》、方秋停《童年玫瑰》、柯柏榮《內籬仔的火金姑》和楊順明《鹽田裡的詩魂─羊子喬文學評論集》等;推荐的則有李筱峰《我生印記─李筱峰選集》、陳萬益《台彎文學論說與記憶》、利玉芳《夢會轉彎》和研究系列陳瑜霞《郭水潭生平及其創作研究》等。
這套文學叢書的出版,是以「臺南縣政府」為名出版的最後一套,2010年底臺南縣市的合併,「臺南縣」將從此走入歷史,進入一個全新的「臺南都」時代;不過,體制的改變,並不會影響南瀛文學家的消長,我們相信,孜孜耕耘於南瀛文學田園的老將新秀,應該會把筆耕的視野放得更大,也會放得更開、更遠。
臺南縣縣長 蘇煥智
〈處長序〉
以鹽分地帶文學為榮
2010年12月,臺南縣市將升格為直轄市,文化古都,歷史燦爛,優質的人文素養,嘉南平原,稻香無限,在地素樸的生活,是升格的主要因素,是臺南人共同的記憶與驕傲。
「南瀛作家作品集」出版到去年,已達16輯,共出版115種叢書,今年加強推出成果,除了徵選作品,收有胡民祥「水鄉花草工程路」、楊寶山「長尾山娘」、方秋停「童年玫瑰」、柯柏榮「內籬仔的火金姑」、楊順明「鹽田裡的詩魂─羊子喬文學評論集」等五種作品;另外,再由五位編審委員陳昌明、張良澤、阿盛、羊子喬、林佛兒特別推薦,甄選縣籍著名學者與詩人之著作,計有陳瑜霞「郭水潭生平及其創作研究」、李筱峰「我生印記─李筱峰選集」、陳萬益「台灣文學論說與記憶」、利玉芳「夢會轉彎」四種;比往年多出了一倍,增實了「南瀛作家作品集」的質與量。
濃厚的文學素質和豐美的鹽味作品,早在日治時代的北門郡,濱海的六鄉鎮,從北門、將軍、學甲、佳里、七股、西港的所謂「鹽分地帶」,萌芽與茁壯。身為台南人的一分子,有幸恭逢其盛,對這些寶貴的遺產,有責任加以保護和繼承,並提供更多的位置和環境,供其揮灑所長。培養新秀,彰顯前輩,使南瀛文學在台灣永遠成為文學新故鄉的典範。
愛爾蘭作家喬艾思所著「尤里西斯」,已成為現代文學經典,因為他對世界文壇的影響與貢獻,愛爾蘭政府在首都都柏林街頭為其豎立銅像,並刻著「一個城市因為作家而偉大」的字碑,愛爾蘭對作家的尊崇,值得我們學習。
「鹽分地帶文學」雜誌總編輯林佛兒,有一首在三十年前所寫的二十行詩,就叫「鹽分地帶」,末段他寫著: 「我們一直孳生也一直滅亡/在鹽分地帶/我們雖然粗糙,雖然卑微/但我們堅持/是一群永恆的自由顆粒/在貧瘠的土地上發光」。
此詩讀起來雖然沉重,但也充滿了骨氣,有其鹽分地帶人的硬頸和不屈服的精神。
以鹽分地帶文學為榮,在此向作家致敬,願與南瀛的文學人共勉。
臺南縣政府文化處處長 葉澤山
〈自序〉
靜謐中傳來故鄉自然的呢喃,鹽分鄉土的芬芳在殖民地悲情的世紀中,散發微微的馨香,為日治時期臺灣文壇注入新鮮的活力,直至今日。
郭水潭的文學造詣在當時有目共睹,是臺灣新詩奠基時期的大家。他除新詩創作外,也跨足日本傳統文學和歌創作,其作品甚至被選入《皇紀2594年歌集》中;連小說〈某個男人的手記〉也獲得《大阪每日新聞》「本島新人懸賞」的佳作;其他如文學評論、生活隨筆方面也多有呈現。其多元創作的活動期間,正與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時期相符,是臺灣文學研究上必要的關鍵之一,且他橫跨各種領域的文學創作,是探討當時各分野的文學史中,缺一不可的文獻史料。
郭水潭生於殖民時期鹽分地帶的一位農村青年,無優渥的身世背景及高深的教養學識,是位極普通平凡的青年。他本著對文學藝術的熱愛,活躍在當時文壇而成為「島上詩人」的重要一員。戰後時境變遷,或因語言使用侷限,轉而從事幕後文獻史料的整理工作,默默終其一生。
觀其人及其作品,既無英雄般與殖民統治者交手的輝煌偉績,亦無不朽流傳萬世之巨作,只是一介平民在殖民處境下用敏銳的詩人觸角編織一串串的人生經歷,這種經歷或許只是臺灣殖民拼裝圖騰史中的一小片拼圖、一種典型,雖不起眼,但缺此塊,卻永遠也無法完成整幅拼圖,這即是他在臺灣殖民史上無限價值的所在,亦是研究的真正意義所在。
此篇是2006年的博士論文。至今已事隔4年,這段期間因公務甚忙疏於研究,實在愧對恩師們的諄諄教誨。這次很感謝陳師昌明的推薦,讓我有機會再次重新審視自己的論文,回想當時一切真是點滴在心頭。
此文的完成,承蒙呂師興昌的傾囊相授畢生收集珍貴的手稿資料,甚至還帶我親訪郭水潭的故居及親友,讓我節省許多茫然搜尋的時問,而可以直接進入文本的分析。同時也因有吳師達芸一旁的鼓勵及代禱,才得以剛強壯膽地放手一搏。撰寫期間感謝得到郭水潭的友人莊金珍先生及四公子徐裕超的協助訪談,釐清不少生平事蹟上的疑點。此外,論文審查期間得到趙天儀教授、陳萬益教授、陳昌明教授、李漢偉教授許多寶貴的建言,讓我受益良多。也感謝培育我的成功大學中文系,讓我從中學到很多不同於語言學習的思考模式。要感謝的人太多,只能感謝上帝,賜給我有如此疼愛我的師長、朋友及家人,願 上帝福杯滿溢於他們。
此次承蒙主辦單位台南縣文化處提供機會及評審老師的厚愛,得以出版拙論,深致謝忱。最後,將這本書謹獻給在背後默默支撐著我,時時給我力量的父母雙親及愛兒─彥丞、彥志,並將一切的榮耀歸給 我主耶穌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