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刻繪大地的容顏:阿盛散文研究
  • 作者:
    戴勤祝
  • 出版者:
    臺南縣政府
  • 出版日期:
    民國98年12月初版
  • ISBN/ISSN:
    978-986-02-1007-1
  • GPN:
    1009803307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0.9*15cm/370頁
  • 定價:
    250

|內容簡介|

 

    本論文藉由訪談與深入分析阿盛的作品,並輔以他所提出的創作理念和相關文學理論,共分六大章來呈現阿盛的散文面貌:第一章為緒論,羅列筆者的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前人回顧;第二章寫作背景,透過觀察時代、個人到其文學背景,以達到更精準而適切的分析其作品;第三章散文創作觀與創作歷程與第四章散文的主題內涵,探討阿盛創作理念強調土地、人性,其文字背後所流露的悲憫胸懷與人世體悟;第五章修辭法藝術表現分別對其作品中頗具特色的修辭藝術進行品評;第六章結論,則總結上述章節,探討阿盛的散文價值與影響。

 

 

|作者簡介|

 

戴勤祝

 

    戴勤祝,生長於好山好水、稻香果甜的屏東縣佳冬鄉。高雄師範大學中研所碩士。喜歡聽歌、沉思、看海、到海邊捉螃蟹,嚮往公平與正義的桃花源。現任教屏東縣鶴聲國中。

 

 

|目錄|

 

002  縣長序    一起為「南瀛文學」效力/蘇煥智

004  處長序    總爺,文學與藝術的大莊園/葉澤山

006  推薦序    看見鄉土之美/鍾素美

007  自    序    /戴勤祝

014  論文摘要

016  第一章    緒論

016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016          一、發現臺灣人情的美

019          二、呈現阿盛散文的價值與特色

023          三、提示阿盛散文研究鑑賞的途徑

024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

024          一、重要評論篇章成果回顧

026          二、研究專書成果回顧

027      第三節    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027          一、研究範圍

029          二、研究方法

031          三、論文架構

033  第二章    寫作背景

035      第一節    時代背景與個人背景

035          一、時代背景

043          二、個人背景

059      第二節    文學背景

059          一、中文系

063          二、鄉土文學論戰

078          三、民間文學

082  第三章    散文創作觀與創作歷程

083      第一節    散文創作觀

083          一、散文創作觀形成原因

089          二、創作理念

109      第二節    創作歷程

110          一、《行過急水溪》──回憶文學期

114          二、《綠袖紅塵》──都市文學期

117          三、《十殿閻君》──旅遊文學期

119          四、《心情兩紀年》──講唱文學期

121          五、《民權路回頭》──感悟文學期

123      第三節    創作歷程不變的堅持

124          一、文字精煉而自然

139          二、文字富節奏感

145  第四章    散文的主題內涵

146      第一節    家鄉記憶的探索

150          一、變遷中農村今昔

162          二、鄉野人物傳奇

173          三、動物、植物哲理感悟

181      第二節    親情的光輝

181          一、祖太

184          二、祖父

189          三、母親

193      第三節    都市浮世繪

195          一、都市苦悶的靈魂

200          二、淪落風塵的女郎

216          三、銀髮族的黃昏

227  第五章    修辭法藝術表現

228      第一節    譬喻

229          一、定義

230          二、分類

250          三、阿盛譬喻修辭法藝術特色

252      第二節    婉曲

252          一、定義

253          二、分類

278          三、阿盛婉曲修辭法藝術特色

280      第三節    類疊

281          一、定義

282          二、分類

294          三、阿盛類疊修辭法藝術特色

296      第四節    夸飾

296          一、定義

298          二、分類

306          三、阿盛夸飾修辭法藝術特色

308      第五節    設問

308          一、定義

309          二、分類

319          三、阿盛設問修辭法藝術特色

321      第六節    仿諷

321          一、定義

322          二、分類

328          三、阿盛「仿諷」修辭法的藝術特色

330  第六章    結論

330      第一節    阿盛散文的價值

330          一、忠於理想的精神

332          二、開創散文新氣象

334          三、拓展散文新領域

335          四、豐富的思想內容

337          五、精湛的文字技巧

338      第二節    阿盛散文的影響

338          一、探觸台灣,深耕文化

339          二、承先啟後,作育文才

341          三、洗滌心靈,人間有情

344  參考書目

357  附錄一:鄉土情深訪阿盛

366  附錄二:電子郵件請益錄

368  附錄三:阿盛老師的人文教室

370  附錄四:沈秋蘭的文學奔赴

 

 

|書序|

 

縣長序

一起為「南瀛文學」效力

 

    文學是生活的情調,只出現於精神文明先進的民族;古今中外多少帝王聖賢、英雄豪傑,在歷史洪流裡來來去去,你我又認識幾位?但一首美麗的詩歌、一篇優美的文章,卻可以傳唱千古,這就是文學的偉大;為臺南縣發掘與保存更多文學家及其文學作品,是臺南縣政府長久以來不變的態度與恆久的責任。

    「南瀛文學叢書」係臺南縣文學作家的書庫,自1992年徵選以來,迄今(2009年)17年間已累積到114冊(另有「南瀛重要作家研究文集」5冊),成果堪稱豐碩,很值得我們驕傲;驕傲的地方,並不全然是出版了這麼多文學著作,更重要的是,臺南縣出了這麼多默默奉獻於文學創作的文學家。

    文學創作之路是孤寂的、辛苦的、遙遠的、不一定會成功的,唯有守住寂寞、孜孜不倦的人,才有可能產出文字。一本新書的誕生,是作家多少辛勤歲月、嘔心瀝血的結晶,一般人只看到結果,鮮少體會箇中的辛酸,只有細細咀嚼,認真閱讀,才能與作者產生共鳴。

    好的文學作品,需要有精密的淬鍊,今年的新書:《記憶的明信片─林佛兒四十年散文選》(林佛兒)、《西洋樓》(邱致清)、《遊珊瑚潭》(賴哲顯)、《臺灣鄉土傳奇》(黃勁連)和《刻劃大地的容顏─阿盛散文研究》(戴勤祝)等5書,即都是經過千錘百鍊挑選出來的,很值得大家一讀。

    出版優質的文學作品,一直是臺南縣政府努力的目標,也是責無旁貸的任務,資深文學家已在前面開拓坦途,期待更多文學新手加入創作行列,一起為「南瀛文學」效力。

 

臺南縣縣長   蘇煥智

 

 

處長序

總爺,文學與藝術的大莊園

 

    98年南瀛文學叢書編輯會議在六月舉行,邀請五位編輯委員—包括陳昌明院長、張良澤教授、以及旅北作家阿盛、羊子喬,「鹽分地帶文學」總編輯林佛兒,從新營文化中心移至麻豆總爺藝文中心紅樓召開。我的心情愉悅而驕傲,希望他們來總爺藝文中心走走,看看這裏人文與自然之美。原來是日治時代明治糖廠會社的社長及員工宿舍,經過蘇煥智縣長極力爭取保護下來,幾年用心整理和經營,總爺藝文中心已成為南瀛最古樸和老樹成林的一座莊園。多元的展演活動,豐富著在地人與觀光客的心靈。

    五年前的總爺,現在的總爺,時時刻刻在蛻變成長,此處成為兼具鄉土文化與前衛進步的文藝與藝術雙璧的大本營。這個期許我們深具信心,所以特別邀請學者與旅外文壇先進回來,一方面參與本屆文學叢書的審查,一方面體會並請言傳總爺藝文中心的優美及遠景。

    這次經過五位編審的慎重討論,選出五本作品,計有:賴哲顯散文集「遊珊瑚潭」,本書除了記述遊珊瑚潭外,也屬於一種傳記文學書寫,頗具史學價值。邱致清的短篇小說集「西洋樓」,融入了舊社會與文化的小說,充滿了魅力,台語的使用流暢而活潑,可讀性強。黃勁連的台語讀本「台灣鄉土傳奇」,是用台文改寫早前民間傳說,有其時代意義。戴勤祝的論文集「刻繪大地的容顏—阿盛散文研究」,是其碩士論文,論點及闡述甚得作者阿盛之賞識。另邀請本縣出身作家林佛兒的散文選「記憶的明信片—林佛兒四十年散文選」,共五本作品成書。邀請本縣名作家回鄉出版作品,是陳昌明院長的建議,為了尊重縣籍前輩作家及增強叢書份量,南縣作家作品集除了甄選若干本外,應邀請出身縣內知名作家的作品,一年鎖定一、二本,經過編委會審查決定,付之實施。今年林佛兒的散文選集是個起步。林佛兒是早熟的作家,未至七十歲,寫散文已有五十年歷史,四十年選(1962—2002),是他從已出版的四冊散文集挑選的精萃。

    總爺藝文中心在縣府及民眾共同的呵護、保存,已成為充滿柚香、生態與藝術的大莊園,沉澱傳承了許許多多美好的回憶時光。本屆的南瀛文學叢書,在此經審慎討論順利產生,又為總爺藝文中心播下文學的種子,一處充滿人文底蘊的園區,邀請大家細細來品嚐。

 

臺南縣政府文化處處長 葉澤山

 

 

推薦序

看見鄉土之美

 

    八月初始,我接掌新學校,它是屏東市區的名校,在我到任後的第三天,我見到了戴勤祝老師,個子頗小的她捧著厚厚的論文本,要我寫序。說真的,一時間我有點受寵若驚,待冷靜下來,敬愛之情油然而生。感佩戴老師的論文入選台南縣文化處98年出版的「南瀛文學叢書」,證明了新學校的優質果然名不虛傳,然而面對長達十多萬字的文字時,我卻有了更多的壓力,我告訴戴老師我將盡力而為。

    於是,暑熱的午后,寂靜的辦公室裡,我撫卷閱讀,感受到戴老師熱愛鄉土的那份真誠,以及對文化傳承的那份友善,才會執著於當代文學作家阿盛的抒情散文研究。戴老師用極為敏感和細膩的筆觸,分析與詮釋阿盛的抒情散文,透過論文嚴謹的結構,將一本本的素材消化玩味,展現出她的聰慧與文人的感性;字裡行間,似曾相識的大地容顏又鮮明活躍起來,那鄉野舊事的過往今昔,那土地與人性的關照,那小城居民的樂天知命,又一一呈現在我的面前,我彷彿掉進時光隧道回到從前,過著人親土親的生活,享受可親可愛的鄉土民情。所以我還得要謝謝戴老師,導引我進入鄉土文學,雋永大塊文章,領略鄉土之美。

    在學校,戴老師是位好老師,諄諄教誨作育英才,推動鄉土教育不落人後;在學界,戴老師潛心專研鄉土文學,為傳承與創造文化貢獻心力,身為鶴聲國中的一份子,備感榮耀光彩。

 

鶴聲國中校長  鍾素美

 

 

自序

 

    法郎士名言:「一切真正的批評都只是敘述他的靈魂在傑作中探幽訪勝的經過。」感謝阿盛提供尋幽訪勝的人文風景,從阿盛散文的窗口,映照著時代變貌的縮影,也呈現台灣文學的視野與憧憬。深深感謝阿盛很懇切接受一次次訪談和電子郵件請益、電話訪談,使本論文可以得到最直接的印證,感激不盡,也從中發現我們都同屬於期盼為台灣大地,略盡棉薄之力的人。

    撰寫本論文最大的動機,誠如論文中所說:「筆者認為台灣雖小,卻是生我們、育我們的土地,記錄這塊土地上的歲月遞嬗是台灣子民的驕傲與責任。」我有幸在探討阿盛散文中分享了這份責任,從中看見近半世紀的時代遞嬗,這土地上的風土人情、悲喜春秋。阿盛提筆為文,深知陽光再亮也有照不到光的幽暗面,他寫出周遭小人物的淚與笑,呈現人性的複雜面,反映出人生的光明面與黑暗面,不時用淑世的胸懷,「溫溫的刺」。家鄉的美好與不美好事物,阿盛把感受用樸質的文字記錄下來,背後有他對家鄉無盡的愛。

    台灣有其獨特的地理、歷史背景,也孕育了多元而寬廣的海洋文學特質,藉著有深度、廣度的文學作品的書寫,累積了台灣文學的財富。我也相信在文學大河上,眾舟勇健前行,台灣文學會是世界文學的珍貴財富。

    很幸運蒙指導教授林師文欽先生,提綱挈領指導,給予寶貴意見,才得以完成本論文。更感謝口考老師龔師顯宗老師厚愛,用心指點疏漏,也給本論文很高評價,提攜之恩,永銘在心。如果本論文能有小小的貢獻,都該感謝前人的心血結晶,讓筆者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寬更遠。更要感謝身邊真情相挺的「論文團隊」,謝謝大學摯友秋蘭,從引見阿盛,到為論文寫附錄,一路有你,論文寫來就不寂寞了。謝謝研究所同窗好友惠玲、淑惠,同甘共苦,度過即使躺下來天花板都像寫滿報告的夜晚。謝謝全家總動員,一路有你們的支持與鼓勵,比我更細心、用心的校稿,使論文更臻完備。感謝鶴聲國中鍾校長素美為我寫序,在她平易近人的作風,我讀到了領導者的器識與用心。真情是一輩子的財富,這是我完成論文的最大心得。

    法哲巴斯卡(Blaise Pascal)曾言:「人只不過是大自然最柔弱的蘆葦,但它是會思想的蘆葦。」過去,我們忽略了台灣處處都有千萬種風情,近年來,我們看到一個可喜的現象:各縣市大力散播愛鄉、愛土思想的種子,讓這樣的思想在鄉土生根,更深耕文學沃土,重視文學與土地結合,展現家鄉可親風采,建造家鄉人文風景新地標,在南瀛文學我們看見台南縣政府的美意與用心。本論文蒙阿盛青睞節錄在其新書《夜燕相思燈》代序,倍感榮幸,今能獲選入「南瀛文學叢書」付梓,衷心感謝台南縣文化處的肯定。謹把此書獻給生於斯、長於斯,用心在這塊土地生活的每一個人。

    新營,阿盛的文學原鄉,在台灣散文史上它是個閃亮的名字!

 

戴勤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