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台灣作家楊青矗小說研究(1975年以前)
  • 作者:
    作者:英格麗舒 Ingrid Schuh/譯者:劉美梨
  • 出版者:
    臺南縣政府
  • 出版日期:
    民國96年1月
  • ISBN/ISSN:
    978-986-00-8757-4
  • GPN:
    1009600197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0.9*15.1cm/257頁
  • 定價:
    250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為德國人──Ingrid Schuh,她研究楊青矗在1975年以前所創作的小說,並在德國特利爾大學以此論文獲得碩士學位。

    楊青矗在臺灣被稱為「工人作家」,而他也有許多非此類的作品,以不同的觀點來剖析臺灣社會,作者在本書中特別針對此類小說(稱為「非工人類」)進行評介,包括探討農村沒落及原因、煙花女子命運等,可說是本深入探究楊青矗其人其作的專書。

 

 

|作者簡介|

 

英格麗舒  Ingrid Schuh

 

    英格麗舒(Ingrid Schuh),中文名舒海雲,德國人,大學讀中文,在特利爾大學(University Trier)讀研究所時,在研究楊青矗的小說撰寫本書為碩士論文,她是世界第一位研究台灣作家撰寫學位論文的開創者,楊青矗也因此成為台灣第一位被研究撰寫學位論文的作家。英格麗舒一九八九年獲碩士學位後,即赴北京擔任德國大使館外交官,工作六年後調回德國。本書德文版在德國有出版專書發行。

 

譯者  劉美梨

 

新竹人,一九八九年淡江大學德文系畢業,在中央研究院工作數年,然後留學德國,畢業後在德國結婚,長居德國。

 

 

|目錄|

 

002  縣長序

004  局長序

006  魏希歐教授序

007  自序

013  第一章  楊青矗生平及作品簡介

028  第二章  楊青矗對文學及所處社會之觀點

028       2-1  台灣工業化及農業沒落衍生的問題

029       2-2  楊青矗的使命感

034     2-3  知識份子和市井小民

035       2-4  楊青矗的筆名的含意

036       2-5  楊青矗文學訊息所要傳遞的對象

037       2-6  楊青矗使命感之根源

044  第三章  楊青矗「非工人類」小說簡介

044       3-1  農業社會現代化導致道德價值與傳統美德的崩潰

049       3-2  農村沒落及其原因

053       3-3  煙花女子的運命

058       3-4  其他主題的作品

063  第四章  台灣工作環境、工人生活的轉變和楊青矗作品對此現象描寫

070  第五章  「工廠人」

070       5-1  「工廠人」的出版可視為楊青矗寫作生涯的轉捩點

071       5-2  小說「工等五等」評析

071         5-2-1  內容介紹

078         5-2-2  作品結構評析

095       5-3  「工廠人」其他篇章

095         5-3-1  被壓迫的工人

107         5-3-2  「工廠人」其他重點

113         5-3-3  今昔處境的逆轉

115         5-3-4  有組織的工人

124  第六章  短評

127  附錄Aa  「成龍之後」德文翻譯

142               「成龍之後」中文原文

152  附錄Ab  「工等五等」德文翻譯

175               「工等五等」中文原文

190  附錄Ac  「工廠人」節錄德文翻譯

193               「工廠人」節錄中文原文

195  附錄B  楊青矗作品目錄索引

199  附錄C  楊青矗作品編年目錄標題

219  附錄D  本書註解

 

中文版增錄:

 

233  楊青矗簡介及其著作明細

239  楊青矗寫作年表

254  楊青矗小說評論引得

 

編者註:

 

    本書原著德文版到附D「本書註解」全部完結。原書研究楊青矗一九七五年以前的作品。本書完成於1988年,為使讀者瞭解一九七五年至本書中文版2007年出版,此間楊青矗的著作情況,特別增收「中文版增錄」三篇。

 

 

|書序|

 

南瀛文學浩翰無邊

 

    文學如同田園,需要不斷的拓墾、耕耘、栽種、澆灌與施肥,才能開出美麗的花、結出甜美的果,每一個季節才會有歡欣的收割;在如此多麗的南瀛文學田園中,許許多多的文學耕耘者,辛勤的筆耕,努力的創作,老中青三代各自在擅長的領域發揮所長,或詩、散文、小說,或報導文學、兒童文學,甚或劇本、論述,多年的奮鬥與成果的累積,南瀛文學的這塊遼闊田園,才能遍地開花,滿園芬芳,我們與有榮焉,感受南瀛文學多樣之美,享受南瀛文學豐碩之果。

    為傳承南瀛文學薪火,倡導地方文藝創作,藉以培育藝文人口,2005年起,「南瀛文學叢書」從「南瀛作家作品集」跨越到「南瀛文學研究」,不只鼓勵縣籍或設籍於縣內的文學愛好者多方創作,也獎掖研究南瀛文學家的論著者,我們期待也相信如此的雙管齊下,對「南瀛文學」的全面關照,具有正向意義與實質功能,今年度就有林佛兒及楊青矗小說研究的出版,透過這種「埋首文學創作──研究創作文學」的良性互動,文學家應該會更戮力於文學創作,這對南瀛文學的開疆闢土與提昇層次,都有不同於以往的視野與價值。

    田園農耕是一件勞力的辛苦之事,但文學筆耕的勞心之苦,則更甚於下田農耕。本府願意搭造一座堅實的文學平台,為關心又努力於南瀛文學創作的千百文學家,做好服務與催生。

南瀛文學浩翰無邊,有寬闊的文學草原,更有遼遠的文學山川,不要只是讚嘆江山多嬌,拿起筆來, 讓我們一起來書寫好山好水好文化的南瀛大地。

 

台南縣縣長  蘇煥智

 

耕耘文學的沃土

 

    根據人類文明發展史,人類在求得溫飽,從狩獵轉為農牧,社會逐漸組織成形後,才開始吟詠詩歌。也就是說,只有高度發展的文明社會才會去思考身為人的意義,進而吟詩、編劇、作書,文化因此結晶成為文學。此後不論和平或動盪,無論富足或貧窮,文學將會發揮影響力,啟發一代又一代的人。

    到二○○六年為止,《南瀛作家作品集》出版滿一百本。這一系列的作品網羅了縣內優秀作家,具體而微呈現南瀛文學的縮影,這是我們默默耕耘的一點結果。蘇縣長自就任以來一直力倡「南瀛學」,所謂「南瀛學」涵括歷史、文化與民俗,其中文學跨越這三類學科,是南瀛學的藝術成就之一。二○○三年起,蘇縣長更以其尊翁之名,與愛鄉文教基金會合辦「紀念蘇添水先生──博碩士論文研究獎」,獎助國內外青年學子熱烈參與「南瀛學」之研究,成果斐然。為了進一步展現南瀛的風采,提升文學宏觀的研究,二○○五年開始,我們樹立一個新標竿,從文學研究再出發。文學反映社會,紀錄當代生活樣貌,作家透過作品把家鄉納入藝術的領域中,昇華成可供珍藏的史蹟;而文學論述,使文學成就獲得肯定、整理與保存,間接地,將家鄉風貌拓印在學術殿堂。

    《南瀛重要作家研究文集》於焉誕生,此一文集乃徵求國內外研究南瀛作家為主的碩博士論文,經嚴謹評審,於去年出版一、二集,分別為《吳新榮研究──一個台灣知識分子的精神歷程》(林慧姃著,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逵及其小說作品研究》(吳素芬著,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二○○六年經過學者專家的評審,再選出二冊:研究文集三,《台灣作家楊青矗小說研究──一九七五年以前》(英格麗舒著,德國特利爾大學碩士論文,原文為德文,翻譯:劉美梨)、研究文集四,《推理小說研究──兼論林佛兒推理小說》(洪婉瑜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其中被研究對象之一楊青矗為台灣工人作家代表,林佛兒被稱為台灣推理小說第一人。

    南瀛作家作品集今年出版三種,一○一《作家之死》(魯子青著)、一○二《悠遊的心痕足跡》(陳益裕著)、一○三《五月故鄉的荷花盛開》(蘇菲亞‧劉著)。小說、散文並茂,也是本年的豐收。

    心靈的改革需要耐心與堅持,生命亦由此過程得到充實。以人為本、從心觀照的理念,有其溯本追源、繼往開來的意義。這是一種責任,而要建構此項工程,需要前瞻和不懈的耕耘。英國詩人丁尼生說:「耕耘土地之上,終於大地之下」,我身為一位南瀛地區的文化工作者,願竭誠盡力扮演農夫的角色,耕耘這一塊留給後人收割的良田。

 

台南縣政府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魏希歐教授序

 

    近來在特利爾大學(Universitat Trier)漢學研究部門,出現現代台灣文學的碩士論文研究,其中以英格麗舒(Ingrid Schuh)女士所寫有關台灣作家楊青矗的作品研究,尤令人倍感興趣!此乃台灣文學首次出現在歐洲文學界之故。

    近來台灣在經濟上的卓越成就,已獲得舉世的矚目,而對於台灣工業社會生活的陰暗面,人們價值觀的改變及努力追求進步的台灣社會,在這本研究楊青矗筆下工人世界的書裡,皆有深入的剖析。

    由於此書不僅對楊青矗的作品作純文學上的探索,也兼以社會科學的眼光,對其人,其文作了一番詳細的解析,故此書頗具閱讀價值。

    在此特別恭喜本書能與一系列的中國論文集一起付梓問世,我也要對此書的發行人赫默特‧馬汀博士(Dr. Helmut Martin)致上我由衷的謝意。

 

德國特利爾大學教授

魏希歐(Wei Chiao)博士於特利爾大學

一九八九年六月十六日

 

 自序

 

    二十世紀初的台灣仍只是個被剝削、貧窮、落後的農業島國;今日高度工業發展的台灣,則挾其無可計數的驚人外匯存底而舉世聞名。

    此一「經濟奇蹟」發生於六○年代和七○年代初,當時的社會呈現一片工業極速擴張的繁榮景象。

    由於工業化的腳步過快,諸如社會關係緊張,分配不均,農業沒落及其他因「經濟景氣」與否而產生的不良併發症等,皆對台灣各階層的人民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

    源於諸多政治、文化背景的因素,我們將六○年代台灣文學的發展,稱為「鄉土文學」的再生。所謂的「鄉土文學」,我們可往上追溯到一八九五年到一九四五年間的日據時代。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鄉土文學的復甦,將當年風行一時的現代文學思潮逼退至次要角落,它嚐試以寫實的手法,描寫台灣社會進行中的巨變。

    楊青矗先生是此一時期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正是本書所要探討的主角人物。楊青矗以「工人文學」著稱於台灣,當然他也以其他許多不同的觀點來剖析台灣農業社會的現代化。儘管他擁有廣大的讀者群,且小說再版次數頗高,可是至今仍未出現一本書針對他作一詳盡的介紹。當然,作品的暢銷與否與其文學價值未必成正比,然而楊青矗不僅在文學的領域裡擁有顯著的成就,同時經由一系列的「工人小說」,他將工業社會裡人們的各類問題與社會的各種矛盾現象,公諸於世並深入探討。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楊青矗並不將自己侷限在坐而言的文人世界裡,由於他積極的政治主張和激進言論,曾為他惹來數年之久的牢獄之災。當年他的事跡曾被詳細報導,所以有關他的各項紀實也被仔細的保存下來。故就某些方面而言,他的生平亦可視為那一代台灣人的典型代表。經由楊先生熱心的協助,我才能在此提出許多至今仍鮮為人知的問題並討論之。

    在以下各篇章中,我將根據多位記者訪問楊青矗的談話內容,將楊青矗對社會問題的觀點,以及文學工作所應負的使命及目標,作一概略的說明。同時,在此我亦將中國的傳統,五四運動與鄉土文學之間的關聯一併提出。我將此書的重點擺在有關楊青矗的作品探討上,特別是他的「工人文學」。我將這個名詞加上引號,是因為基本上這個慣用的直譯名詞,在台灣有點語意模糊,因為在他的小說中,並不只針對工人來著墨而已,有時候,書中的主角也可能是卑恭屈膝的職員,甚至是廠長或總經理也有可能,在這些工人角色中,他們本身並不從事勞力生產。就這方面而言,這個名詞並不符合一般工業社會中典型的工人形象。

    在本書中,我否定了這樣的一項說法:楊青矗的寫作生涯在一九七五年已告一段落。就各方面而論,「工廠人(Menschen in der Fabri)」這篇小說的發表是楊青矗人生與寫作的轉捩點,他的初期創作階段是我最感興趣的地方,也是本書所要探討的重點。在這本書後面的附錄中,所有初期創作階段中兩篇小說的德文翻譯,每一篇都具代表性的人物性格,由於它們摘錄自「工廠人」(1975),因此我們可從此處對楊的第二創作階段略窺一二。

    「成龍之後」(1967,Eine glanzende Karriere)則不屬於楊所精研的工人世界之作品。這兩篇小說充分流露出六○年代鄉土文學的特質;「工等五等」(Lohngruppe funf, 1970)則是第一篇工人文學作品,我們會在5-2章中仔細研究。

    在附錄B中有關楊青矗作品的年代表,皆經過他本人親自審核過,對於他的熱誠相助,實不勝感激。

    在此我要特別感謝我最敬愛的教授  魏希歐博士及赫默特‧馬汀博士,在百忙中仍能替我的原稿作閱讀及校正工作,同時也謝謝楊青矗先生所給予我的一切支援與幫助。謝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