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楊逵及其小說作品研究
  • 作者:
    吳素芬
  • 出版者:
    臺南縣政府
  • 出版日期:
    民國94年12月
  • ISBN/ISSN:
    978-986-00-3901-6
  • GPN:
    1009403192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0.8*14.9cm/278頁
  • 定價:
    250

|摘要|

 

    楊逵(1906-1985)出生於筆者居住的台南縣新化鎮,這一段童年經驗,使他的社會思想得以萌發,文學天份得以啟蒙。由於彼此間的深厚淵源,新化鎮公所與文史工作室,近年來積極籌建楊逵文學館,並且大力推廣楊逵成為當地的文化象徵。

    本論文首先採用「文獻資料分析法」,蒐集閱讀有關「台灣文學史」及「楊逵生平」的書籍資料。再用「文本分析法」,閱讀《楊逵全集》,針對其小說作品,做主題意識與形式的探究。同時,訪問楊逵後人,找出小說內容與現實生活的關聯性。三年來,筆者配合新化鎮的活動與教學需要,持續以「田野研究法」與「行動研究法」,充實本研究的內容。

    楊逵其小說作品的主題意識,以呈現當時的生活情況為主。就當年佔社會多數的勞農階層而言,每天必須面對貧窮與失業的問題,也經常遭遇疾病與死亡的威脅。透過楊逵寫實的描寫,可以突顯殖民政府對人民的壓榨與資本社會的不公,然而,即使在如此黑暗的時代,楊逵也不忘點上一盞光明的燈,將希望寄託於社會運動,表現出楊逵小說樂觀積極的一面。

    此外,楊逵小說的創作形式有一些共同的特色:一、喜歡以主要人物的觀點、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故事。二、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常為知識份子、醫師、農民、日警等,人物塑造的手法趨向類型化。三、經常使用象徵、反諷的修辭技巧,以及適度運用對比等敘述藝術。四、善於塑造典型環境來呈現矛盾或衝突,小說的篇幅越長,結構也漸趨複雜。

    由於楊逵小說有濃厚的自傳風格,經常可以在作品中找到其現實生活的縮影。小說中的人物幾乎就是以楊逵本人、妻子葉陶及楊逵兒女為典型來設計的。楊逵的生平經歷、交友情形(如賴和、入田春彥等人)對其文學創作生涯,亦有著關鍵性的影響。經由小說人物的敘述和對白,所透露出的思想觀念,其實就是楊逵自己生命的核心價值。

    在台灣文學史上,楊逵被視為賴和文學的傳承者,與楊逵相識而受其影響投入台灣文學領域的後輩有林瑞明、林載爵、路寒袖、楊翠......等。楊逵逝世後,聲望提高,成為台灣、大陸、日本三地最受重視的台灣作家之一。由於其遭遇挫折不氣餒的精神,以及面對強權不低頭的執著,楊逵成為生命教育的最佳例證。

 

 

|作者簡介|

 

吳素芬

 

    吳素芬,民國五十八年出生於台灣的外島──馬祖。小學三年級時,離開家鄉與父母,與兄姊一同到臺灣求學,住在雨都基隆,一直到考上台北師專(今國立台北師院)。畢業後,回到基隆任教、結婚。

民國八十七年,舉家遷回先生的故鄉──臺南縣,並在九十四年取得台南大學的國語文教學碩士學位。

 

 

|目錄|

 

003  縣長序/提高南瀛文學的能見度

005  局長序/文學與藝術之蝕心刻骨

007  自序

009  作者簡介

010  中文摘要

012  英文摘要

015  目錄

017  圖次

019  附錄目次

第一章  緒論

02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方法

024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028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

第二章  壓不扁的玫瑰

040  第一節  種子萌芽 ---- 文學與社會思想的蘊釀

049  第二節  開枝散葉 ---- 文學與社會思想的蓬勃成長

056  第三節  霜寒受挫 ---- 政治介入摧折文學生涯

062  第四節  冬藏再生 ---- 文學主張與社會思想的成熟

第三章  小說的主題意識

069  第一節  貧窮與失業

077  第二節  疾病與死亡

088  第三節  壓榨與不公

102  第四節  黑暗與光明

第四章  小說的創作形式

112  第一節  敘事觀點

122  第二節  人物形象

133  第三節  藝術手法與特色

144  第四節  情節與結構

第五章  作者背景與小說場景之關聯探討

155  第一節  人物設計

169  第二節  生活經驗

178  第三節  思想觀念

第六章  結論

191  第一節  文學成就

195  第二節  歷史評估

201  參考書目

211  附圖和附錄

 

 

|書序|

 

縣長序

提高南瀛文學的能見度 

 

    文學創作的路,漫漫長長,風景無限;而當創作文學的文學家,成為另一種文學時,文學創作的路,則將會更漫長幽遠,風光更為迤邐。2005年開始的「南瀛文學」,就是如此開拓文學創作的路。

    為讓「南瀛文學」的視野更為寬廣,面向更為多元,我們把「南瀛作家作品集」,做了不同以往的一些變革,除了持續鼓勵與發掘「南瀛作家」,為其出書之外,本府也積極獎掖對「南瀛作家」的研究,並將其論文或專著刊印成書,列為「南瀛文學」的一部份,因而此一系列套書乃改稱為「南瀛文學叢書」;而研究部份,則另以「南瀛重要作家研究文集」歸類,讓長期努力於南瀛文學的作家,有了一個更為準確的歷史定位。

    此一改變是必要的,文學家畢生致力於文學創作,與時代的脈動息息相關,反映著所屬世代的社會總總,不只是交代個人創作的心路歷程而已,也往往觸動著那個時代的人文脈搏,在在顯映著知識份子的想法與良知;研究文學家,看到的不只是文學的面向,更多是時代深沉的意義。從日治時期以來,南瀛大地已「出產」過許多重要的文學家,累積的能量已相當足夠,透過研究將可使「南瀛文學」的能見度更為提高。

    本年度「南瀛文學叢書」初試啼聲,首先出版林慧姃小姐的《吳新榮研究─一個台灣知識份子的精神歷程》與吳素芬小姐的《楊逵及其小說作品研究》,兩書都是碩士論文,期待此刻開始,南瀛作家的重要性,因有人研究而得以傳世,同時也希冀由此建立南瀛文學的特色,成為台灣甚至國際文壇耀眼的一顆星。

    文學家孜孜於創作,學者努力於研究,南瀛文學從此邁入一個新紀元。

 

台南縣縣長  蘇煥智

 

局長序

文學與藝術之蝕心刻骨    

 

    文學與藝術是通往人類心靈的一條幽徑小路,也是一門經典。其存在的價值,在於經得起時間的檢驗。中國唐詩宋詞承續千年,李白、杜甫、蘇軾作品至今吟誦隱喻不止,陳水扁總統屢以藉古諷今,如引用李白「下江陵」:「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山中問答」:「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可見文學流傳歷久彌新,勝於政治誑言。

    歐洲文藝復興起源十五世紀的義大利,文學家但丁、畫家達文西、雕塑家米開朗基羅,都在小城佛羅倫斯或米蘭相會。五百年後,他們的名字、他們的作品比生前還要響亮。其影響披靡全世界,超越文學藝術的領域,就是美學影響力的展現。義大利因為在十五世紀出現了他們,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以至未來,都輝煌且永垂不朽。義大利當然也出現過好的政治家或不好的政客,如今安在?文學與藝術之蝕心刻骨,在生活中、美學中,影響著萬千的心靈。

    我常思考文學、藝術,對本縣的營造及其影響力,如何鋪架一個平台,讓文學作家、藝術家去發揮他們的長才,榮耀縣境,並揚名於世。「鹽分地帶文學」十二月創刊,是其中一個實踐。楊逵文學館也在十二月落成於其故鄉新化,亦是一個夢想的完成。

    九十四年「南瀛文學叢書」除了文學類三種作品,兩種散文集:楊淑娟「歲月的容貌」、龔華「愛過」,以及周定邦台語詩集「Ilha Formosa」外,另特別策劃「南瀛重要作家研究文集」叢刊,乃為了彰顯及突出縣籍作家在文學上的能量與成就,鼓勵國內公私立博、碩士研究生。今年所輯兩本,一為林慧姃「吳新榮研究─一個台灣知識分子的精神歷程」,二為吳素芬「楊逵及其小說作品研究」,兩篇皆為碩士論文。

這些只是一個開頭,既已起步,我們願全力以赴,以期有一個豐收,獻給全縣縣民、文學家、藝術家。

 

台南縣政府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自序

 

    榮獲台南縣九十四年「南瀛文學叢書」入選,是一個合理的「意外」,說是意外,是因為我一直認為:在文學方面的表現,我是興趣大於能力的。

    我出生於福建省連江縣的馬祖島上,一望無際、湛藍的海洋,成為幼時記憶中難以抹滅的家鄉印象。為了有更好的學習環境,在小學三年級就遠離故鄉與父母,渡海來台灣,與兄姊們一起住在基隆的一個山坡小社區。離家的鄉愁、對母親的思念,使我每晚淚流枕被。也許是這種早熟的憂鬱,也許是那一大片芒花的詩意,我開始閱讀大量的文學作品,並陸續獲得校內外作文比賽方面的獎項。從小學直到國中,文學慰藉了我時而寂寞善感、時而激昂狂飆的心。

    進了台北師專,依興趣選填了語文組。這時才發現:比起那些傷春悲秋的細膩文字,或是鏗鏘有力的灑灑文筆,我淺白、樸素的詞彙,實在自嘆不如!

    直到我認識了楊逵──一位用質樸形式來傳達對生命之熱愛的台灣文學家。三年前,在外子崑泉的鼓勵下,報考並就讀了臺南師院(今臺南大學)的語文教學碩士班。因為現今居住在台南縣新化鎮,所以對出生在新化的文學家楊逵先生深感興趣,於是對其人與小說作品展開研究,成為我的碩士論文。在台灣文學史上,楊逵被視為賴和文學的傳承者,由於其遭遇挫折不氣餒的精神,以及面對強權不低頭的執著,成為生命教育的最佳例證。

    感謝台南縣文化局提供這次機會,使這本論文有更多發表的空間。感謝南師,提供在職進修的機會,使教學多年的老師,得以回味書本的馨香,再度開敔智慧之門。感謝指導教授王琅老師,以及林登順、汪中文教授,以及高師大的蘇珊玉教授,對我的論文多所指導。感謝楊逵先生的次子楊建先生以及次女楊素絹女士,不但接受我的訪問,也提供許多資料。另外,新化鎮文史工作室的康文榮先生,提供珍貴資料與寶貴的意見,惠我良多。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外子崑泉及孩子硯鈞、硯茹、硯淇,以及新化國小的同事與學生在寫作過程的協助與鼓勵,這份小小的榮耀與所有愛我的、我愛的人分享。

素芬於2005年7月30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