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劉吶鷗全集──增補集
  • 作者:
    主編:康來新、許秦蓁
  • 出版者:
    國立台灣文學館、臺南縣政府
  • 出版日期:
    民國99年7月
  • ISBN/ISSN:
    978-986-02-2187-9
  • GPN:
    1009902520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軟精裝/21.5*15cm/380頁
  • 定價:
    NT$350元

|內容簡介|

 

    劉吶鷗,生於臺南柳營,日本殖民時期活躍於臺灣、上海文壇及影壇,對於文學與電影領域有諸多貢獻,為梳理劉吶鷗文學脈絡、重建其於臺灣文學領域的地位,民國90年由臺南縣政府出版「劉吶鷗全集」。爾後,由本書編者康來新、許秦蓁持續蒐羅相關資料,編成此本增補集,除小說之外,亦包含翻譯、評論、影像、書信以及「朋友眼中的劉吶鷗」等相關資料,讓這位文學家進一步被認識與研讀。

 

 

|目錄|

 

006  走在時代尖端的劉吶鷗/蘇煥智

008  台南人劉吶鷗/李瑞騰

010  人間喜劇的橋段/鄭邦鎮

014  復活與還魂/陳萬益

016  三讀劉吶鷗:代序與待續/康來新

 

單元一    影像補遺

022  記憶的縮影─新出土老照片

 

單元二    創作/譯作補遺

036  綿被/劉吶鷗

042  我的朋友/HinababyashiTaiko著,吶鷗譯

045  西條八十詩抄/西條八十著,劉吶鷗譯

055  墨西哥萬歲!/愛森斯坦著,劉吶鷗譯

074  復腥/齊藤杜口著,劉吶鷗譯

078  電影作風的派別/Clifford Leech著,劉吶鷗譯

082  電影MONTAGE理論之來源/Karl Freund著,莫美譯

087  藝術電影論/安海姆著,吶鷗譯

 

單元三    電影評論補遺

174  黃昏的美學─Manulitz Stller的藝術/葛莫美

176  關於影片批評/葛莫美

179  俄法的影戲理論/劉吶鷗

189  「牢獄餘生」的真價值及其原作者/吶鷗

191  歐洲名片解說/吶鷗

193  「伏虎美人」觀後感/吶鷗

195  禮讚偉大的藝術家羅德萊克Luis Trenker/吶鷗

198  異國情調與猺山豔史/吶鷗

200  「猺山艷史」的體裁/吶鷗

201  從「電影演技」說到許曼麗─「猺山艷史」女主角/吶鷗

204  再觀「賴婚」:想到電影技巧的發達/吶鷗

206  映畫「春蠶」之批判/劉吶鷗

208  電影形式美的探求/劉吶鷗

213  褒格娜底演技─以「凱塞琳女皇」為中心/吶鷗

218  太夫人─好戲萬人共賞/吶鷗

220  光調與音調/劉吶鷗

227  ECRANESQUE/劉吶鷗

233  導演踐踏了中國電影(導演)/劉吶鷗

237  影壇一些疵/劉吶鷗

 

單元四    書信

242  致戴望舒【一】

245  致戴望舒【二】

 

單元五    朋友眼中的劉吶鷗

248  永遠的微笑/胡蝶

251  我所認識的劉吶鷗先生/隨初

255  劉燦波槍擊/松崎啟次

295  吶鷗之路(報告)─回憶一個「高貴」的人,他的低賤的殉身/黃鋼

316  劉吶鷗其人其事/翁靈文

320  一兵卒的日中電影回想記:一九三九─一九四五/達久一

 

附錄

326  一、〈永遠的微笑〉劇本手稿

334  二、〈婦人畫報〉電影特大號書影、目錄

336  三、〈影壇一言錄〉

338  四、〈婦人畫報〉新年特大號書影、目錄

340  五、〈婦人畫報〉第二十三期書影、目錄

342  六、〈萬象〉第一冊書影、目錄

343  七、〈時代電影〉第六期書影、目錄

346  八、〈矛盾〉目錄兩期

348  九、〈國民新聞〉劉吶鷗事件報導

 

特別收錄

356  台灣新感覺派作家劉吶鷗眼中的一九二七年政治與性事 ─論日本短篇小說集《色情文化》的中國語譯/藤井省 三

 

後記

378  拼湊再拼湊從劉吶鷗全集到增補集的催生/許秦蓁

 

 

|書序|

 

走在時代尖端的劉吶鷗

 

台南縣長  蘇煥智

 

    二00一年,台南縣文化局在經費拮据的情況下出版了《劉吶鷗全集》,讓一向不為人知的台南子弟劉燦波(劉吶鷗)的優異成就終於得以出土,並從以往的誤解中重新被評價,尤其在文學研究上逐漸被海內外學界持續關注著;二00五年,國家台灣文學館委託國立中央大學舉辦了「劉吶鷗國際研討會」,並邀請到海外學者參與盛會,甚至讓劉吶鷗研究登上國際舞台。截至目前為止,台灣學者的投入呈現質與量的同步進展,而海外累積相關劉吶鷗研究的豐盛成果,甚至囊括了中國、日本、法國、美國、義大利、德國以及波蘭等。

    這一切的豐厚果實的根源,其實都必須回歸到《劉吶鷗全集》的出版,這套書籍除了榮獲行政院新聞局出版金鼎獎的肯定之外,幾年下來逐漸發酵,也讓劉吶鷗的表現獲得重新再評價的空間,也讓世人更認同劉吶鷗研究的必要性與價值性,事實上,在《劉吶鷗全集》出版之後,我們並不以此自滿,仍然持續追蹤著這位來自台南的傳奇人物,也同時發現劉吶鷗在中國電影界上更是一個具備前衛藝術視野,理念先行且值得深入探討的個案。

    除了現代小說前衛且具實驗性創作之外,這幾年陸續新出土的劉吶鷗相關一手資料,更清楚的展現出一個日籍台人在中國從事藝文事業的身份、國族與跨文化精神,同時可以更清楚且客觀的看待當時台灣人與日本人之間的互動、合作,透過日籍友人對劉吶鷗回憶性的描述,我們也同時理解到劉吶鷗內心深處的國族理念、家國意識,另一個更驚人的發現是,劉吶鷗的多元語言背景,除了以往所知的閩南語、普通話、英文、法文和日文之外,因長期居住上海,以及與廣東同事共事的環境因素,還能說得一口流利的上海話和粵語,這當然也是《劉吶鷗全集增補集》出版的另一個重大發現。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劉氏專業且客觀的影評是該書編者透過地毯式搜索的珍貴補遺,以往我們只將劉吶鷗歸類為「軟性電影論者」,在新資料出土的過程中,我們還看到劉氏開闊的視野,包含對於美國電影、歐洲電影的見解,以及電影的娛樂價值與時代意義,以今日的眼光看來,劉氏對電影的看法正是走在時代尖端,這也是他一生孤軍奮戰的主要原因。

    本書得以順利出版,除了要肯定編者多年來持續性的資料蒐集之外,還要感謝秦賢次先生的資料分享,以及清大台文所陳萬益教授對該議題的支持,相信未來在電影史的研究上,劉吶鷗在電影的表現將會獲得更多的掌聲,成為台南子弟在國際舞台發光發熱的一個案例。(二00九.七.一)

 

台南人劉吶鷗

 

國立台灣文學館  館長  李瑞騰

 

    二00一年三月,《劉吶鷗全集》(台南縣文化局)編成並出版,執其事的是我在中央大學任教的同事康來新教授和她的高足許秦蓁,我應命為其中的「理論集」寫序。越四年,康教授師弟聯手辦「劉吶鷗國際研討會」,主辦單位正是我今任職的國立台灣文學館,那時我在學校擔任圖書館館長,會議組織表上把我列名顧問,我也南下出席會議,並協助主持其中一場,發表論文的是我素所尊敬的黃仁和秦賢次二位民間學者。

    二0一0年二月,我借調國立台灣文學館,承乏館務。在了解業務過程中,很快發現有一個《劉吶鷗全集》的增補計畫在進行,主持人即康來新和許秦蓁師弟二人。此際,秦蓁已在清雲大學任教多年,並順利升等副教授,距她當年以研究劉吶鷗獲得碩士學位,已十三年矣。

    劉吶鷗(一九0五─一九四0)出身台南柳營大族,鹽水港公學校畢業後進台南長老教中學,未畢業即赴日就讀東京青山學院;一九二六年前往上海,結識戴望舒、施蟄存等,開始他在上海文壇、影壇發光發熱的歲月,直到一九四0年九月被刺身亡。

    秦蓁從發現劉吶鷗,探索其短暫卻極輝煌的一生,到以上海為文化場域,追尋台灣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到對岸繁華城市的活動之經緯,著眼於海峽之跨越,而所立足之地是台灣。對於秦蓁來說,劉吶鷗是一個起點,然而,當視野已經擴大,歷史的宏觀性已經形成,並已深入許多個案之內核,秦蓁猶未忘劉吶鷗,增補案證明她在此十餘年間都在磨此一劍。

    當年全集在台南縣隆重出版、國際會議在台南市熱烈舉行,頗有迎劉吶鷗文學亡靈返鄉的意味;今在他辭世七十週年之際,由國立台灣文學館和台南縣文化局合作出版包含劉吶鷗影評和譯作的「增補集」,是否表示:劉吶鷗文學,已可編入台灣文學史?漂泊吶喊的海鷗,已可安然棲息在美麗之島上?(二0一0.六)

 

人間喜劇的橋段

 

國立台灣文學館  前館長  鄭邦鎮

 

    人間的機緣實在神奇,劉吶鷗全集的編輯和出版,我事前完全不及參與,但出版之後,卻另有些些微妙的蛛絲馬跡牽動著,彷彿編織著另一節人間喜劇的橋段。

    回溯一九九二年前後,我在靜宜大學推動新課「台灣文化概論」,並漸漸形成「台灣本土五科」的論述,同時參與了台中市YMCA所推動「體制前」的「台灣文化學院」,摸索建構著「台灣學」的架構。當時為了張羅教材,指定了五本書,其中一本是旅美藝術家謝里法的「台灣美術運動史」。稍後,謝里法返台,也執教於台灣文化學院。

    一九九五年台中文藝季,為回顧「台灣文化協會(一九二一)」時代電影文明與社會運動具體連結的「美台團」行動,由國家電影資料館提供僅存的同時期珍貴劇情影片,就是上海阮玲玉、金燄主演的「戀愛與義務」,是黑白無聲默片。由於七0年前的職業「辯士」(旁白解說員)都凋零或老邁了,承辦的國影館王少華女史經台中市文化中心鄭淑瑤女史轉介,電話邀約,希望我能應急權充辯士。我本不確知「古早」默片辯士的解說實況,所以再三推辭,不敢造次。王少華極力鼓勵,寄來影片拷貝、劇情本事、電影雜誌多種,勸我迎接挑戰。由於臨事而懼的嚴謹,那次在台中的辯士初體驗算是相當成功。接著跑完全島中南東北各場次後,王少華的膽子更大了,她要我再嘗試旁白沒有劇情、片片段段的無聲紀錄片,一九二0起的,荷蘭人拍的、日本人拍的、中國人拍的、台灣人拍的,當時最前衛最新鮮的畫面或記事,如今看來內容卻都成為「老台灣」,而這個任務就更艱難了。然而身在文化運動的潮流中,情勢所趨,我的道義責任似乎也變得責無旁貸。然而也就在此後的過程中,我不但粗解台灣電影史跟台語片史,也從中注意到幾個我素所未聞的人名,如林摶秋、何基明、李香蘭、鄧南光、劉吶鷗等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紀錄片當中,劉吶鷗、鄧南光所拍攝的鏡頭,像是用鏡頭在作詩作畫寫散文,即使斷簡殘編,仍足以令人如醉如痴,留給我特別深刻的印象。要不是生活優裕者,誰玩得起這些器材設備?若不是文藝素養者,誰抓得住這些乍現靈光?那些鏡頭絕不是今天人手一機、隨地自拍的便宜淺俗所能企及的。國影館每在片頭註明是由黨國元老李石曾、鄧南光的公子鄧世光、劉吶鷗的外孫導演林建享等提供云云,我也總在每次旁白時口頭強調,以提示觀眾珍賞。不久,有緣認識了年輕的林建享先生。

    二00七年十月,我剛借調國立台灣文學館不久,謝里法先生邀我偕往高雄參加美術界銳舉「台灣國展」的活動,途中謝提及正以台灣藝術史梗概以及故鄉大稻埕風貌,撰寫歷史小說「紫色大稻埕」的寫作計畫,我大有感應。記得當晚宴會中更有緣當場公開表達台灣文學館敦聘在場的台南市、高雄市老市長蘇南成先生為台文館總顧問的誠意。

    二00八年三月,在台中的國立台灣美術館舉辦「紫色大稻埕─謝里法七十回顧展」,當場新認識的是劉吶鷗的公子,久仰的東海大學退休教授劉漢中先生,也就是林建享的舅舅。這是陳玉峰教授、趙天儀教授多次提及而我緣慳一面的人物。劉漢中前已捐出劉吶鷗的劇作手稿「永遠的微笑」給台文館,當天在謝里法表達了「紫色大稻埕」小說全份手稿捐給台灣文學館典藏之後,劉漢中竟也表示家藏劉吶鷗僅有的一九二七年日記原稿一冊,歷經波折,已由中研院彭小妍教授手中取回,也願再捐給台文館。這些訊息都不在我原先的預期之中,算是當天意外的驚喜,當然也引起各方的注目!

     我很快的在接下來的幾天內拜會張良澤教授,再偕往柳營會同劉漢中參觀劉吶鷗祖先的舉人宅、氣派的家族故居,以觸發更多的感應;另一方面邀請劉漢中教授從容參觀台灣文學館的典藏專業,實地參看前已入館的劉吶鷗文物典藏實況,「永遠的微笑」手稿數位化情形,加入資料庫提供研究查詢情形,以及在館內「作家真跡室」及其他條件適當之特展展出情況。當然,我也主動承諾,若得一九二七日記原件,一定以專業複製一冊,回贈給劉家做為傳家紀念。最後這一點,劉教授顯然很能感受館方的誠意。我並進一步就所關涉的重點,另向文獻耆老黃天橫老伯、龍瑛宗公子劉知甫先生、國史館館長張炎憲教授、專攻並編成劉吶鷗全集的許秦蓁教授等等請益,再請趙天儀教授陪同到台北劉漢中教授府上,拜領一九二七日記原件,交由館員辦理入藏作業。稍後,劉漢中教授又邀我到他的南科寓所,不但聊到李香蘭、翁倩玉等等世誼親故,更憶起而找出劉吶鷗的另一遺物─一副精緻的「麻將牌」,裝在一個舊時上海時尚的雪茄木盒裡。麻將牌的材質很特別,每塊都是由上層竹材、下層象牙精密貼合而成,文字圖案刻在象牙面上,看來的確賞心悅目。後來我偶然觀賞已經熱演過的電影,梁朝偉、湯唯主演的「色戒」,卻赫然發現片中上海仕女牌桌上的麻將牌,就跟劉吶鷗的那副一模一樣。

    二00九年三月底,謝里法的歷史小說「紫色大稻埕」完成,不久,來到台灣文學館舉行新書會,和全書手稿的捐贈儀式。再過半年,劉吶鷗一九二七年日記的精密複製,耗時一年,終於完成。時間期程雖比我料想的延遲了些,不過這原本是草率不得的專業工作,而且台文館修護人員藉本案同時進行紙質老化專案學術報告,更是值得嘉許的業績。

    二00一年「劉吶鷗全集」由台南縣政府出版後,帶動相關研究風氣,秦賢次先生、陳萬益教授、康來新教授、許秦蓁教授、林建享先生等都繼續費心蒐集推展,新增資料漸多,值得編印流通,以擴大研究能量。台南縣政府基於對在地人文瑰寶的珍視,長期以來更與台文館合作推動「北嶼釣客王炳南詩集」、「楊逵文學作品真跡展示」、「楊逵文物數位典藏資料庫」、「劉吶鷗學術研討會」等等,在在顯示重視文學文化的氣質和行動,對於當前台灣文學研究的貢獻,社會各界有目共睹。最近由台南縣政府與國立台灣文學館繼續合作,推出「劉吶鷗全集增補集」,相信又是一項重要的里程碑。台灣文學館在期待「文創法」和「文化部」等上層結構的能量加持下,更深深珍惜自身日復一日當下的使命。如今能與台南縣合力具體推出「劉吶鷗全集增補集」,更符合本館發揮第九行銷策略「伙伴行銷」的真諦。

    出版在即,謹就親身所歷,聊綴數端,以記躬逢其盛的喜悅。(始寫於任內,二0一0.六完稿)

 

復活與還魂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教授  陳萬益

 

    二00一年三月,康來新與許秦蓁主編的《劉吶鷗全集》五集六冊,在學術界引領期盼下,由台南縣文化局出版,一時之間,洛陽紙貴,為「摩登上海」的現代性課題提供了具體而詳實的個案文獻,為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知識精英的傑出表現再添一個面向,同時將出身「南瀛第一世家」,卻從這塊土地銷聲匿跡超過一甲子的劉燦波迎接還鄉。

    秦蓁在前年出版的《摩登.上海.新感覺─劉吶鷗(一九0五─一九四0)》第一部詳實正確、圖文並茂的劉氏傳記的後記中,以「十年劉吶鷗(一九九七─二00七)」為題,記錄了她和康老師發現、整理、研究和出版《全集》的過程與相關的人事物,她在當年面對康老師要求作劉吶鷗的學位論文時,誠實而困惑的表達「我沒聽過劉吶鷗!」一直到一九九九年論文完成口試的現場,作為口試委員,我和康老師一樣,原本也都所知有限,只不過在李歐梵和嚴家炎的上海新感覺派小說選本上,知道有這樣一位重要的台灣人小說家,而當時選本上的生平介紹都很簡略,生卒年還都是錯誤的!因此,拜讀了秦蓁有憑有據的論證,對劉吶鷗的生平與文學和電影的重要成就與地位,換我驚呼「我竟然對我故鄉隔鄰的柳營劉家的輝煌完全無知!」當然,整個台南的鄉親對戰前在遙遠的上海被無情地槍殺的劉燦波,也是完全無所悉的,那麼,我們有沒有可能將文學和電影的劉吶鷗迎接還鄉呢?

    這樣的念頭和心願,在劉漢中和我拜訪了台南縣文化局局長葉佳雄之後,很快得到首肯,而《全集》的編纂工作自然全落在秦蓁和康老師身上。原本預定在二000年,也就是劉吶鷗逝世一甲子的時日出版,但是,資料搜集困難,秦蓁不辭辛勞,雖然得道多助,其間也確實有不少波折,值得慶幸的是,二00一年劉吶鷗終於還鄉了!

    一九九0年代,台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成為各界關注的話題;而讓被埋沒的作家與作品重新出土,則是大家共同搶救的事業。賴和、張文環、呂赫若、龍瑛宗、楊守愚、葉榮鐘…,一系列日本時代的作家全集,終於得以面世。這些在殖民地時期寫作的知識人,重新被認識,重新被研讀,前輩林至潔說「期待復活」,林瑞明則讓他們「還魂」。作品的出版,確實使作家的心血結晶得以再度發光發亮,猶如聲容笑貌再現,和復活一般;至於作家的靈魂,精神所在,似乎更須讀者的靈犀相通,深切把握。言行歌哭,眾人皆見;心底淌血,有誰能知?劉吶鷗全集的出版與生平作為的再現,是摩登上海的新感覺,是現代性視覺的冰淇淋;但是,浪蕩子、漢奸,還是「失去國籍,沒有影子的人」?如何解讀才是劉吶鷗的精魂呢?顯然,還魂不易,劉吶鷗和其同時代的作家,需要我們更用心去親近和感受,需要更審慎和耐心去詮釋。

    感謝秦蓁和康老師,他們孜孜矻矻、不捨不棄,在《全集》出版之後,持續廣搜密羅,終於有此可觀的《增補集》,除小說創作〈綿被〉之外,其餘包括譯文、評論、影像、書信,再加上「朋友眼中的劉吶鷗」等相關資料,讓我們更加貼近了劉吶鷗生存的現實與感覺。秦蓁師生一再邀約作序,盛情難卻,特此寫下以上一段因緣與感想共勉。(二0一0.六)

 

三讀劉吶鷗:代序與待續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  教授  康來新

 

    議事三讀,是程序正義在民主實踐上的眾所周知。

    文學社群言,文本三讀是專業倫理,卻往往不能也無須拍板敲定,否則哪來沒完沒了的續書、今譯、新編云云。

    在跨世紀的研究積累與啓示下,這次增補集的推出,可視為劉吶鷗(一九0五─一九四0)進入三讀階段的來臨,可想而知,仍會是未完待續的學術前景看好。拜上一世紀重讀文學史與台灣文學正名的解嚴所賜,我們得以東道主身分,於新世紀之初,二讀曾出門在外的這位南台鄉親。一讀劉吶鷗,在對他視若無睹的五四典律中捕風捉影:和「劉」大白無關血緣的同一姓氏;難以同分貝於「吶」喊的靜音狀態;同是東亞的飛行物,卻相對無名於日本的森「鷗」外;這樣陌生、孤單、如謎的-劉-吶-鷗!幸而有志之士的群策群力,劉吶鷗出土了、復活了、回家了、現身了、翻案了、多元了。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年,以他為名的全集五冊在台全球首印,世界人的劉吶鷗帶來跨文化的學術關懷,0五年的國際研討會便是天涯與比鄰的濟濟一堂,指標性的二讀示例也。

    ■  其實劉吶鷗的世界網絡至少還可拾遺二珠賽珍珠(Pearl Buck, 1892-1973)與香奈兒(Coco Chanel, 1883-1971)。

    先說賽珍珠。她是劉氏一九四0年最後遺作《大地的女兒》劇本原作者,乃當時當紅不讓的一九三八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這部未曾上演的電影中,擔綱音樂者亦是一時之選的世界級人物,亦即榮獲一九三六年奧林匹克藝術銅牌的北台鄉親江文也(一九一0─一九八三)。劉吶鷗,優秀而領袖的CEO先驅,對時尚對市場的高度靈敏,既尖端又經典又資金的引進外,更難得是人/事統合與執行能力的一等一,前期的文學生涯如此,後期的電影事業亦然。當然,還是有所不同,聯網的對象不同。試問:保羅穆杭(Paul Morand 1883-1976)、片岡鐵兵(一八九四─一九四四)的現代新感覺,怎能和托爾斯泰(一九二八─一九一0)賽珍珠的寫實人道混為一談?但劉吶鷗本人就在此自我區隔了,文人/影人的他在女性美學上亦可殊途二分。一九三四年十二月此生最後發表的小說(殺人未遂),可謂告別前期的告白之作:涉嫌由色情凝視而一時失控的性侵者向辯護律師的一席陳詞,不正是現代主義積極於自我審視的寫照嗎?

    一讀二讀階段,我們每以新感覺派的小說為例,來概括劉氏一生的女性認知,但知摩登型的有肉無靈而已。若然,那麼三讀時不妨注意後期的電影,特別是由托翁《復活》、賽氏《母親》改編之《永遠的微笑》與《大地的女兒》,兩者皆在頌讚基督宗教觀的母性聖美。傳教士女兒的賽珍珠和出身教會學校的劉吶鷗見過面嗎?一九三三、三四年,珍珠女士受聘上海的中國評論雜誌社,期間,不僅自己的《母親》在美出版了,而且她還熱心將林語堂(一八九五─一九七六)的《吾土吾民》推薦給她的同胞,該書因而成為幽默大師的英語成名作。林氏長眠北台陽明山,鄰近江文也的三芝故園,就是自美國總會獨立而轉型的賽珍珠基金會也都在車程不到一小時的方圓之內。散落穹蒼的星星,因為劉吶鷗的觸發而形成可以辨識的星陣,光輝美麗了台灣文學的史頁與景點,就是三讀四讀五讀,也仍是未完待續的欲罷不能。

    ■  香奈兒的時尚帝國起於她的「頂上」改造:女帽由繁而簡,女髮由長而短,她是「攆走十九世紀的天使」,以「毛」「斷」代的史觀,此其一也。啟蒙劉吶鷗的保羅穆杭在傳記書──《香奈兒的態度》中,更將時尚女皇的短髮系譜於聖女貞德,稱曰:「香奈兒是一個牧羊女...帶著復仇的慾望誘發革命...聖女貞德同樣也是...這種思想使她剪短了一頭秀髮」。

    較之上海摩登的新感覺派其他成員,劉吶鷗尤其能和保羅穆杭的香奈兒在一髮全局上靈犀互通。「一髮全局」者,女性一律短髮造型,遍及小說人物與影評明星,甚而魔都上海亦是「斷髮露膝的混種」,現代表情美也還是「短髮男裝」。有意思的是,劉吶鷗故鄉的南國台灣,對上海「摩登」的英語原文:modern,採用了閩南發音的「毛斷」二字,頗能兼及視覺動感與物質性,乃至三0年代的《三六九小報》頻頻出現「毛斷」話語,甚或將「風潮競尚剪烏絲」加以考掘,宣稱是自法國大革命以來的第四次剪髮風行。

    儘管劉吶鷗未曾加盟台灣毛斷,但他的柳營劉家卻和以「毛」「斷」代的宏大敘事相關,當初鄭成功與清廷長達九年四十六次的且戰且談,堅持不退讓的底線就是不剃髮,劉家開台祖追隨鄭氏,一起和毛斷王朝分庭抗禮於海峽兩岸。「留頭不留髮」的生/死抉擇,復社同仁李雯(一六0八─一六四七)毛斷前夕夢髮來責主人,他的〈答髮責文〉可與他代筆多爾袞的〈致史可法書〉對讀,更見世變文心的幽微曲折。

    劉吶鷗的幽微曲折何嘗不然?魯迅(一八八一─一九三六)〈頭髮的故事〉再次提供「以毛斷代」的文本:滿清的剃髮留辮,民國的剪辮變髮。這一次,台灣的劉吶鷗不必躬逢其盛,他的「毛斷」史觀不過是微物之戀的女髮。女髮代言了什麼?香奈兒以之誘發革命:《大地的女兒》代言了什麼?不能從一而終又如何?劉吶鷗選擇上海為「我將來的地」,上海卻以子彈結束了他。他深知「沒有國旗的人」站在「清楚懷抱著國旗的人」之間的痛苦;「一個高貴的人,他的低賤的殉身」。

    ■  就要三讀劉吶鷗了。

    從百歲冥誕的二00五到逝世七十年的二0一0,電影人的他最稱國際研究有成;這次的增補,就相當程度是收割之證,其中帶出的提問還有待學術應答,比方對「漢奸」何讚、蔣經國生母毛福梅的電影構想,以及死前兩天和江文也的深夜長談。劉與江,對現代主義/殖民台灣的難兄難弟:難得的才華,難為的認同。此外不能不提足與上海摩登互文的台灣毛斷,這是新世代的台學貢獻,讓殖民現代性接軌於巴黎時尚圈,香奈兒因保羅穆杭介入並豐富了劉吶鷗第一線的世界性,短髮女對毛斷史觀的示範,使得不剃髮的明鄭台灣更增話題性。

    一九三四年的小說〈綿被〉,在增補集中是唯一鉤沉而得的創作,令人想起芥川龍之介(一八九二─一九二七)一九二0〈南京的基督〉、黃春明(一九三五─一九六七)〈看海的日子〉。就要坐船回到溫暖南方的工人風青年,留下一條取暖好看的花藍被,以及一句不很確切的回來承諾,給偶爾邂逅的阻街小鳳。

    在客途中沒有名字的男人──上海的劉吶鷗,要船行沒有名字的南方──台灣,他留下了什麼?溫度與色彩的一夜相擁!受到期待的一句承諾?

    就要三讀劉吶鷗了,在後後解嚴的時代,在兩岸關係的新紀元之際。(二0一0.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