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劉吶鷗全集─理論集
  • 作者:
    總編輯:康來新/編輯:許秦蓁
  • 出版者:
    臺南縣文化局
  • 出版日期:
    民國90年3月
  • ISBN/ISSN:
    平裝957-02-7960-5/精裝957-02-7959-1
  • GPN:
    030749890858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0.7*14.7cm/396頁、精裝/21.6*15cm/396頁
  • 定價:
    平裝NT$200元、精裝NT$250元
  • 備註:
    僅餘平裝本

|內容簡介|

 

    劉吶鷗,生於臺南柳營,日治時期活躍於臺灣、上海文壇及影壇,對於文學與電影領域有諸多貢獻,為梳理劉吶鷗文學脈絡、重建其於臺灣文學領域的地位,在陳萬益、康來新、劉漢中等教授及許秦蓁小姐的協助下,由臺南縣政府出版「劉吶鷗全集」。

    本書為「劉吶鷗全集」中的《理論集》,收錄劉吶鷗重要的理論著作資料。  

 

 

|目錄|

 

002  縣長序─迎接劉吶鷗返鄉    陳唐山

004  局長序─劉吶鷗傳奇    葉佳雄

007  序    李瑞騰

《新文藝》

014  一、藝術風格之社會學的實際

043  二、國際無產階級不要忘記自己的詩人

045  三、關於馬雅珂夫斯基之死的幾行記錄

059  四、論馬雅珂夫斯基

063  五、詩人與階級

《藝術社會學》

079  原序

083  一    藝術社會學底問題

097  二    藝術底發生

105  三    藝術底社會的機能

129  四    藝術的生產底形式

155  五    美術底隆盛和衰頹

171  六    藝術底兩個根本的典型

185  七    建築、雕刻和繪畫底霸權底推移

195  八    建築底根本的兩種樣式

205  九    繪畫底兩種典型

215  十    藝術上的理想主義的樣式和寫實主義的樣式

245  一一    藝術上動物,植物,人物和事物

253  一二    藝術上的勞動

267  一三    藝術上的兒童

275  一四    裸體畫

291  一五    肖像畫

299  一六    宗教畫和風俗畫

311  一七    風景畫和靜物畫

325  一八    藝術上的運動,遠近,光線底諸問題

343  一九    色彩底社會學

357  二0    藝術上的階級鬥爭和階級同化

377  二一    工業資本主義底藝術

387  原著者略傳

391  譯者後記

393  插畫

 

 

|書序|

 

縣長序

迎接劉吶鷗返鄉

 

台南縣縣長  陳唐山

 

    本縣柳營鄉地靈人傑,出身不少傑出人士,如:組織台灣文化協會的劉明朝及台灣第一位留德攻讀馬克思主義的博士劉明電兄弟、知名畫家劉啟祥、鄉土音樂家吳晉淮,……等均為柳營人。

    最近文學界暨本縣文化局,正用心整理劉吶鷗文學選集,將又是南瀛文學史上,令人振奮的大事,因為這位三○年代活躍於上海文壇、影壇的傳奇人物,也是來自柳營劉家望族。

    劉吶鷗本名劉燦波,生於一九○五年,一九二○年代求學於日本,接著到上海發展文藝事業,不幸於一九四○年遭到暗殺身亡。他的一生多彩多姿,著書立說、編輯刊物,尤其在電影理論方面有著相當前衛的視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亦有一席之地。

    先行者總是寂寞的,他雖然活躍於上海文壇,卻被視為「三分之一是上海人,三分之一是台灣人,三分之一是日本人」,尤其是他的前衛論述,多與主流觀點不合,因而他一生的事業缺乏公正的評斷,一再地被忽略與誤解,甚至連生卒年月、求學過程都是眾說紛紛。

    從另一方面來看,這種多元的性格和面向,不正是近百年來台灣人的寫照?短短百年之間,台灣歷經了清朝、日本與國民政府的統治,造成生逢其時的台籍作家莫大的痛苦,甚至錯亂。最諷刺的莫過於,有人揚名於東瀛,有人擅長於大陸,而故鄉的子弟卻一無所知。

    凡努力過的,必留下痕跡,青史畢竟不容儘成灰燼,在我們迎接劉吶鷗返鄉的同時,這本書在陳萬益教授、許秦蓁小姐的用心努力下,蒐羅所有關於劉吶鷗氏的著作,同時也進行詳實的田野調查,完稿付梓,總算還劉吶鷗先生一個公道,也為本縣籍傑出的藝文人士,留下歷史的見證。

 

局長序

劉吶鷗傳奇

 

台南縣文化局局長  葉佳雄

 

    台南縣是個開發甚早、文風很盛的典型農業大縣,這幾年來,陳唐山縣長,在文化建設方面,尤重視推崇地方傑出文藝人士對南瀛大地的貢獻,如塑立紀念雕像者有之、為其出誌讚頌者有之、為其公開表揚者有之,期為台南縣留下人文典範及歷史見證。

    劉吶鷗是本縣柳營鄉人,二年前,在陳萬益、康來新、劉漢中等教授及許秦蓁小姐的來訪,相談了解劉吶鷗其人,一位被大家遺忘了半個世紀的本縣籍傑出傳奇藝文人士,在台灣文學及電影領域中其多才多藝的成就與貢獻,文學界咸認應讓其歸隊重建其在台灣文學史的地位,這是激起我們為其出版「劉吶鷗全集」的動機。

    劉吶鷗生於一九○五年至一九四○年,本名劉燦波,年少家境優渥,十六歲至二十二歲到日本東京青山學院求學,二十二歲到上海插讀震旦大學法文特別班,二十四歲在上海創辦第一線書店發行《無軌列車》,走入上海文藝圈,二十七歲接觸電影藝術,三十一歲完成劇本《永遠的微笑》,進入影壇當導演,其活躍於上海文壇、影壇,可謂多彩多姿,頗受矚目。

    縱觀劉吶鷗一生的行徑,在在呈現出「邊緣」與特立獨行的性格。在現代小說與電影領域中,表現出具有挑戰意識和前衛實驗精神,他自日本轉介到上海發源於法國的「新感覺派」,因為「相當突出的頹廢、悲觀乃至絕望、色情的傾向」,而不見容於當時主流的寫實作風。在電影上的論述亦然,他認為電影的本質是戲劇,表現手法雖然不同,但原質應該保留,「電影是給眼睛吃的冰淇淋,是給心靈坐的沙發椅」,這種「軟性電影」的論調,觸怒了主張電影是教育工具,應該要使群眾受到影響與感化的左翼影人,而引發一場論戰。

    他在政治上的身份,也是曖昧難明,雖然活躍於台灣、日本、大陸三地,在語言上能與日本人維持良好的關係,他幼年接受的漢文教育,又使他能與上海的文友論談,卻永遠說不清楚自己是台灣人還是日本人,更不幸的是後來他因投靠汪精衛政權,而被指為是出賣中國的「漢奸」,以致在中共或戰後台灣的文學史中,劉吶鷗都成為敏感的戒嚴話題。

    黑格爾說:「所有的歷史都是現代史」,每一時代的人都是用當代的眼光看待過去,昔所非者,時至今日,未必儘非。脫離了當年的激情與意識型態,我們或許能夠以較為客觀的立場,撥開歷史的迷霧,給予這位台南子弟重新定位,公正的評價。

    台灣人長期以來深陷於國族認同的泥淖中,在二十一世紀伊始能夠出版「劉吶鷗全集」,特別有意義,不只是他個人的事業、地位的平反,我們更期待大家用開闊的心胸,拋棄舊思維,迎接一個文化多元的新世紀!

 

 

中央大學中文系  李瑞騰

 

    我對於文藝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始終存有探索的興趣,尤其是從創作者到受眾的通路上的諸多現象,有時覺得甚至比文本還有趣,由於我的專業是文學,所以我花了不少的時間在文學的出版與傳播領域進行了解。

    為此,我曾廣泛蒐羅有關文藝社會學的著作,發現對這門學問有研究的人還不少,而且往往是與時俱進,譬如說當前大陸已經轉向走資本主義的道路,新的社會條件,導致文學活動產生劇變,於是《文化產業與經濟浪潮》、《市場邏輯與文化發展》、《市場經濟下的中國文學藝術》一類的書便出現了。而在台灣,因網路這種新興媒介與文學結合所引發的文學論述也非常多,以「多向文本」為名的書已經出現。

    在這樣的情形底下,讀到二十世紀三0年代被納入馬克思文藝論叢的《藝術社會學》(弗理契著,劉吶鷗翻譯,水沫書店出版,一九三0年十月),才發現原來這門學問被引入中國已經很久了。一九三0年正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的那一年,距離馬克思主義引入中國大約十年光景,這由俄國南來的文藝思想後來襲捲整個中國,幾乎定於一尊。令人詫異的是連海派的劉吶鷗都擠身在譯介馬克思的行列(現代派的戴望舒也譯有《唯物史觀的文學論》),可想見在當時那一定是時髦的學問。

    弗理契(Vladimir Friche,1870-1929)的《藝術社會學》出版於一九二六年。這位致力於宣揚馬克思主義思潮的蘇聯學者,是繼普列漢諾夫(Plekhanov)之後最重要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社會學家,《藝術社會學》是他晚年之作,試圖在具體的社會結構和特定的藝術類型之間建立某種對應的關係,並證明這些藝術類型有可能在類似的社會結構中再次出現。他將文藝作品看成是階級的等同物,在今天看來實在有其時代的侷限性。

    弗理契這本著作以「藝術」為名,主要是談造型美術(或室內藝術),包括建築、雕刻和繪畫等,討論的時限是古石器時代到當時的歐羅巴諸國民的藝術,但是道理相通,所論在文學領域中亦適用。

    劉吶鷗肯定本書在學術上的價值是「紀念碑性」的,他從日譯本中譯,距原著出版不過三、四年而已,這樣的快速,令人驚訝。七0年後此書隨《劉吶鷗全集》在劉吶鷗的家鄉(台南)重印,這是什麼樣的機緣,將會產生什麼樣的反響,看來也是文藝社會學探討的課題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