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吳新榮選集(三):震瀛回憶錄
  • 作者:
    原著:吳新榮/總編輯:黃勁連
  • 出版者:
    台南縣文化局
  • 出版日期:
    民國86年3月15日初版、民國90年12月初版二刷
  • ISBN/ISSN:
    957-00-8774-9
  • GPN:
    030749860053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0.6*15.2cm/320頁
  • 定價:
    200

|目錄|

 

縣長序──陳唐山

主任序──葉佳雄

吳新榮文學的特色及其貢獻──葉石濤

吳新榮文學兮特色佮貢獻──黃勁連台譯

 

003  自序 

005  黃:祖代

007  一、拓荒者吳廷谷    開基於將軍庄

019  二、日本割台亂後    玉瓚建業中興

033  白:父代

035  三、文化先驅穆堂    苦撐戰後困難

054  四、古都鳳雛離巢    夢鶴隨群爭飛

067  青:子代

069  五、夢鶴留學日本    捲入社會時潮

089  六、歸台重整山河    夢鶴參加文運

108  七、二次大戰勃發    穆堂吟遊東西

126  八、戰中雪芬早逝    夢鶴苦悶情海

139  九、夢鶴續弦英良    日本戰敗聯軍

153  一0、台灣重歸祖國    夢鶴參加黨團

168  一一、戰場坎坷夢鶴    回到文化故園

183  一二、陳儀主台失政    民眾四起暴動

199  一三、事變急轉直下    夢鶴避難鄉間

216  一四、夢鶴受難百日    輪流坐獄五處

237  一五、事變瘡痍深刻    大選擁護三連

251  一六、大陸整個變色    國府遷到台灣

266  一七、戰爭本非所願    和平亦是難求

附錄

277  一、記小雅園琑琅山房主人──吳南圖

287  二、追懷知友──徐清吉

294  三、吳新榮評傳──林芳年

311  四、談「塩分地帶」──追憶吳新榮──郭水潭

316  五、內心兮努力──黃勁連

 

 

|書序|

 

縣長序

典型在夙昔

 

台南縣縣長  陳唐山

 

    走過南瀛大地,盡是好山好水,數十年來,我們的藝文前輩,或譜曲歌頌,或以圖彩繪,或用鏡詮釋,或執筆耕耘,在在為這塊美麗的南瀛大地,寫下她的迷人與魅力,給我們留下許多美好的舊情與記憶;吳新榮先生就是這麼一位用文字記錄南瀛種種風情的文學家。

    吳新榮先生是本縣將軍鄉人,出身文學世家,早年留日學醫,返國後於佳里懸壺濟世,為貧瘠的鹽分地帶點亮文學的燈火。另一方面,他是新文學運動的健將,引領「鹽分地帶文學」進入台灣文壇,並佔有一席之位;說他是「鹽分地帶文學之父」亦不為過;更難得的是,吳新榮先生由此開發了鄉土文學的新園地,整理為數可觀的鄉土史料,為《南瀛文獻》奠下厚實的基礎,實值吾人由衷敬仰。

    吳新榮先生的文學成就,當然不僅止於鄉土文獻,其詩作、散文的純文學創作,也有極高的評價,發表於一九四二年的〈亡妻記〉,即是其中最膾炙人口的作品,被譽為台灣版的《浮生六記》,讀者莫不為吳醫師的深情動容,如此傑出的一位文學家,是台南縣的榮譽和驕傲。

    為了讓這份榮譽與驕傲長留你我心頭,也樹立南瀛文學的楷模,值此吳新榮先生紀念雕像矗立在佳里公園的同時,特別聘請清華大學教授呂興昌先生和本地出身的台語文文學家黃勁連先生著手整理和編輯《吳新榮選集》,以中文為主,配以台文和日文等三種語言,呈現吳新榮先生的文學造詣與堅毅的生命力,為南瀛大地留下最真實的容顏與情感,也為我們留下最珍貴的文化資產。

    吳新榮先生的聲名,是屬於台灣的,身為南瀛的一員,有緣為其塑像立傳,沾其光彩,實感與有榮焉;藉此專書問世,期許吾人也算為歷史作交代,而吳新榮先生的精神能因而典範長存。

 

主任序

為春秋作典範

 

台南縣立文化中心主任  葉佳雄

 

    良醫為人把脈診病,對症下藥,痛下針砭,總希望能翦除疾病,所存的便是不忍之仁心;而人之「病」,並非全是病毒之作祟,「人心」自我腐敗,墮落其來有自,影響層面更深更廣。於是,良醫投身文學、宗教、哲學等,由單單醫人病痛進而改造人心,改造社會,古今中外,例子比比皆是:史懷哲、賴和如此,吳新榮亦復如斯。

    吳新榮先生早年留學日本習醫時,曾親聆當時在日本養病的孫文先生演講,受到激勵,開始提筆創作,強烈的民族意識使他對日本的侵華行為頗為不滿,於是回台後,便在本縣佳里地區組織「佳里青風會」、「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結合鹽分地帶作家,號召知識分子,鼓吹鄉土文學,歌詠斯土斯民,展開其波瀾壯闊的文學創作與文學活動生涯,奠立鹽分地帶的文藝風格。

    吳新榮先生的作品有詩、散文、小說、隨筆、評論和報導,字裡行間散發著健康、開明、樂觀的人間愛,濃郁的鄉土情與冷靜的社會關照,是鹽分地帶最具有思想性和批判性的作家。戰後,吳新榮先生戮力於地方文獻的蒐集和整理,主修《台南縣志稿》期間寫下深具文獻價值與報導文學風格的民俗采風,成為以後學界引証和參考的重要依據,這種盡瘁地方文獻的保存及熱愛鄉土的精神,實值緬懷景仰。

    多年來,本中心對鄉土文化的保存和發揚,作法積極,曾先後設置「南瀛文學獎」、「南瀛文學新人獎」,編印《南瀛文化研究系列叢書》、《南瀛作家作品集》、《南瀛文學選》、《南瀛台語文學叢書》、《南瀛文學家─郭水潭集》、塑立縣籍鄉土音樂家吳晉淮紀念雕像等等,接著再為這位對台南縣文史有重大影響和貢獻的醫生作家,塑像立碑,舉開文學討論會並編印選集,以感念其對文學創作的執著與保存地方文史所作的貢獻。

    在此,特別感謝呂興昌教授和黃勁連先生對本選集的編選付出相當心力,也感謝吳新榮先生家屬的提供資料共襄盛舉。

 

吳新榮文學的特色及其貢獻

 

葉石濤     

 

    日治時代有二十多年歷史的台灣新文學運動,它的重要基點分別有三個地方:那便是北部的台北,中部的彰化、台中以及南部的鹽分地帶佳里。台北是台灣首善之地,擁有許多中國白話文和日文的新文學作家。可是他們卻沒能擁有文藝雜誌,他們的發表園地大多依賴「台灣新民報」的學藝欄以及在中部刊行的「南音」「台灣文藝」以及「台灣新文學」等雜誌。直到一九四一年的太平洋戰爭中才出現了領導台灣文壇的日文文藝雜誌;日人作家西川滿的「文藝台灣」以及張文環的「台灣文學」。可以說「決戰期」的台灣人日文文學是由張文環所推動。張文環性格豪爽是台灣人意識特強,反日戰鬥意識高昂的領導人物,粗中帶細,連有些日人作家也被網羅在他的傘下。中部地方的新文學運動由「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所領導。他不但是中部地方的文學領袖,同時也是整個台灣新文學的推動者。中部地方包括有葉榮鐘、張深切、楊逵等頭角崢嶸的眾多知名猛將。葉榮鐘的「南音」,張深切的「台灣文藝」,楊逵的「台灣新文學」都是中、日文並刊的文藝雜誌,在台灣新文學發展的各階段,對締造台灣新文學的高峰狀況有極大的貢獻。南部的新文學基地並不在古都府城台南,而是在北門郡鹽分地帶的佳里。這也不見得令人意外;因為佳里有吳新榮存在的緣故。不但是南部作家,甚至北部、中部大多數的新文學作家推動辦刊物抑或推展文學活動必須仰賴吳新榮的鼎力相助,而大多數新文學作家跟吳新榮有深厚的友誼關係。如今回想起來,南部如果沒有吳新榮的積極參與,台灣新文學運動,一定有巨大的空白地帶存在,給台灣新文學運動帶來莫大的傷害。可是在佳里以吳新榮為首而成立的文藝團體「青風會」,始終沒有辦法占住台灣新文學的樞紐。那是缺少了一份發表園地的文藝刊物的緣故。因此,佳里為中心的南部新文學作家始終無法在新文學運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令人惋惜。吳新榮一輩子中似乎沒有動過辦文藝雜誌的念頭,這歸之於他繁忙的醫生生涯和為鄉里的大小事務都要過問的地方士紳性格所作祟。這情形大約和賴和相同。賴和本身也是個醫生,他跟吳新榮一樣每天過著替人治病和往診,實在也沒有多少閒餘時間去搞一本文藝雜誌,只能出錢出力,幫助後輩作家成就其功業。

    其實賴和和吳新榮有許多類似的生活,思考和理想;但也有不同的遭遇和經歷。他們都是地方上以仁心仁術著稱的醫生,救人無數。特別是對窮苦人家特別照顧。這樣的人道主義是他們兩個人顯著的共同點。雖然賴和出身於台灣總督府所屬的醫學專門學校,吳新榮唸過台南商業專門豫科後東渡日本唸過岡山的高中後畢業於東京醫專,但做學生時透過日文廣泛閱讀,博覽群書的過程卻是一樣的。雖然賴和從不寫日文作品,都用中國白話文、台灣話文及漢詩來寫作品。但賴和的主要作品卻是小說。吳新榮戰前寫日文作品,主要是隨筆和新詩也寫漢詩。但他舊文學修養同賴和一樣雄厚,所以戰後卻能用純熟的中國白話文來寫作。在思想方面,賴和和吳新榮都是亦左亦右,不左不右,從不排斥左傾作家和作品。只要對台灣人的政治、經濟、文化、文學的解放和平等有幫助,他們兩個人都義不容辭伸出援助之手。他們兩個都具備領袖氣質,同樣懷有「生為台灣人,死為台灣鬼」(吳新榮語)的堅強信念。賴和家和吳新榮家終年訪客不斷。討論的莫非是有關台灣人福祉的課題。不過兩個人不同的遭遇造成不同的命運。賴和在戰爭中早逝,未能目睹台灣人「復歸中國」的慘況。吳新榮卻活到一九六七年,經歷了戰後最悲慘的時期。戰後的二二八以及接著而來的白色恐怖時期,吳新榮坐過二百天的政治黑牢,當過台南縣縣參議員為地方復興而鞠躬盡瘁,卻是一連串挫敗的慘憺紀錄。吳新榮是作家詩人和文化人,卻不是政客,他在台南就學時在林茂生教授指導下所讀的卡萊爾(Thomascarlyle)的《英雄崇拜論》,顯然在狡猾異常的中國式政客中,那高昂的理想主義是失敗的。幸虧,晚年的吳新榮擺脫了地方政治陰險的旋渦,重見失去的文學殿堂,不但致力於地方史、民俗、西拉雅族的研究,勤寫日記,還寫了一部鉅著《震瀛回憶錄》,對台灣文學做了莫大的貢獻。

    吳新榮文學分為兩個階段;即戰前和戰後。戰前的吳新榮文學大多是日文作品,偶爾也有舊詩的創作。戰後主要以中國白話文寫作,中間插入母語和舊詩,創造力豐沛。戰前他領導鹽分地帶文學,在推動新文學運動中,從「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成立以來,不以作品量見稱,以後援的幕後工作為主。然而卻也留下台灣男子罕見的思慕前妻的長篇隨筆〈亡妻記〉。在那封建色彩濃厚,充滿陽剛性的日治時代,他卻寫下真情流露,令人讀來泫然欲哭的思念亡妻的纏綿愛情故事的〈亡妻記〉,在以反日色彩濃厚,抗議文學主要的新文學裡留下很特殊的情愛紀錄,給台灣新文學帶來幾許溫柔的兒女真情的另一方面。

    〈亡妻記〉分為前、後兩篇,分別刊登在張文環主編的「台灣文學」,一九四二年七月號及十月號。前篇〈亡妻記〉有個副題「逝去的春天日記」。後篇〈亡妻記〉也有個副題「在世時的記憶」。〈亡妻記〉前篇是日記體,從前妻毛雪芬女士在她娘家六甲去世的三月二七日開始寫起大約每日有一篇,寫到四月二十七日,前後過了一個月。日記裏主要流露出的是失去愛妻的中年男子的感傷、沮喪、落寞和抑不住的悲傷和思慕。不過從民俗學來看,這前篇〈亡妻記〉也按日提供了台灣人死後,繁雜的葬禮過程,人際來往,儀禮進行的大致內容。本來無信教的吳新榮也不得不按台灣禮俗的規範進行葬禮,他大概也覺得頗為無奈的吧?他的諸公子中,唯有吳南圖保存了父親所有文稿資料,予以整理,後來以「琑琅山房」私家版問世,這也可以告慰吳新榮在天之靈吧?〈亡妻記〉後篇「在世時的回憶」主要寫的是,吳新榮和他的前妻毛雪芬在東京留學時代做為訂婚者(fiance)來往的情形。熱愛中的一對青年男女所述說的無異是恆古以來一成不變的互慕的愛意和關愛。然而在這樣的純愛紀錄中,仍然可以看得出吳新榮做為作家、詩人、文化人的敏銳感性。他充分信任毛雪芬做為良妻賢母的卓拔女性氣質。吳新榮一輩子所摯愛的女性,前妻毛雪芬,後妻林英良都是優秀的台灣女性,兼具超越的理性和感性,常勸告吳新榮要特別照顧窮苦人家的病患。而且都善於理家,使吳新榮沒有後顧之憂,這也是吳新榮莫大的福氣和人生上的一大收穫。

    戰後吳新榮活躍於鄉土政治的舞台上,卻得不償失。致命傷在於他是懷有理想主義的文化人而不是詭譎萬端的政客。他也具有日本教育培養的法治規範,極不適宜中國人的詭詐風格。晚年,他脫離政治,專心於台南縣文獻會的田野採集工作,脚踏實地蒐集地方文獻,這才是他的真實面貌。他的日記,研究論文奠定了台南縣地方史的基礎。

    他戰後的鉅著《震瀛回憶錄》,說是回憶錄,其實是長篇自傳體的小說。作中人物大多以假名登場,但可以猜得出他講的是哪一個人物。以這本鉅著而言,吳新榮有寫大河小說的實力。可是一輩子從事繁雜的醫生治病業務和雜多的文學、政治活動,使他無暇發展這方面的才華,這實在令人惋惜。《震瀛回憶錄》起筆自明鄭末康熙初,施琅攻台成功後,台灣歸於清朝版圖的時代,從泉州遷到北門郡將軍庄的台灣開基祖吳廷谷的事跡寫起,一直寫到戰後動亂期,時間約有三百多年。這是一部漢人開拓台灣篳路藍縷以啓山林的台灣漢人移民史,以吳家興衰為樞軸發展。歷經清朝統治二百一十二年,日治時代五十年及戰後「復歸」中國的十多年。吳家在清朝末期時,從吳新榮的祖父開始發跡,成為地方士紳。日治時代吳家出了兩位西醫,這使得吳家在地方上確立了聲望。吳新榮寫的吳家興亡史,其實是移民台灣的漢人後裔全體的奮鬥開拓史。這本書不但反映了台灣歷年來被外來統治者被欺凌的歷史,同時也反映了台灣人堅強的反抗、抗議精神。《震瀛回憶錄》中描寫的吳家歷代故事,充滿了柔性和傷感,不亞於長篇小說的寫實主義和虛構性(fiction),無異是一本長篇小說鉅著。戰後,吳新榮的文學創作很豐富。他的日記,諸多隨筆多是極饒趣味的好作品,這方面期望專家學者再予以研究論述,以表彰吳新榮文學的卓越成就。

    此次,一向提倡確立獨立的台灣人文、文化藝術和文學的陳唐山縣長不但要豎立吳新榮銅像,又要台南縣立文化中心葉佳雄主任領導熱心服務的文化中心各位職員合力協助出版吳新榮全集,學者呂興昌,詩人黃勁連先生共同編輯全集,吳新榮公子吳南圖提供資料,這都是群策群力的表現也是貢獻。那麼年紀逾七十有三的作者,不顧眼力衰退,用放大鏡來寫成這一篇文章來表彰吳新榮文學也是義不容辭吧!

 

自序

 

    此時此地,這個時代這個土地。本書是:在這個過渡時代,有一個智識份子,所寫的備忘錄;又可說:在這個偏僻的地方,有一個平凡的人,所寫的生活史。

    本書所寫的有三個時代:由國家機構來說,可分為清朝時代、日本時代、民國時代;由社會組織來說,可分為封建主義末期、資本主義極期、社會主義初期;由家庭生活來說,可分為祖、父、子三個時代。

    我們可以黃、白、青三色來做這三個時代的象徵。黃色是表現帝王,茫茫的大地,萬物都在原始的狀態,人類須要的都是開荒。可是我們的祖父已是一個黃髮的老人,他們只好像在黃昏的時期,遠望黃龍收歸天上,結束他們的時代。

    白色是表現極權,渺渺的大洋,萬事都有樸素的作風,人類幸得比較的安定。我們的父親雖是一個白面的書生,常在白晝作夢,雖然心懷坦白,但他們已在虛無之中,也結束了他們的時代。

    最後青色表現民主,蒼蒼的大空,萬人都有進取的精神,人類都在混亂中求建設。我們做兒子的人正在青春的年代,好像在清晨裡呼吸著大氣,胸膛裡懷抱著青雲之志,接著父祖傳來的火炬,將要進入波瀾萬丈的社會裡去。

    將來的時代是紅色的還是黑色的,我們暫且不論;將來的社會是光明的還是黑暗的;我們不能預先而知。但人類的進步只靠著人類的熱情而已,人類把握著他們的熱情─即是革命精神,朝向著宇宙的真理─就是革命理論,努力去做,我想:人類也不致有最後之日。

 

                                                                                                   吳新榮  一九五二年冬於琑琅山房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