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林芳年先生
林芳年(1914~1989),原名林精鏐,台南縣佳里鎮子龍廟人,1954年始改名芳年。自幼喜好文學,二十歲開始發表日文作品,日治結束之前,所發表之日文現代詩有三百餘首,此外還有散文、小說和評論多篇,創作多元且數量可觀。國民黨治台後,林芳年歷經努力,改以中文創作,曾出版《失落的日記》、《浪漫的腳印》、《林芳年選集》。本集係林芳年在日治時期發表的日文創作,經葉笛精選迻譯。收錄林芳年詩作六十一首,散文五篇,小說三篇,評論七篇。雖然只是他日文作品的一小部分,卻都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由此窺知林芳年日文作品堂奧。
葉笛先生
葉笛(1931~2006),本名葉寄民,台灣台南市人。十六歲開始發表作品,此後寫作不輟,多為詩作,兼有散文及評論。1969年辭去國小教職赴日進修,旅日二十餘年,1993年又辭去日本大學教職還回台灣,定居台南。著有詩集《紫色的歌》、《火和海》、《失落的時間》,散文集《浮世繪》,評論集《台灣早期現代詩人論》,重要日本文學譯著有《地獄變》、《河童》、《羅生門》等。葉笛身兼創作者、學者,譯筆精準暢雅,為國內翻譯、論述日治時期台灣作家日文作品之不二人選,重要譯著有水蔭萍、吳新榮、江文也之作品集,本書為其譯介的最後遺作。
|目錄|
002 序//曠野上看見「鹽分地帶文學」 蘇煥智
004 序//風華再現 葉澤山
018 序//詩朵的祝福 林捷津
021 心象風景/憤怒的詩人 葉笛
042 從失落的日記找尋浪漫的腳印 陳豔秋
061 導論//春天的喜鵲 李若鶯
詩卷
085 熱病孕育著夢
088 女神的魔手纏繞
089 想要石榴的弟弟
091 月夜的墓地和虎斑犬
092 秋和少年英雄
094 在四角形的窗邊
096 我的西裝是舶來品
098 花蕾是美麗的
101 我是月來香
102 蒼蠅們大口爭食臭肉
105 秋愁
106 姊姊在刺繡
108 我深愛著基督
110 王爺公敗北了
112 曠野裏看得見煙囪
116 刻著夏夜的淚痕的人
120 我家有五燭光燈泡
122 早晨的玉蘭花
124 茅屋的新娘喲為什麼哭
129 黃昏的田原
130 春天的原野
131 夜雨
132 白壁的陋屋
133 庭樹
134 街上的乩童餓死了
136 我的房間
138 黎明
139 也讓我居住呀
140 喧囂的村落的某日
144 番石榴
145 出動
146 女工
147 洗髮的女人
148 月夜之雨
149 春季之園
150 農村風景
152 蝴蝶
154 月夜
155 夜蟲
156 夜的歌手
157 青蛙
158 彳立枯槁的曠野
160 村裏有俠義漢
162 雨和牛圈
164 翩躚的蝴蝶
166 在晨霧裏喊叫的同胞們的聲音
169 寒夜的休憩地
172 不自然的笑臉
175 冬酒
176 滴著紅淚的黃牛
180 歌唱冬天的喜鵲
183 野花閒草
186 責備妹妹
188 冬天的故鄉
192 黑人的勇士
193 早晨的庭樹
194 母親的休憩地
196 微笑的鹽分地帶
199 勸告
204 薄暮的青春
206 鐵路
散文卷
209 小姐的面皰和化妝
211 懷念朋友郭天留兄
214 村子裏道路的補修日
216 春窗隨筆
218 擔負村子的紅人
小說卷
223 已經不是妹妹了
227 看台之花
240 文貴舍
評論卷
263 最近的新民報學藝欄
264 台灣文藝
266 台灣文藝五月號讀後一得
273 台灣新文藝
274 六月的收穫
284 關於台灣現階段的文學大眾化
293 詩壇短評
305 附錄 黃章明/林芳年先生年譜
|書序|
《縣長序》
曠野上看見「鹽分地帶文學」
在生活困頓的環境,有時適是詩人與文學家們淬鍊思想、涵養人格、豐富情感的一股背後推力;筆鋒因而帶有深刻的人生況味,在群眾間顯現自身不同於一般的靈魂。
南瀛偏西之六鄉鎮──北門、將軍、學甲、佳里、七股及西港等地,是嘉南平原的邊陲;在日治時代,並非富庶之鄉,人們耕種的農作物也都是一些不怕鹽分堅硬的甘蔗、紅蔥、青蒜、牛蒡與紅蘿蔔等。漁人在滾滾白浪中討生活,蘆竹溝、青鯤鯓、馬沙溝和將軍港,駕著扁舟與大海起伏的惡浪搏命,過著寒微生活。儘管經濟條件拮据,環境亦是荒地鹽田草萋,這樣惡質的海涯與地貌,卻出生了一群詩人與文學家,個個頭角崢嶸,在台灣文壇上如同夜空星辰,一顆一顆地升起──吳新榮、郭水潭、王登山、黃平堅、徐清吉、林精鏐(林芳年)、林清文等等,而蔚為文風鼎盛的風景。「鹽分地帶」便成為北門郡的代名詞,也與文學結為同義詞,獲得台灣各地文友的賞識,前來朝拜「鹽分地帶」這處文學聖地。
鹽分地帶除了孕育這群作家、文化人外,政治家吳三連領導的台南幫,從吳尊賢、高清愿等以降,都是出身學甲中洲的鹽分地帶人士,台諺謂「歹竹出好筍」、「旱地冒青芽」,奇豔風華,從此傳頌不止。
林芳年與郭水潭、林清文同為佳里興公學校的校友,其對於鄉土擁有極深的眷戀之情,終戰後曾停筆多年,雖然晚年以中文寫作亦享有文名,直至前幾年其家屬發現,其於日治時代所發表之日文作品。因而本府文化局基於對林芳年的敬重,特請詩人葉笛迻譯中文。而今其詩的花朵、散文的大樹、小說的天空,將印冊出版,與全台灣之文學愛好者見面。
煥智熱愛南瀛這塊土地,先人和前輩的努力,致使「鹽分地帶」文學得以振衰起蔽、源長流遠。從我擔任縣長以來,無不時時籌劃為這塊鹽地做些事情,二00五年於蕭壟文化園區設立「鹽分地帶文學館」,並委由出身佳里興的作家林佛兒策劃「鹽分地帶文學」雜誌,且已於去年十二月份發表創刊,算是煥智對於鄉土文學所略盡之棉薄之力。
而今,值林芳年作家日文作品中譯本「曠野裏看得見煙囪」出版前夕,煥智謹聊綴數語,以表寸心。
台南縣縣長 蘇煥智
《局長序》
風華再現
台南縣沿海北門、學甲、將軍、七股、佳里、西港六鄉鎮,日治時期即文風鼎盛,文學作家輩出且極富創發精神,不但傳承古典文學,更積極投入新體文學的開發創作。今天文學界耳熟能詳的台灣現代文學前輩作家,如吳新榮、郭水潭、王登山、王碧蕉、林精鏐、林清文、莊培初等,都出身這以鹽田為地觀,以曬鹽為天職的沿海地區。他們建立起「鹽分地帶」文學作家群的聲譽,使鹽分地帶成為台灣新文學的搖籃。
這些作家絕大部分都跨越了由日治到民國的階段,他們早期的作品當然都是日文寫作,改朝換代後,有的作家因為語言文字、思想問題,終止寫作發表;有的秉持漢學教育的基礎,從新學習華語文,克服語文障礙,繼續耕耘文學的園圃,向新世代展露其心靈與思想。林精鏐即後者之一。林精鏐是佳里子龍廟人,誕生於一九一四年,日治時期即以日文發表了三百多首詩,及一些散文、小說和評論。國民黨治台後,他於一九五四年改名「芳年」,並於六0年代開始以華文發表創作,直至一九八九年病故,終生寫作不輟。
有幸於台南縣從事文化工作,一方面自豪南瀛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優質的文學藝術傳承,如繁花茂林,第二代、第三代文學作家也接力出青,新潮舊浪,滾滾洶湧;一方面自省能否護持這些美麗的花木一直欣欣向榮,使前賢風範永垂,鹽分地帶永遠是台灣文學最綺麗壯闊的海岸線。
我知道許多前輩作家早期作品因為是日文寫作,現代人根本無從閱讀認知,有如寶玉埋沙,日久更永無見天之日,因此亟思為其翻譯出版。今林芳年之日文作品,幸得名翻譯家、詩人葉笛先生精選精譯,並由李若鶯教授負責編纂,總為一冊出版,堪可為南瀛文學略獻棉薄,希望將來其他早期南瀛文學家的日文作品,也有機會重現風華。
台南縣政府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曠野裏看得見煙囪
掩埋廣漠的沙漠的曠野
兄弟喲,又增加了一座油漆臭的工廠。
那是儼然的鋼筋水泥
要衝破天空似的煙囪,
兄弟喲,
不久我們會渾身漆黑在那裡工作吧。
一群失業者會在那裡賺取每天的米糧吧。
要高興?
被生活追逐臉色鐵青的同志
閃耀著充滿歡喜的眼睛哪。
而從那黑色煙囪裡
會擠出濛濛地掩蔽天空似的黑東西哪。
從那工廠裡
聽得見異樣的響聲。
可是兄弟喲,我是寂寞的。
每當增設工廠,
我就感到一種無可名狀的快慰,
扭曲被蜜蜂螯了似的臉
吐過嘆息的。
不管怎樣賺了又賺
咱的口袋裡是空空的。
我是魔術師
叮噹、叮噹進來些錢
叮噹、叮噹一些錢一下子消失了。
我感到
增加一個工廠是
一種喜悅是不錯的。
但,每當出現一個工廠
我就會顫慄。
那是奴役我們的魔窟
決不會保護我們的......
我又一次仰望鋼筋水泥的摩天大樓
仰望了塗成黑色的煙囪。
我俯視自己的生活,
深深地為週遭的狹窄嘆息。
啊 曾經誰說過
增加了一座工廠
就是村落發展史上來了一大革命。
村子裡增加了一座工廠,
而又增加了一種悲哀。
掩埋著廣漠的沙漠的曠野,
兄弟喲 又增加了一座油漆臭的工廠。
───一九三六年一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