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林修二集
  • 作者:
    原著:林修二/編訂:呂興昌/翻譯:陳千武
  • 出版者:
    臺南縣文化局
  • 出版日期:
    民國89年12月
  • ISBN/ISSN:
    957-02-7650-9
  • GPN:
    030749880414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1.1*15.1cm/590頁
  • 定價:
    450

|目錄|

 

001  縣長序─不墜的星星    陳唐山

003  局長序─永遠轉動的風車    葉佳雄

005  《林修二集》漢文譯序    陳千武

008  寫在《林修二集》出版前    林慶文.林伸治

012  編者序    呂興昌

 

第一部    蒼星集

 

026  靜謐的愛:懷念望著蒼星逝世的朋友(代序)(靜かなる愛)    楊熾昌

038  肋間

042  孤獨

046  驟雨

048  午睡

050  龍眼樹(龍眼の木)

054  在茶館(喫茶店)

056  秋雨

058  海邊

062  黃昏

066  眸子:給Y子(瞳:Y子に贈れる...)

070  耳語(囁き)

072  宣戰(戰ひ)

076  鄉愁

078  秋

080  星期日(日曜日)

082  秋風

084  月光

086  影

088  美人蕉(カンナ)

090  鶯

094  原野(野邊)

098  午後

100  詩

102  雪:給遠方的水蔭萍兄(雪:離れて遠き水蔭萍兄に捧ぐ)

106  星

112  皮耶羅(ピエロ)

122  白蝴蝶(白い蝶)

赤城紀行より

138    在高原(高原にて)

140    山村(山里)

142    山脈地方的雨(山脈地方の雨)

146    等火車時(汽車を待つ間)

150  帆

152  山鄉:在八岳山麓清里(山の里:八ツ岳の麓なる清里にて)

156  寂愁

160  旅愁

164  蒼白的夜(蒼い夜)

168  寒夜:給水蔭萍氏(寒夜:給水蔭萍氏)

172  一個季節(一つの季節)

176  雨的海邊(雨の海邊)

178  海風

182  蟋蟀

184  假睡

186  海

190  冬日(冬の日)

194  雪

198  堇花(すみれ)

200  秋信

202  在萬計沼畔(萬計沼畔)

206  八岳紀行:車窗(八つ岳紀行より:車窗)

210  山嶺(峠)

214  石洞(石洞)

218  山上溫泉(上の湯)

222  林間地

226  山麓

230  幸福之夜:給心愛的妙子(幸なる夜:To My Dear Taeko)

240  小小的祕密(小さな祕密)

244  給心愛的妙子:秋之詩(To My Dear Taeko:秋の詩)

252  越過壽嶺:從楓港到台東(壽峠越え:楓港より台東ヘ─)

256  近秋天(秋の日近く)

260  一個地表(一つの地表)

266  靜謐的海邊(靜かなる海邊)

272  響

280  石蒜花(曼珠羅花)

284  秋的憂愁(秋の愁ひ)

288  槐樹的回憶(槐樹の憶ひ出)

310  螢火蟲(螢)

324  鮎魚初出(初鮎)

330  藍色的黃昏(青い黃昏)

342  後記(あとがき)    林妙子

 

第二部    集外集

 

352  散步

354  虹

356  小小的思念(小さな思ひ)

358  回憶(思ひ出)

360  十二月

362  月光

364  意願(意欲)

366  夢與春之譜(夢と春の譜)

368  穿著豪華晚禮服(豪華なタキミ─ドを著く)

370  蔚藍天空(紺碧の空)

372  山的那邊(山のあなた)

374  第四屆台灣慶應會(第四回台灣慶應會)

376  初秋的天空清藍(初秋の空は蒼く)

378  搭乘小舟(ボ─ドに乘つた)

380  灣裡海水浴場(灣裡の海水浴場)

382  海邊

384  夜

386  黃昏

390  南溟的鵬群(南溟の鵬群よ)

392  散髮

394  蝶

396  出航(船出)

400  航行

404  草之上(草の上)

410  近鄰

422  帆

424  秋天的散步(秋の散策)

430  在湖畔(湖畔にて)

434  雪

438  在空沼小屋裡(空沼小屋にて)

442  晚春(春晚く)

448  北海道紀行

474  北海道研修旅行攝影小記

483  留守中遺訓

485  列席大東亞佛教青年大會

 

第三部    附錄

 

526  張良典致林修二夫人書

528  楊熾昌致林修二夫人書

530  從超現實到意象的經營:試析林修二作品    羊子喬

534  讀《蒼白的星火》    林芳年

548  台灣.東京.現代主義詩之青春:林修二遺稿選集《蒼星》讀後感        

       中村義一著.林雅婷譯 

554  跨世紀的永恆    林雅婷

559  林修二生平著作年表    呂興昌

 

 

|書序|

 

【縣長序】

不墜的星星

 

台南縣縣長  陳唐山

 

    台南縣是台灣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擁有豐沛的人文歷史資產,向來文風鼎盛,文藝人才輩出,早期的文學家前輩,潛研筆耕,為這塊美麗的南瀛大地留下豐碩的文學瑰寶,其中,林修二先生便是相當傑出的詩人。

    林修二先生早年赴日本慶應大學英文科就讀,當時他就常在日本有名的文學刊物發表作品。由於身體虛弱,畢業返台後,一直在家養病,但仍秉持著異常的生命力,繼續寫下了許多感性、優美、 迷人的詩篇。

    早年參與「風車詩社」的林修二先生,提倡超現實主義創作形式,追求描繪心靈感觸的現代詩,在當時的台灣詩壇上,展現了創意的筆觸,傳達了純真的情意詩境,這是林修二先生詩作的特色風格。

    一九四四年,正值三十一歲對未來文學前景正充滿無限憧憬的林修二先生,因長期與病魔搏鬥中離開了他眷戀的人世,在將近十年的短暫文學生涯中,創作出傑出的作品,留下最珍貴的文化資產,令人追思感動。

    生命是短暫的,文學是永恆的。台南縣文化局為本縣前輩文學家陸續出版作品集,以彰顯前輩們在文壇上之貢獻,並留給後代子孫豐富的文學資產,特別委託國立成功大學呂興昌教授編輯《林修二集》,並承詩人陳千武先生將林修二先生遺作譯成中文,希望藉由全面有系統的整理,保存本縣珍貴的文學史料,提供研究者更完備的資料,讓「南瀛文學」呈現多元的樣貌,在台灣文壇綻放出熠熠光芒。

 

【局長序】

永遠轉動的風車

 

台南縣文化局局長  葉佳雄

 

    站在台灣文學的舞台上,「南瀛文學」向來是活躍的。歷年來在本局除積極發掘當代在地文學作家外,也全力蒐尋與編撰前輩文學家作品集。《郭水潭集》、《吳新榮選集》......都是我們努力的軌跡,《林修二集》也是我們最近完成的成果。

    出身於麻豆的林修二先生(一九一四~一九四四),本名林永修,日本慶應大學英文科畢業。在他就讀南二中時期,即開始在媒體發表詩作,以抒情詩為多;後來加入「風車詩社」,作品風格轉趨超現實主義;學成返台後,雖病發體弱,但詩作仍見瑰麗精美。

    短暫的生命,卻有美麗的風華。在林修二先生近十年的文學創作歷程中,留下一百多首的新詩和散文,其中有對愛情的歌頌,也有對鄉愁的描寫,更有對孤獨的抒發,在在傳達作者對生活、對人生的感觸與反省,讓我們深刻認識殖民社會中台灣文學的活力和尊嚴,留給後人無限遐思與感動。

    為完整呈現南瀛大地曾有這麼一位值得吾人懷念的前輩文學作家,本局特委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呂興昌先生執行編撰工作,全面進行資料的蒐集、彙編與年表整理,並由也是詩人的陳千武先生譯成中文,以兩種文字風貌對照呈現,讓林修二先生及其作品重現南瀛文學舞台,展現最炯亮的光芒。

    本集能夠順利出版,感謝呂興昌教授和陳千武先生的辛勞與努力;同時也對陳縣長的支持與鞭策、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和財團法人台南縣文化基金會的指導與玉成,表示由衷感激。

    文學創作是寂寞的,在千錘百鍊之後,卻能以最美麗的身段,活躍在文學舞台,就像林修二先生及其精美作品一樣,都會是一部永遠轉動的風車─在南瀛大地轉動,也在台灣大地轉動。

 

《林修二集》漢文譯序

 

 陳千武

 

    台灣前輩詩人林修二、本名林永修(1914~1944),另有筆名南山修,係台南縣麻豆鎮人。唸台南一中在學中即開始以日文寫詩 ,發表於台南新報、台灣新聞等;後於一九三五年赴日進入慶應大學英文科就讀,並參與當時日本有名的「三田文學」與「四季」等文學刊物發表作品。至學業完成後返台,仍繼續寫詩發表於台灣日日新報等。可惜因體弱於三十一歲了卻其一生。不過,在短短十數年的創作生涯,能留下了具平衡的高水準作品,增添台灣貧乏的文學創作重要的文化資產,令人敬仰。

    在台灣詩文學史上,林修二的詩作特殊的價值,該算於一九三三年參與台南水蔭萍主持的風車詩社,實踐超現實主義詩創作的經歷上。因台灣新詩在日治時期僅二十二年的創作活動中,絕大多數的作家詩人均走寫實象徵的現實主義詩的表現。祇有風車詩社五、 六位同仁,嚮往現代精神的超現實主義,深入思考表現的詩創作,以實踐台灣文學現代化的先鋒,呈現特色具寶貴的意義。

    回顧戰後五十年來的政治獨裁,只為維護黨政政權存續的野心,所施文學政策,是排除現代主義文學的興起,以及壓抑鄉土現實主義文學的萌芽。因為現代主義文學,會培育現代自由民主精神;鄉土現實主義文學,能養成自立自主的獨立精神,才成為禁忌;而一味推動傳統古典文學的封建思想迄未改變。譯者透過日文廣泛接受日本及歐美現代主義文學的創作,深知現代國家政治環境極需推動現代主義文學文化的重要性。於是誠心推崇水蔭萍以及林修二他們於六十多年前,即以《風車》詩誌推動實踐超現實主義,表現現代精神的創作活動,在被封建思想壓抑長久的台灣現實裡,看得出其突現的實質貢獻,更感值得重視與褒揚。

    經過超現實主義洗禮的林修二作品,自從開始到尾保持清淨的詩心,毫無矯揉造作,純真描繪心靈的感觸,具知性與感性的融和美,簡潔溫柔坦率的思考能引人感動與喜愛。

    一九八八年五月,筆者獲得林修二先生公子林慶文,林伸治兩兄弟,經過水蔭萍先生轉贈的詩文集《蒼星》,便被其詩想純粹的魅力吸住了。遇有時間允許即予零星譯成漢文,經過約八年時間始全部翻譯完成。並依照原著順序整理起,仍然感覺林修二詩質的優美,與目前台灣的所謂現代詩作品毫無遜色。

    台南縣文化局葉佳雄局長愛惜縣籍作家詩人的精神珠玉、決定出版此書合併原著列入文化資產寶庫,謹此表示感謝與敬意。

 

寫在《林修二集》出版前

 

林慶文    林伸治

 

    家父林永修(林修二、南山修)於一九四四年逝世至今已五十餘年,其間承蒙已故父執前輩楊熾昌(水蔭萍)先生於一九八0年代為編輯自家出版遺稿集《蒼い星》。後經陳千武先生陸續精闢譯成中文。今由熱心日據時期台灣文學發掘工作的清華大學教授呂興昌先生費心,多方蒐集資料補充與編訂。熱心鄉土文化工作的台南縣文化局葉佳雄局長,編列預算付梓等等因緣際會得能於此世紀末成書問世。在此謹代表家族向諸位先進致上內心深深的感激與謝意。此書如果能為台灣文學在日據時期這段空白補上一頁,如能由於在日本統治下,台灣的知識分子中,有這樣一位志節高操的年輕詩人,寫出如此清新純潔而澄明的詩作,在現今的社會上起點漣漪則幸甚,家父在天之靈也當頷首莞爾,而家母的苦心也得稍堪告慰。

    家父自幼聰明穎悟,思緒靈敏善感,雖然生長在不愁吃穿的家庭,並沒有紈 袴浮華,萎靡頹廢而保有一顆純潔的赤誠之心。自幼善於寫作,在校作文每每得分冠於全班。秉持一分獨特的情操,感受週遭的大自然,寄情風花雪月、清風白雲、高山大海寫出清新純潔真情流露的詩。思路飛翔超越了現實,充分的表達了心靈的自由與奔放。

    家父逝世時,我倆還只是三歲不到與未滿週歲的幼兒。對父親的直接記憶可說完全沒有,全靠家母在養育我倆的過程裡藉著保留下來不少的照片、書信與詩作遺稿不厭其詳的描述,才讓我倆能了解父親熱愛文學更勝於生命的性格與為人,知悉其多彩多姿的求學及交遊的藝文生活的輪廓。

    家父以三十歲的英年,懷著滿腔的詩情,正要將詩的蓓蕾盡致的盛放之際,很遺憾的身軀卻為病魔噬齧而凋零。就在初夏月圓的晚上,流星發出蓋過月色的蒼白光芒,劃過南方的天空而墜落,照亮整個療病臥室時,家父說了句如詩般的「啊─我的星墜落了」隨即告別了人世。家父所遺留下來的詩作、書信、照片、隻字片語以及為數相當多的藏書,數十年來盡由家母如守護至寶般的保存下來。其間歷經戰爭炮火的空襲,抱進抱出防空洞。而多次的住處搬遷,每次都花上好幾個夜晚細心的打包,才能沒有絲毫的失落與毀損。平時保管更擔心受潮與蟲蛀,總會選擇乾燥的好天氣全部翻開來通風。文稿書信更用梧桐木盒珍藏不讓人隨便翻動深怕受到損毀,從而完整的保存下來。這種辛勞與心意盡是家母對父親存在著真情不渝的愛,其保存下來的又豈只是家父的遺物?在家母心中保存的更是與家父結婚後短短不到三年夫妻生活的延續。這些家父的遺物也一直是家母四十多年來渡過戰後獨自在異國大家庭中生活的辛酸,與養育二子成人的艱苦人生旅程中最堅強的精神支柱。每當家母心中鬱悶委曲,總藉著輕輕的翻閱家父的遺稿、書信以為寄託與宣洩,也傳達對家父無盡的愛與情思。家母後來熱衷於短歌與俳句的寫作,將這份情感充分的表達在作品上。承蒙吳建堂先生將其作品編入朝日新聞社出版的《台灣萬葉集》裡頭,有幸的能與父親一樣在文學領域上有所成就。

    家母為了讓我兄弟長大後能閱讀父親遺留下來的作品及書籍,從我倆還是幼兒時就很用心的教導日本語文,使長大後修具日文能力,不僅可以閱讀家父之遺作,並在工作上也能有所發揮。如今回想起來慈母當年的苦心與堅持,又豈只是感恩得以回報。家母一直擔心孫兒們所處的環境可能會不懂日文,無緣了解家父的遺作而惋惜。幸蒙家母在天護佑, 如今三個孫女都先後前往日本進學,修得日文能力,母親當時的疑慮可說也消除了。

    今當作品集付梓之際,腦海中再度浮現了,在戰火下一介異國婦女歷經看護病夫、失去愛夫、扶育幼兒,在政權更換又無經濟自主權、且還未學得台語、國語之環境下,在眾生盡全力才能求溫飽的時代,在汲汲營營追求實際經濟效益的社會裡,無畏周圍的冷嘲熱諷、無視財力的重壓與勞累、秉持著對愛的承諾、對愛人所愛的文學的重視,以全心全力來守護,四十年來不為任何外力所撼動,所保存下來的文物,今將與世見面,再一度的透過家母的心懷,接觸到家父身影,心中激動無比。這些問世的作品可說借由家母之心而活存至今。我倆慶幸能有這樣的母親而親近了這樣的父親。

    最後謹再次對出書付出心力的陳千武先生、呂興昌教授、葉佳雄局長及諸位先進致上最高的敬意與感謝。

                                                                                                                         (一九九九年秋)

 

編者序

 

呂興昌

 

    林修二是日治時期的重要詩人,他的詩集卻遲至一九八0年才由夫人林妙子女士委託楊熾昌先生進行編輯出版,得到限定本贈書──林修二遺稿選集《蒼い星》──的陳千武,從一九八一年即開始著手譯成華文予以披露,其中九首並收入他與羊子喬合編的遠景版《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十.廣闊的海》詩選集中,其後千武先又本著對修二先的喜愛與詩史資料的重視,在幾家本土性較強的新聞媒體與詩刊繼續發表他的譯作,整本詩集幾已全譯,使國人對林氏的詩藝成就有了較完整的印象。九0年代末,積極出版縣籍作家集的台南縣文化中心(今文化局》繼《郭水潭集》、《吳新榮選集》 之後,又集中火力籌畫出版《林修二集》,千武先的譯本自然成為不作第二人想的最佳選擇。

    不過,文化局認為,如果僅只出版詩集譯文,近七十篇詩文的「數量」似乎略有不足,於是,對筆者厚愛有加的葉佳雄局長,以為我像孫悟空一樣隨時可以挖掘出許多新資料,硬是非要我接下編輯的工作不可,那時,我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特別忙碌,在我以為可能慢個兩年再來整理較有餘裕,無奈葉局長求成心切,仍希望我勉予配合,就這樣,在稍顯不安中接下了這個計畫。

    計畫的進行,最重要的仍是資料的蒐集,而就我個人的研究經驗而言,這是可遇不可求的;往往費盡心力上窮碧落下黃泉,有時仍然一無所獲,因此我私心以為並無絕對把握能變出什麼花樣。所幸經過一番徹底的翻尋,總算不負葉局長的厚望,終於編出超過百篇的詩文,比原來的遺稿幾乎多出了一半。這樣的成績,首先得歸功於修二先兩位公子慶文兄、伸治兄的全力協助,使我得以盡睹其先人遺留下來的文稿、剪貼簿、相簿、文物,這不但增補了作品的數量,也使我能翔實無誤地如期完成修二先的生平著作年表;在此致上無比的敬意與謝誠。

    編訂的工作繁瑣細碎,主要在呈現修二先創作的相關資訊,如創作時間與發表刊物,這些我都在每篇作品後面的「編案」中作了或詳或略的說明,尤其是作品在發表、結集過程中所出現的異文情況,都盡量加以比較訂正,俾能對深一層的探索提供必要的基礎訊息。

    關於本書的編排,仍仿筆者前此所編的《吳新榮選集》,將譯文與日文原文同時並錄;內容亦分兩大部分:第一部「蒼星集」,全收千武先所譯林修二遺稿選集《蒼?星》,共六十八篇,外加楊熾昌代序與林妙子後記,順序則重新調動,以創作或發表時間先後為準。第二部「集外集」是新發挖的作品,計三十五篇,主要仍委千武先漢譯,其中部分因「出土」較晚,已在校對末期,時間緊迫,乃就近商請葉笛先生拔刀相助,這,我已在「編案」中特別註明,在此要特別感謝亦師亦友的「阮老葉」。

    編訂《林修二集》時,我仍在清華服務,現在編竣,我已回到成大台灣文學研究所專任,教研工作進入新階段,對於編訂風車詩社同人詩集的宿願,更感迫切需要,如今加上前此的《水蔭萍作品集》,業已完成其半,希望在可預見的未來能把其餘同人──李張瑞與張良典──的作品也能加以整理,及早問世,是為序。

                                                                                                                       2000.12.15於府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