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簡介|
林培雅
中山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長期從事臺灣民間文學採集、編寫工作,
尤以臺南地區著力最深,並從事臺灣民俗文化與民間信仰的研究。
|目錄|
007 《臺南青少年文學讀本》局長序
011 《臺南青少年文學讀本》顧問序
014 《臺南青少年文學讀本》召集人序
017 主編序
壹 地方傳說
026 口宵里張鬥石仔瀨楊
032 五府千歲大戰囝仔公
039 五福大帝收登革熱
048 玉二聖母收精怪
058 西港香傳奇
066 赤山龍湖巖
074 沉東京,浮福建
078 林投姐
083 岳府大元帥發威
089 「金唐殿」匾額傳說
095 泥偶變神明
102 保生大帝治肺癰
109 茅港尾媽祖坐牢一百年
117 飛虎將軍
122 致力於族群融合的神明
129 陳守娘
134 康府千歲顯神威
143 眾神護衛胡厝寮
149 採船
157 黃教篡天下
165 跛腳狀元
172 愛玩的太子爺
178 潘大番
183 憨人仔舍
190 應祥師與東山迎佛祖
197 麻豆龍喉
206 龍蝦潭風水傳說
215 關廟「東勢方」
貳 民間故事
226 九代窮
247 洪
256 三賊女婿
|書序|
《臺南青少年文學讀本》局長序
藝文輝光無不照,文學花果正豐茂
提升生活品質,乃是人類社會無止境的追求,其動力則來自文化的陶冶。而文學正是文化陶冶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表現文化內涵的精髓和根本之所在。福樓拜曾說:「文學就像爐中的火一樣,我們從人家那裡借得火來,把自己點燃,然後再傳給別人,以致為大家所用。」現在,我們所推動的青少年文學讀本編選工作,正是追隨文學先賢的步履,點燃文學薪火,再一代一代傳遞下去。
有些書只須淺嚐低品,有些書可以囫圇吞下,有些書則值得咀嚼細品。這些值得咀嚼細品的書,就是本局出書所懸的標準,也是本局所欲達到的目標和臻至的境地。對青少年而言,最值得咀嚼細品的書,自然非文學書莫屬了。因此,我們秉持著「植根臺灣鄉土,擷取臺南文學」的原則,編輯了這套適合青少年閱讀鑒賞的叢書──《臺南青少年文學讀本》。此書一套凡六冊,主要目的是讓文學及文學教育能「向下札根,向上開花」,最終開創「藝文輝光無不照,文學花果正豐茂」的境界。
追本溯源,文學乃起源於我們對人間生命的熱愛,對幽微人性的探索,對廣大社會的關注,對鄉土情懷的摯愛,因而加深了文學悠遠的意境、雋永的哲思和智慧的火花,也加深了文學的感動力、感召力和感染力。文學,由於注入了活生生的生命和感情,因而使文學具有「將抽象事理化為具象敘述,將平實文字變成波瀾文章」的魅力。但每一種文類創作時,卻又有自身的特質和要求。如以本套書文類為例,短篇小說卷重在生動故事的敘述,散文卷重在聞見思感的描寫,現代詩卷和臺語詩卷重在文采節奏的抒情,兒童文學卷重在童稚語言的表現,地方傳說卷重在口頭傳聞的紀錄。以上所述,即見出文類寫作的不同旨趣。
為了透過文學讀本積極落實國民教育的語文學習工程,讓青少年認識本地的作家作品,再透過作品了解自己的土地。一○五年三月陳益源教授在臺南市文學推動小組會議中提案,編輯《臺南青少年文學讀本》,由陳昌明任召集人,各卷主編人如下:
.小說卷 李若鶯主編
.散文卷 王建國主編
.現代詩卷 吳東晟主編
.臺語詩卷 施俊州主編
.兒童文學卷 許玉蘭主編
.民間故事卷 林培雅主編
文學讀本選文時,凡本籍、出生地為臺南,或長期居住臺南者,均視為臺南籍的作家。我們選文重點之一,特別重視時代性,此即「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從日治時代以至當代為止的作家作品,尤其注重從年輕一輩新創作家挖掘,以更符合這個時代年輕人閱讀的作品。這些作品經過時間的選汰、陶洗、精煉,自然而然就成為我們社會共同的記憶和資源。所選作品基本上以符合青少年的閱讀為主旨,並不只以臺南名家作品為依歸。作品如有不適合青少年閱讀者,則加以調整,儘量選擇能表現或彰顯臺南地理環境、歷史源流、民情風土、文化底蘊、人文風貌的作品。本套書體例是每篇選文包括「文選」、「作家小傳」、「作品導讀」三部分。
每一時代與土地,都有屬於斯土斯民心靈上的「原鄉」,這個原鄉有如藏寶盒,珍藏了屬於那個時代與土地的情感印記、生活記憶和吉光片羽,這是留給後人最美好的資源。將此資源紀錄下來,然後再彙編成冊,這就成了美麗動人的文學篇章。如此代代傳承下去,或成為懷舊的故事,或成為經典的作品,永遠給人們帶來無可取代的感動。也正是這些感動,生發出世世代代美不勝收的人文風景。此情此景,何嘗不是我們的目標和憧憬呢!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臺南青少年文學讀本》顧問序
陳益源
臺灣以縣市為單位的區域文學讀本,稍早有《苗栗文學讀本》(六冊,苗栗縣文化局,一九九七)、《臺中縣國民中小學臺灣文學讀本》(七冊,臺中縣文化局,二○○一)、《彰化縣國民中小學臺灣文學讀本》(九冊,彰化縣文化局,二○○四)、《高雄縣國民中小學臺灣文學讀本》(五冊,高雄縣文化局,二○○九)等。
二○一六年四月,《雲林縣青少年臺灣文學讀本》(五冊)又由雲林縣政府文化處出版,本人忝為該項計畫的主持人,當時正被文化部借調國立臺灣文學館擔任館長,因此特別在五月十四日於臺文館安排了一場新書發表會暨各縣市青少年臺灣文學讀本的編纂理念說明會,邀請《雲林縣青少年臺灣文學讀本》的顧問(吳晟、路寒袖)、各分卷主編和學者專家、各縣市文化局代表齊聚一堂,進行經驗分享與意見交流。
「了解是關懷的基礎」,詩人吳晟當天在接受民視新聞訪問時說:「你對我們自己所賴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不了解,那你要從何去培養你的關心。」所以他不斷大聲疾呼應該編纂在地文學讀本,落實文學教育;又因「臺灣各縣市的人文、地理、產物……,各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動人故事,因而孕育了多樣的文學現象」,所以各縣市的文學讀本都可以有適合當地文學現象的彈性編法。我們一致希望能推動更多縣市編纂自己的青少年臺灣文學讀本,讓各縣市子弟從小就有機會接觸自己家鄉的作家,了解自己家鄉的文學,進而真正關懷自己的家鄉。
這樣的理念,很快得到了一些迴響,二○一七年三月,屏東縣政府與國立屏東大學合作出版了《屏東文學青少年讀本》的新詩卷、小說卷、散文卷三冊。於此同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葉澤山局長亦已委託陳昌明教授召集《臺南青少年文學讀本》編輯會議。經過了近一年的精挑細選,《臺南青少年文學讀本》現代詩卷、臺語詩卷、兒童文學卷、民間故事卷、散文卷、小說卷即將於二○一八年七月問世。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積極打造府城為文學之都,每年盛大的臺南文學季活動內容精彩,同時也有計畫地要讓府城文學走向世界(例如文學大老葉石濤短篇小說的越南文譯本,二○一七年十二月他老人家逝世九周年前夕要在河內隆重推出),現在又有了《臺南青少年文學讀本》的在地向下扎根,我們相信此舉必能讓府城子弟透過在地文學的閱讀而更加了解臺南、肯定自我,並且可望再為府城文學開更多的花,結出更多的果來。特撰此文,以申賀忱。
二○一七年十一月於成大中文系
《臺南青少年文學讀本》召集人序
陳昌明
點燃閱讀的樂趣
臺灣文學近二十年來,在研究、整理、出版上都有豐碩的成果,但在青少年文學讀物的領域,卻是長期的匱乏。這是因為國小進入中學以後,升學壓力日重,學生無暇顧及課外讀物,而家長重視子弟課業,也不鼓勵小孩閱讀課本以外的書籍。於是我們的教育,長期陷入閱讀貧乏的窘境,學生只能注視課本裡的作者、題解、注釋,長期記憶背誦為考試而讀書,終讓閱讀成為學子的畏途。所以我們的學生閱讀興趣低落,閱讀素養不足,離開學校以後,再也不閱讀。
因此,臺灣青少年文學缺乏市場,本土青少年讀物嚴重不足,已經形成嚴重的閱讀危機。青少年找不到閱讀樂趣,影響的是終身的品味。編選優良的青少年讀物,固然有助於推動青少年的閱讀,但如何在家庭與校園產生影響,才是推動閱讀成敗的決定性因素。
近年來從高中到大學的學測,逐漸重視「素養」,不再以課本語文教材為範圍,正是新一波推動閱讀的契機。如果家長與教師能體認此新趨勢,讓青少年的閱讀擴大眼界與範圍,那麼此時編選臺灣青少年讀本,正得其時。葉澤山局長去年提出編選臺南市青少年文學讀本的構想,我與陳益源即著手規劃此套叢書的架構,以及選擇各冊適當的主編。我們邀請了林佛兒、王建國、吳東晟、施俊州、許玉蘭、林培雅擔任編選委員,分別負責主編短篇小說、散文、現代詩、臺語詩、兒童文學、民間故事等各卷工作,各卷內容大抵從日治時期新文學興起,以至當代青年文學家的作品。此套書並特別規劃了臺語文學與府城地方傳說,突顯臺南文學的特色。系列作品不僅可讓學子們同時觀賞臺南文學的優雅、清新、華麗、通俗等各種風格,更讓讀者初探臺南文學的歷時性發展,是一套豐富可讀,有其深度的作品集。去年林佛兒老師意外仙逝,文壇咸感悲痛,林老師短篇小說卷原已初編完成,後續工作則感謝其夫人李若鶯教授接手。
府城作為臺灣文化的發源地,《臺南青少年文學讀本》的出版,不僅供臺南市青少年可以閱讀,也適宜做為臺灣青少年文學的共同讀本。所以本套叢書在選材上,有幾個條件:
一、選文具代表性,難易程度適合青少年閱讀。
二、內容具教育意義,文學特性讓讀者有潛移涵養的功能。
三、選文能讓讀者了解臺灣歷史社會背景,充實相關文化知識。
各卷主編在選文過程,都投入相當多時間與精力,每篇選文之後,都加上適度的解說,對於讀者有基本的導讀功能。希望這套經過各冊主編精心編選的讀本,能夠啟迪讀者,重新點燃青少年的閱讀樂趣。
主編序
林培雅
臺南市素有「臺灣文化首都」之稱,培育出許多優秀的作家與文學作品。然而除了作家文學之外,臺南市還擁有許多豐富的民間文學,其中尤其以民間傳說最為精彩。
民間文學又稱口述文學、口語文學、口傳文學,它是用口語創作的文學,藉由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下去,在人類還沒有發明文字之前就已存在,比作家文學產生的年代還早。民間文學是民間百姓集體創造出來的文學,不僅通俗且貼近土地,蘊藏民俗、宗教信仰、語言、傳統文化、民間思想等等內容,包羅萬象。
民間文學包括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笑話、歌謠、俗諺語等,受到時代變遷、生活習態改變、電子媒體興起各種因素的影響,各種類型的民間文學正迅速消失,然而其中的民間傳說卻一枝獨秀,仍然十分活躍,且不斷產生新的內容。
臺南市的民俗文化、宗教信仰都頗具特色,也因此產生許多精彩的民間傳說。它們的故事性很強,想像力豐富,情感真摯、飽滿,同時展現出本土文化的特色與社會思想,很適合青少年閱讀,是很好的本土語言文化教材。不僅如此,這些傳說若改寫成故事,可以引起青少年的興趣。將其當作有趣的課外讀物閱讀,從中可以豐富他們的民俗知識、親近土地與長輩、涵養本土文化素養。因此,編寫一本適合青少年閱讀的民間傳說就顯得十分有意義。
筆者大約從二○○○年開始有計畫蒐集臺南地區的民間文學,整理成《臺南縣民間文學集》(全二十冊)、《臺南市民間文學集》(全十八冊),保存了許多珍貴的民間傳說。其次,也有多位先進致力於這方面的工作,整理成冊出版,包括許書銘等著的《南瀛神明傳說誌》、黃文博所著的《南瀛俗諺故事誌》等等。此外,臺南各地廟宇的沿革中也記載許多當地的地方傳說,而拜網路發達所賜,也有許多臺南在地人將當地的傳說整理出來放上網站。以上這些資料許多都是編寫者去訪談地方人士,由老一輩的人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最能展現傳說風貌。因此,筆者從中挑選出適合青少年閱讀的故事,共計傳說二十八則、民間故事三則。
在挑選故事時,以能呈現地方特色者為佳,且三十一則故事發生、流傳的地區能涵蓋所有臺南市的行政區,希望青少年在閱讀時,能藉此知道家鄉之事,並進而親近家鄉。
其次,內容以能呈現民間傳說的多元風貌為目標,且情節必須精彩動人,寓教於樂。民間傳說大多都在描述超自然世界,其中與民間信仰相關者又佔大多數,而臺南一直以來是臺灣民間信仰的重鎮,這方面的傳說更是發達,因此本書所挑選的傳說有許多則與民間信仰相關。以下按照編排順序,分別說明。
〈口宵里張鬥石仔瀨楊〉、〈憨人仔舍〉都與富有相關。前者是地方富豪炫富的傳說,炫富要有技巧,若只是財大氣粗,反而會賠了身家;後者是府城富人的傳說,過度揮霍金錢又不知防小人,富貴將無法長久。
〈五府千歲大戰囝仔公〉情節十分精彩,猶如武俠魔幻小說。傳說告訴我們自然界有其秩序法則,不會因為身分、階級等等而有所差別,不論是神、鬼都一視同仁,因此槺榔山的地理由五府千歲和囝仔公共得,建廟之後香火也共享,體現「天地無私」的精神。
〈玉二聖母收精怪〉、〈西港香傳奇〉、〈岳府大元帥發威〉、〈康府千歲顯神威〉都是神明收服妖魔鬼怪,綏靖轄境的傳說。這類傳說是民間信仰中重要的元素,情節高潮起伏,變化萬千,可看性很高。透過傳說的流傳,可以安定人心,讓信徒相信神明始終護衛著他們,在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時,能有更多的信心與勇氣。
〈茅港尾媽祖坐牢一百年〉、〈眾神護衛胡厝寮〉是神明坐牢的故事。面對不可違抗的天災,神明不忍坐視生靈塗炭,干犯天條出手相救,雖然出發點以慈悲為懷,但自然界的秩序是鐵律,不容破壞,即使身為神明,也必須付出坐牢的代價。另外,清朝時期社會治安敗壞,百姓仰賴神明護衛的傳說時有所聞,〈眾神護衛胡厝寮〉、〈「金唐殿」匾額傳說〉就反映出這樣的社會現象。
自古以來一直有神明治病的傳說,神明會開藥方、符令,或讓信徒抽藥籤等等。神明專治疑難雜症,且方法總是出人意表,〈保生大帝治肺癰〉就是一例。其次,某些特定的區域對於急症、重症還會有特殊的解方,形成充滿地方特色的傳說。本說所選的〈採船〉是流傳在安平的傳說,當地認為有些病人是因為被採船才會命在旦夕,須請王爺上船救人。此外,瘟疫的蔓延造成莫大的恐慌,信眾經常求助於神明,而神明除瘟的傳說自古以來時有耳聞,即使現代醫學發達,類似傳說仍不斷上演,〈五福大帝收登革熱〉就是在二○一五年產生的傳說。
華人篤信風水地理,深信可藉由這股無形的力量達成願望。這類傳說數量相當多,內容五花八門,本書挑選〈赤山龍湖巖〉、〈黃教篡天下〉、〈麻豆龍喉〉、〈龍蝦潭風水傳說〉、〈跛腳狀元〉、〈關廟「東勢方」〉等六則。其中地理師吃臭羊肉的故事情節經常可見,而比較特殊的是龍脈的傳說在臺灣十分盛行,且相傳會出真命天子。
臺灣是移民社會,早期衍生許多社會問題,弱勢的婦女經常是受害對象。〈林投姐〉、〈陳守娘〉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產生的傳說。受害的婦女最後總是化為厲鬼,靠著自己的力量報仇,也體現民間「善惡到頭終有報」的思想。
臺灣是多族群的社會,族群問題也是形成傳說的因素之一。〈致力於族群融合的神明〉、〈飛虎將軍〉表現出民間信仰無族群、無國界的大愛精神;〈潘大番〉則紀錄漢人如何欺騙平埔族人,及平埔族人的單純與善良。
其他包括〈沉東京,浮福建〉表現出臺灣人對周圍地理的想像;〈泥偶變神明〉、〈愛玩的太子爺〉呈現出神明童真、真性情的一面;〈應祥師與東山迎佛祖〉道出民俗活動的由來。另外,許多傳說發生的地點都在曾文溪流域,這條臺南最長的河流,流域遍布整個臺南,對臺南的各方面發展深具影響,也因而產生各式各樣的傳說。
除了傳說之外,筆者還挑出三則故事情節精采、節奏緊湊、結構嚴謹、充滿趣味且深具小說筆法的民間故事。其中〈九代窮〉、〈洪〉命運的一夕翻轉,實現了許多人共同的願望,也表現出民間故事中常見的命定、宿命思想;〈賊女婿〉趣味橫生,機關的設計十分巧妙,畫面生動活潑。
本書將首要目標定位在引起青少年閱讀的興趣,而原先的文本或因口語敘述散漫無章,或因資料過度堆疊,或因文字不夠精彩等緣由,較不適合青少年閱讀,因此全書三十一則故事都經過筆者不同程度的改寫。盼望這本書的出版,能透過說故事的方式,讓青少年認識臺南各地的民俗信仰、風俗習慣、史地文化。同時能讓他們感受到臺灣傳統文化的美好特質,進而將其傳承下去,對這塊土地產生更濃厚的感情。
口宵里張鬥石仔瀨楊 (節錄)
清末的臺南縣玉井鄉口宵里有一戶張姓人家很有錢,被稱為「口宵里張」;而大內鄉石仔瀨有一戶楊姓人家也很有錢,被稱為「石仔瀨楊」,兩家除了非常富有,也都很喜歡膨風吹牛。
口宵里張是種甘蔗的,生產很多糖;石仔瀨楊是種稻的,生產很多稻米。以前糖和米都很值錢,生產量多的人家都很富有。這兩家很愛炫富,常看對方不順眼,想要壓過對方,在地方上獨領風騷。於是一有機會,兩家就會競相誇耀自己多麼富有。
從口宵里張家到石仔瀨楊家有一條溪流經過,於是口宵里張說:「你們知道我家有多富有嗎?如果把我家的糖倒進溪裡,然後攪拌攪拌,到了石仔瀨楊家那邊,把水舀起來喝,都還是甜的呢!」石仔瀨楊自然不甘示弱,馬上向口宵里張嗆回去說:「那算什麼,我家才是真正有錢。如果把我家今年收成的稻穀一袋一袋排在地上,可以從我家排到臺南府城了。」兩家就這樣彼此互嗆,不肯相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