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簡介|
編者:陳正雄
1962 年出生於臺南市柳營區,目前居住在臺南市安平區。
經歷
臺南一中教師
臺文筆會常務理事
臺南巢窟寫作會成員
現任
臺江臺語文學季刊編輯總監
得獎
鹽分地帶文學獎、南瀛文學新人獎、南瀛文學創作獎、府城文學獎、海翁臺語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教育部母語文學獎、李江卻臺文獎、臺南市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教育部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臺南文學獎、打狗鳳邑文學獎。
著作
臺語詩集「故鄉的歌」,臺南縣文化局。
臺語詩集「風中的菅芒」,臺南市圖書館。
臺語詩集「失眠集」,南一書局。.
臺語詩集「戀愛府城」,府城舊冊店。
臺語詩集「白髮記」臺南市文化局。
繪圖:洪福田
臺南人,一直以繪圖為工作,目前居住在有樹的臺南巷弄裡。對廟宇的民俗美術著迷,正努力學習傳統藝術「木刻水印」;也受到日本時代作家西川滿影響,熱衷於藏書票、手作限定書的創作。
出版
《我要出發囉!》(文化部藝術新秀補助案)
《蹦蹦虎過元宵》
獨立出版
《赤崁再記- 我的西川滿》漫畫繪本
《七爺八爺ê歌》臺語繪本
聯展
《刻版‧繪本‧家鄉的溫度》(2017臺灣設計展)
循著葉石濤文學的足跡,探尋這座城市的舊建築與老巷弄,也使人流連在舊時代的往日情懷,彷彿走了一趟臺南時光之旅。
藉此以類版畫創作的風格緬懷,營造復古懷舊的風味,表現葉老對這塊土地的豐沛情感。
|目錄|
002 局長序 腳踏故鄉土地 看見臺灣文學
004 編者序 故鄉是創作的根 文學是返鄉的路
008 府城警察局
010 扇形牢獄風景
022 臺南州廳
024 雞肉絲菇
032 市議會
034 海枯石爛
042 大正公園
043 夜襲
044 消防署
046 夜襲
062 銀座通
063 邂逅
064 度小月
065 邂逅
066 南風喫茶店
067 邂逅
076 土地銀行
078 鳥籠
088 林百貨
090 母親─戰鬥的天使
096 五帝廟
098 訂婚
104 勸善堂
106 齋堂傳奇
126 打石街
128 抉擇
138 臺南郵局本局
140 蛇蠍
162 天公廟
164 船過水無痕
192 草花街
194 植有蓮霧的齋堂
204 鞋街
206 巧克力與玫瑰花
214 竹仔巷
216 竹仔巷瑣憶
224 打銀街
226 頭社夜雨
236 王育德家
238 死亡與傷痛的歲月
252 中央市場
254 最豐盛的祭品
262 番薯崎圖書館
264 鐵門
268 傀儡巷
270 傀儡巷與關三姑
280 萬福庵
281 萬福庵
282 施家大厝
284 萬福庵
292 范進士街
294 潘銀花的第五個男人
310 外媽家
311 萬福庵
312 赤嵌樓
314 西拉雅族的末裔
342 代書館街
343 巧克力與玫瑰花
344 臺南女子公學校
346 彌留
354 石鐘臼
356 脫走兵
368 大天后宮
370 玉蘭花
376 葫蘆巷
377 葫蘆巷春夢
378 武廟
380 葫蘆巷春夢
402 武廟街
403 萬福庵
404 本町派出所
406 玉皇大帝的生日
416 大井頭
417 鐵門
418 皇后電影院
420 紅鞋子
454 蝸牛巷
456 往事如雲
472 祈福國小
474 來自大陸的女老師
|書序|
腳踏故鄉土地 看見臺灣文學
「沒有土地,那有文學?」是葉老畢生文學之路的中心思想。臺南這塊土地悠久的文化內涵,就像飽滿的乳汁,孕育出葉老豐富的文學生命;而葉老終其一生動人的文學創作,則如五彩的畫筆,描繪出故鄉多采的文化風景。
2012年8月,葉石濤文學紀念館正式成立;迄今5年多來,早已成為臺灣文學愛好者的重要基地。本館定期舉辦的作品導讀賞析、文學地景踏查、講座及讀書會等,一方面透過動態的實地走讀,邀請讀者認識葉老眼中的臺南風景,一方面則經由靜態的精讀講演,傳遞葉老筆下的土地文學。葉館的持續耕耘,獲得市民及國人的積極參與和熱烈迴響,不但引領更多讀者認識臺南、喜愛臺南,也帶動大家不遠千里來到府城探尋葉老書中世界的興趣。
2006年底,我國知名文評家彭瑞金教授在公部門的支持下主編《葉石濤全集》小說卷,惜該套書早已售罄。在參與走讀的讀者積極反映以及臺南文學小組的建議下,決定以葉館先前編印的「文學地景踏查手冊」為藍圖,特別邀請葉石濤文學導讀及相關地景導覽的專家-陳正雄老師,擔綱全書文學地景的導覽介紹,搭配洪福田老師深具人文溫度的版畫插圖,將原已規劃的四條簡易走讀路線,增訂為四冊更為完整的《葉石濤文學地景作品選集》,邀請老少讀者舊雨新知,再訪葉老著述大千堂奧。
感謝陳正雄老師費心編選及撰文導覽,洪福田老師精心繪製插圖,期盼選集的出版,一如田地的播墾,所悉心種下的一字字種籽,都能綻放更多美麗的文化花蕊,結成更溫潤可口的文學果實,讓臺灣的文化首都,成為最獨特的文學城市。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葉澤山
故鄉是創作的根 文學是返鄉的路
自1940年完成第一篇小說(媽祖祭),至2006年發表最後一篇小說(頭社夜雨),扣除部分遺失,葉老總計留下一百五十篇小說,而其中以臺南為背景的,約有一百二十篇之多,故鄉的書寫,可說是葉老文學創作的一大特色。
之前,葉石濤紀念館曾經編印一本《文學地景踏查手冊》,規劃四條不同的走讀路線,每個景點都節錄了一段原著做為參考,但是或許內容較為簡略,讀者每有意猶未盡之感。此次在文化局支持規劃之下,將原來每個景點引用的文本,由簡短的一段變成完整的一篇,可讓讀者能夠更全面的來閱讀。
本套選集的編選有幾個原則:
(一)每個地景的名字,皆引用作品裡面的稱呼,以尊重原著的精神。相關地名的變更、歷史的沿革,於導讀部分,另行說明。
(二)文本的選擇以小說為主,少數幾個重要景點,小說中沒有提及的,則引用隨筆的部分,如林百貨、公會堂。
(三)每個景點,盡量有一篇作品為代表,如果同一個景點,重複出現在多篇作品時,選擇其中一篇做為代表﹔如果幾個不同的景點,同時出現在唯一的作品時,則這幾個景點共用同一篇內容。
(四)尚未編列在原手冊裡面的景點及作品,包括位置相對偏遠,走讀較為不便的地方,如安平、小北地區﹔以及原屬臺南縣境,如清風莊、車路墘等處,暫不編選。
之前四條踏查路線的安排,是以景點的位置與距離的遠近,而非寫作的時間或內容的性質,做為規劃的考量。此次選集的編排,為了閱讀的方便,特將每集選定一個重點做為讀本的主題。第一集,主要的景點打銀街是葉老出生長大之地,大天后宮為其受教啟蒙之所,因此定為(浪漫之心)﹔第二集,米街是當年葉老參與讀書會的地方,立人國小則為其初次任教的學校,與白色恐怖相關,所以採用(白色之網)﹔第三集,自來水廠為葉老出獄後屈身工作的場所,大埔街延平郡王祠,是他黑色幽默代表作(抉擇)的地景所在,於是取名(黑色之光)﹔第四集,州立臺南二中可說是葉老文學生命的搖籃,中華日報副刊則是他文學作品的舞台,故而稱之(食夢之獸)
當然,部分景點及文本由於頁數的考量,暫時割愛,期望以後有較多的經費跟時間時,能夠再行編入,讓這套選集的內容更完整、更理想,也讓讀者能夠更深刻、更多面去體會葉老對故鄉的深情、對臺南的熱愛。
陳正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