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陳崇民
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40以上、50未滿的B型魔羯大叔。從事教育,愛聽故事勝於說故事,無可救藥地噬戲,相信戲劇就是強大的力量。
|目錄|
001 局長序 臺南.文學之都 葉澤山
003 編輯序 許素蘭
007 自序 陳崇民
013 一、大野狼與小紅花
053 二、對手戲
101 三、柚花香
149 四、為你留盞燈
189 五、雨後的風景
|書序|
臺南‧文學之都
每座城市醞釀出文學不同的地方風情,也正是文學薰陶了一座城市的獨特風貌。每當漫步在臺南府城的街道,是否會想要尋找壓不扁的玫瑰那無限春光與芬芳;穿梭古城磚瓦之際,自然循著詩人的腳步吟誦詩詞,不經意間抬頭就能遙望安平晚渡及沙鯤漁火;或是行到鹽分地帶聽海踏浪,在轉動的風車之下感受臺南人堅忍不拔的旺盛生命力。若是累了想歇緩腳步休憩,也可以慢食地道的小吃美食,細細品嘗臺南的人情味。夜色漸晚,輕快地哼著南都之夜的曲調悠然走到321 巷懷舊日式宿舍群,沉醉在一齣齣文學劇幕的精采演出直至曲終人散。
臺南,便是如此文學底蘊深厚的城市。
自海東文獻初祖沈光文入臺迄今三百多年,臺南始終是文化傳承的重鎮,也是文學靈感的搖籃。不計其數的文學家:楊逵、吳新榮、楊熾昌及葉石濤等諸位臺灣文學巨擘在這個地方出生、成長、生活,寫下一頁頁動人的詩篇及文章,紀錄百年來屬於臺南的獨特魅力。愛爾蘭文豪喬伊斯曾言他筆下的《尤利西斯》可以重建完整的都柏林城,臺南則是由許多豐富精采的文學作品所構築的城市,呈現多元文化融合的熱鬧與源源不絕的蓬勃活力。
《臺南作家作品集》便是發揚本市文學活力的重要著作,嚴選優秀精彩的臺南作家作品供市民閱讀,推廣且提升城市文學優質環境。經過五年的深耕培植,目前收錄作品的臺南作家已達三十多名,內容豐富多元領域寬廣,透過不同的寫作方式,將對於臺南這片土地的情感以筆墨留存,化為本市獨特迷人的文學風景。
本次《臺南作家作品集》第五輯收錄4 部優秀的臺南文學作品,除詩作、民間文學與文學專論之外,再次收錄劇作作品,顯示本市對戲劇創作的重視。《對戲,入戲》輯錄陳崇民近4 年來的劇本創作;陳瀅州寫作《戰後臺灣詩史「反抗敘事」的建構》爬梳戰後臺灣詩史的樣貌;《舊府城‧ 新傳講—歷史都心文化園區傳講人之訪談札記》由蔡蕙如教授深入紀錄臺南傳講文化;薛林詩選《自己做陀螺》則收錄詩人此生最真摯的情感。
書寫地方魅力所在,建構足以一眼辨識的文學特色,將在地城市文學的懷舊與創新結合,突顯臺南獨有的文學風貌。今後文化局仍將持續臺南文學在地創作耕耘,朝向與國際文學接軌的目標邁進。因為這裡是適於享受文學氛圍的悠然城市。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葉澤山
編輯序
「臺南作家作品集第五輯」由張良澤、陳萬益、陳昌明、李若鶯、許素蘭,共五人擔任編輯委員。
本輯作品於2015 年3 月開始公開徵稿,至4 月截止日,計有4 部作品應徵;經編輯委員開會審查,決定入選作品共2 部,分別是陳崇民《對戲,入戲》、陳瀅州《戰後臺灣詩史「反抗敘事」的建構》;另外,本年度推薦作品:蔡蕙如《舊府城‧ 新傳講—歷史都心文化園區傳講人之訪談札記》、薛林詩選《自己做陀螺》亦通過審查,一併出版。
臺南為臺灣最早開發的城市,其文化內涵,在素樸之中,自有細緻的底蘊,儘管世事變幻、市容滄海桑田,居民依然保有其舒緩、悠然的生活步調,而形塑出獨特的城市風景與文化風情。近年來,臺南小劇團崛起,或以在地故事為題材,或改編臺灣文學作品,都頗能表現臺南的文化特色,而劇本創作者亦人才輩出,形成一股寫作風潮,本輯作品《對戲,入戲》的作者陳崇民即是其中新秀之一。
1970 年代出生、目前從事教育工作的陳崇民,自小喜歡戲劇,大學就讀花蓮師院時,加入「稻草人表演工廠」,開啟其接觸劇本寫作的契機;大學畢業後進入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攻讀碩士,接受學院戲劇教育,並持續創作劇本。《對戲,入戲》輯錄其2010 至2014 年間創作劇本,共5 齣,創作題材大都來自現實生活,內容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愛與包容;期待本書的出版能鼓勵更多年輕人投入戲劇寫作,為臺南戲劇發展開創新的局面。
自1997 年淡水真理大學成立第一個臺灣文學系、2000 年國立成功大學成立第一所臺灣文學研究所,「臺灣文學」正式納入國家教育體制,十多年來,臺灣文學逐漸朝學科化發展,學院研究生們在教授的領航、指導下,不僅蓄積了深厚的研究能量,也累積不少研究成果,尤其是每年產出的博、碩士論文,更為臺灣文學研究開拓寬廣的學術領域,其中不乏見解精闢之論述。本輯出版陳瀅州博士論文《戰後臺灣詩史「反抗敘事」的建構》,希望透過「出版」傳播,讓學院內之優秀論文,能走出學院圍牆,其研究成果能獲得更多運用與回響。
陳瀅州為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博士,目前於多所大學兼課,講授臺灣文學,主要研究專長為現代詩、文學史與論戰、文學思潮,是一治學嚴謹之青年學者。《戰後臺灣詩史「反抗敘事」的建構》之寫作,主要觀察臺灣兩大詩史敘事:以創世紀詩社為主的「現代詩」詩史敘事,以及以笠詩社為主的「本土詩學」詩史敘事,透過兩大詩史敘事究竟在反抗什麼(What)?為什麼需要反抗(Why)?如何建構反抗敘事(How)?等問題的爬梳,釐清戰後現代詩的發展脈絡,藉以得出一部相對持平、接近歷史真實的戰後臺灣詩史。
臺南市於2000 至2010 年之間,先後成立「赤崁」、「安平」、「臺江」、「歷史性都心」、「五條港」、「民生綠園」、「鎮北坊」、「東安坊」、「鯤喜灣」等,融合了傳統與創新的文化園區,既匯聚了觀光的人潮,也成為傳講歷史、文化及民間文學的重要場域,而文化園區解說員──新型態「傳講人」的興起,更是改變人們「聽故事」的模式,而使「故事」的文化內涵更為豐富。
民間文學研究學者蔡蕙如,長時間用心於府城「傳講文化」的探究,其《舊府城‧ 新傳講—歷史都心文化園區傳講人之訪談札記》,以臺南文化園區傳講人為對象,經由與傳講人的實際接觸,了解其投入文化解說之心路歷程、成員背景、對於地方文史之認知與情感,並透過講傳人之講述內容,挖掘潛藏在文獻之外的文化底蘊,整理、紀錄傳講人傳承府城文化之內容及其致力之面向,對時代衝擊下的講傳人重新定位,是一部兼具生活性與學術性的作品,為府城民間文學,留下可貴的史料。
本年度推薦作品之一《自己做陀螺》,輯錄詩人薛林1940 年代至2008 年出版之詩作,包含童詩、新詩、敘事詩三大類,共261 首,可謂詩人一生詩作之精華盡在於此。
薛林,本名龔建軍,原籍四川,1947 年來臺,任職臺糖公司,即定居臺南新營。詩人熱愛文學,以素樸、真摯的心靈,秉持「只有本著『誠』才能求眞、求美」的詩觀、「心中有『愛』,才能化解『心獄』,廣闊心胸、接納萬物、美化世界」的詩論,一生寫作不輟。其詩作文字樸實、不作過度渲染,不論寫鄉愁、寫對母親的思念、青春情感的缺憾,或對腳下哺育他的土地的感念,字裡行間都能表現出熱愛生命、踏實生活的豁達人生。
《自己做陀螺》由本身也是作家的詩人女兒龔華主持編輯。彷彿重溫了昔日與父親相處的溫馨歲月,作家女兒將對父親的思念與敬意,也一併編入書頁間,讀來特別讓人感動。
本輯作品包含劇本、文學研究、民間文學、現代詩,有創作、有論述,也有田野調查,展現府城文學內涵之多元多樣,期望本輯之出版能獲得市民的喜愛與閱讀,並加以推廣。
許素蘭
自序
書寫,對我而言,是一種生命記錄與靈魂救贖。該如何為自己的第一本書寫序?那些想說或該說的,是否都在作品裡說盡了嗎?又該用怎樣的情感回溯去重新凝視這些作品?而它們能否真正積累成一個「我」?實在想太多,寫序太沈重,不如就放輕鬆,寫點關於這些劇本外的回憶與想法。
回想孩提時期,第一個關乎戲劇的回憶片段,是我自己在阿公家稻埕上演的獨腳戲。猶記當晚的表演是《西螺七嵌》,那晚,觀戲的大人們對於我將離家拜師的獨幕演出,不論只是覺得滑稽好笑、酒酣耳熱幫著起鬨,還是真誠以看「好」戲的心態來喝采,他們都給予我滿堂熱烈掌聲。
那晚過後,我開始覺得自己是個能編故事的人,我常在心裡變換身份,在爺爺的房間裡、在被罰關禁閉的國小廁所裡、在堆疊雜物的頂樓倉庫裡、在每個公開與密閉的私人空間裡,透過想像,消解我與內心、與他人,以及與環境碰撞而產生的憤怒與憂鬱。
就讀花蓮師院大一時,因著直屬學姊Julia的關係,進了「稻草人表演工廠」。也許是學校地處邊陲,加上當時現代戲劇不興,讓年年瀕臨倒社危機的話劇社幹部,說什麼也要奮力拉攏自己人湊數,以維持風中殘燭的表象,隔年,學長姊們全數撤退,大二的我被賦予社長一職,大三因沒社員可丟包,只好續當社長,一轉眼就是四年的功德圓滿。
我感恩那段為了唬爛三小是戲劇,以及怕被學弟妹踢館、看衰小,而在圖書館囫圇吞棗戲劇書籍的青春歲月,因此寫了〈對手戲〉,以茲紀念,有幸也獲得99年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劇中提及「全國大專盃話劇比賽」,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名詞,曾經讓台灣許多年輕學子燃燒青春,揮霍熱情,去做了一些有可能得獎,卻不一定得獎的事,「話劇比賽」甚至可能就是他們一輩子唯一碰觸戲劇的機會。
尼采曾言:「許多人所謂的成熟,不過是被世俗磨去了稜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個性的夭亡。」職場上的倦怠感綁縛著我,即使骨子裡充滿憤怒,卻能立即麻醉自己,別想太多,日子能過就好。在現實與理想反覆折磨之下,於是我思索改變,去挑戰自己的懶散,練習寫下每個有感的片段。
〈大野狼與小紅花〉是我第一個認真寫下的劇本,幸運地,也榮獲2009年第7屆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獎優等,我用劇中「不圓滿的世界要靠愛來彌補」這段臺詞,來解釋那時的我對社會的所有不滿與期待。選擇以兒童劇形式來寫,是希望能讓作品回到最單純的樣貌,並試圖完成一個不那麼「兒童」的兒童劇。
〈桂花香〉是因想念阿公而寫下的作品,獲得第18屆南瀛文學獎劇本獎優等。內容以一個三代單傳的布袋戲家族:阿公、阿爸與俊生,以及勇於尋夢的美秀,勾勒出由80年代跨越90年代庶民戲劇變遷的樣貌,寫的是一種鄉愁,但在快速變遷的這個世代是否真的還有鄉愁?
〈雨後的風景〉很榮幸再度獲得103年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的肯定,場景設定在跨年前不斷下雨的冬季,試著透過某個家庭的生活切片,去探討關於家庭、關於女性、關於愛的價值與傷害,以及愛與自我間的關係平衡,想說一個也簡單也複雜的「愛」的故事;〈為你留盞燈〉是與魅登峰劇團合作的作品,講的是一個關於隱藏與解密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包容與和解的故事。
〈對戲,入戲〉以演員與觀眾的職務分工來定書名,其實有些暗藏玄機。我期許當劇中人物在文本內淋漓盡致或胡搞瞎搞的「對戲」時,請求親愛的讀者別過度「入戲」,也莫加揣測,裡頭盡是屬於一些個人,或者周遭的回憶拼圖,更多的是他人生命景觀的破碎與重組,所以如果問我劇中的事都曾發生過嗎?我將 一概否認,因為這就是戲。
說到這裡,似乎該做個結束了,耳邊彷彿又聽見那晚在阿公稻埕的鼓掌聲,以及「毋成猴,閣遮爾
大野狼與小紅花(節錄)
【劇情大綱】
高傲又自大的王子,在市集受到了魔法爺爺的施咒,變成了白天是狼,晚上恢復成王子的半獸人。侍衛們在王宮裡發現了大野狼,還以為王子被狼吃掉了,於是舉國上下展開了「捕狼行動」。
夢花山有個傳說,只要摘下神奇的小紅花花瓣,就能實現願望。魔法爺爺和「小紅花」女孩住在夢花山,這個女孩其實就是湖邊的小紅花。魔法爺爺為了報恩,將她變成人,卻因魔法不強,與王子一樣,深夜十二點一過,就會變回原形。
大野狼逃到夢花山,被小紅花拯救,兩人成為好友。小紅花用花瓣幫助別人,並將僅存的一片花瓣留給大野狼變回王子,最後能否能以「愛」解開王子的咒語?王子在保全小紅花生命與實現自我願望之間,又該如何取捨?也許只有「真心的眼淚」知道。
【演出長度】40-50 分鐘
【演出形式】舞台劇
【建議年齡】6-12 歲
【場景說明】
(舞台採用旋轉舞台,讓場景A(市集)和場景B(夢花山)能夠快速轉換。)
(場景A:左舞台上,有一座兩層樓王宮造型的實景景片,演員可藉由景片後方的鷹架爬至第二層王宮陽台,王宮頂端有一個大時鐘。而緊鄰王宮延伸至右舞台的是市集的場景,分別呈現雜貨攤、武器店、菜攤等,此部份的景片為實體店鋪,有簡單的屋簷、放置貨品的攤子等等,而非只是單純的圖畫景片。武器店前有爺爺的魔術攤位,雜貨店前是皮影戲,或類似糖葫蘆叫賣等小販,隨演員移動擺攤,並依據當時的狀況擺放。主要事件的發生皆以市集為主,因此場次的地點簡稱市 集。)
(場景B:左上舞台為幾塊層層疊疊的假山半立體景片,象徵夢花山。在左中舞台,溪水沿山頭蜿蜒而下,匯聚而成一個夢花湖,湖邊長滿了小紅花。右舞台則是一間木屋,左右各有門可通行,木屋斜後方為一間柴房,旁邊有棵大樹。)
序場
人物:皮影戲師傅(真人演出)
國王、皇后、御醫、王子(大型皮影戲偶)
場景:市集
△全場燈暗,只有一盞spot light照亮皮影戲台。皮影戲師傅隱身在黑暗中,在幽微的光影下,他熟稔地操弄著戲偶。
國王:親愛的皇后,別擔心,我會好好陪著妳。
皇后:國王陛下,這幾天我好像少了點擔心,也不會緊張,反而有一點點興奮,甚至昨晚還夢見我們的寶貝—未來的好國王,就像您一樣的好國王。
國王:皇后,謝謝妳的讚美,這陣子辛苦了。天涼了,是不是該進房休息?
皇后:我還想多待在這欣賞風景。
國王:好吧!從這裡看過去,景色的確很美,美的讓人捨不得離開。
皇后:陛下,山的那一頭是什麼地方?
國王:夢花山。其實我也沒去過,聽說那裡長滿了許多的小紅花,看起來就像是夢中仙境一樣,所以叫做夢花山。
皇后:好美的名字。
國王:傳說在那片花海當中,有一朵特別的花,它長得比其他花還好看,花香淡淡的,永遠不會凋謝。它像是懂得人的心一樣,只要摘了一片花瓣,它就能幫人實現一個願望。不過這只是個傳說,沒人親眼看過它。
皇后:它應該很寂寞吧,那朵小紅花。
國王:(從旁摘下花瓣,放皇后手上)現在妳可以許一個願望。
皇后:我希望我們的寶貝平安長大,和他坐在這,看著這座紅花編織出來的夢花山。
國王:一切都會很順利的,別想太多。皇后,妳真的得休息了。
(皇后隨國王入室,不小心踩空,跌坐地上,一時間肚子絞痛。)
國王:來人啊!侍衛!快急召御醫,快!
(燈暗後,隨即亮起。此時,皇后早已虛弱地躺在床上。)
御醫:啟稟國王,屬下能力不足,皇后恐怕是不行了,現在必須把握時間搶救王子。
國王:不,怎麼可以。
皇后:國王陛下,我想看我們的寶貝,未來的好國王,好嗎?
(見國王無語)御醫,沒關係,就照你的方法去做吧。
御醫:是,仁慈的皇后。
(一會兒,傳來一陣嬰兒的哭聲)
皇后:寶貝,媽媽要和你告別了。(親吻王子額頭)你要聽話,將來做個像父親一樣人人稱讚的好國王。
(王子眨眨眼,笑了。)
國王:皇后,妳可以放心,他的笑就是告訴你,他一定會做到。
皇后:(微笑)國王,您也要多保重,再見。
(皇后說完後安詳地睡去。)
(燈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