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舊府城.新傳講:歷史都心文化園區傳講人之訪談札記
  • 作者:
    蔡蕙如
  • 出版者: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出版日期:
    民國105年4月
  • ISBN/ISSN:
    978-986-04-8266-9
  • GPN:
    1010500356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1*15cm/211頁
  • 定價:
    NT$250元

 |作者簡介|

 

蔡蕙如

臺南人。現任南臺科技大學副教授。

研究所時期深受胡萬川老師影響,從此沉浸於民間文學領域中。

代表著作,有:《與鄭成功有關的傳說之研究》、〈日治時期臺灣民間文學觀念與工作之研究(1895-1940)〉等有關民間文學系列研究。

 

 

|目錄|

 

001  局長序  臺南‧文學之都  葉澤山

003  編輯序  許素蘭

007  序文  古早古早有一个古…  蔡蕙如

 

015  序論

015    一、緣起

017    二、府城歷史都心文化園區的界定

020    三、傳講風氣再興起的原因

025    四、傳講人(傳承人)的類別與特質

030    五、採錄的面向

033    附圖

 

上編  新興傳講人之傳講理念

037  第一章、前言

043  第二章、文史工作者

045    一、再造傳講人的舵手—鄭道聰

051    二、護衛家鄉事的勇者—張國楠

057    三、往下紮根的園丁—邱貞貞

063    四、以筆傳講的文士—詹翹

069    五、尋古探源的先兵—蔡佳樺

075    六、老屋欣力的推手—張玉璜

081    七、說·圖並陳的故事人—翁秀禪

089  第三章、創意工作者

091    一、屎溝說屎溝,屎溝講不完—屎溝墘客廳廳長

097    二、民宿一條街的發想者—黎巴嫩玫瑰25 號茶店店長

103    三、另類的外交使者—檳榔攤馬路楊

109  第四章、結語

121    附表

 

下編  傳統傳講人之生活記憶故事

125  第一章、前言

133  第二章、地形地物之變遷印記

135    一、五條港場域

135        1.今非昔比的五條港

136        2.日新月異的街道名

137    二、貫穿府城心臟的德慶溪流域

137        1.源頭

137        2.南一中附近

138        3.民族路

139        4.吳園

140    三、台南神社腹地

140        1.台南神社與林百貨的點點滴滴

142        2.兒時休閒娛樂之處

142        3.命運坎坷的銅馬

143        4.兒時放學後的秘密基地

144    四、陳德聚堂周遭

145    五、兒時記憶中的台南市政府

147  第三章、物換星移之地景地物

149    一、西羅殿前的連理枝

150    二、東門城傍

150        1.東門城牆與護城河周遭

151        2.東門城的坍崩

152        3.東門城與東菜市場

153    三、兒時印象中的戲院

154    四、湯德章紀念公園

154        1.當年的那一幕

155        2.記憶猶新的畫面

155        3.從二二八至美麗島事件下的陰影

157    五、慶隆廟的神祇(奇)故事

159  第四章、記憶流光下的社會樣貌

161    一、二戰時期

161        1.彈如雨下

162        2.1945年3月1日的台南

164        3.疏散避難的日子

164        4.菜市場買賣集錦

166        5.上學記趣

168    二、戰後的中國大兵

168        1.莫名的恐懼

168        2.蠻橫無理的中國大兵

169        3.自以為是的理所當然

171        4.進駐校園的中國兵

172        5.學校與部隊

173    三、戰後初期的醫療衛生

173        1.環境衛生與美援

174        2.防治疾病的醫療工作

176        3.熱心的醫生

177        4.眼疾與茶葉

179  第五章、家與家族故事

181    一、陳厝的一場儀式

183    二、世世代代的信仰傳承

187    三、漢學仔與傳道師的相遇

189    四、一封信,一張照片

194    五、一杯咖啡的故事

199    六、自在創意的老屋—寮國咖啡店的樣貌

203  第六章、結語

 

 

|書序|

 

臺南‧文學之都

 

    每座城市醞釀出文學不同的地方風情,也正是文學薰陶了一座城市的獨特風貌。每當漫步在臺南府城的街道,是否會想要尋找壓不扁的玫瑰那無限春光與芬芳;穿梭古城磚瓦之際,自然循著詩人的腳步吟誦詩詞,不經意間抬頭就能遙望安平晚渡及沙鯤漁火;或是行到鹽分地帶聽海踏浪,在轉動的風車之下感受臺南人堅忍不拔的旺盛生命力。若是累了想歇緩腳步休憩,也可以慢食地道的小吃美食,細細品嘗臺南的人情味。夜色漸晚,輕快地哼著南都之夜的曲調悠然走到321 巷懷舊日式宿舍群,沉醉在一齣齣文學劇幕的精采演出直至曲終人散。臺南,便是如此文學底蘊深厚的城市。

    自海東文獻初祖沈光文入臺迄今三百多年,臺南始終是文化傳承的重鎮,也是文學靈感的搖籃。不計其數的文學家:楊逵、吳新榮、楊熾昌及葉石濤等諸位臺灣文學巨擘在這個地方出生、成長、生活,寫下一頁頁動人的詩篇及文章,紀錄百年來屬於臺南的獨特魅力。愛爾蘭文豪喬伊斯曾言他筆下的《尤利西斯》可以重建完整的都柏林城,臺南則是由許多豐富精采的文學作品所構築的城市,呈現多元文化融合的熱鬧與源源不絕的蓬勃活力。

    《臺南作家作品集》便是發揚本市文學活力的重要著作,嚴選優秀精彩的臺南作家作品供市民閱讀,推廣且提升城市文學優質環境。經過五年的深耕培植,目前收錄作品的臺南作家已達三十多名,內容豐富多元領域寬廣,透過不同的寫作方式,將對於臺南這片土地的情感以筆墨留存,化為本市獨特迷人的文學風景。

    本次《臺南作家作品集》第五輯收錄4 部優秀的臺南文學作品,除詩作、民間文學與文學專論之外,再次收錄劇作作品,顯示本市對戲劇創作的重視。《對戲,入戲》輯錄陳崇民近4 年來的劇本創作;陳瀅州寫作《戰後臺灣詩史「反抗敘事」的建構》爬梳戰後臺灣詩史的樣貌;《舊府城‧ 新傳講—歷史都心文化園區傳講人之訪談札記》由蔡蕙如教授深入紀錄臺南傳講文化;薛林詩選《自己做陀螺》則收錄詩人此生最真摯的情感。

    書寫地方魅力所在,建構足以一眼辨識的文學特色,將在地城市文學的懷舊與創新結合,突顯臺南獨有的文學風貌。今後文化局仍將持續臺南文學在地創作耕耘,朝向與國際文學接軌的目標邁進。因為這裡是適於享受文學氛圍的悠然城市。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葉澤山

 

編輯序

 

    「臺南作家作品集第五輯」由張良澤、陳萬益、陳昌明、李若鶯、許素蘭,共五人擔任編輯委員。

    本輯作品於2015 年3 月開始公開徵稿,至4 月截止日,計有4 部作品應徵;經編輯委員開會審查,決定入選作品共2 部,分別是陳崇民《對戲,入戲》、陳瀅州《戰後臺灣詩史「反抗敘事」的建構》;另外,本年度推薦作品:蔡蕙如《舊府城‧ 新傳講—歷史都心文化園區傳講人之訪談札記》、薛林詩選《自己做陀螺》亦通過審查,一併出版。

    臺南為臺灣最早開發的城市,其文化內涵,在素樸之中,自有細緻的底蘊,儘管世事變幻、市容滄海桑田,居民依然保有其舒緩、悠然的生活步調,而形塑出獨特的城市風景與文化風情。近年來,臺南小劇團崛起,或以在地故事為題材,或改編臺灣文學作品,都頗能表現臺南的文化特色,而劇本創作者亦人才輩出,形成一股寫作風潮,本輯作品《對戲,入戲》的作者陳崇民即是其中新秀之一。

    1970 年代出生、目前從事教育工作的陳崇民,自小喜歡戲劇,大學就讀花蓮師院時,加入「稻草人表演工廠」,開啟其接觸劇本寫作的契機;大學畢業後進入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攻讀碩士,接受學院戲劇教育,並持續創作劇本。《對戲,入戲》輯錄其2010 至2014 年間創作劇本,共5 齣,創作題材大都來自現實生活,內容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愛與包容;期待本書的出版能鼓勵更多年輕人投入戲劇寫作,為臺南戲劇發展開創新的局面。

    自1997 年淡水真理大學成立第一個臺灣文學系、2000 年國立成功大學成立第一所臺灣文學研究所,「臺灣文學」正式納入國家教育體制,十多年來,臺灣文學逐漸朝學科化發展,學院研究生們在教授的領航、指導下,不僅蓄積了深厚的研究能量,也累積不少研究成果,尤其是每年產出的博、碩士論文,更為臺灣文學研究開拓寬廣的學術領域,其中不乏見解精闢之論述。本輯出版陳瀅州博士論文《戰後臺灣詩史「反抗敘事」的建構》,希望透過「出版」傳播,讓學院內之優秀論文,能走出學院圍牆,其研究成果能獲得更多運用與回響。

    陳瀅州為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博士,目前於多所大學兼課,講授臺灣文學,主要研究專長為現代詩、文學史與論戰、文學思潮,是一治學嚴謹之青年學者。《戰後臺灣詩史「反抗敘事」的建構》之寫作,主要觀察臺灣兩大詩史敘事:以創世紀詩社為主的「現代詩」詩史敘事,以及以笠詩社為主的「本土詩學」詩史敘事,透過兩大詩史敘事究竟在反抗什麼(What)?為什麼需要反抗(Why)?如何建構反抗敘事(How)?等問題的爬梳,釐清戰後現代詩的發展脈絡,藉以得出一部相對持平、接近歷史真實的戰後臺灣詩史。

    臺南市於2000至2010年之間,先後成立「赤崁」、「安平」、「臺江」、「歷史性都心」、「五條港」、「民生綠園」、「鎮北坊」、「東安坊」、「鯤喜灣」等,融合了傳統與創新的文化園區,既匯聚了觀光的人潮,也成為傳講歷史、文化及民間文學的重要場域,而文化園區解說員──新型態「傳講人」的興起,更是改變人們「聽故事」的模式,而使「故事」的文化內涵更為豐富。

    民間文學研究學者蔡蕙如,長時間用心於府城「傳講文化」的探究,其《舊府城‧ 新傳講—歷史都心文化園區傳講人之訪談札記》,以臺南文化園區傳講人為對象,經由與傳講人的實際接觸,了解其投入文化解說之心路歷程、成員背景、對於地方文史之認知與情感,並透過講傳人之講述內容,挖掘潛藏在文獻之外的文化底蘊,整理、紀錄傳講人傳承府城文化之內容及其致力之面向,對時代衝擊下的講傳人重新定位,是一部兼具生活性與學術性的作品,為府城民間文學,留下可貴的史料。

    本年度推薦作品之一《自己做陀螺》,輯錄詩人薛林1940 年代至2008 年出版之詩作,包含童詩、新詩、敘事詩三大類,共261 首,可謂詩人一生詩作之精華盡在於此。

    薛林,本名龔建軍,原籍四川,1947 年來臺,任職臺糖公司,即定居臺南新營。詩人熱愛文學,以素樸、真摯的心靈,秉持「只有本著『誠』才能求眞、求美」的詩觀、「心中有『愛』,才能化解『心獄』,廣闊心胸、接納萬物、美化世界」的詩論,一生寫作不輟。其詩作文字樸實、不作過度渲染,不論寫鄉愁、寫對母親的思念、青春情感的缺憾,或對腳下哺育他的土地的感念,字裡行間都能表現出熱愛生命、踏實生活的豁達人生。

    《自己做陀螺》由本身也是作家的詩人女兒龔華主持編輯。彷彿重溫了昔日與父親相處的溫馨歲月,作家女兒將對父親的思念與敬意,也一併編入書頁間,讀來特別讓人感動。

    本輯作品包含劇本、文學研究、民間文學、現代詩,有創作、有論述,也有田野調查,展現府城文學內涵之多元多樣,期望本輯之出版能獲得市民的喜愛與閱讀,並加以推廣。 

 

許素蘭

 

序文      

古早古早有一个古…

 

    從事民間文學採錄研究的工作多年,常常帶領學生走訪府城老城區的巷弄,向同學介紹廟宇傳奇、童年記憶。但是,隨著台南觀光產業發達,原來小時候戲耍的巷弄街道,如今已轉化為文化園區。踏進充滿府城民俗底醞的文化園區,發現有一兩位講故事者(傳講人)帶領著一隊的觀光客,正在口沫橫飛地講述各種故事。這些年輕一輩的專業文化工作者,完全不同於「道聽塗說」的傳統傳講人。傳講人及講述語境的改變,使我想對此新興且觀光化的現象一探究竟,更希望與個人研究領域重疊的台灣民間文學觀念作一連結。

    於是我在原有的民間文學觀念上,急切地向如孫悟空七十二變的傳講現象伸出觸角,藉由「時代性」、「在地性」兩個基本要項,採錄整理傳講人的故事,希冀記錄這個時代變化下的傳講軌跡,以建構出此特殊區域(文化園區)的「傳講故事」觀念。

    台南市有九大文化園區:孔廟文化園區、赤崁文化園區、民生綠園文化園區、五條港文化園區、安平文化園區、鎮北坊文化園區、東安坊文化園區、台江文化園區及鯤喜灣文化園區。所謂「都心」即是一個都市的核心地,「歷史都心」所指不僅是都市的核心地、心臟之處,更重要的是承載著這個城市的歷史脈動。在台南市的歷史都心社區即中西區,此場域涵蓋了孔廟文化園區、赤崁文化園區、民生綠園文化園區、五條港文化園區。所以,將這四個文化園區視為「府城歷史都心文化園區」。

    實際拜訪採錄此場域的傳講人,將訪談他們的資料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新興傳講人之傳講理念」、下編為「傳統傳講人之生活記憶故事」。

    上編部分「新興傳講人之傳講理念」,主要以文史工作者及創意工作者為採訪對象,目前選錄十位。訪談內容鎖定在他們投入傳講工作的動機和理念,以及對「歷史都心文化園區」傳講文化的觀感。既然以「理念」為主,凡他們所講述可見於一般文獻記載的歷史故事,則不在我採錄的範疇內,若屬於講述者個人對於此場域獨特的生活故事,則一併列入訪談記錄中。

    下編部分「傳統傳講人之生活記憶故事」,鎖定從小生活在此場域的長輩,記錄他們個人在此場域的生活記憶,與他們實際生活有關的故事,以呈現他們記憶中在這個場域所發生的點點滴滴。於是在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及台南市愛鄰關懷協會的協助下,尋找出不同世代且擅長講故事的十位長者,採錄他們生活記憶故事約四十則,並將這些故事加以分為「地形地物之變遷印記」、「物換星移之地景地物」、「記憶流光下的社會樣貌」、「家與家族故事」四大類。

 

蔡蕙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