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采錄臺南市中西區南勢街一帶的信仰中心「西羅殿」的傳說,西羅殿目前是全臺廣澤尊王信仰的中心,其中關鍵的靈魂人物為廟中現存的唯一乩童─曾龍山老師,由曾老師講述「乩童」不為人知的種種特殊經驗,以及西羅殿的廣澤尊王信仰如何傳布出去,最終成為全臺的信仰中心。
|本集工作人員資料|
講述者
曾龍山 男 民國22年生 中西區人 福佬 國小 西羅殿首席顧問
采錄者
林培雅 女 台南人 福佬 博士 中山醫學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審稿
胡萬川 教授 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目錄|
局長序 12
序─胡萬川 16
序─林培雅 20
凡例 26
■中西區
傳說
曾龍山老師小傳 30
西羅殿的救世服務 38
教功夫 60
送佛仔 80
日本鬼 104
狐狸精 124
猴精 150
豬母鬼 160
南海普陀山 176
出任務 190
請救兵 204
■附錄
壹、本集工作人員資料 219
貳、記音規則 223
|書序|
風華蘊藏──民間文學:臺南文化積層的精髓
在臺灣的文化源流當中,臺南市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不僅是文字歷史的開端,更是不同文化薈萃交集之處。海洋和大陸,東方與西方,原住民、荷西、明鄭、清朝乃至日本,都在這塊土地留下豐厚的內涵。在文化累積當中,文學是其中的重要成分,臺南市更是擁有豐碩的成果。因此,本市對於臺灣文學的進展與保存可說是不遺餘力。除了文人與知識分子以文字創作的作家文學外,本市更努力保存、採集與整理民間文學。文化局非常重視臺南所積累出來的這些重要文化資產,因為它將成為臺灣最特有的寶藏。
相對於作家文學,藉由書面流傳,成為社會上的主流文化,民間文學是由生活在這塊土地的庶民百姓,用最真誠的心,感受生命、社會與世界,然後用熱情創造出來的創作,透過活發生動的口語敘述,經由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保存。民間文學是文化深層最重要的素材,必須將其含括進來,才能呈現臺灣文學完整的風貌與豐厚多元的內涵。因此文化局除了致力於保存與出版作家文學集外,同時更積極推動民間文學的採集、整理工作。
不同於作家文學有文字記載,民間文學透過口語方式流傳,極易佚失。同時民間文學在流傳過程中,必須在適當、多人聚集的場合及講唱情境之下進行,保存更加不易。而隨著社會型態轉變,特別是電子媒體興起,傳統講唱情境與場合逐漸消失,民間文學的傳承人失去表演的場合,並且逐漸凋零,使得民間文學流失的速度加快,因此更顯得民間文學的保存具有迫切性。目前本市對於民間文學保存的努力不遺餘力,除了繼承縣市合併之前的成果,更積極將這些成果擴大。文化局極為重視這項工作,長期以來委託林培雅教授在台南各地進行田野調查,採訪各地耆老,將他們口頭中風華絢麗的民間文學整理、紀錄下來,使得這項文化資產得到保存並傳承下去。
這幾年持續不間斷的努力,一直有成果展現,今年將出版《臺南市民間文學集》第13~15集。這些豐碩的成果,首先要感謝接受採錄的鄉親耆老,因為他們的講唱傳承,並熱心提供資料,才能將祖先留下來的豐厚文化遺產留存下來,並且累積與傳承給後代子孫。其次要感謝本書的編著者林培雅教授,她長期勞心勞力進行田野調查,將隱藏在田野中的文化資產珍寶挖掘出來,並導入學術界嚴謹的方法,用母語紀錄民間文學,並延伸多方相關論述及資料的補充,使得《臺南市民間文學集》具有高水準,除了有易於閱讀,適合做為中小學鄉土教材優良教本的優點之外,更可以提供給學術界作為研究資料,豐厚臺灣文化的人文詮釋,這將使臺南市民間文學集的價值與意義更為不凡。在此致上最誠摯的謝意。
時間的巨流推動時代的演進,在這塊美麗土地的人民孕育出民間文學的瑰寶。《臺南市民間文學集》的出版,把歷史長河的文化積累,具體明確的呈現其絢爛風貌。這些成果不只是資料的累積與呈現而已,更是將祖先留下的珍貴文化資產,重新琢磨,細細整理,使得那豐富美麗的文化肌理,透顯出灼灼光華。於是,我們將在這些傳唱當中,匯聚開皇我們浩蕩的文化大河。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葉澤山
序
在電子傳媒發達的現代,訊息的傳佈可以是當下即時的,連報紙的消息流傳都常常被認為有些遲緩的現代,以口傳為代表的民間文學,還有存在的空間嗎?如果我們從傳統上最具代表的「民間故事」或「歌謠」一類的流傳來說,我們或許可以說那些傳統上口口相傳的民間文學,大概已經消歇難見。但是,儘管如此,口口相傳的一部分民間文學卻依然持續發展流傳,除了歐美學術界所界定的「當代傳說」之外,有關信仰的種種傳說,在當今世界的各個地方,仍然以口口相傳的方式發展、流傳。
這裡所說的信仰,所指的是廣義的範疇,包括對所有的超自然存在,或超現實存在的有形、無形的神、鬼、精怪的信仰。世界各地的人們自古以來大部分的人都以為伴隨著人們現實、有形生命存在的,是許多無形或超現實存在的神、鬼與精怪。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對生命的價值定位,多半不會只看現實存在的、有形的一面,而是有形、無形;現實、超現實的多重交疊,來定位生命的價值,安頓生活方式的。
對無形的、超現實的存在,從確認、肯定到流傳,靠的往往就是口口相傳的靈異感應傳說,也就是信仰傳說。靈異的信仰傳說,提供了信仰的見證,也提供了人們見證生命的多重意涵。各種不同信仰的靈異感應傳說,就見證了各自宗教的不同,見證了各自和信仰息息相關的不同文化傳統。
台南市民間文學集第十三、十四、十五集,分別采錄了台南市安平地區及中西區的信仰傳說,重點或在鬼魂靈異,或在神靈感應。重點容或稍有不同,卻同樣的都是民間信仰的見證,見證了當地的傳統,見證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聯結。
這三本民間文學集都是由林培雅教授采錄、整理而成。林教授本身是台南人,多年來從事民間文學、民間信仰的調查、采集與教學、研究工作,已累積不少成果,這三集的結集出版,是她對故鄉文化工作累積成果的最新一部分,希望未來更能持續有功,為台南地區,為台灣傳統文化的傳承做更多的貢獻。謹以此互勉。
清華大學臺灣文學所榮譽教授 胡萬川
序
本年度《臺南市民間文學集》承蒙地方耆老熱心提供,成功地蒐集到許多寶貴的資料,筆者仍然將其整理、撰寫成三冊出版。此次的內容皆為故事集,田野調查的工作仍然持續在安平傳統聚落進行,並擴大到中西區,蒐集流傳在當地的傳說。
第十三集為安平傳統聚落的傳說,其分為六個角頭,分別是海頭社、王城西社、灰窯尾社、囝仔宮社、港仔尾社、十二宮社,本年度所採錄、整理者,以囝仔宮社、海頭社為主,內容包括鬼故事、寺廟興建傳說、海頭社與囝仔宮社不能通婚的由來傳說,以及神明顯靈的傳說等。安平過去幽暗、偏僻的地方很多,再加上照明不足、強勁的海風發出令人恐懼的聲響,因此鬧鬼的傳說不斷,至今仍保留在當地耆老的記憶中。開台天后宮是全安平的信仰中心,但其興建過程一波三折,在前幾集已有多位耆老講述,本集除了增補不同的說法之外,還採錄到廟中供奉石將軍的由來。石將軍是安平較特殊的信仰,其原為兩塊石頭,被安平人當作神靈崇拜,且屢現神蹟流傳。然而其性質卻與一般的石頭公、土地公不同,除了有「將軍」的特質之外,還帶有「文昌」信仰的特質。這項特殊的信仰能夠被保存下來,且石將軍能被安置在開台天后宮,都源自於託夢傳說,石將軍夫婦託夢給周氏蝦捲創辦人母親,表達想要蓋廟的願望,在她熱心奔走之下,終於完成祂們的心願。本集還採錄一項特殊習俗的傳說,過去海頭社與囝仔宮社曾有不能通婚的習俗,傳說見證這段過往,也從中顯現出各角頭曾經發生過的衝突。另外,本集也記錄伊府千歲的傳說,包括其由來及如何幫信徒治療不治之症等等。離鄉奮鬥的海頭社人從故鄉的文龍殿將邢府千歲分靈至家中、工廠供奉,祈求保佑,沒想到在挑選乩童時,降駕的神明卻是全然陌生的伊府千歲,後來祂還要已離鄉的講述者返回海頭社,接掌當地公廟廣濟宮,並擔任主任委員,為故鄉奉獻心力。由這則傳說可看出安平民間信仰由安平發展到外地的脈絡,透過傳說讓安平的信仰在外地開枝散葉。
第十四、十五集的內容,為中西區南勢街這一代的信仰中心「西羅殿」的傳說,西羅殿目前是全臺廣澤尊王信仰的中心,分靈廟不計其數,其之所以有這樣的發展,關鍵的靈魂人物為廟中現存的唯一乩童──曾龍山老師,他不僅是聖王公(廣澤尊王)的乩童,還是「大駕」的籤手,和「手轎」的正轎手,聖王公無論是在西羅殿中辦事,或是遠至全臺各地甚至是澎湖離島辦事,他總是隨行為聖王公服務。過去西羅殿因為曾老師辦事十分準確且認真踏實,造成轟動,各方信徒慕名蜂擁而來,形成一則又一則的傳說,四處流傳。這兩集都是請曾老師講述,將其從接受乩童的訓練,到後來為信徒服務、為聖王公執行任務的種種事蹟所形成的傳說,一一整理出來,內容十分多樣豐富,可以讓我們了解「乩童」不為人知的種種特殊經驗,以及西羅殿的廣澤尊王信仰如何傳布出去,最終成為全台的信仰中心。其次,西羅殿以「大駕」聞名(一種四人抬的藤轎,廣澤尊王會降駕在轎中的神像,並讓轎子靈動起來,用轎子為信徒處理事情),以威猛著稱,這種特殊的通靈方式普遍見於中西區、北區,其源頭即來自西羅殿。過去西羅殿用大駕至全臺各地處理過很多棘手事件,在當地造成轟動,形成傳說流傳不已,這些也都透過曾老師的回憶將其記錄在這兩集中。
這次十分感謝諸位提供資料的耆老、前輩,並感謝安平廣濟宮及西羅殿管理委員會的大力協助,讓筆者得以順利採錄到許多珍貴的傳說,這些都是重要的文化資產,在眾人齊心努力之下,終於被保存下來。在此謹致上十二萬分謝意!
中山醫學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林培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