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走在昔日的河床上,舊時的城牆上,想著先民的生活現場,這是臺南舊城最迷人的地方。
城牆會在哪裡?城牆已經散落在民間、在荒煙蔓草間、化身在廟宇的裝飾中、用來吃飯的粗碗裡;城牆已經化身成為府城人對於技藝的保存、生活的講座、溪流的懷念......
|目錄|
002 從臺南舊城生活中看見文化資產的保存與落實/施國隆
004 臺南沿溪,舊城尋今/葉澤山
010 導讀──老城舊日子/何興中
020 【一座舊城】
022 臺灣府的城門起落舊事/王浩一
034 【德慶溪】
036 德慶溪/陳威廷
048 自強街(大銃街)與小北門/陳威廷
058 新美街/陳威廷
068 德慶溪與新美街古今對照想像圖
070 城的痕跡──生活一條街/林雅萍
072 打鐵街的印記──信用打鐵店/林雅萍
083 傍晚細巷裡的滋味──舊來發餅舖/張珮娟
098 米街第一紙傢伙──王泉盈紙莊/林雅萍
109 府城的茶/傅筱婷、陳威廷
120 【福安坑】
122 福安坑/蔡秋藤
134 大埔街與小南門/蔡秋藤
146 保安路與小西門/蔡秋藤
166 福安坑下游古今對照想像圖
168 城的痕跡──市集在廟前/林雅萍
170 信仰與文化的歷史行走/蔡秋藤
181 連喝的都精緻──下大道青草茶/張珮娟
192 福安坑上的紅龜粿──永合香餅舖/林雅萍
204 【校園小寫手】
230 【舊城小辭典】
234 舊城溯溪地圖
238 舊城重要的10個關鍵字
244 舊城生活與發現
|書序|
從臺南舊城生活中
看見文化資產的保存與落實
舊城歷史區域文化資產整合計畫,自2006年起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資產區域環境整合計畫」補助下,開展近十年的舊城歷史區域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與推廣研究等作業。從城牆定位探測工作、社區平台經營與連結、乃至城牆公共空間整備與支持性環境建構等,處處可見區域文資計畫對於舊城保存維護的成果。
今年度,我們更以城緣區域為核心,在地生活脈絡做連結,以「城牆與舊城生活」為主題,出版《老城舊日子─臺南舊城裡的溪畔記憶》。本書從一座城開始說起,由大至小,透過河道、街道的歷史看整座城市隨著時代更迭的轉變;從老店家訪談記憶中,重新窺見過去臺南舊城生活樣貌,留下當代的記錄與書寫。
《老城舊日子─臺南舊城裡的溪畔記憶》一書,對於文化資產區域環境整合計畫來說是一個引子;一座城市的文化資產是見證過去、歷史如何發展的根源,需要在地居民一起共同守護,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凝聚臺南人對於舊城發展共識與想像,讓更多對於舊城文化有興趣的朋友們,將周遭生活與城市歷史連結起來,悠遊在時間累積的深度裡,進一步喚醒舊城文化的想像空間從而於生活經驗中落實對於文化資產的維護與關注。
因為,一個城市的歷史,就是當地人文內涵的靈魂;而文化資產,正是見證一路行來的足跡。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局長 施國隆
臺南沿溪,舊城尋今
一座城市所以珍貴自得,其豐沛的歷史源流,是灌溉現今生活的關鍵。臺南身為臺灣「首府」,本就擁有富足的文化資源;而臺南的發端,又在溪流、又在城牆,因為貼近日常使用的便利,在城溪邊開始小型的商業活動,有了買賣就有了人,有了人氣自然開始興建聚落樓房,因而城市形成了、生活也延伸了。
本書透過昔時臺南兩大溪流:德慶溪與福安坑串聯流域路線,爬梳臺南老城牆邊的都市紋理與文化特色。觀察受信仰牽引的傳統民俗,範圍觸及糕餅業、老工藝與飲食口味,食衣住行間,深化的祭拜禮俗與習慣描繪了臺南舊城的常民生活樣態,透過產業與人情味的互動,看見更多台南的人文特點。生活中最微小卻重要的態度,多在商賈關係的交流與吃的記憶,找尋過去城牆的遺址,也找到了今日習以為常、卻不易洞察的文史經驗。
舊城故事長遠,盤複交疊、訴說不易,本書卻以輕巧的人物故事引述時代的背景、透過導論使民眾容易閱讀其中的條理,以溪流今昔對照地圖整理城市向量、觀察以小見大。想踏入城內認識文史,《老城舊日子─臺南舊城的溪畔記憶》是如此的沉靜、悠然的選擇,閱讀本書就像在城內沿溪走城,懂昔解今,收穫不在話下。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