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何瑞雄
一九三三年生於高雄縣岡山鎮。十六歲開始寫作,同時在報紙雜誌發表作品。大學時代出版三本書,留學日本;在日本大學任教十二年。回國後,在臺灣南部的長榮大學任教二十年。長榮大學的圖書館設有「何瑞雄文學資料室」。迄今二○一四年,著作八十數本。其中有翻譯類以及論述世界文學之作品。而海內外亦有多位學者、教授翻譯、評介何瑞雄之作品。一九九四年春,海內外有十位學者教授共同組織「何瑞雄文學研究會」,並印行刊物《詩鄉》。除了文學方面,亦擅長書法、繪畫。目前由孩子的安排,暫時在北部療養,仍不斷地寫作。這是十六歲以來,歷六十五年一直不變的習慣。
|目錄|
002 市長序│文學旋律 多部合聲 賴清德
004 局長序│臺南.文學.好地方 葉澤山
006 編輯序│張良澤
010 自 序│何瑞雄
稻香村 摘錄十五首
025 秋風長
025 路邊的野菊花
026 西天的第一顆星
027 秋深
027 流星
028 井底
028 灶雞仔
029 草
030 一顆銀星
030 針車聲
032 朦朧間
033 田莊的中午
034 路
037 回首
038 看天田
曠野日暮 摘錄十四首
041 天邊
042 黃昏
043 夕陽
044 一根鋤頭
046 夕陽跌入晚歸的牛車
047 陰霾的天氣
048 夕陽剛閉上眼睛
049 一線金霞
050 一條路
051 黃昏在潑墨
052 夜 初降
053 夜將世間
054 一顆巨星
055 曠野仰伸於夜空下
蓓蕾集 摘錄十五首
059 我祝你一聲夜安
060 我再祝你一聲夜安
061 星(一)
062 尋覓
063 冬花
064 泅游
065 跳芭蕾舞的小女孩
066 星(二)
067 晨遊
069 我喜歡日暮時
071 醒來,在夜半
072 木麻黃樹的人行道
074 銀河夜話
075 可愛的陌生人
076 即景
山谷組詩 摘錄三十一首
079 晚歸
080 夜之靜
081 夜之深
082 夜與晨之間
083 不把它弄髒
084 對於純潔之愛
085 開了
086 飲
087 我的
088 不要去驚擾它們
089 路
090 駐足
090 放下心
091 一座巨石
092 雨
095 水田
096 假寐
096 清蔭
097 一棵草
098 獨倚一方青石
100 葉雨
102 日落以前
103 怎麼辦?
103 夜之邊
104 但,堇色的暮空
105 有光從雲外
106 一輪圓月
107 藍色的時間
108 詩之夜
109 最愛的時分
110 純潔的一刻
沈默之海的聲音 摘錄十八首
113 內裡的世界
115 壓路機之歌
118 午夜
120 石頭
122 星光
126 風
127 光是異端
128 魚
132 獨裁者不怕歷史
133 火
135 鎮魂
137 禿鷹
139 問
141 噴嚏
143 鸕鶿
145 又一個
146 植根於鄉土......
149 力之環
人間星鄉 摘錄六首
153 銀河夜話
154 可愛的陌生人
155 螢
157 仙桃樹與白頭翁
159 小雀兒
160 宇宙的巨海
塔 摘錄十三首
163 家書
165 山夕
166 下山
170 上山
172 天上的燈
173 不能相信
174 如今
175 缺了天
176 呼喚
177 落日留下一抹柔麗的彩霞
178 暮
179 夜
180 年邁
長風的足跡 摘錄三十九首
183 即景
184 私語
186 夕陽
186 沒有比……
187 靜夜
188 時刻太美!
189 小餐館
191 都市的黃昏
192 一顆星
193 一顆露珠
194 蛇
195 蚊子
196 我問天上星
197 無人島
198 牽牛花
199 如
200 泥土
201 世間最美的
201 給孤雁
202 你守在天的一方
203 深山中
205 聲
207 菊
208 眼
209 畫裏的魚
210 小隻蟲仔
212 幽獨
215 鈴蟲
216 一條僻靜街道的拐角
217 什麼都親密
218 你千里寄來一件毛衣
220 天盡融
221 寒夜
222 沉思
223 長空歸禽
225 道別
225 噢!這麼純粹!
226 星漸亮
228 長夜
踏星歸去 摘錄七首
231 籠
233 十月
235 日落
236 遙望
236 慕人
237 萬古以來
238 欲歸
240 花谷
279 傍晚
280 生死結
與何瑞雄之文學、藝術有關之資料
289 何瑞雄著譯書目/林俊宏
296 何瑞雄作品在日本翻譯、發表、刊印概況/內山加代
303 何瑞雄書畫作品連載於《文心五彩》月刊簡目
|書序|
市長序
文學旋律 多部合聲
文學作家與作品是一個城市最珍貴的財產,最值得深掘的寶藏,最動人的人文光譜,作家與作品榮耀城市的例子不勝枚舉,如安徒生之於丹麥的哥本哈根,喬依斯之於愛爾蘭的都柏林,魯迅之於中國的紹興,葉石濤之於府城。這些城市,不僅因作家傳世之作充滿尊榮感,許多絡繹遠來的訪客,仍不斷的追尋與傳頌著文學衍生出的鱗爪片羽。
但是,偉大的作家很難一蹴可成,若沒有千迴百轉的沈思、沒有萬千時日的埋頭寫作、沒有不斷的出版與對話,要產生偉大的作品極為困難。臺南市以文化立都,對於文學價值有體認深刻,文學作品的出版責無旁貸,因此,我們延續原臺南縣市合併前的傳統,賡續出版作家作品,自直轄市成立後,「臺南作家作品集」至今年已是第四輯。
103年經編審委員仔細斟酌後,入選的作品有:廖淑芳主編《臺南作家評論選集》(論述)、何瑞雄《何瑞雄詩選》(新詩)、李鑫益《足跡》(舞臺劇本)、丘榮襄 《爺爺與孫子》(散文)、陳丁林《笑指白雲去來》(散文)、藍淑貞《網內夢外─臺語詩集》(臺語詩)等六部作品,兼有論述、詩、劇本與散文各文類,且能華語、臺語並呈,可謂異質多元,繽紛絢爛。感謝六位作家不吝賜稿,他們將扛鼎大作獻給社會,也感謝五位編審委員的辛勞,因他們的智慧與視野,我們得以享受這些佳作。
文學作品的生命,不能僅止於出版的完成、讀者的閱讀與對話,才能畫龍點睛,賦予文學魂魄,期許這套書,能走出高閣,深入讀者的生活,成為讀者日常話語的一部分,若有幸能發展出更具深度的評論,形成普通讀者、創作者與評論者的多重對話,如此多部合聲的文學旋律,必是我們文化首都最豐美的人文基調。
臺南市長 賴清德
局長序
臺南.文學.好地方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曾經這麼形容過古都巴黎:「如果你夠幸運,在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麼巴黎將永遠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這是一座城市所能得到最迷人的詠嘆,今日我們遊歷巴黎,總要漫步在河左岸,閒坐在日光爛漫的露天咖啡座,望著悠然信步的人來人往,聽著近在身前卻又悠遠似在天際的樂音,為著這一席「流動的饗宴」而低迴不已。
而擁有數百年歷史的古都臺南,臺灣文學巨擘葉石濤是這麼說的:「這是一個適合人們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有別於繽紛燦爛的盛宴,臺南有著屬於自己的步調和氛圍,人們能在此間感受蘊藉於尋常事物的無聲大氣和開朗灑脫的從容。然而,同樣的,待過了臺南,用心的生活,他將永遠伴隨著你,影響你, 浸潤你,並且從此成為你一生的基調。
臺南作家作品集,已將邁入第四輯,我們邀請、徵稿的臺南作家,迄今也已將近三十位,這是一個龐大的作家隊伍,但是越過性別、跨過年齡,我們不難發現,臺南作家的寫作風格,無論是華語、臺語等語體的使用,抑或是新詩、散文等文體的不同,對於人情的著墨,對於土地的親近,容或有不同的闡述方法,卻都有相同的依歸方向。
見諸此次作品集,藍淑貞老師的《網內夢外》詩集,以嫻熟深刻的語感和溫暖的文字運用傳遞了對於臺灣社會與土地的關心;丘榮襄老師《爺爺與孫子》從阿公的視角出發,探討老人照護和少子化議題,讀來親切可感;陳丁林老師《笑指白雲去來》將生活所見之思輔以精美篆刻,是對於社會脈動的關心和切實針砭;李鑫益《足跡》中的劇作分別從捍衛地方古蹟、代理孕母等議題來探討社會現象,新意十足;何瑞雄教授精選的《何瑞雄詩選》,有著令人感動的抒情小詩,也有對於時事的不平則鳴;而由廖淑芳教授主編的《臺南作家評論選集》,更可以看到自西川滿、葉石濤、楊逵以降臺南文學一路的演變和突破。
打造「世界文學之都」,是文化局對於臺南文學發展努力推動的目標,我們擁有這麼寬廣和具包容力的文學載體,也擁有這麼多才洋溢的作家,臺南文學不僅僅是地方文學的一環,更應該是臺灣文學躍向國際的的期望和展望,臺南可以是一席不散的筵席,更可以是一個人們勇敢逐夢、揮灑筆墨,在創作與閱讀中散發城市絢爛光彩的,好地方。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葉澤山
編輯序
張良澤
「臺南作家作品集」第四輯編輯委員由呂興昌、林佛兒、彭瑞金、廖淑芳、張良澤擔任。
本輯公開徵稿後,共有九人應徵,經委員議論之後,因限於經費,只採用四部作品。另外推薦二部作品,故本輯決定出版六部作品如下:
李鑫益 著《足跡》(劇本)
丘榮襄 著《爺爺與孫子》(散文)
陳丁林 著《笑指白雲去來》(散文)
藍淑貞 著《網內夢外》(臺語詩)
何瑞雄 著《何瑞雄詩選》(詩集)
廖淑芳主編《臺南作家評論選集》(論述)
李鑫益先生是「魅登峰劇團」的駐團編劇家。其作品曾數度得獎,也令該劇團演出成功,成為南部代表性的劇團之一。此次作者自選近三年來之作品〈秀秀出嫁的那一天〉〈我愛茱麗葉〉〈小丑與天使〉〈浮生青花夢〉〈冰綠美人心〉共五齣劇本,結集為《足跡》。臺灣文壇一向冷落劇作家,實為一大損失;今選非科班出身(李為嘉南藥專畢業)而默默推動劇運的李鑫益先生作品為本輯之冠,一方面表示對劇作家之敬意,同時也是臺南文壇之光榮。
丘榮襄先生堪稱臺灣文壇的大老,只因久年未見作品發表遂漸被後生淡忘。今得其近著《爺爺與孫子──老人書寫自己的內心世界》,果然寶刀未老,字字淬煉。本書共收短文76篇,但內容是一個「愛」的家庭史,也反映了大時代的臺灣庶民生活。無怪作者自許「可以反覆思考從而省悟如何安身立命苟全生命於紛紛擾擾的世界」。
陳丁林先生出身於鹽分地帶北門,從事家電生意;中年之後,開始涉足於攝影、篆刻、文史寫作。由於人生歷練豐富,且受鹽分地帶特殊文化氣息之薰陶,故其創作獨樹一旗。今將十多年來有感而發的95篇短章,輯為《笑指白雲去來》一書,內分「動靜合宜」「天地寂然」「在世出世」三大主題。篇篇言之有物,絕非憑空說教;天南地北恣意橫掃,無非渴望人心淨化、人間祥和。讀完一小章,再欣賞附於篇末的篆刻,神遊於星空,奇妙無比。
藍淑貞女史,臺南名人也。因為伊是推動臺語教育的第一人。伊編真濟臺語教材,嘛寫真濟臺語詩。最近伊將2010年以后寫的60首臺語詩編做《網內夢外》一本冊。內容分做〈臺灣意象〉〈菊島掠影〉〈高雄剪影〉〈網內夢外〉四大主題。歹讀的字音,伊攏有注解。每一擺讀藍女史的詩,攏親像慈愛的老母佇咧牽著囝仔的手過大路。臺灣囝仔不知臺灣的歷史,不知家己的鄉土,更加不知家己的母語,所以藍女史規十年來攏咧教咱唸臺語詩,讀臺語冊,順勢認識家己的鄉土共歷史。這擺的詩集嘛是伊苦心的結晶。
何瑞雄先生16歲開始寫詩,迄今80歲,沒有一天不寫詩。如此詩癡詩狂,舉世有幾人?而臺南竟然出了這樣的詩人,豈非臺南之奇蹟?此次編委共同恭請何詩人自選詩集一冊,幸得詩人抱病精選155首,輯為《何瑞雄詩選》一冊,另附三篇資料。此書不但是臺南詩壇之里程碑,且為臺灣詩史之珍貴文獻。
成大臺文系主任廖淑芳教授接受委員會之墾託,主編《臺南作家評論選集》一冊,是今年第四輯中之創舉。如何選出代表臺南作家之相關評論,實屬不易。廖教授如何挖掘文獻?如何鑑定其價值?純屬她個人之慧眼,委員會不加干涉。結果選出論文如下(依發表順序):
陳培豐 著〈殖民地大眾的爭奪──「送報伕」.「國王」.「水滸傳」〉(2009.10)
張文薰 著〈歷史小說與在地化認同──「國姓爺」故事系譜中的西川滿「赤崁記」〉(2012.4)
廖淑芳 著〈由『生活在瓶中』到『夜遊』:論馬森的文學現代性與80年代前期臺灣文學場域〉(2012.10)
余昭玟 著〈「性」的暗示與轉折──葉石濤『蝴蝶巷春夢』中男性的身體/身分話語〉(2012.12)
陳建忠 著〈後南都主義的精神史意義:論蘇偉貞『租書店的女兒』中的府城、眷村與文壇〉(2012.12)
陳允元 著〈尋找「缺席」的超現實主義者──日治時期臺灣超現實主義詩系譜的追索與文學史再現〉 (2013.04)
以上6篇論文皆出自臺灣當代名教授之手,篇篇擲地有聲,光看題目就知臺灣文學殿堂之深奧。可能限於篇幅,主編廖教授無法採入在野的通俗化論文,略有美中不足之感。
綜觀本輯6本著作,皆經5位編輯委員鄭重推薦的成果,相信臺南市民都會喜愛,並引以為傲。府城文風開全臺400年之先,歷久彌新;如今每年一輯數卷「臺南作家作品集」,力圖擠身世界文壇,望我全體市民努力前進。
自序
何瑞雄
我目前還在療養中,仍然持續不斷地在寫作。這是從十六歲開始寫作,迄今六十五年來,一直不變的習慣。
經過醫師的檢驗診斷,我的脊椎有壓迫性骨折。我想可能是受此影響,左右兩邊的腰部也會疼痛。所幸,經過長期性的療養,現在已漸有好轉。
一九三三年七月,我出生於高雄縣岡山鎮的河畔,假使順著這條河流逆流而上,則通到岡山水庫。住家附近有一道橋叫「仁壽橋」,只要天氣好,不下雨,我常過橋去看落日、晚霞,抱著滿懷的感動回來,這是童年時代的幸福往事。
七、八歲以毛筆寫字、作畫,以鉛筆寫生,看到附近路邊停著一輛馬車,就畫那匹馬,也畫馬車。
我在北部療養,這是我的孩子安排的。她住在北部,如果有時間來探望,比較方便些。我卻成了這間小套房的獨居老者。我在日本的大學任教十二年,回國後在臺南縣歸仁鄉大潭村的長榮大學任教二十年。長榮大學的圖書館設有「何瑞雄文學資料室」,後來受聘為「長榮大學駐校文學家」。我的二、三十箱書都存放於圖書館。
有一卷長篇的連詩〈望鄉〉,是我旅居日本時寄回「臺灣文藝」連載的。身在海外,整個臺灣島國便是故鄉,人在臺灣,臺灣的南部是故鄉。南部是故鄉中的故鄉啊!
一九九四年春,海內外有十位學者、教授共同組織了「何瑞雄文學研究會」,並印行刊物「詩鄉」。沙卡布拉揚寫了一篇「何瑞雄文學研究會創立之緣起」(見「詩鄉」第一號)會員中有臺南成功大學施炳華教授,我打電話給他。他已經退休了,住址、電話都沒變動,我們在電話相談甚歡。其他會員還有內山加代(日本大阪)翻譯了很多我的作品,都結集出版。佐井雅美(日本東京)、邱振瑞(臺灣臺北)、林俊宏(大學教授,臺灣屏東)……。我想跟他們取得聯繫,一一打電話,但只聯絡到施炳華教授,我現在身邊的資訊資料,是好幾年前的。施炳華教授說等他找到其他會員,會隨時告訴我,後來篆刻家何湛然也加入研究會。他為我刻了十幾枚印章,可用於寫在宣紙上的書畫作品。
我在大學時代出版了三本書。其中有「流星的故事」(童話集)一九五六年十二月,香港亞洲出版社。「蓓蕾集」(詩集),北極星詩社出版社。
如今我有八十本著作;其中有五本是別人所編,與別人的作品合成一集的。
在這本「詩選」裏,我選了一卷「散文詩」〈花谷〉是一九六七年三月的作品,寫作地點是在高雄縣。
「研究會」的第一次發表會是一九九四年的春季,為期四天─一九九四年四月一日~四月四日,主要的地點是高雄縣路竹鄉稻香村,也就是我住過的鴨母寮村。(我有時在作品裏把鴨母寮村寫為稻香村。)
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接近尾聲,幾乎每天都有空襲警報。為了逃難,全家從岡山搬到鴨母寮去住。我是家裡四個孩子之中,排行最大的。為了生活每天都要到田野去,拾穗、拾蕃薯、拾柴、肩扛著鋤頭,鋤柄掛著一個籃子,籃子裏有野葉。看到路邊甘蔗葉,即撿。一手還牽著一隻黑羊。
世界大戰結束後,我們繼續住在鴨母寮,到了一九四九年,我開始在鴨母寮寫,在報刊雜誌發表作品。(有稿費)從此六十五年來,一直不斷地在寫作。我的作品之中,標題有〈鴨母寮村〉的,就是在鴨母寮寫的。
多麼懷念南部故鄉的那幾位朋友。
沙卡布拉揚先生屢屢為我整理作品,在刊物上評介。
詩音付出那麼多時間、心血,為我編製了「何瑞雄選集」。
屏東的林俊宏教授,在舊報紙、舊刊物上細心翻找,搜集我的作品,生怕我自己保存的有所遺漏。我好幾次打電話想跟他取得聯繫,都打不通。他們的住址、電話都更動了。
這本詩選,是我的作品中,有關詩方面的一部分。就時間方面而言,涵蓋了一九四九年到現在二○一四年的作品。
我是幸福的,因為我有那幾位可貴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