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臺南市為臺灣最早開發的區域,廟會活動和藝陣種類都非常多,通常規模龐大、演出頻繁,是傳統藝術多元發展的城市。在廟會慶典活動中,各式各樣的藝陣穿插其間,其中歌舞或是小戲的藝陣表演,都非常傳統而有特色,例如:車鼓陣、牛犁陣、桃花過渡等等。這些藝陣中的老藝人們不但能歌能舞,且內容詼諧逗趣,不僅成為眾人的目光焦點,也保留了我們的傳統文化。
│目錄│
Ⅲ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施國隆局長 序
Ⅴ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葉澤山局長 序
Ⅵ 自序
002 前言
006 壹、歌舞藝陣之名義與特性
006 一、藝陣之定義與類型
022 二、小戲與歌舞藝陣之差異
026 三、歌舞的歷史記載
030 四、鄉土歌舞是形成小戲之重要基礎
031 秧歌
033 採茶
034 花鼓
036 花燈
040 貳、臺南歌舞藝陣之現況及其發展
046 一、臺南藝陣之歌舞表演現況
055 二、小戲群之串聯表演形式
058 三、歌舞藝陣表演的師承現況
078 四、臺南歌舞相關藝陣團體之分布情形
084 參、藝陣歌舞表演的情節內容特色
088 一、農村生活特色─時令歌謠之歌舞《牛犁歌》
089 新營區「太子社區牛犁車鼓陣」演出之「牛犁陣」
094 麻豆區「曾文社區大學傳統民俗技藝表演班」演出之「牛犁陣」
098 二團唱詞比較
101 二、滑稽詼諧特色─民間故事之歌舞《桃花過渡》
115 三、地方音樂特色─南管戲之歌舞《陳三五娘》
115 麻豆區「曾文社區大學傳統民俗技藝表演班」〈早起日上〉
120 柳營區「世凰綜藝團」〈看燈十五〉
124 四、歷史性特色─南戲遺響之歌舞《劉知遠白兔記》
124 《劉知遠白兔記》之故事情節
125 六甲區「甲南村牛犁車鼓陣團」〈自伊去〉
132 肆、藝陣歌舞的身段表演特色
134 一、藝陣歌舞展現儀式化之特殊性
135 竹馬陣
149 二、藝陣歌舞身段之豐富性
151 手勢動作
155 腳步動作
160 梳妝
162 旦、角對弄身段
164 拜廟行禮
165 三、對弄歌舞的多樣性
168 現代營利活潑型
170 傳統宗教古路型
172 現代健身娛樂型
176 結語
180 附錄
182 一、西港區「東港村澤安宮牛犁歌陣」主要演出曲譜
202 二、東山區「北勢寮藝陣團」主要演出曲譜
215 三、柳營區「世凰綜藝團」主要演出曲譜
│書序│
藝術傳承
生生不息
一個強調物質文明導向的社會,在其發展過程中,隨之而來的可能是地域特色的消失、審美趣味的趨同,這會讓有特色的藝術文化逐漸消失,也就是傳統文化的消失。保護傳統文化,有三個重要的意義,其一是延續歷史,在當代西方文化掛帥的時代,流行藝術尤為大眾所喜愛,因此我們的歷史,我們的傳統文明,有逐漸中斷的情形,所以保護傳統文化相對的重要。其二是增加民族凝聚力,臺灣因著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古以來就是多元族群匯集的地區,也造就出豐富的語言與文化特色,必須透過這些文化的發展,來凝聚我們民族的向心力。其三是增強國家軟實力,以發展具有特色而高藝術的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其他國家,而被世界各國民族認同,這是以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來增強我們在世界上的能見度與競爭能力的重要文化工作。
近年來文化部持續推動傳統表演藝術資源調查推展計畫,以瞭解藝文資源分布,進而發掘及保存地方藝文資源。臺南市是文化古都,擁有許多珍貴的傳統表演藝術,為妥善記錄保存、維護及推廣,臺南市政府已執行多項傳統表演藝術調查及影音數位典藏計畫,對於即將式微的表演團體與藝師們,進行訪談調查、錄音錄影,採詞採譜,並進行數位化典藏,的確以不同形式將這些珍貴的傳統表演藝術保存下來,進而能協助傳習與推廣的工作,讓傳統表演藝術在民間配合社會民情能生生不息的傳承。
國立成功大學特聘教授施德玉多年來致力於傳統表演藝術之研究,並參與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規畫之「傳統表演藝術調查及影音數位典藏計畫」,擔任小戲藝陣、歌舞藝陣,以及牽亡歌藝陣調查研究計畫之主持人,對於臺南的藝陣團體有多面向的觀察與研究。施教授在此研究背景之下,所撰寫之《千嬌百態─臺南藝陣之歌舞風情》內容涵蓋理論與賞析,有歌舞與音樂,讀者能透過曲譜、劇本與圖片的說明,以及光碟影片的欣賞,對於臺南藝陣之表演藝術能有清楚的認識與了解。此書之出版,對於臺南傳統表演藝術的推廣與傳承,一定能達到很好的效果,進而將此傳統表演藝術文化推廣到世界各地。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局長 施國隆
歌舞藝陣
風華再現
早期農業社會裡,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工作之餘在田邊樹下、村里廟埕歌舞娛樂,排遣農務疲勞、增加生活情趣。這些傳統表演藝術既是生活中的調劑、更是風土民情的文化傳承,在迎神賽會、婚喪喜慶……等各類活動中,時常能夠見到這些歌舞藝陣的身影,表演種類多樣豐富,所唱所演與日常生活相關,充滿鄉土親和力。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這些過往融入人們生活中的傳統表演藝術,逐漸不再為人們所熟知,開始出現失傳凋零的夕陽景象。有鑑於此,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致力於推動各種藝術活化的方式,例如:藉由兩年一次的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讓在地表演藝術與國際菁英團隊相互交流;透過藝陣教育扎根計畫,培養在地專業師資與人才;執行藝陣調查及影音數位典藏計畫,盤點在地藝陣並進行相關技藝的保存紀錄……等等,希望透過這樣全方位的推廣與傳承,讓更多民眾能夠認識臺南藝陣的歌舞、小戲文化,使其生生不息、永續流傳。
在此特別感謝本書作者施德玉教授與受訪的表演藝術保存團隊,使撰寫和紀錄能夠更加全面。同時感謝本書審查委員戴文鋒、游素凰等人給予的專業建議。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繼108年出版「歡聚樂 離別苦 情是何物:臺南藝陣小戲縱橫談」,今年出版「千嬌百態:臺南藝陣之歌舞風情」,希望透過這類專書的出版,讓讀者對於臺南地區的藝陣文化有更全盤性的深入認識,進而能夠讓這些舊時民間藝術瑰寶再現風華。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葉澤山
自序
千嬌百態
臺南市為臺灣最早開發的區域,廟會活動和藝陣種類都非常多,通常規模龐大、演出頻繁,是傳統藝術多元發展的城市。在廟會慶典活動中,各式各樣的藝陣穿插其間,其中歌舞或是小戲的藝陣表演,都非常傳統而有特色,例如:車鼓陣、牛犁陣、桃花過渡等等。這些藝陣中的老藝人們不但能歌能舞,且內容詼諧逗趣,不僅成為眾人的目光焦點,也保留了我們的傳統文化。然而,目前許多能歌善舞之藝師大多年事已高,而此類歌唱舞蹈技藝教學方式又多為傳統之「口傳心授」法,學習一曲往往費時曠日;另一方面,受大環境等因素影響,願意學習此類技藝者為數不多,或正在學習者無法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許多歌舞技藝因而瀕臨失傳之危機。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多年來積極地致力於地方藝陣的傳習與推廣,亦對於即將瀕臨失傳或具有特色的歌舞表演,加強紀錄與保存的工作。目前在電腦與資訊科技的進步與資料保存觀念的普及下,相關單位紛紛對於傳統藝術投入數位化之工作,依據需求,以微縮、掃描或其他方式儲存各類檔案,期望透過多元的保存形式,讓傳統藝術的資料得以永久保存,以提供後人認識與欣賞。透過數位化之保存資料,不僅能達到資訊的橫向傳播,更能達到資訊的垂直傳承,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鑑於以上情形,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不僅透過「臺南市歌舞類藝陣調查及影音數位典藏計畫」之實行,將臺南市具文化價值之歌舞類藝陣所存之歌曲、舞蹈等資料進行數位化工作,使這些珍貴的民間傳統歌舞藝術得以永續留存,更委託執行者將這些傳統歌舞的表演藝術,撰寫成專書出版。筆者有幸擔任「臺南市歌舞類藝陣調查及影音數位典藏計畫」之主持人,並於調查研究之後撰寫本書,特別將這些藝陣團體所表演的主要歌舞音樂,聽寫製作成音樂曲譜,置於本書之附錄,提供給讀者參考,期望可以加強延續這些傳統表演藝術的生命力,進而能達到介紹、行銷推廣和傳習民間傳統歌舞表演藝術的功能和目的。
論及民間歌舞表演,不得不提秧歌、採茶、花鼓和花燈。臺灣早期是農業社會,農民插秧時,為了消除疲憊,調劑身心,使工作時心情愉快,以增加工作能量,而自編歌詞唱曲,所唱出來的歌曲,稱為秧歌,又稱為民歌。而後農民又在工作餘暇,將秧歌結合身段舞蹈,從而抒發情感、傳遞情意。發展中秧歌又與當地各種技藝表演相結合,再貫穿故事內容,以代言體進行表演,便形成戲曲。又臺灣早期社會隨著茶業興隆,民眾以民間小調和彩燈而形成的採茶歌舞,在逐漸發展之下,又進一步發展成為唱、做、念、舞的採茶歌舞和採茶戲。早期採茶歌舞的演出者有三人,腳色是二旦一丑,二旦手持茶籃,邊歌邊舞,口唱「十二月採茶歌」;丑腳是茶童,手搖紙扇,表演詼諧,穿插打諢。後又出現了有開茶園、炒茶、盤茶(問茶名、報茶名)、送茶下山、賣茶等內容的《送哥賣茶》小戲,雖然這些採茶戲,是小戲的演出,但是表演中扮飾著精彩的歌舞,非常受歡迎。
又民間的花鼓是一種以歌唱為主的「打花鼓」表演,這種花鼓是由一丑一旦二人演唱,分別一人打鼓,一人敲鑼,形成自唱自跳的花鼓歌舞表演,演出時應用山歌里謠、雜曲小調,結合大量的歌舞表演。之所以為名,乃因為其搬演時,邊打腰鼓,或三棒鼓,一邊歌唱舞蹈。另外,還有「花燈」是各地農民慶賀豐收,或春節、元宵節時,提燈歌舞歡慶表演,原為在平地圍燈邊歌邊舞的「跳燈」,後來逐漸發展為有故事情節的「燈戲」,並經常在廟會時以藝陣形式演出。以上所謂秧歌、採茶、花鼓與花燈,都是形成歌舞表演藝術之基礎,目前在臺灣的跳鼓陣和一些具有儀式性的藝陣中,還能夠看到這種敲鑼打鼓而進行舞弄的表演形式。
由於臺灣的歌舞藝陣表演,是以民間載歌載舞的「踏謠」進行表演,表演內容經常無固定情節,無刻板的程式規範,而有的多半是即景即情的即興語言,和在基本腳步中,循著唱詞所激發的情境,而應和的肢體律動,所以其巧妙與否,實繫於演員即興能力的高低。而「踏謠」既是構成歌舞表演最主要的形式,則藝師們往往能運用誇張的手法,以達到滑稽詼諧的效果。總而言之,歌舞藝陣的表演藝術,是在「踏謠」的基礎上,展現模擬生活動作,又通過美化、節奏化和誇張化的載歌載舞,以達到滑稽詼諧的目的,因為使人愉快,使人歡樂,而受到民眾喜愛。
所以歌舞藝陣的歌唱部分,大多是生活語言,其舞弄身段也大抵是模擬生活的動作,傳達了歌舞表演中活潑詼諧的情調。一般藝陣的歌舞表演,手中的道具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例如:車鼓藝陣的小旦手中的扇子和絲巾,邊舞邊耍弄,顯示少女活潑可愛的性格,表演時,展開折扇,使扇面呈水平狀,以手指為軸,使扇子和絲巾交織繞8字形,配合音樂節奏而不停地轉動,腳下同時以走橫蹉步或蓮花步,呈現嬌媚的舞姿,生動活潑。筆者觀察臺南歌舞藝陣的藝師們,身段豐富多樣,尤其旦腳的姿態極為嬌媚傳神,猶如南朝陳‧徐陵《雜曲》詩:「綠黛紅顏兩相發,千嬌百態情無歇」,本書因而命名「千嬌百態」。
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特聘教授 施德玉
2019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