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島內漂泊記事:臺南都市原住民
  • 作者:
    曹婷婷
  • 出版者: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蔚藍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民國109年12月
  • ISBN/ISSN:
    978-986-5504-13-7
  • GPN:
    1010900917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1*14.9cm/239頁
  • 定價:
    NT$380元

│內容簡介│

 

「原住民都市化」是當前原住民人口流動及發展的趨勢。原住民族長期以來因都市化而流向各大都會區,形成與母體文化脫離的族群群體,「都市原住民」的詞彙應運而生。都市原住民從接受的文化教育、考試升學到求職都與你我一般,然而不同的是原住民族的身分標籤,或多或少於人生不同階段如影隨形。脫離了原鄉的根與記憶,原住民族群與文化的主體性,將於都市空間發展出何種新的形貌?

 

本書聚焦於臺南市都市原住民,觀察原住民群體離開原鄉部落、於都會區落地生根的生命故事。數十年來,歷經一兩個世代的遷徙流轉,原住民群體於都市空間逐漸形成新的小型部落,除於職業、宗教、教育領域持續深耕,更繼承部落文化,賦予其創新的藝術風貌。

 

 

│作者簡介│

 

曹婷婷

臺南市人。著有《老店.老滋味》、《嬉市集隱於巷弄的文創》、《府城老時光—從安平到舊城區》、《時光專賣店》、《臺南巷弄文化》、《揮別傷痛、迎向重生,0206 臺南大地震全紀錄Ⅰ&Ⅱ》、《敬劇場》等書。

 

 

│目錄│

 

005  局長序  讓文化接地氣

007  作者序  傾聽 城市原住民族人聲音

 

第一章  你是哪裡人?原住民走進都會

010  第一節  臺南都市原住民現貌

021  第二節  淺談原住民族在臺南生活面向

037  第三節  臺南原住民族就業現況

052  第四節  山地原住民/平地原住民差異

 

第二章  從原鄉出走的遷徙路─臺南成了第二個「家」

062  第一節  復刻家鄉永康「大成小古華」部落

070  第二節  婚嫁成為臺南人

080  第三節  出走,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089  第四節  離鄉。築一個願景

 

第三章  宗教對臺南原住民的影響

 

第四章  原住民社團

114  第一節  NAY大地工藝坊

121  第二節  自創品牌:原味臺南

124  第三節  洄瀾舞集

126  第四節  Sa’opoan灑舞部岸

 

第五章  原住民文化融入教育

131  第一節  原住民文化教育內涵

138  第二節  校園開設原住民族語課程

168  第三節  落實原住民終身教育:成立札哈木部落大學

176  第四節  大專院校廣設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

 

第六章  都市原住民族自治事務與推動現況

204  第一節  臺南市原住民族日

209  第二節  推廣原住民文化內涵

 

第七章  原住民族發展困境與未來期許

221  一、資源集中原鄉都市原住民覓出口

224  二、爭取設立原民專責機構

 

232  參考書目、資料

239  作者簡介

第二章  從原鄉出走的遷徙路─臺南成了第二個「家」(節錄)

 

    第三節  出走,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一)從陸軍飛官成為族語教師:阿美族簡德輝

    阿美族在臺灣總人口數約20萬餘人,也是臺灣原住民中人數最多的族群,可以說在臺灣各地都有散居的阿美族人身影。阿美族原鄉分布於花蓮縣、臺東縣和屏東縣,大部分人口居住於平地,較少處於山谷或群山之中,尤其,隨著經濟型態轉變,旅居都會區的阿美族人更在臺北和高雄等都會區,建立了以阿美族為主體的社區或聚落,例如基隆市的奇浩社區和新北市汐止區的山光社區等。

    1961年出生的簡德輝,來自花蓮光復鄉,花蓮高工畢業後,父親要他去當一名船員,但他跑去考飛官,1980年考上陸軍軍官學校飛行軍官班,從此踏上飛行的路;2006年退休,又轉去推廣族語,一頭栽入鑽研阿美族的口述歷史,一有空就去拜訪部落長輩,將從小聽到大、耳熟能詳卻沒有任何文本記錄的阿美族起源、祖靈信仰等故事,以阿美族語寫下來,前後花3年時間完成。

    簡德輝離開原鄉,來到都會成為臺南人的這一段遷徙歷程,雖未必足以能夠反映多數阿美族人落腳都會的背景與軌跡,不過,卻是另一種典型的離鄉模式:離開/出走,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

    「在我的印象中,4、50年代的生活,父母親一天到晚都在忙,他們必須天還沒亮就要早早出門,到了晚上才回家,每天忙著農田耕種,就是為了要養活孩子;那個時候孩子生得多,生活最主要的價值就是讓孩子吃飽。」

    「雖然政府當時推行耕者有其田,但相對是要收稅,我們田地很大但很辛苦,因為農業技術還不是很好,加上當時有稻熱病,那時候一年才收割一次,不像現在一年收成兩次。因為父母都很忙的關係,小孩只能放牛吃草,我記得讀小學時,一個班級有60個人,但當時班上有十幾個同學都必須背著弟弟、妹妹上課⋯⋯我們那時候的孩子沒有休閒,上學以外,回家就是要幫忙餵牛餵豬,生活只圖個溫飽。」

    簡德輝娓娓說著,那個時候在部落依然只有物流、沒有貨幣,平常若是要買日常物品的話,街上只有一、兩戶漢人開雜貨店,要買東西就必須先欠著,等到稻子收割了,才能拿稻子去還給人家,「那時看漢人不用那麼辛苦賺錢,卻吃得很好。」族人、漢人之間存在一種顯而易見的經濟水平差異,在他兒時記憶中,烙下深刻印象。

    簡德輝說,阿美族部落相當重視組織,小時候根深蒂固認為這就是必然之事,好比說,部落的事情必須由年輕人來做,大家平常雖忙著種田,但農閒時候,也要去幹活,水田做完就是去顧旱地。他說,阿美族是母系社會,男人都是入贅,而女生則負責養雞養鴨餵豬等粗活,「一旦有人離開部落,就表示這個人不認真,因為吃不了苦。」

    尤其,阿美族更有所謂年齡階級。阿美族每一個部落的青少年只要到了14歲開始,就必須加入年齡階級的組織,這個時期的青少年接受成年禮考驗後就成為社會的一員,白天要從事公共事務的工作,晚上則要接受社會教育,由壯年(41至45歲)擔任老師。

    簡德輝回想,在部落裡頭,所有人都會服膺這套標準,「那是主流價值,沒人會懷疑這件事!」簡德輝說,只要有人離開部落就等於這個人很懶惰,會被部落的老人家們指指點點,「那個某某某的孩子捱不了苦」。

    簡德輝一共有九個兄弟姊妹,他在家排行老么,部落事務之外,他很早就意識到,辛苦農忙的勞務工作,根本沒辦法填飽肚子,尤其是付出勞力跟所得不成正比,讓他不禁想未來怎麼辦?「用牛車載甘蔗到糖廠,一天才賺35元,怎麼能吃飽?」他說,在這種氛圍底下,選擇出走的族人都體認到,要離開,只能偷偷摸摸不讓家裡人知道。

    簡德輝說,直到60年代,很多原住民選擇到遠洋捕魚或是到菲律賓當外勞,一兩年才能回家一次,也常常傳出一些原住民死了卻找不到屍首,「那時候很可悲,我們偶爾都會聽說,誰家的孩子去遠洋,結果再也回不來⋯⋯我有好幾個同學就是這樣。選擇去遠洋,半路在海上也不知道會發生甚麼事?封閉的社會下,也沒人吭聲,出了事,公司頂多給一筆安家費。」

    這段悲情過往持續了好些年,簡德輝說,直到70年代,陸陸續續有人轉戰到沙烏地阿拉伯,一樣從事建築業,這些人有錢了,就回鄉買耕耘機、插秧機,幫助家裡農田耕作。「我的姐姐、姐夫就選擇去沙烏地阿拉伯,一去就是兩年,他們的作業方式有些是群體作業,比如說農田有組織,誰負責做排水溝、誰負責蓋房子,我姊姊又要作男人的粗重工作,又要照顧孩子,母系社會偉大的地方就是在這裡。」

    簡德輝後來是因為考上飛官,工作的關係而出走,自然非屬「偷偷摸摸離開」的情境,不過,他來到臺南後,因緣際會接觸到其他族人,也試著想要了解族人遷徙的背景。

    「離鄉背井第一個是藉著通婚,第二個是嚮往更好的生活。」他曾經在善化遇到一個老人,問對方為何想來臺南生活?老人家跟他說:聽說臺南的土是沙土,很適合種花生跟地瓜,種出來的地瓜很大一條,所以就來臺南耕作了。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