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臺南獨家記憶:府城米糕栫(餞)研究
  • 作者:
    張耘書
  • 出版者: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蔚藍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民國109年12月
  • ISBN/ISSN:
    978-986-5504-11-3
  • GPN:
    1010900915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1*14.9cm/385頁
  • 定價:
    NT$480元

│內容簡介│

 

從昔往到今日,米糕栫(餞)為臺南府城特殊的傳統祭品,受到民間廣泛認同。塔狀的六角柱外觀,甘甜的糯米白糖內裡,米糕栫常見於府城的普度和廟宇慶典,揭示傳統米食在民俗信仰儀式扮演的重要角色,也反映府城人如何透過手作技藝與身體勞動,體現對天地鬼神的虔敬。

 

本書考察米糕栫的歷史發展源流,與米糕在生命禮俗、民間信仰與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意涵。早年府城仍有少數幾家餅舖承襲米糕栫技藝,而今僅有中西區普濟殿旁黃家與安南區本淵寮黃家,為米糕栫僅存的專業製作者。老師傅們結合上一代流傳的米糕技術與新時代的行銷手法,讓米糕栫(餞)從「非常」走入「尋常」,為逐漸黯淡的老靈魂注入新生命,也展現出米糕栫蘊含的獨特性與傳統性,可說是府城在地活的文化!

 

 

│作者簡介│

 

張耘書

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專案企劃師

 

著有《永康廣興宮境內擔餅節》、《臺南府城餅舖誌》、《臺南府城舊街新路》、《臺南金屬工藝研究》、《護佑婦孺─臺灣十二婆姐陣》、《貫古通今臺19甲》、《臺南媽祖信仰研究》等專書,以及《臺南嫁娶禮俗研究》、《關廟山西宮戊戌科慶成祈安五朝王醮暨遊社》、《永康區開天宮志》、《一心一藝:巨匠的技與美(7)》、《揮別傷痛,迎向重生:0206臺南大地震全紀錄》、《藝陣傳神─臺灣傳統民俗藝陣》、《鎏金歲月‧金工之美─臺南傳統金工藝術》等合著。

 

 

│目錄│

 

005  局長序  讓文化接地氣

007  作者序  府城特有祭品,傳承百年的老味道

 

第一章  前言──米糕栫(餞)源流探索

010  第一節  米糕栫(餞)源流探索

020  第二節  米糕栫(餞)相關記載

 

第二章  常民生活中的米糕與文化意涵

032  第一節  歲時年節中常見的米糕

037  第二節  生命禮俗中常見的米糕

051  第三節  民間信仰中常見的米糕

062  第四節  生活飲食中常見的米糕或油飯

 

第三章  府城的中元普度

070  第一節  府城中元普度概況

086  第二節  府城中元普度祭品及其意涵

107  第三節  米糕栫(餞)與府城普度

 

第四章  普濟殿前黃家米糕栫

111  第一節  歷史沿革

124  第二節  製作與器具

187  第三節  習藝傳承與從業師傅

204  第四節  經營模式、銷售與分布

218  第五節  創新與願景

 

第五章  本淵寮黃家米糕餞

241  第一節  歷史沿革

247  第二節  製作與器具

273  第三節  經營模式、銷售與分布

280  第四節  傳習與未來

 

第六章  結論──米糕栫(餞)的文化資產特色與價值

289  一、歷時逾百年,依舊「活的」文化

290  二、富庶繁榮、產地優勢,米糕栫(餞)成為府城特有祭品,深具地方性與獨特性

291  三、具有高度象徵意涵的祭品,與普度文化連結深厚

292  四、秉承傳統製作工法與技術,兼融不失本色的創新

294  五、廟埕文化的展現,人與地方交融出的集體記憶與情感

 

299  參考書目

305  附錄一:普濟殿前黃家米糕栫銷售一覽

351  附錄二:本淵寮黃家米糕餞銷售一覽

377  附錄三:早期(2000年以前)米糕栫(餞)相關報導

381  作者簡介

第六章  結論──米糕栫(餞)的文化資產特色與價值(節錄)

 

    米糕栫(餞)為臺南府城普度或醮典特有的祭品,罕見於臺南以外的地區,不僅具在地性,其歷時悠久,與民間信仰、祭祀活動緊密連結,更有特殊的文化意涵與象徵意義,既是廟埕文化最真實的展現,其形成的背景,亦反映出先民的生活形貌與智慧。綜觀而論,米糕栫(餞)技藝呈現出以下幾項特色。

 

    一、歷時逾百年,依舊「活的」文化

    根據日治時期《臺灣日日新報》記載,以及由業者奠基立業的歷程來看,可確知遲至日大正7年(1918),米糕栫(餞)便已普遍於普度場合中所使用。米糕栫(餞)的文化與技藝歷時逾百年,有其歷史性,且目前仍有從業者在製作,於普度祭典中也為府城民眾所使用,具有文化意義與社會功能,並在傳承中受時代環境與群體交互影響,呈現持續累積與發展的軌跡,可謂活的文化。

 

    二、富庶繁榮、產地優勢,米糕栫(餞)成為府城特有祭品,深具地方性與獨特性

    早年物資不豐,以糯米與糖製成的米糕栫(餞),因食材珍貴,非一般偏鄉百姓所能輕易負擔,而府城曾是臺灣的政經中心,不乏富商巨賈與世家大族,為首善之都、富庶之地,也因此有能力去製作米糕栫(餞)。加上臺南一帶自早便是米、糖等經濟作物的產地,也是米穀加工集散地,城內又有糖郊、糖商與製糖的糖間,米倉、糖倉所帶來的原料取得便利性以及成本優勢,而使得米糕栫(餞)有絕佳的發展條件。米糕栫(餞)為臺南極為獨特的普度祭品,最初僅見於府城,而後由舊城區逐漸擴散至周邊的安平、南區,再向外逐步拓展至鄰近的新市、安定、西港等鄉鎮,對臺南的祭祀與祭品使用慣俗產生一定的影響。大致上,米糕栫(餞)的使用仍以臺南地區為主要場域,其他地區則極為罕見,反映出鮮明的地方性,且目前確知僅府城普濟殿前黃家與安南區本淵寮黃家兩家業者為專業製作與大量供應,亦見其獨特性。

 

    三、具有高度象徵意涵的祭品,與普度文化連結深厚

    米糕栫(餞)為臺南府城普度時必備的祭品,從昔至今皆然,深受民間認同,不僅展現傳統米食在民俗信仰儀式中的重要性,同時也透過手作技藝與身體勞動的實踐,來體現對天地鬼神的虔敬。米糕栫(餞)如塔狀的高聳外形,有佛法布施精神,也有溝通之意,象徵招引「好兄弟」前來接受祭品,加上下寬上窄六角柱外觀,也有步步高升的好寓意;而米飯為主食,本就是普度場合常見的祭品,糯米熱量高具飽足感,能耐飢餓,白糖味道甘甜,有愉悅美好的象徵,糯米與白糖皆是早年物資不豐年代裡珍貴的食材,以甜糯米製成的米糕栫(餞)為普度祭祀必備之禮,有表隆重與至高的敬意外,以此款待平日無祀、一年僅一度能來人間享食的好兄弟,也能讓終年受飢苦的好兄弟飽足度飢、味甘度苦,有吃飽甘甜之意。其「形」(外形)、「味」(味道)、「質」(屬性)等高度的象徵意義,也讓米糕栫(餞)在普度場合中建立不可取代性。

    民間普度一年一度,建醮普度更是數年才舉辦一次,早年的祭品不若今日五花八門、種類繁多,米糕栫(餞)因食材黏稠的特性,能夠在普度時動輒數十斤以至百斤的製作,且高聳矗立受人矚目,因而成為普度場中用來互別苗頭或展現氣勢的祭品,並以此競比實力,甚至蔚成風氣。再者,作為祭祀大禮的米糕栫(餞),於祭祀過後,多分食或餽贈給信徒或庄民,除象徵庇佑平安,其背後也隱含了人際交陪與人情流動,反映出宮廟與信徒、爐主與信眾間的關係與連結,成為普度祭典中社交情誼的載體,與普度文化畫上深刻的連結。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