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 當祭祀的神像,成為珍藏的藝術——臺南的粧佛工藝源流
003 臺灣粧佛工藝
003 緣起——渡海來臺的神像信仰
004 興起——走入民間百家的粧佛工藝
004 轉承——各派流傳的粧佛藝師
007 臺南粧佛工藝
007 發展背景
007 三大派別
012 在地特色
015 獨樹一幟的臺南百年粧佛美學
第二章 感性的藝師,靈性的神像——德勝師的粧佛藝術沿革
019 幼時成長期——命中注定的藝術家
023 金芳閣時期——習藝與生活合一
023 父親牽線成為金永紙糊店學徒
025 因媽祖救師傅一命,隨之改粧佛為業
029 第一尊獨立作品「順風耳」誕生
031 歷經世事,更加確立粧佛路
033 成為頭手是自立門戶的開端
039 唐興閣時期——將神像脫胎換骨的堅持
039 傳承金芳閣精神的唐興閣
041 應接不暇的訂單如何兼顧品質?
041 我是用技術來說服客人!
043 好的神像,來自真摯的溝通
049 不惑之年,更專注藝術化與傳承
057 至今,仍求藝若渴、不停挑戰自我
第三章 要成神像,必先利器及選材——粧佛的十五道工序
061 欲善其事,必利其器——木雕粧佛的工具
071 適材而用,得心應手——木雕粧佛的材料
077 先有氣韻,再下刀法——粧佛的十五道工序
第四章 藝術的高度,來自不妥協的突破——德勝師的粧佛風格演化
137 結合人性的神像
143 高超的美學品質與藝術性
149 參考人體比例製作
155 細節做足更添信任感
159 三個時期、四種心境——同中見異的玄天上帝
163 不求像,而是有靈性的神像 獨一的德勝師,無二的粧佛藝術
165 附錄 參考文資
│書序│
市長序
文化瑰寶 代代相傳
臺南是臺灣最早開發的城市,隨著先民遷徙渡海,宗教信仰、文化禮俗紛紛傳入,也帶動相關工藝產業的需求。清代以來移民大量來臺,舊城區內「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各行派匠師紛紛前來、開枝散葉,造就了臺南藝師雲集、人才輩出的盛況。
隨著現代思維模式與美學觀念的改變,傳統藝術與常民生活緊密相連,廟宇不再僅是宗教場域,也是一座座引人入勝的工藝博物館,傳統工藝作品形貌與特色隨著時間而有所轉變,除保留傳統技法與歷史文化外,亦重新詮釋形式與美感,在傳統和現代的交互激盪下,發展出屬於臺南的在地生活美學,成為居民的共同記憶。
一座城市的文化,需要長時間的醞釀累積,並透過傳承來保存延續。臺南市政府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所登錄的傳統工藝類項包括有:粧佛、繡黼、糊紙、彩繪、剪黏、泥塑、竹籐編…等,不管在技術面或產業面皆於全國名列前茅。然而,隨著科技進步、時代變遷,許多傳統工藝逐漸被取代而成為夕陽產業,或因知識與技藝的傳承後繼無人而快速消失,文化資產的保存議題也日漸受到社會所重視。
市府及民間單位長期投入許多心力在傳統藝術及文化技藝的保存活化,並結合展覽講座、導覽遊程、傳習課程、影像紀錄…等方式進行文化推廣,希望能透過各類型活動辦理,邀請民眾一起從中探索、認識在地文化底蘊,進而提升整體保存意識,啟發文化資產的創意思考。在這個城市裡,有許多珍貴的工藝作品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歡迎大家來臺南一同發掘這些珍貴的宮廟藝術瑰寶!
臺南市市長 黃偉哲
局長序
巧手匠心 粧神造佛
廟宇是居民的信仰核心,也是展現生活美學的藝術殿堂,透過傳統工藝各種手法的呈現,讓抽象的「神」形象化,使信眾的心靈得有依歸。臺南發展粧佛工藝年代甚早,從清代發展至今已有數百年之久,大致可分為泉州派、福州派及陳金泳流派,除陳金泳流派為戰後所興起之外,其餘兩者皆為傳承於先人之技藝。
黃德勝藝師是臺南粧佛工藝中陳金泳流派的代表,創作技法兼具泉州派穩重與福州派動態之長處,注重人相與神韻的結合,作品神態生動、雕工細緻、色彩豐富,兼具傳統工藝及現代美學的特色。除了在各式展覽會中屢創佳績,其傳統工藝技術亦備受肯定,在臺南粧佛業界佔有擧足輕重的地位。
一直以來,文化局除了重視現代藝術創作與文化創意的發展,亦積極進行傳統工藝的保存與傳承,除了透過專書出版紀錄藝師們的臻藝人生,辦理傳習工作坊、工藝技法講座、文化資產特展…等各類推廣活動,近幾年更進行《藝綻神仙府》系列計畫,有系統地透過鏡頭記錄每位登錄藝師的創作歷程。期待透過垂直傳承與橫向推廣傳播,讓民眾能夠從中探索,並更加了解在地文化藝術價值,使臺南的文化資產能夠永續傳承、淵遠流長。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處長序
百鍊千錘 相應而生
臺灣的民間信仰重視神靈崇拜,藝師們透過刀筆刻劃形塑,將個人工藝技法與大眾宗教信仰緊密結合而成像,透過粧佛工藝讓人們得到精神層面的慰藉。早期臺南地區粧佛藝師承襲唐山師傅的技藝,泉州、福州兩大系統的特色鮮明,1970年代後蓬勃發展的陳金泳流派則是本土粧佛美學的代表。
本書主角黃德勝藝師1955年出生於臺南安平,國小畢業後便至陳金泳藝師門下習藝,由「金芳閣」的學徒、頭手乃至自立門戶成立「唐興閣」並授徒傳承。一路走來,德勝師堅持粧佛神像和藝術應融合一體,因此作品創作時注重面部表情及動作姿態的細節表現,並參照傳說故事將神像五官與四肢比例進行擬人化調整,跳脫原本神像供人景仰的刻板印象,讓粧佛不再侷限於傳統工藝範疇,而是一件件具備藝術價值的藝術作品,歷經數十年的經驗累積,粧佛神像作品量多達兩百餘件,為臺南的文化資產留下珍貴的紀錄。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於2019年進行「粧佛唐興閣黃德勝傳統工藝研究調查及撰寫計畫」,歷經兩年的時間編寫成書,全書以黃德勝藝師為核心,詳細介紹藝師的習藝、傳藝過程及創作風格演化,並系統化梳理粧佛工藝源流、粧佛藝術的工序及工具材料。特別感謝德勝師與調查研究、設計出版團隊的密切合作,使撰寫和紀錄能夠更加全面。同時感謝本書審查委員江韶瑩、蕭瓊瑞、黃文博、林宏澤等人給予的專業建議與指導。文資處近年來出版了《西佛國:府城傳承百年粧佛工藝》與《粧佛唐興閣黃德勝》等粧佛專書,希望透過專書的出版,能讓讀者對於臺南地區的粧佛工藝有更全盤性的深入認識,進而讓這傳承百年的在地技藝永續留存。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處長 林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