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繪者簡介│
作者
謝金魚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共同創辦人,知名作家,什麼都讀,什麼都寫,相信歷史可以不無趣。
繪者
賴政勳
臺中人,日一寸文化負責人,喜歡畫圖與為人畫圖,以設計與插畫為手段,持續參與地方農業的斜槓生活型態,期盼將更多美學帶入地方與鄉鎮。近年聚焦於地方創生視覺設計專案,如田中馬拉松、經濟部城鄉經理人特展、帶一碗米皂回家(嘖嘖募資)、金山漫遊等各類視覺合作。
FB粉絲團:日一寸文化
個人網站:賴政勳on Behance
林容萱
喜歡畫畫的人。喜歡插畫、漫畫,喜歡畫開心嘻笑著的孩子。覺得最美的畫面是夕陽渲染著雲朵的時刻,並為此深深著迷,希望自己的作品都能讓人感到溫暖,令人會心一笑。
2013臺中美學六帖:六中心插畫。
2014阿寶跑水趣:八堡圳傳奇繪本插畫。
2015自由國小二行詩筆記書插畫。
│目錄│
寫在故事之前
004 推薦序 - 解密之後的感動
006 推薦序 - 閱讀歷史的另一種途徑
008 作者序 - 在真實與虛構之間穿越
010 1930.烏山頭
074 嘉南大圳工事圖藏了哪些東西?(附全彩拉頁)
幕後特輯
085 尋找伊東哲:一段延續至今的旅程
101 花園村往事:八田與一與伊東兄弟的情誼
113 烏山頭的顏爺爺:家父顏雲霄與八田技師的故事
│書序│
推薦序
解密之後的感動
都聽過嘉南大圳、烏山頭水庫、八田與一,可是它們彷彿歷史名詞一樣遙遠……。
然而大家知道,1930年竣工以來近百年的時間,「烏山頭水庫暨嘉南大圳」曾是亞洲第一長的灌溉水渠,運作了這麼久的時間仍繼續為嘉南平原提供豐沛的水量,不僅是世界罕見,在你我每日餐桌上鮮蔬佳餚的背後,也都有百年大圳灌溉的身影!
這次由擅長講歷史故事,而且活潑慧黠的謝金魚小姐,透過筆下水神跟白鷺鷥的對話,帶領大家穿越回到已逝日本洋畫家伊東哲──他是八田與一的親戚──當年受邀來臺繪製以烏山頭水庫和職員宿舍為題的絹畫圖像的過程,讓我們彷彿身歷其境般體驗當年建蓋大圳的艱辛:
竟然將大片鹽水密布的死田,變成肥沃的良田;竟然克服了地形跟天候的限制,改善了夏天暴雨、冬天缺水這樣降雨不均的問題!
而且這樣的改變甚至還維繫了未來百年以農立國的臺灣命脈發展!
繪製的方式甚至是現今都難以想像的蠟描染,以近乎極致工藝的手法,把嘉南平原的植物人物建築,林林總總,都活靈活現融合在隨風搖曳的絹布上。
直到後代人一一解密,箇中滋味帶有著解謎跟回憶的感動!
曾經,身為外省第三代,因為不會講臺語被阿嬤病人一句:「你呷臺灣米、喝臺灣水、怎麼寐效說臺灣話」而點醒,認真開始學著拼音ㄅㄆㄇ說臺語。如今理解到,凡是願意融入臺灣、真心為臺灣好的,都是臺灣人,而我們可以從手裡拿的那碗臺灣米、背後灌溉它成長的臺灣水,開始好好認識做起。
小劉醫師Lisa Liu(作家、外科醫師)
推薦序
閱讀歷史的另一種途徑
繪畫的特殊之處,是可以跳脫真實視角的局限;如果再加上一點想像力,就可以構築出照片和影片都辦不到的視覺風格和世界觀。用繪畫插畫來記錄或是詮釋歷史故事,我覺得是既迷人卻又費心力的任務。
迷人的地方是,對於想要描述的內容或是一段歷史,透過繪畫可以展現出嶄新的世界樣貌。但同時得多費心力,光是描繪真實世界,就需要更多田野調查或是圖片搜集來參照,如果是處理過去的歷史年代,就還要進一步考究當時的環境樣貌、衣著器物等等,這些都是不能不做的功課。既是對歷史的尊敬,也是對協助讀者認識歷史負責。
《1930・烏山頭》其實就體現了兩種繪畫和歷史的結合:一種是針對八田與一的姪子──畫家伊東哲為主角的故事重新詮釋,另一種就是對伊東哲本人所畫的絹畫〈嘉南大圳工事圖〉內容的溯源。在伊東哲的故事方面,繪畫上充分流露出特殊的世界觀,有時甚至是夢境虛實整合的安排,但又把那個年代的氛圍透過服裝、物件和場景流暢地帶到讀者面前。而伊東哲自己畫的絹畫,則打破了透視的視角限制,將整個環境平面化繪製記錄下來,同樣是精彩的視覺設計才能帶來的體驗。
不管是當下時事或是歷史故事,累積起來都是內容創作的大寶庫。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的題材透過繪畫詮釋出來,有更多具有視覺美感的作品在市場上活躍,養大家的眼!
張佳家(臺灣吧Taiwan Bar共同創辦人暨營運長)
作者序
在真實與虛構之間穿越
我常常想,神靈到底是什麼?
後來我才慢慢明白,也許神靈是人類意志的集合,當懷著純正意志的人聚集起來,正直的心願就會形成某種指引的準則,一旦人們迷惘時,就能給予方向。
大學時我第一次去烏山頭水庫,山明水秀之外,更有種樸實寬闊的感覺,為了這本書再次去取材時,在嘉南大圳所到之處也都能感受到勤懇與堅韌,我想那就是大圳的精神吧?如果這樣的感覺有形體,會是什麼樣子?除了烏山頭水庫那尊剛毅、平實的八田與一像之外,還有可能是什麼樣子?
我無意「造神」,但凝望著美麗的烏山頭水庫時,似乎有一個小小的女神從水中躍出,她伴隨著我東奔西跑,也陪我前往八田與一的故鄉:金澤市花園村,在百年老宅中親見了畫家伊東哲的傑作〈嘉南大圳工事圖〉(日文為「嘉南大圳工事模樣」),經過九十年的歲月,初生之時的嘉南大圳在絲絹上閃閃發光。
那樣的心意跨越時空,讓我這個從沒拿過鋤頭的都市人,慢慢理解了嘉南大圳,這座經過重重磨難、屹立九十年卻仍在運作的工程,已經與土地合而為一,無法分割。更重要的,是多年來為大圳傾注己力的人們,他們的努力讓嘉南平原成為一片沃土。
請翻開下一頁,我們即將回到1930年的烏山頭。
謝金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