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書籍
藝綻神仙府
  • 作者:
    陳佳楓、吳佩穎、周妮萱撰稿
  • 出版者: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出版日期:
    民國109年7月
  • ISBN/ISSN:
    978-986-5430-01-6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精裝/20.6*14.8cm/143頁
  • 定價:
    NT$680元
  • 備註:
    附DVD一張不分售

緣起

傳統工藝的誕生源自於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信仰等需求,其中有些工藝會從基礎的器物伴隨文化變遷與創作者精神,讓「藝」的內涵流動於「技藝」和「藝術」之中。德國哲學家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於著作《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曾提到,「『真實』藝術作品價值是築基於儀式之上,而最初原有的實用價值也表現在儀式中」,班雅明認為藝術創作在可被大量複製的時代洪流中仍得以視作靈光,應具有「獨一性」、「儀式性」及「此時此地性」;被視為文化資產的工藝創作,亦如同靈光具有的特質,皆是投身其中的工匠與藝師積累每一次的當下,一筆畫、一鑿刻,緊握手中的工具,從前人傳授的基礎儀式中,與時俱進融入屬於自己的獨一性並形成風格。以此為本質,〈無形文化資產影音保存系列計畫〉以豐富精湛的「作品技法記錄」為經、交織「人物群像訪談」作緯,讓傳統工藝與保存者的姿態兩者共舞於影像之上。

承續2017年以〈藝綻神仙府〉為敘事軸線,首創系統性以人文視角記錄傳統工藝保存者的行動,〈2019無形文化資產影音保存系列計畫2-傳統工藝保存者影音紀錄〉呈現了6位藝師(粧佛─黃德勝、玉雕─黃福壽、彩繪─潘岳雄、鑿花─蔡德太、木工藝─陳啓村、茄苳入石柳─陳南陽)引人入勝的工藝技法與創作精神。有別於單一導演的記錄型態,當影像作為文化資產保存的媒介時,其所能展現的多元景窗即成為觸發傳統躍出框架的催化素,更是促使傳統與時代再次對話的保鮮劑。因此,本年度以6位藝師為影像輪廓的保存計畫,一顆顆鏡頭的背後,是敘事創作風格截然不同的4位導演,目的正是希望傳統工藝的價值能因當代影像的共創參與,得以不被大量且機械性複製的工業所吞噬。藝師們雕琢繪畫的手腕和導演們運鏡剪輯的掌心,接捧了臺灣文化資產的傳承與再現。

源起於常民生活的工藝,其最初的購置需求已隨時代更迭而逐漸消逝,但一再反覆驗證的是,最能彰顯藝術文化的影音記錄存在的價值,總發生於真實離去的時刻,就如同拍攝期間陳南陽藝師的離世,使得影像作為文化資產保存之行動更顯迫切與珍貴。縱使藝術的靈光仍隨時代而明滅閃爍,然而透過影像的保存,〈2019無形文化資產影音保存系列計畫2-傳統工藝保存者影音紀錄〉所記錄的6位藝師,在導演與其互動的創作過程中,正是一場又一場的「儀式」,持續藉由影像,引領觀者進入每一次與靈光相會於永不消逝的影像時空。

 

 

│目錄│


002  緣起

008  《相應而生》黃德勝

        導演 / 楊仁佐

034  《觀玉心境》黃福壽

        導演 / 莊榮華

056  《彩繪日常》潘岳雄

        導演 / 林啟壽

080  《鑿下大千》蔡德太

        導演 / 林皓申

102  《傳神入木》陳啓村

        導演 / 莊榮華

122  《茄苳入石柳》陳南陽

        導演 / 楊仁佐

142  導演群

《相應而生》黃德勝(節錄)

 

影片簡介


德勝師,熱愛雕刻,長時間在追求工藝與藝術如何結合,如何可以將創作者的意志、精神,透過作品來傳達。本部影片,透過記錄藝師的雕刻過程、親身解說創作的原委、創作心態與想法,揉合成一部,不只是在談佛的工藝,而是希冀,透過影像紀錄創作者,來更進一步的剖析德勝師的藝術創作與精神。

影片全片為黑白呈現,藉由簡化視覺的干擾,讓觀眾更專注、更單純,來看德勝師的創作。當一切回歸到黑與白,最後所焠鍊出來的,就是藝術的純粹。

 

導演的話


德勝師是位有趣的創作者,酷酷的,散發著某種禪意的身影。專注、瀟灑,是我在記錄過程中,透過景框,不斷看到的姿態。

很感謝德勝師願意讓我用此種方式來說他的故事,當褪去繁華的色澤後,我看到的是創作者的純粹與意志。我個人是很喜歡用此調性來記錄德勝師,透過此影像風格,跟我所感受到的,十分貼近。

 

─楊仁佐

 

 

 

虛實相生合成妙象    黃德勝與神對話的傳統新譯

-------------------------------------------------------------------------------

 

「 媠!」是許多人看到黃德勝的作品時,會不約而同脫口而出的一句形容詞, 也是德勝師最常聽到觀賞者對他作品的讚賞之詞。當感動溢於言表,任何詞彙都不足以表達心中的震撼感受時,一句簡潔有力的「媠!」,道盡了人間千百雜陳的內心情懷,什麼都沒說,卻什麼都說了。

 

有著渾然天成藝術家氣息的德勝師,回應人們對他作品的讚賞時笑說:「不是我媠喔!指的是作品。」這句意外的幽默話語,從他口中說出,將在場的人從詩意的歐洲街頭拉回至充滿傳統藝術的親切臺南。

 

若把德勝師放進歐洲街頭,絕對是毫無違和感,外表飽含藝術家氣質的他,是臺南深具代表性的佛工藝師,他是藝術家,卻也是思想家,透過低調的技法, 呈現內斂卻不失高雅的線條與張力,將內在思想與外在的美感,完美平衡融合於具體的神像中,在創作過程裡,他的思想始終牽繫著作品最終呈現的樣貌。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