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月津吟社乃臺南文學歷史發展不可或缺之重要養分,為傳承漢學文化,並記錄此地鄉土人文美景,月津港一帶眾多文人雅士在日治時期成立此詩社,不僅作為文化香火的傳遞,也為今鹽水一帶地區的昔時發展盛況留下了寶貴紀錄。
今日有幸由月津文史發展協會蒐羅相關詩作、史料,建立月津文人們的詩詞集冊,為相關文史工作者、鄉土文化學習者、以及文史考證的學者們提供相當寶貴的文獻。亦讓月津吟社騷人的風格餘韻,得以流傳至今為大眾所見。
|目錄|
008 市長序
010 局長序
012 黃哲永序
014 關於臺灣一個詩社的誕生
017 把古詩帶進生活
021 月津吟社的沿革
024 編輯凡例與閱讀說明
詩人詩作
028 蔡哲人作品
069 黃朝碧作品
073 黃重嘉作品
076 蔡和泉作品
114 蔡伸金作品
136 張水波作品
181 黃金川作品
202 黃桂華作品
|書序|
市長序
月津吟社詩集 為臺南文學增添風采
鹽水是臺灣最早開發的古老城鎮之一,因港道三面環水狀如新月,故文人雅士以月津名之,又稱月港,清朝時期因位居西南沿海貿易中心,舟楫往來頻繁,繁華一時,而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之稱,是臺南重要歷史記憶與光榮代表。
當時的風華榮景造就了鹽水成為文風鼎盛、人文薈萃之地,由設有奎壁書院培育子弟、及地方流傳諺語「鹽水的碗帽仔比樸仔腳(嘉義朴子)的秤錘較濟(還多)」,可見一斑。時至日治時期,全臺詩社相繼成立,聯吟風氣盛行,鹽水文人亦於1922年成立「月津吟社」,成員有社長蔡知、副社長黃朝碧、幹事張水波,以及有「三臺才女」之稱的詩人黃金川等人。墨客騷人以精練詩詞,歌詠頌景,或抒發對故鄉的思念,表達對鄉土的熱愛,為鹽水留下寶貴的文學資產。
文學是一個城市的文化表徵,為保存、傳承珍貴的文學遺產,鹽水區月津文史發展協會近年費心蒐集《詩報》等早期刊物、整理月津吟社詩人作品,與市府文化局合編此本《月津吟社詩集》。品味篇篇詩文,遊走字裡行間,猶如翻閱百年月津風景,光影交映、輝煌湧現,令人感動不已,更令人深刻體會到鹽水豐富的文化內涵。此值本詩集付梓之際,感謝鹽水地方人士的努力與付出,使本書能順利出刊,為文學之都臺南增添風采。
臺南市長 賴清德
局長序
百年詩社 月津風華
在漫漫的文學長河裡,日治時期鹽水有一群年輕的文人因有感於前清名儒相繼凋零、為延續漢學文化命脈而組成了月津吟社,他們以詩會友,共同鼓吹騷風,每逢花朝月夕,或相約鹽水港聚波亭邊,遙想船隻來來往往情景,吟詠題詩;或漫步鄰近田野阡陌間,抒發詩人情懷,創作出許多動人詩篇,為港鎮人文風采留下燦美的時代記憶。
這些文人的精采詩作,經月津文史發展協會收集、整理,收錄於這本《月津吟社詩集》中,並依詩人詩作方式編排,助於對詩社個別成員風格有較清晰的認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社長蔡哲人,以詠人物歷史為擅長;社員蔡和泉則創作著名的「月津八景」,紀錄地方人文景致,是最為各界所經常引用的詩作之一;還有年輕時即才華洋溢的創社成員張水波,他於十八歲時,便在赤崁樓舉辦的全臺詩詞競賽中以「月津竹枝詞」奪魁,以「不盡臨流一嘆吁,桑田滄海變須臾,漁郎高唱淘沙曲,淘得黃沙半斗無。」等詩句道出鹽水港的興衰沒落,充滿詩人的愛鄉情懷及對時代變遷的感嘆;而最著名的女詩人黃金川女士,詩風清新朗潤,文學價值受肯定,作品《金川詩草》研究者眾,她具有濃厚現實關懷的「震災行」和婚後抒發深切思鄉之情的「夜思親」等兩首特別令人動容。
文化局近年連續於春節至元宵期間舉辦「月津港燈節」,將古典詩文裡所描寫的鹽水港美麗景致,經由當代頂尖藝術家吸收和轉化,以各類藝術裝置作品錯落陳列於港道周邊,重現月津之美,獲得民眾廣大迴響;此外,歷史街區王爺廟巷、連成巷等歷史巷弄,以古樸淡雅的紅磚,取代呆板單調水泥鋪面,並選摘月津吟社詩人的精華詩句,融入空間環境中,提昇文學氛圍,也讓文學更貼近生活。
此刻,臺南正是春寒料峭的季節,月津港河道景致如畫,岸邊綴著垂柳、禪寺和鬱鬱老樹,映照水面粼粼波光,詩意濃厚;清風習習,不時迎面吹拂,不遠處,綠野百花綻放,茫茫漫開,小鎮春意正熱鬧;轉進巷弄,古厝紅瓦襯著溫潤磚牆,寧靜中蘊含歲月風華。邀請您帶著本書,賞景讀詩,感受月津港不可取代的文化魅力。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葉澤山
序
今臺南市鹽水區,自清領以來,即稱鹽水港街,隸屬諸羅縣,早有先民入墾拓地,故而人口稠密,商賈雲集,頗具市街型態,生活機能亦臻完善,堪稱海外孤島之通都大邑也。
其街畔之天然良港,狀如月眉,港內千檣雲集,裝卸繁忙,文人雅士譽之曰:月津港。先民細數我台港埠有諺云:「一府、二鹿、三笨港、四月津」此月津者,即鹽水港街也。
故老相傳,日人治臺期間續建鐵路,計畫經此而達南北,居人多有力者,群起反對,故捨此而就新營。此外,由於地理環境演變,陸地向西擴張,港道逐漸淤積,致使此地發展遲滯。然而以宏觀之角度視之,天時、地利之失,豈人力所能強挽。
所謂發展遲滯者,或可視為正在蘊育商機。老街歷數百年之經營,其人、事、地、物,四時皆有可觀者焉,端視吾人如何發皇先人遺緒而已。
近二十年來,本土意識抬頭,各地關懷鄉邦之文化工作者輩出,鹽水地區自來地靈人傑,欣見畏友林明堃兄亦挺身籌組月津文史發展協會,率隊作史料蒐集與田野調查,並出版多冊鹽水港老照片等圖籍,甚且進行社區營造,包括創設臺灣詩路景點及橋南老街再生,均能聞名遐邇,頗收關愛鄉土之具體功效。
即今明堃兄再鼓餘勇,廣泛蒐羅日治迄今攸關本地之古典詩歌,都為一冊,付諸梓人。期使後之閱者,得以藉此瞭解早期人文薈萃、天寶物華之盛況,並提供鄉土文化教育之補充教材,甚瘁心勞力,貢獻良多,筆者感佩之餘,不揣淺陋,樂為之序。
臺灣文學館「全臺詩」計畫案研究員 黃哲永
螺溪硯 ﹝嘉社第十四回大會﹞
螺溪採璞琢圓池,鴝眼晶瑩世罕窺。
一勺寒泉長潤澤,凴君染筆寫新詩。
(P36 / 蔡哲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