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

Publications

期刊雜誌
臺南文獻 第17輯:特殊祭典文化
  • 作者:
    黃文博總編輯
  • 出版者: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出版日期:
    民國109年6月
  • ISBN/ISSN:
    2227-8168
  • GPN:
    2010100948
  • 語言:
    繁體中文
  • 規格:
    平裝/26*19cm/303頁
  • 定價:
    NT$300元

│目錄│


刊頭語/黃文博   2

 

本輯專題:特殊祭典文化 6

後壁崁頂射火馬的歷史及文化考察/吳建昇 8

替身解厄淺探─以馬沙溝李聖宮「改草人」為例/周宗楊 30

巡狩安靖─蚵寮保安宮己亥年(2019)安大符遶境/戴瑋志 52

新營太子宮太子爺生進香儀式及其特色/許献平 74

臺南府城米糕栫(餞)/張耘書 110

清代臺灣厲壇的設置與形制─以臺灣府城為中心的考察/謝貴文 136

 

一般論述 150

臺南市區的天地會傳說與記憶初考─以黃蘗寺傳說與金臺結義為例/毛帝勝 152

十九世紀西方人士所見臺灣社會與文化─以必麒麟、甘為霖、史蒂瑞等人為例/黃小庭 164

原臺灣縣境陳姓移民來臺先後及聚落分佈初探/陳宏田 188

新營鐵線橋及其庄廟通濟宮之再考察/盧薇喬 208

殖民地官僚在臺南的生活與活動─以內海忠司為中心(1929-1931)/李新元 224

從熟番、HOLO、平埔到原住民─西拉雅族的身分認同過程/段洪坤 234

 

田調與報導 256

安平港仔尾社靈濟殿己亥年(2019)南巡祈安紀實/吳明勳 258

流離靈魂的歸所─探討後甲開基慶隆廟/王冠鈞 274

臺南黃藏錦家族口述訪問記錄─黃清涔、黃貴渶、陳大川口述/顧振輝 282

 

稿約 298

 

 

│刊頭語│

 

    《臺南文獻》自2012年創刊以來,以半年刊為期程,每年出刊兩輯,稿源雖尚穩定,惟與「踴躍」則一直有段距離,因而2019年最後一次編輯委員會,與會同仁即建議改為年刊;冥冥中,舊雨新知或許聽到了,轉了一個年,這輯的稿件竟出奇的「理想」,顯見關心與研究「臺南學」的專家學者,依然默默的耕耘著這塊在地文獻田園。

    本輯(第17輯)以「特殊祭典文化」為題,總計刊載15篇專論,多與民俗及信仰有關,計有吳建昇先生的「崁頂射火馬」、周宗楊先生的「馬沙溝改草人」、戴瑋志先生的「蚵寮安大符」、許献平先生的「太子宮進香」、張耘書小姐的「府城米糕栫」、謝貴文先生的「府城厲壇」、吳明勳先生的「港仔尾社南巡」、王冠鈞先生的「後甲慶隆廟」等8篇專論,有考察有論述,也有報導紀實,其中射火馬、改草人、安大符、米糕栫等文,雖非新發明,但都有新觀點,值得一讀。

    其他專論、報導,尚有「天地會傳說」(毛帝勝)、「19世紀西方人所見臺灣」(黃小庭)、「陳姓移民聚落分佈」(陳宏田)、「新營鐵線橋」(盧薇喬)、「內海忠司」(李新元)、「西拉雅族的身分認同」(段洪坤)、「黃藏錦家族」(顧振輝)等,多元廣闊,呈現百花爭妍態勢,顯見「臺南學」的浩瀚廣大。

    「浩瀚廣大」也表示可以海闊天空無所不論,不過,仍得「敬請」賜稿先進「儘量」依「稿約」(規定)書寫,不同「規格」的稿件,是審稿與編輯的最大困擾,尤以字數超量、圖文穿插最傷腦筋。期待您繼續賜稿、指教。

 

主編  黃文博

後壁崁頂射火馬的歷史及文化考察*(節錄)

 

吳建昇**

 

 

摘要

--------------------

    「射火馬」,這是臺南後壁崁頂聚落一個十分特別的民俗文化活動,源自於崁頂庄廟「勸善堂」主神池府王爺安撫孤魂的傳說,地方民眾於每年農曆6月17日(池府王爺千秋日前日),在聚落庄東口大榕樹下、過往戰場沼澤地所在,藉由敬獻牲醴、菜碗、酒水、紙錢等供品外,尤其奉獻燃燒許多竹架、裝置沖天炮的紙糊紅馬-此即「火馬」。「崁頂射火馬」一般認為與戰爭或民變械鬥有關,不過地方卻有傳說不一致的情況,大抵可以區分為「五虎寮事件」與「林進避崩埤」等兩種傳說。本文主要在於進行崁頂射火馬的歷史考察,除了重新整理地方所提出對「崁頂射火馬」民俗的歷史解釋外,也期望從文獻史料中爬梳出可能與此一民俗有關的歷史記載;同時,本文也針對「燒紙馬」儀式進行文化考察,即對民間燃燒紙馬提出解釋,並嘗試盤點臺灣及中國類似的民俗文化活動。本文除前言與結論之外,大抵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地方對射火馬由來的說法,目前所知有「五虎寮事件」與「林進避崩埤」等兩種說法;第二部分是從文獻中尋找此一民俗可能的由來,主要針對有官兵死傷的「林進避崩埤」一說,提出與此一事件可能有關係的歷史記載;第三部分是嘗試從文化角度解讀民間敬獻「紙馬」的歷史變遷與文化意義,並盤點臺灣及香港、中國等各地類似的民俗活動。

 

 

關鍵字:後壁、崁頂、射火馬、紙馬

 

 

*本文為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進行「後壁崁頂射火馬民俗活動」調查研究的部分成果,計畫審查過程曾獲黃文博校長、戴文鋒教授及文資處同仁諸多建議,本論文在審查時亦受匿名審查委員多方指治,筆者在此謹致謝忱。此外,崁頂勸善堂主委黃啟明先生惠賜許多資料及照片,在此亦一併感謝。

**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

 

 

 

一、前言

 

    「崁頂射火馬」,這是後壁崁頂聚落一年一度的宗教民俗盛事,在每年農曆6月17日崁頂勸善堂池王爺聖誕前日舉辦,相傳此一活動歷史十分悠久,源自於池王爺安撫戰死冤魂的傳說。相傳庄東沼澤為過往械鬥戰場之地,因傷亡慘重,冤魂怨氣甚重,致使地方出現「鷄袂啼,狗袂吠」的靈異現象,後庄內耆老士紳共商對策後,遂請池王爺降駕解危處置,經過池王爺前往溝通協調、安撫亡靈之後,遂與好兄弟達成「池王有食,冤魂嘛有食」之承諾,亦即地方民眾在每年農曆6月17日(池府王爺千秋日前日),在聚落東邊庄口大榕樹下佈置祭祀會場,除了準備牲醴、菜碗、酒水、紙錢等豐富的供品之外,尤其奉獻出許多竹架的紙糊紅馬(即「火馬」),象徵為孤魂獻上腳力坐騎,藉此遙祭亡靈、實踐池王爺的承諾,以祈求合境平安、地方安寧。自此之後,崁頂地方平靜無事,民眾亦得安居樂業,池王爺給信眾的啓示「凡事,良性溝通協調必能成事,要信守承諾,言出必行」,因此庄民乃固定在池王爺聖誕進行好兄弟普度與射火馬活動。

    「崁頂射火馬」,一般認為與戰爭或民變械鬥有關,不過地方卻有傳說不一致的情況。2000年黃文博在《南瀛行腳》一書所記載〈後壁射火馬〉一文,最早提及此一民俗活動與地方所謂「五虎寮事件」傳說有關,亦即是庄民設置陷阱襲殺從八掌溪對岸來襲的土匪;隔年(2001)黃文博在《後壁香火》一書再次提及此一民俗,不過由來新增了「林進避崩埤」聚落傳說,也就是官兵遭叛賊殺害的故事;近年來已故菁寮文史工作者蔡文玉指出,在1948年後廍村長黃獻訪談勸善堂廟公黃神賜時,就已經提出「林進避崩埤」之說,雖然其資料僅是一頁簡單抄錄。有此可知,「崁頂射火馬」的歷史緣由,地方傳說有「五虎寮事件」和「林進避崩埤」等兩種說法,只是這兩種傳說卻都缺乏可供徵查的史料文獻,再加上故事皆提及神靈降乩指示,以致難脫為地方鄉野傳奇之說,讓此一民俗活動充滿著神秘與疑惑不明。

    據此,本文期望能對崁頂射火馬由來進行歷史考察,除了重新整理地方所提出對「崁頂射火馬」的兩種傳說外,也期望從文獻史料中爬梳出可能與此一民俗有關的歷史記載;同時,本文也嘗試從文化角度解讀民間敬獻「紙馬」的歷史變遷與文化意義,並盤點臺灣及中國類似的民俗文化活動。

 

二、 地方有關射火馬由來的說法

 

    有關「崁頂射火馬」的由來, 依據廟方文宣資料所示,可以發現地方對於射火馬的歷史緣由,大概有「五虎寮事件」與「林進避崩埤」兩種說法,且有各種版本,使傳說內容更顯得多樣而生動。

 

(一)五虎寮事件

    有關「五虎寮事件」,據廟方文宣所載為:

    五虎寮事件:清末諸羅縣湖仔內附近盜匪, 沿八掌溪而下欲搶奪五虎寮(雙寬寮,寸寮,前菁寮,菁寮,魚寮),池王爺降示於虎胸之處—崁頂的庄民在沼澤地區,提早佈署稻草人嚇唬來犯之匪徒,匪徒慌亂之餘陷入沼澤沙洲並被崁頂壯丁殲滅於此處。在黃文博所撰《後壁香火》則載:清代盜賊猖獗,傳說:一有「嘉義湖仔內盜賊準備南侵來搶庄」,當時庄人乃祈求庄神池府千歲,獲神示於庄口大榕樹下的舊河道沼澤地鋪設稻草;是夜,「湖仔內」人大舉侵庄,見稻草人隨風舞動,以為「崁頂」人多勢眾,在亂陣中陷入沼澤地,進退兩難而歿。

    有關「五虎寮事件」之說,由來不明,一般認為是從地方耆老口述而來,據勸善堂主委黃啟明所稱,他自小就有聽過類似的地方故事。據他所知,這個傳說有更詳細的版本,提到池府千歲神示:「於庄口大樹下的八掌溪舊河道沼澤地舖設稻草,四週並佈置稻草人欺敵。」是夜,湖仔內人大舉侵庄,卻見稻草人隨風舞動,以為崁頂人多勢眾,早有埋伏,一時竟自亂陣腳而紛紛陷入沼澤地,進退兩難,抽身不及,最後遂悉數遭崁頂人以農具「刈耙」襲殺。亦或說因為崁頂人丁較少,難以抵抗盜匪侵略,庄人求助勸善堂池府千歲後,神明指示晚間在沼澤插上許多點了火的草人,村內獅陣則鑼鼓齊鳴,香火在晚間隨風飄盪,讓盜匪誤以為村內有很多人而卻步,庄民則趁勢手持曬稻穀鐵耙,將身陷沼澤的盜匪一一殺害。而就此一傳說可知,當時遇害的往生者為「盜匪」,且來自於八掌溪對岸的湖仔內地方。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