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臺灣是殖民社會,眾多不同政權的統治,都對臺灣文學造成一定的影響,然而現在,除了華語文學以外,臺語文學、客語文學等,許多仍被國人使用的方言文學創作受到社會長期漠視,甚至幾乎消失,作者認為,缺少任何一種語系便不構成真正的「臺灣文學」。因此,本書中提出建構多元化臺灣文學實踐方法論,凸顯弱勢文學在臺灣文學史當中的位置,同時也進行對於非學術的草根體制建構主體性歷程,與學術、教育體制協力實踐的論述。
|作者簡介|
方耀乾
台灣詩人暨文學學者,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博士。目前擔任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專任教授,《台文戰線》社長、國民小學本土語言學習領域教學中心主任、國際作家藝術家協會(IWA)會員。曾擔任台南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專任副教授、台南女子技術學院應用外語系主任兼視聽教育中心主任、菅芒花台語文學會理事長、台灣本土社社長、《台文戰線》總編輯、《菅芒花詩刊》總編輯、《菅芒花台語文學》主編、《台灣ê文藝》主編、台文筆會常務理事、台灣海翁台語文教育協會常務理事等。
獲得第17屆榮後台灣詩人獎、第1屆教育部推展母語傑出貢獻獎、吳濁流文學獎新詩正獎、南瀛文學獎新人獎、府城文學獎等。著有《阮阿母是太空人》、《予牽手的情話》、《白鴒鷥之歌》、《將台南種佇詩裡》、《方耀乾台語詩選》、《方耀乾的文學旅途》、《烏/白》、《台窩灣擺擺》等8本詩集;劇本有《妒婦津》、《鏡》、《孽女.安蒂岡妮》等;學術論著有《台語文學史暨書目彙編》、《對邊緣到多元中心:台語文學ê主體建構》、《台灣母語文學:少數文學史書寫理論研究》、《台語文學的起源與發展》等;編著有《台語文學史書寫理論佮實踐》、《台語文學讀本》等多本著作。
|目錄|
005 市長序─漫步城市文學光廊 賴清德
006 局長序─文學,城市的靈魂 葉澤山
008 編輯序─文學的花園,繁花簇錦 林佛兒
010 自序─五色鳥ê隱喻(II);台語文學ê多元主體建構 方耀乾
第一章 前言:對文學ê多樣性講起
013 第一節 問題提出
018 第二節 概念界定
020 第三節 方法運用
022 第四節 章節安排
第二章 斷裂ê歷史,接枝ê文學:多元脈絡ê台灣文學
028 第一節 話頭
035 第二節 血跡印記:台灣ê族群
043 第三節 台灣ê語言系譜
056 第四節 台灣文學ê多元中心
067 第五節 重畫台灣文學ê版圖
076 第六節 話尾
第三章 台語文學ê邊緣戰鬥:台文社團佮台文雜誌
080 第一節 話頭
083 第二節 隔海協力:國外台文社團佮雜誌
103 第三節 邊緣戰鬥:解嚴進前台灣文化雜誌
113 第四節 後殖民回擊:國內台文社團佮台語雜誌
177 第五節 話尾
第四章 母語安置佮典律協商:學術佮出版ê再生產
180 第一節 話頭
184 第二節 母語安置:教育ê再生產
203 第三節 資本累積:學術ê再生產
210 第四節 典律協商:專家學者ê反應
216 第五節 文學協力:出版ê再生產
223 第六節 話尾
第五章 台語文學ê主體建構:文學史書寫理論
225 第一節 話頭
228 第二節 對解構到建構
236 第三節 他山之石:台語文學史ê分期
247 第四節 書寫策略:文學史書寫理論
262 第五節 話尾
第六章 結論:互相永遠成做主體ê多元中心
265 第一節 邊緣到多元中心ê實踐
268 第二節 未竟之業佮展望
附錄
274 台語文刊物
|書序|
市長序
漫步城市文學光廊
臺南市歷史悠遠、人文薈萃,數百年來文風鼎盛,作家輩出,是孕育臺灣文學的原鄉。而文學是時代的靈魂,貼近社會人情、反映民生百態,臺灣文學自90年代起如一場盛大的嘉年華,眾聲喧嘩、百花齊放,不同的文學書寫漸次出現,在各種價值激盪下激起的文學火花,特別在臺南這座文學之都斑斕盛放。
為蒐集本市文學資源、提升文學創作水準及推廣文學研究風氣,市府文化局已賡續出版臺南作家作品集第三輯,102年度入選《許地山作品選》、王三慶古典詩文集《漁父編年詩文集》、楊青矗長篇小說《烏腳病庄》、黃文博臺語詩集《渡鳥》、楊寶山長篇小說《噍吧哖兒女》、方耀乾文學論述《對邊緣到多元中心:台語文學ê主體建構》、林娟娟散文《如果.曾經》、李昭鈴現代詩《遠方的回聲》等八部作品,在此感謝各位編審先進並恭喜入選作家。
承襲往年的多元特色,102年度入選古典詩、散文、小說、臺語文、文學論述等文類,眾體兼備,各有勝場,而以出身臺南、留學中國、任教香港的許地山串連兩岸三地臺、閩、粵文化背景,展現鮮明時代精神最具特色,文化局特別邀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陳萬益教授及編輯委員將作品集結成冊,讓文學兼容並蓄的精神綻放發光。
漫步在這些文學作品的時間光廊裡細細品味,一起深刻感受臺南文學筆耕者不朽的文學靈魂和強韌的生命力量。
臺南市長 賴清德
局長序
文學,城市的靈魂
文學與城市的契合,往往比人們所能想像得更加緊密。
法國文豪巴爾札克藉由《人間喜劇》系列描摹巴黎的大街小巷,現代主義巨匠喬伊斯的 《都柏林人》帶領讀者走入一座城市的虛無和麻木,海派宗師張愛玲則以《傾城之戀》為香港渲染了華麗又蒼涼的傳奇;至今,在提及巴黎、都柏林、香港等國際城市時,除了屬於大都會的五光十色,我們還能記起作家筆下的人間百態,縱然境隨時遷,那份深刻而雋永的人文情感和城市記憶卻永遠縈繞世人心中,千迴百轉,令 人不時憑弔,不時迷戀,這是文學與城市虛實交錯後,所能產生最動人的魅力。
臺南是歷史的古都,也是作家的城市,數百年來,無數作家傾盡筆力,傳達了土地最真切的聲音、刻畫了故鄉最真切的感情,吳新榮、葉石濤、楊逵、楊熾昌……,這些名字不僅僅是文學史冊上的驚鴻一現,他們留下的文學成就,與臺南的城鄉意象彼此交疊,綻放光芒。
臺南作家作品集徵集初衷,正是為了傳承這份臺南獨有的文學資產,拓展更寬廣、更多元的文學版圖。本次徵集在編審委員一貫嚴格審核下,計有八位優秀作家作品入選:許地山《許地山作品選》、王三慶《漁父編年詩文集》、楊青矗《烏腳病庄》、黃文博《渡烏─黃文博臺語詩集1》、林娟娟《如果.曾經》、楊寶山《噍吧哖兒女》、方耀乾《對邊緣到多元中心:台語文學ê主體建構》、李昭鈴《遠方的回聲》。
今年,作家作品集邁入了第三輯,三年來,我們收錄出版的臺南作家高達二十三位,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些作家文集各具特色、各擅勝場,無論是華語、臺語,亦或是新詩散文,這些作品在在凸顯了臺南的文化深度和文風鼎盛,並且多元並呈,無有偏廢。
現今的開創,毋寧是後世的榮光,千百年後或許世人憶起,臺南,是這座城市的名稱,而文學,是這座城市的靈魂。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編輯序
文學的花園,繁花簇錦
二O一O年,臺南縣市合併,升格為五都之最的歷史與文化─臺南市。之前臺南縣的南瀛文學獎與臺南市的府城文學獎,合併後原臺南縣的南瀛美展,因為有近二十年的歷史,更具全國性,培養了不少藝術人才,成績斐然,因而仍留在臺南市繼續主辦,發揚光大。
南瀛與府城由於區域性,南瀛文學貢獻獎和府城文學特殊貢獻獎人才殊有重疊,因此兩者合併停辦,重新創立臺南文化獎,這個獎贈與對象就不只是文學界人士,凡對文學、藝術與文化的創作及貢獻均可透過推薦與評審的嚴格審查,出線而獲獎。今年已是第二屆,得獎者為資深畫家陳輝東;首屆得獎者為企業家與文化人許文龍先生獲得。原臺南縣的「南瀛作家作品集」、原臺南市的「南臺灣作家作品集」,升格後成功榮退,走入歷史。改為「臺南作家作品集」。每年的「臺南作家作品集」,經公開甄選出身自臺南市的作家與工作者,新人與名人皆備,作品內容現代與古典並行不悖。編輯委員就是要把這套叢書,推向更具代表性。第一屆編委便建議和計劃每年至少要一、二位作家被推薦邀請而來,一是對資深作家的尊重,二是壯大這套作家作品集和陣容,介紹給全國的讀者。去年第二輯八冊,包括論文、劇本、散文、小說與臺語新詩,其中二位作者趙雲與林佛兒是被邀請的。但這二位被推薦的作家,其作品當然也須經評審委員的審查通過。
第三屆在開籌備會議時,大會便通過三位學者與作家。一、陳昌明教授推薦王三慶教授「漁父編年詩文集」古典詩文。二、陳萬益教授自願編選「許地山作品選」。三、林佛兒推薦楊青矗並負責聯絡挖出一本楊青矗早期在自立晚報連載,未曾出版過的長篇小說「烏腳病庄」。這二位作家均負有盛名。「許地山作品選」、「烏腳病庄」一出,一定讓讀者大開眼界,欣喜於臺南出生過這二位傑出的作家。許地山在中國是名教授與名作家,楊青矗以工人代表出身,他是臺灣工人作家的祭酒。
除了三本推薦的作品以外,甄選而出線有方耀乾「對邊緣到多元中心:台語文學ê主體建構」文學論述;另外黃文博「渡鳥」是一本臺語詩畫集,配有歐遊各地其自拍攝影作品,全部彩色精印;楊寶山「噍吧哖兒女」是一篇鄉土小說,除了抗日,還寫出那個年代艱苦農民的慘況;林娟娟「如果.曾經」每篇短文有如記者的實況轉播,具有報導文學的性質,文字明朗;李昭鈴「遠方的回聲」是一本詩集,作者是一個新人,作品未註明發表刊物,雖自云誠懇直白,但明朗而非淺白,掌握住精神,感情純粹,對臺灣的愛溢於言表。
以上共產生八冊,是今年的成果,名家有之,評論有臺語論述,長篇小說二篇與散文二種、古典詩文一種、新詩集亦二。可說文學的花園繁花簇錦,多方競豔,創新了另種新境界。
林佛兒
自序
五色鳥ê隱喻(II):台語文學ê多元主體建構
台灣ê文學應該像台灣ê一種特有種ê鳥隻仝款:五色鳥,有烏色ê喙,烏粗ê目眉線,藍色ê頭殼頂,黃色ê嚨喉,綠、藍、紅ê橫條色緻,翠綠色ê身軀。
台灣文學ê發展歷程,因為經過無仝族群分別佇無仝時期ê統治,致使台灣ê文學有摻入異質ê元素。遮ê族群有各原住民族、荷蘭人、西班牙人、Ho-lo人、客家人、滿清人、日本人、戰後中國人,以及各國新住民……,因帶來各種語文ê文學,各種異質ê文學,各種敘述方式ê文學,各種主題ê文學,各種題材ê文學 … … ,規个文學系統無應該是單數ê文學系統,顛倒是複數ê文學系統。台灣文學若去除華語文學,一定會缺角去。仝款ê邏輯,台灣文學若去除台語文學、客語文學、原住民語文學……咧,敢就袂缺角去?真清楚,若除掉母語文學,這就毋是台灣文學的全貌。
佇遮細塊ê台灣竟然有遮濟種ê語言,就代表至少有遮濟種語系ê文學系統。每一種系統有伊自主自足(autonomous)ê生態,雖然系統有大有細,毋過應該是平等--ê,無分邊緣佮中心,互相成做主體。結果,佇台灣短短ê歷史過程當中,總共經過6个殖民政權,佇文學權力ê爭奪戰爭當中,台灣ê母語文學總是夆透過(表面)合法ê國家機器佮教育體制強拗佮無聲無說。母語文學就若親像從來毋捌存在過ê空白,準講台灣ê民間文學佮台語作家文學集已經累積超過3000種,佇已經出版ê數種台灣文學史也是空白--ê。準講台語文學運動對日治時期ê 1930年代佮戰後ê 1980年代就分別有真濟人投入實踐行動,也呈現出真夠額ê質素,結果佇藍綠意識形態ê絞螺仔旋--Iin也夆絞入阿鼻地獄:夆污名化、妖魔化。一部分學術界ê學者毋願用學術研究「窮理致知」ê開放態度探討伊出現ê多元歷史現象佮文學作品經典化(canonization)背後ê權力運作關係,顛倒用盡辦法假扮做是「正義之師」「斬妖除魔」ê大英雄,欲消滅母語文學,特別是台語文學。這是啥物因端致使--ê咧?各朝代ê主流文學(major literatures)是按怎宰制弱勢文學(minority literatures)?弱勢文學欲按怎翻轉這種ê局勢,抑是欲按怎解構這種固定、袂變、排外、封閉ê系統?最後欲按怎建構包容、流動、開放、平等、互動ê多元主體(multi-subject)佮多元中心(multi-center)?
筆者佇這本論文《對邊緣到多元中心:台語文學ê主體建構》提出多元脈絡理論就是欲提供多元視角研究台灣文學ê--路徑,也是建構多元化ê台灣文學實踐方法論,凸顯弱勢文學佇台灣文學史當中ê位置:伊自主自足佮其他ê文學互相成做主體、互相成做中心ê互動、開放等關係ê意義。同時,這本論文也欲處理台語文學ê運動過程當中,非學術ê草根體制建構主體性ê歷程,佮學術、教育體制協力ê實踐論述。最後,筆者向望提出書寫台語文學史ê實踐方法論,呼喊起造台語文學史ê里程碑(milestone),因為筆者相信文學史ê書寫是起造主體性上顯頭ê標誌。
本論文分做六章:
第一章、前言:對文學ê多樣性講起
第二章、斷裂ê歷史,接枝ê文學:多元脈絡ê台灣文學
第三章、台語文學ê邊緣戰鬥:台文社團佮台文雜誌
第四章、母語安置佮典律協商:學術佮出版ê再生產
第五章、台語文學ê主體建構:文學史書寫理論
第六章、結論:互相永遠成做主體ê多元中心
這本論文原本是筆者佇2008年所寫ê博士論文,這擺出版刪除超過1/3 ê篇幅,閣增訂部分新資料、修訂部分錯誤,向望按呢會愈精要,脈絡會愈清楚。
欲感謝ê人非常濟,筆者攏囥踮心肝底:感謝恁,無恁,這本論文無法度順利完成;也感謝台南市作家作品集ê評審委員會的審查佮文化局的出版:無恁,這本論文無法度出現佇在座ê眼前。
方耀乾
2013.7.26 台南永康